'“江南一怪”李鎖慶'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拍下小人物的美

家人和同事都說,李師傅似乎永遠都在照相館裡,其他地方也見不到他的人影。他喜歡攝影,好像一天中所有的時間都在琢磨怎樣把照片拍得好,或者更好,即便是普通的一幅單身人像,他也儘量拍攝出一個人的個性或特點。他拍攝人像時最善於捕捉人物的豐富表情。像大多數照相館攝影師一樣,拍攝過程中他也會朝著顧客喊“一、二、三,笑!”,但他通常在喊到“二”時就立即捏下快門線一端的皮囊,使人物的神態或自然逼真,或生動有趣。漸漸地,大家都覺得李師傅的照片拍得好,有藝術的感覺,於是都慕名而來。在20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金壇小城裡許多人家孩子的滿月照、百日照,老人的壽星照,或者全家福,更是點名非要李師傅拍攝。李鎖慶2010年去世後,許多金壇人家裡因留有一幅李師傅拍的照片而感到自豪。

在照相館之外,李鎖慶一直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常常要拍攝一些不能賺錢反而還要自己貼錢的照片。《春到人間》之後,李鎖慶厚積薄發,一鼓作氣創作了多幅在省內乃至國內反響不凡的人像作品。1991年,江蘇省商業廳授予了他“榮譽特級攝影師”的稱號。因為李鎖慶,金壇照相館和金壇的人像攝影在省裡也出了名,省內各地的照相館同行紛紛前來取經學藝。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拍下小人物的美

家人和同事都說,李師傅似乎永遠都在照相館裡,其他地方也見不到他的人影。他喜歡攝影,好像一天中所有的時間都在琢磨怎樣把照片拍得好,或者更好,即便是普通的一幅單身人像,他也儘量拍攝出一個人的個性或特點。他拍攝人像時最善於捕捉人物的豐富表情。像大多數照相館攝影師一樣,拍攝過程中他也會朝著顧客喊“一、二、三,笑!”,但他通常在喊到“二”時就立即捏下快門線一端的皮囊,使人物的神態或自然逼真,或生動有趣。漸漸地,大家都覺得李師傅的照片拍得好,有藝術的感覺,於是都慕名而來。在20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金壇小城裡許多人家孩子的滿月照、百日照,老人的壽星照,或者全家福,更是點名非要李師傅拍攝。李鎖慶2010年去世後,許多金壇人家裡因留有一幅李師傅拍的照片而感到自豪。

在照相館之外,李鎖慶一直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常常要拍攝一些不能賺錢反而還要自己貼錢的照片。《春到人間》之後,李鎖慶厚積薄發,一鼓作氣創作了多幅在省內乃至國內反響不凡的人像作品。1991年,江蘇省商業廳授予了他“榮譽特級攝影師”的稱號。因為李鎖慶,金壇照相館和金壇的人像攝影在省裡也出了名,省內各地的照相館同行紛紛前來取經學藝。

“江南一怪”李鎖慶

然而,李鎖慶探索人像攝影的腳步卻並未停滯。就在1992年,李鎖慶再一次名震國內人像攝影界。彼時,經過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切向錢看”的風尚洗禮,九十年代的下崗潮導致了人們擇業觀的改變,職業不分貴賤、勞動光榮,尤其是憑藉自己的雙手獲得價值的樸素觀念受到倡導。李鎖慶凝神深思五個月,創作了《崇高的職業》這幅作品。依然是年輕的女性,職業卻是一名修腳工人,高調、略微仰視,畫面結構採用了當時流行的“磁磚壁畫”效果。在這一年的第七屆人像攝影展上,《崇高的職業》全票通過,被評為一等獎。

由於李鎖慶的獲獎作品,大多表現的是郵遞員、修腳工、教師這樣的基層小人物,但其作品主題卻折射了時代精神,倡導了理想的社會風尚,這一特點被業界傳為美談,李鎖慶也被冠以“江南一怪”的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拍照並不單純為工作,也是在追求一種美的藝術,我要拍下別人最美的瞬間,尤其是普通人的。”

人像模特兒“碰、尋、追”

李鎖慶執著於人像攝影並卓有成就,祕訣有二。

其一為善找模特。平時在為顧客拍攝時,偶爾遇到長相標緻,臉龐秀麗的顧客,他都要主動與人家相商,多拍幾張自己滿意也額外贈送人家的照片——此亦為出作品之一途徑;但更多的時候,一有閒暇,他就站在照相館的門口,神情專注地細細察看新花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一旦發現合乎他心目中形象的人物出現,就立刻追過去與之交談,相邀拍攝;如果追不上,也要四方打探,登門尋訪。由於這樣的對象大多是青春貌美的姑娘,李師傅的這一“癖好”,一度還成為小城的趣談。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拍下小人物的美

家人和同事都說,李師傅似乎永遠都在照相館裡,其他地方也見不到他的人影。他喜歡攝影,好像一天中所有的時間都在琢磨怎樣把照片拍得好,或者更好,即便是普通的一幅單身人像,他也儘量拍攝出一個人的個性或特點。他拍攝人像時最善於捕捉人物的豐富表情。像大多數照相館攝影師一樣,拍攝過程中他也會朝著顧客喊“一、二、三,笑!”,但他通常在喊到“二”時就立即捏下快門線一端的皮囊,使人物的神態或自然逼真,或生動有趣。漸漸地,大家都覺得李師傅的照片拍得好,有藝術的感覺,於是都慕名而來。在20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金壇小城裡許多人家孩子的滿月照、百日照,老人的壽星照,或者全家福,更是點名非要李師傅拍攝。李鎖慶2010年去世後,許多金壇人家裡因留有一幅李師傅拍的照片而感到自豪。

在照相館之外,李鎖慶一直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常常要拍攝一些不能賺錢反而還要自己貼錢的照片。《春到人間》之後,李鎖慶厚積薄發,一鼓作氣創作了多幅在省內乃至國內反響不凡的人像作品。1991年,江蘇省商業廳授予了他“榮譽特級攝影師”的稱號。因為李鎖慶,金壇照相館和金壇的人像攝影在省裡也出了名,省內各地的照相館同行紛紛前來取經學藝。

“江南一怪”李鎖慶

然而,李鎖慶探索人像攝影的腳步卻並未停滯。就在1992年,李鎖慶再一次名震國內人像攝影界。彼時,經過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切向錢看”的風尚洗禮,九十年代的下崗潮導致了人們擇業觀的改變,職業不分貴賤、勞動光榮,尤其是憑藉自己的雙手獲得價值的樸素觀念受到倡導。李鎖慶凝神深思五個月,創作了《崇高的職業》這幅作品。依然是年輕的女性,職業卻是一名修腳工人,高調、略微仰視,畫面結構採用了當時流行的“磁磚壁畫”效果。在這一年的第七屆人像攝影展上,《崇高的職業》全票通過,被評為一等獎。

由於李鎖慶的獲獎作品,大多表現的是郵遞員、修腳工、教師這樣的基層小人物,但其作品主題卻折射了時代精神,倡導了理想的社會風尚,這一特點被業界傳為美談,李鎖慶也被冠以“江南一怪”的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拍照並不單純為工作,也是在追求一種美的藝術,我要拍下別人最美的瞬間,尤其是普通人的。”

人像模特兒“碰、尋、追”

李鎖慶執著於人像攝影並卓有成就,祕訣有二。

其一為善找模特。平時在為顧客拍攝時,偶爾遇到長相標緻,臉龐秀麗的顧客,他都要主動與人家相商,多拍幾張自己滿意也額外贈送人家的照片——此亦為出作品之一途徑;但更多的時候,一有閒暇,他就站在照相館的門口,神情專注地細細察看新花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一旦發現合乎他心目中形象的人物出現,就立刻追過去與之交談,相邀拍攝;如果追不上,也要四方打探,登門尋訪。由於這樣的對象大多是青春貌美的姑娘,李師傅的這一“癖好”,一度還成為小城的趣談。

“江南一怪”李鎖慶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拍下小人物的美

家人和同事都說,李師傅似乎永遠都在照相館裡,其他地方也見不到他的人影。他喜歡攝影,好像一天中所有的時間都在琢磨怎樣把照片拍得好,或者更好,即便是普通的一幅單身人像,他也儘量拍攝出一個人的個性或特點。他拍攝人像時最善於捕捉人物的豐富表情。像大多數照相館攝影師一樣,拍攝過程中他也會朝著顧客喊“一、二、三,笑!”,但他通常在喊到“二”時就立即捏下快門線一端的皮囊,使人物的神態或自然逼真,或生動有趣。漸漸地,大家都覺得李師傅的照片拍得好,有藝術的感覺,於是都慕名而來。在20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金壇小城裡許多人家孩子的滿月照、百日照,老人的壽星照,或者全家福,更是點名非要李師傅拍攝。李鎖慶2010年去世後,許多金壇人家裡因留有一幅李師傅拍的照片而感到自豪。

在照相館之外,李鎖慶一直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常常要拍攝一些不能賺錢反而還要自己貼錢的照片。《春到人間》之後,李鎖慶厚積薄發,一鼓作氣創作了多幅在省內乃至國內反響不凡的人像作品。1991年,江蘇省商業廳授予了他“榮譽特級攝影師”的稱號。因為李鎖慶,金壇照相館和金壇的人像攝影在省裡也出了名,省內各地的照相館同行紛紛前來取經學藝。

“江南一怪”李鎖慶

然而,李鎖慶探索人像攝影的腳步卻並未停滯。就在1992年,李鎖慶再一次名震國內人像攝影界。彼時,經過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切向錢看”的風尚洗禮,九十年代的下崗潮導致了人們擇業觀的改變,職業不分貴賤、勞動光榮,尤其是憑藉自己的雙手獲得價值的樸素觀念受到倡導。李鎖慶凝神深思五個月,創作了《崇高的職業》這幅作品。依然是年輕的女性,職業卻是一名修腳工人,高調、略微仰視,畫面結構採用了當時流行的“磁磚壁畫”效果。在這一年的第七屆人像攝影展上,《崇高的職業》全票通過,被評為一等獎。

由於李鎖慶的獲獎作品,大多表現的是郵遞員、修腳工、教師這樣的基層小人物,但其作品主題卻折射了時代精神,倡導了理想的社會風尚,這一特點被業界傳為美談,李鎖慶也被冠以“江南一怪”的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拍照並不單純為工作,也是在追求一種美的藝術,我要拍下別人最美的瞬間,尤其是普通人的。”

人像模特兒“碰、尋、追”

李鎖慶執著於人像攝影並卓有成就,祕訣有二。

其一為善找模特。平時在為顧客拍攝時,偶爾遇到長相標緻,臉龐秀麗的顧客,他都要主動與人家相商,多拍幾張自己滿意也額外贈送人家的照片——此亦為出作品之一途徑;但更多的時候,一有閒暇,他就站在照相館的門口,神情專注地細細察看新花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一旦發現合乎他心目中形象的人物出現,就立刻追過去與之交談,相邀拍攝;如果追不上,也要四方打探,登門尋訪。由於這樣的對象大多是青春貌美的姑娘,李師傅的這一“癖好”,一度還成為小城的趣談。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模特之於人像攝影作品的質量高下,舉足輕重。在顧客中發現,謂之“碰”;在行人中發現,謂之“尋”;而在來到小城作演出活動的演員,以及春節時從上海等大城市來小城走親訪友的人們中發現,謂之“追”。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拍下小人物的美

家人和同事都說,李師傅似乎永遠都在照相館裡,其他地方也見不到他的人影。他喜歡攝影,好像一天中所有的時間都在琢磨怎樣把照片拍得好,或者更好,即便是普通的一幅單身人像,他也儘量拍攝出一個人的個性或特點。他拍攝人像時最善於捕捉人物的豐富表情。像大多數照相館攝影師一樣,拍攝過程中他也會朝著顧客喊“一、二、三,笑!”,但他通常在喊到“二”時就立即捏下快門線一端的皮囊,使人物的神態或自然逼真,或生動有趣。漸漸地,大家都覺得李師傅的照片拍得好,有藝術的感覺,於是都慕名而來。在20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金壇小城裡許多人家孩子的滿月照、百日照,老人的壽星照,或者全家福,更是點名非要李師傅拍攝。李鎖慶2010年去世後,許多金壇人家裡因留有一幅李師傅拍的照片而感到自豪。

在照相館之外,李鎖慶一直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常常要拍攝一些不能賺錢反而還要自己貼錢的照片。《春到人間》之後,李鎖慶厚積薄發,一鼓作氣創作了多幅在省內乃至國內反響不凡的人像作品。1991年,江蘇省商業廳授予了他“榮譽特級攝影師”的稱號。因為李鎖慶,金壇照相館和金壇的人像攝影在省裡也出了名,省內各地的照相館同行紛紛前來取經學藝。

“江南一怪”李鎖慶

然而,李鎖慶探索人像攝影的腳步卻並未停滯。就在1992年,李鎖慶再一次名震國內人像攝影界。彼時,經過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切向錢看”的風尚洗禮,九十年代的下崗潮導致了人們擇業觀的改變,職業不分貴賤、勞動光榮,尤其是憑藉自己的雙手獲得價值的樸素觀念受到倡導。李鎖慶凝神深思五個月,創作了《崇高的職業》這幅作品。依然是年輕的女性,職業卻是一名修腳工人,高調、略微仰視,畫面結構採用了當時流行的“磁磚壁畫”效果。在這一年的第七屆人像攝影展上,《崇高的職業》全票通過,被評為一等獎。

由於李鎖慶的獲獎作品,大多表現的是郵遞員、修腳工、教師這樣的基層小人物,但其作品主題卻折射了時代精神,倡導了理想的社會風尚,這一特點被業界傳為美談,李鎖慶也被冠以“江南一怪”的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拍照並不單純為工作,也是在追求一種美的藝術,我要拍下別人最美的瞬間,尤其是普通人的。”

人像模特兒“碰、尋、追”

李鎖慶執著於人像攝影並卓有成就,祕訣有二。

其一為善找模特。平時在為顧客拍攝時,偶爾遇到長相標緻,臉龐秀麗的顧客,他都要主動與人家相商,多拍幾張自己滿意也額外贈送人家的照片——此亦為出作品之一途徑;但更多的時候,一有閒暇,他就站在照相館的門口,神情專注地細細察看新花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一旦發現合乎他心目中形象的人物出現,就立刻追過去與之交談,相邀拍攝;如果追不上,也要四方打探,登門尋訪。由於這樣的對象大多是青春貌美的姑娘,李師傅的這一“癖好”,一度還成為小城的趣談。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模特之於人像攝影作品的質量高下,舉足輕重。在顧客中發現,謂之“碰”;在行人中發現,謂之“尋”;而在來到小城作演出活動的演員,以及春節時從上海等大城市來小城走親訪友的人們中發現,謂之“追”。

“江南一怪”李鎖慶

據當年與其同事的周益華說,李師傅當年真是痴迷,一有外地來的演出團來金壇,他就拉上他到後臺等,等人家演出一結束,就與人家約時間。許多有趣的照片,都出自於那些氣質好、表情自然到位的模特。其中一組表現滑稽人物神情的連續攝影作品,模特就是《一隻繡花鞋》的男演員。

與“名士”相交

李鎖慶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學習、博採眾長,這一特點使身處小縣城的他擁有了不一樣的智慧和眼光。《大眾攝影》、《中國攝影》、《人像攝影》這些雜誌是他每期必讀的學習材料,但向身邊的高人學習借鑑,更是他尋求主題,開闊思路的重要路徑。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拍下小人物的美

家人和同事都說,李師傅似乎永遠都在照相館裡,其他地方也見不到他的人影。他喜歡攝影,好像一天中所有的時間都在琢磨怎樣把照片拍得好,或者更好,即便是普通的一幅單身人像,他也儘量拍攝出一個人的個性或特點。他拍攝人像時最善於捕捉人物的豐富表情。像大多數照相館攝影師一樣,拍攝過程中他也會朝著顧客喊“一、二、三,笑!”,但他通常在喊到“二”時就立即捏下快門線一端的皮囊,使人物的神態或自然逼真,或生動有趣。漸漸地,大家都覺得李師傅的照片拍得好,有藝術的感覺,於是都慕名而來。在20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金壇小城裡許多人家孩子的滿月照、百日照,老人的壽星照,或者全家福,更是點名非要李師傅拍攝。李鎖慶2010年去世後,許多金壇人家裡因留有一幅李師傅拍的照片而感到自豪。

在照相館之外,李鎖慶一直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常常要拍攝一些不能賺錢反而還要自己貼錢的照片。《春到人間》之後,李鎖慶厚積薄發,一鼓作氣創作了多幅在省內乃至國內反響不凡的人像作品。1991年,江蘇省商業廳授予了他“榮譽特級攝影師”的稱號。因為李鎖慶,金壇照相館和金壇的人像攝影在省裡也出了名,省內各地的照相館同行紛紛前來取經學藝。

“江南一怪”李鎖慶

然而,李鎖慶探索人像攝影的腳步卻並未停滯。就在1992年,李鎖慶再一次名震國內人像攝影界。彼時,經過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切向錢看”的風尚洗禮,九十年代的下崗潮導致了人們擇業觀的改變,職業不分貴賤、勞動光榮,尤其是憑藉自己的雙手獲得價值的樸素觀念受到倡導。李鎖慶凝神深思五個月,創作了《崇高的職業》這幅作品。依然是年輕的女性,職業卻是一名修腳工人,高調、略微仰視,畫面結構採用了當時流行的“磁磚壁畫”效果。在這一年的第七屆人像攝影展上,《崇高的職業》全票通過,被評為一等獎。

由於李鎖慶的獲獎作品,大多表現的是郵遞員、修腳工、教師這樣的基層小人物,但其作品主題卻折射了時代精神,倡導了理想的社會風尚,這一特點被業界傳為美談,李鎖慶也被冠以“江南一怪”的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拍照並不單純為工作,也是在追求一種美的藝術,我要拍下別人最美的瞬間,尤其是普通人的。”

人像模特兒“碰、尋、追”

李鎖慶執著於人像攝影並卓有成就,祕訣有二。

其一為善找模特。平時在為顧客拍攝時,偶爾遇到長相標緻,臉龐秀麗的顧客,他都要主動與人家相商,多拍幾張自己滿意也額外贈送人家的照片——此亦為出作品之一途徑;但更多的時候,一有閒暇,他就站在照相館的門口,神情專注地細細察看新花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一旦發現合乎他心目中形象的人物出現,就立刻追過去與之交談,相邀拍攝;如果追不上,也要四方打探,登門尋訪。由於這樣的對象大多是青春貌美的姑娘,李師傅的這一“癖好”,一度還成為小城的趣談。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模特之於人像攝影作品的質量高下,舉足輕重。在顧客中發現,謂之“碰”;在行人中發現,謂之“尋”;而在來到小城作演出活動的演員,以及春節時從上海等大城市來小城走親訪友的人們中發現,謂之“追”。

“江南一怪”李鎖慶

據當年與其同事的周益華說,李師傅當年真是痴迷,一有外地來的演出團來金壇,他就拉上他到後臺等,等人家演出一結束,就與人家約時間。許多有趣的照片,都出自於那些氣質好、表情自然到位的模特。其中一組表現滑稽人物神情的連續攝影作品,模特就是《一隻繡花鞋》的男演員。

與“名士”相交

李鎖慶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學習、博採眾長,這一特點使身處小縣城的他擁有了不一樣的智慧和眼光。《大眾攝影》、《中國攝影》、《人像攝影》這些雜誌是他每期必讀的學習材料,但向身邊的高人學習借鑑,更是他尋求主題,開闊思路的重要路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拍下小人物的美

家人和同事都說,李師傅似乎永遠都在照相館裡,其他地方也見不到他的人影。他喜歡攝影,好像一天中所有的時間都在琢磨怎樣把照片拍得好,或者更好,即便是普通的一幅單身人像,他也儘量拍攝出一個人的個性或特點。他拍攝人像時最善於捕捉人物的豐富表情。像大多數照相館攝影師一樣,拍攝過程中他也會朝著顧客喊“一、二、三,笑!”,但他通常在喊到“二”時就立即捏下快門線一端的皮囊,使人物的神態或自然逼真,或生動有趣。漸漸地,大家都覺得李師傅的照片拍得好,有藝術的感覺,於是都慕名而來。在20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金壇小城裡許多人家孩子的滿月照、百日照,老人的壽星照,或者全家福,更是點名非要李師傅拍攝。李鎖慶2010年去世後,許多金壇人家裡因留有一幅李師傅拍的照片而感到自豪。

在照相館之外,李鎖慶一直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常常要拍攝一些不能賺錢反而還要自己貼錢的照片。《春到人間》之後,李鎖慶厚積薄發,一鼓作氣創作了多幅在省內乃至國內反響不凡的人像作品。1991年,江蘇省商業廳授予了他“榮譽特級攝影師”的稱號。因為李鎖慶,金壇照相館和金壇的人像攝影在省裡也出了名,省內各地的照相館同行紛紛前來取經學藝。

“江南一怪”李鎖慶

然而,李鎖慶探索人像攝影的腳步卻並未停滯。就在1992年,李鎖慶再一次名震國內人像攝影界。彼時,經過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切向錢看”的風尚洗禮,九十年代的下崗潮導致了人們擇業觀的改變,職業不分貴賤、勞動光榮,尤其是憑藉自己的雙手獲得價值的樸素觀念受到倡導。李鎖慶凝神深思五個月,創作了《崇高的職業》這幅作品。依然是年輕的女性,職業卻是一名修腳工人,高調、略微仰視,畫面結構採用了當時流行的“磁磚壁畫”效果。在這一年的第七屆人像攝影展上,《崇高的職業》全票通過,被評為一等獎。

由於李鎖慶的獲獎作品,大多表現的是郵遞員、修腳工、教師這樣的基層小人物,但其作品主題卻折射了時代精神,倡導了理想的社會風尚,這一特點被業界傳為美談,李鎖慶也被冠以“江南一怪”的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拍照並不單純為工作,也是在追求一種美的藝術,我要拍下別人最美的瞬間,尤其是普通人的。”

人像模特兒“碰、尋、追”

李鎖慶執著於人像攝影並卓有成就,祕訣有二。

其一為善找模特。平時在為顧客拍攝時,偶爾遇到長相標緻,臉龐秀麗的顧客,他都要主動與人家相商,多拍幾張自己滿意也額外贈送人家的照片——此亦為出作品之一途徑;但更多的時候,一有閒暇,他就站在照相館的門口,神情專注地細細察看新花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一旦發現合乎他心目中形象的人物出現,就立刻追過去與之交談,相邀拍攝;如果追不上,也要四方打探,登門尋訪。由於這樣的對象大多是青春貌美的姑娘,李師傅的這一“癖好”,一度還成為小城的趣談。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模特之於人像攝影作品的質量高下,舉足輕重。在顧客中發現,謂之“碰”;在行人中發現,謂之“尋”;而在來到小城作演出活動的演員,以及春節時從上海等大城市來小城走親訪友的人們中發現,謂之“追”。

“江南一怪”李鎖慶

據當年與其同事的周益華說,李師傅當年真是痴迷,一有外地來的演出團來金壇,他就拉上他到後臺等,等人家演出一結束,就與人家約時間。許多有趣的照片,都出自於那些氣質好、表情自然到位的模特。其中一組表現滑稽人物神情的連續攝影作品,模特就是《一隻繡花鞋》的男演員。

與“名士”相交

李鎖慶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學習、博採眾長,這一特點使身處小縣城的他擁有了不一樣的智慧和眼光。《大眾攝影》、《中國攝影》、《人像攝影》這些雜誌是他每期必讀的學習材料,但向身邊的高人學習借鑑,更是他尋求主題,開闊思路的重要路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照相館同事蔡鎖庚、當年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後來旅居美國的攝影家周益華、中學教師兼書法家湯鍾音、當年在金壇縣文化館工作的刻紙藝術家和美術家周蘊華,都是小城裡文化與藝術上的“名士”,有的與之年仿,有的年歲小很多,但李鎖慶一一視為至交,但凡有了新的創意,都拿出來主動相商,尋求完善或提煉。而他們,也從各自的藝術特長和思想積累出發,為之出謀劃策,或出手相幫。具體到《春到人間》中的背景畫、寬銀幕形式的裁剪,《崇高的職業》裡的畫面分割與拼合,尤其是作品名稱的選取、照片中的題詞,在那個電腦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所有的創意和想法都依賴於一步步精心思考的手工完成。《春到人間》拍攝於簡陋的影棚,電風扇吹起的頭髮和紗巾極易凌亂,無法契合姑娘愉悅的表情,試拍了五六張,最後通過眾人相幫以及技術處理,再與背景畫翻拍合成,才獲此理想效果。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拍下小人物的美

家人和同事都說,李師傅似乎永遠都在照相館裡,其他地方也見不到他的人影。他喜歡攝影,好像一天中所有的時間都在琢磨怎樣把照片拍得好,或者更好,即便是普通的一幅單身人像,他也儘量拍攝出一個人的個性或特點。他拍攝人像時最善於捕捉人物的豐富表情。像大多數照相館攝影師一樣,拍攝過程中他也會朝著顧客喊“一、二、三,笑!”,但他通常在喊到“二”時就立即捏下快門線一端的皮囊,使人物的神態或自然逼真,或生動有趣。漸漸地,大家都覺得李師傅的照片拍得好,有藝術的感覺,於是都慕名而來。在20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金壇小城裡許多人家孩子的滿月照、百日照,老人的壽星照,或者全家福,更是點名非要李師傅拍攝。李鎖慶2010年去世後,許多金壇人家裡因留有一幅李師傅拍的照片而感到自豪。

在照相館之外,李鎖慶一直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常常要拍攝一些不能賺錢反而還要自己貼錢的照片。《春到人間》之後,李鎖慶厚積薄發,一鼓作氣創作了多幅在省內乃至國內反響不凡的人像作品。1991年,江蘇省商業廳授予了他“榮譽特級攝影師”的稱號。因為李鎖慶,金壇照相館和金壇的人像攝影在省裡也出了名,省內各地的照相館同行紛紛前來取經學藝。

“江南一怪”李鎖慶

然而,李鎖慶探索人像攝影的腳步卻並未停滯。就在1992年,李鎖慶再一次名震國內人像攝影界。彼時,經過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切向錢看”的風尚洗禮,九十年代的下崗潮導致了人們擇業觀的改變,職業不分貴賤、勞動光榮,尤其是憑藉自己的雙手獲得價值的樸素觀念受到倡導。李鎖慶凝神深思五個月,創作了《崇高的職業》這幅作品。依然是年輕的女性,職業卻是一名修腳工人,高調、略微仰視,畫面結構採用了當時流行的“磁磚壁畫”效果。在這一年的第七屆人像攝影展上,《崇高的職業》全票通過,被評為一等獎。

由於李鎖慶的獲獎作品,大多表現的是郵遞員、修腳工、教師這樣的基層小人物,但其作品主題卻折射了時代精神,倡導了理想的社會風尚,這一特點被業界傳為美談,李鎖慶也被冠以“江南一怪”的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拍照並不單純為工作,也是在追求一種美的藝術,我要拍下別人最美的瞬間,尤其是普通人的。”

人像模特兒“碰、尋、追”

李鎖慶執著於人像攝影並卓有成就,祕訣有二。

其一為善找模特。平時在為顧客拍攝時,偶爾遇到長相標緻,臉龐秀麗的顧客,他都要主動與人家相商,多拍幾張自己滿意也額外贈送人家的照片——此亦為出作品之一途徑;但更多的時候,一有閒暇,他就站在照相館的門口,神情專注地細細察看新花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一旦發現合乎他心目中形象的人物出現,就立刻追過去與之交談,相邀拍攝;如果追不上,也要四方打探,登門尋訪。由於這樣的對象大多是青春貌美的姑娘,李師傅的這一“癖好”,一度還成為小城的趣談。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模特之於人像攝影作品的質量高下,舉足輕重。在顧客中發現,謂之“碰”;在行人中發現,謂之“尋”;而在來到小城作演出活動的演員,以及春節時從上海等大城市來小城走親訪友的人們中發現,謂之“追”。

“江南一怪”李鎖慶

據當年與其同事的周益華說,李師傅當年真是痴迷,一有外地來的演出團來金壇,他就拉上他到後臺等,等人家演出一結束,就與人家約時間。許多有趣的照片,都出自於那些氣質好、表情自然到位的模特。其中一組表現滑稽人物神情的連續攝影作品,模特就是《一隻繡花鞋》的男演員。

與“名士”相交

李鎖慶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學習、博採眾長,這一特點使身處小縣城的他擁有了不一樣的智慧和眼光。《大眾攝影》、《中國攝影》、《人像攝影》這些雜誌是他每期必讀的學習材料,但向身邊的高人學習借鑑,更是他尋求主題,開闊思路的重要路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照相館同事蔡鎖庚、當年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後來旅居美國的攝影家周益華、中學教師兼書法家湯鍾音、當年在金壇縣文化館工作的刻紙藝術家和美術家周蘊華,都是小城裡文化與藝術上的“名士”,有的與之年仿,有的年歲小很多,但李鎖慶一一視為至交,但凡有了新的創意,都拿出來主動相商,尋求完善或提煉。而他們,也從各自的藝術特長和思想積累出發,為之出謀劃策,或出手相幫。具體到《春到人間》中的背景畫、寬銀幕形式的裁剪,《崇高的職業》裡的畫面分割與拼合,尤其是作品名稱的選取、照片中的題詞,在那個電腦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所有的創意和想法都依賴於一步步精心思考的手工完成。《春到人間》拍攝於簡陋的影棚,電風扇吹起的頭髮和紗巾極易凌亂,無法契合姑娘愉悅的表情,試拍了五六張,最後通過眾人相幫以及技術處理,再與背景畫翻拍合成,才獲此理想效果。

“江南一怪”李鎖慶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拍下小人物的美

家人和同事都說,李師傅似乎永遠都在照相館裡,其他地方也見不到他的人影。他喜歡攝影,好像一天中所有的時間都在琢磨怎樣把照片拍得好,或者更好,即便是普通的一幅單身人像,他也儘量拍攝出一個人的個性或特點。他拍攝人像時最善於捕捉人物的豐富表情。像大多數照相館攝影師一樣,拍攝過程中他也會朝著顧客喊“一、二、三,笑!”,但他通常在喊到“二”時就立即捏下快門線一端的皮囊,使人物的神態或自然逼真,或生動有趣。漸漸地,大家都覺得李師傅的照片拍得好,有藝術的感覺,於是都慕名而來。在20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金壇小城裡許多人家孩子的滿月照、百日照,老人的壽星照,或者全家福,更是點名非要李師傅拍攝。李鎖慶2010年去世後,許多金壇人家裡因留有一幅李師傅拍的照片而感到自豪。

在照相館之外,李鎖慶一直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常常要拍攝一些不能賺錢反而還要自己貼錢的照片。《春到人間》之後,李鎖慶厚積薄發,一鼓作氣創作了多幅在省內乃至國內反響不凡的人像作品。1991年,江蘇省商業廳授予了他“榮譽特級攝影師”的稱號。因為李鎖慶,金壇照相館和金壇的人像攝影在省裡也出了名,省內各地的照相館同行紛紛前來取經學藝。

“江南一怪”李鎖慶

然而,李鎖慶探索人像攝影的腳步卻並未停滯。就在1992年,李鎖慶再一次名震國內人像攝影界。彼時,經過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切向錢看”的風尚洗禮,九十年代的下崗潮導致了人們擇業觀的改變,職業不分貴賤、勞動光榮,尤其是憑藉自己的雙手獲得價值的樸素觀念受到倡導。李鎖慶凝神深思五個月,創作了《崇高的職業》這幅作品。依然是年輕的女性,職業卻是一名修腳工人,高調、略微仰視,畫面結構採用了當時流行的“磁磚壁畫”效果。在這一年的第七屆人像攝影展上,《崇高的職業》全票通過,被評為一等獎。

由於李鎖慶的獲獎作品,大多表現的是郵遞員、修腳工、教師這樣的基層小人物,但其作品主題卻折射了時代精神,倡導了理想的社會風尚,這一特點被業界傳為美談,李鎖慶也被冠以“江南一怪”的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拍照並不單純為工作,也是在追求一種美的藝術,我要拍下別人最美的瞬間,尤其是普通人的。”

人像模特兒“碰、尋、追”

李鎖慶執著於人像攝影並卓有成就,祕訣有二。

其一為善找模特。平時在為顧客拍攝時,偶爾遇到長相標緻,臉龐秀麗的顧客,他都要主動與人家相商,多拍幾張自己滿意也額外贈送人家的照片——此亦為出作品之一途徑;但更多的時候,一有閒暇,他就站在照相館的門口,神情專注地細細察看新花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一旦發現合乎他心目中形象的人物出現,就立刻追過去與之交談,相邀拍攝;如果追不上,也要四方打探,登門尋訪。由於這樣的對象大多是青春貌美的姑娘,李師傅的這一“癖好”,一度還成為小城的趣談。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模特之於人像攝影作品的質量高下,舉足輕重。在顧客中發現,謂之“碰”;在行人中發現,謂之“尋”;而在來到小城作演出活動的演員,以及春節時從上海等大城市來小城走親訪友的人們中發現,謂之“追”。

“江南一怪”李鎖慶

據當年與其同事的周益華說,李師傅當年真是痴迷,一有外地來的演出團來金壇,他就拉上他到後臺等,等人家演出一結束,就與人家約時間。許多有趣的照片,都出自於那些氣質好、表情自然到位的模特。其中一組表現滑稽人物神情的連續攝影作品,模特就是《一隻繡花鞋》的男演員。

與“名士”相交

李鎖慶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學習、博採眾長,這一特點使身處小縣城的他擁有了不一樣的智慧和眼光。《大眾攝影》、《中國攝影》、《人像攝影》這些雜誌是他每期必讀的學習材料,但向身邊的高人學習借鑑,更是他尋求主題,開闊思路的重要路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照相館同事蔡鎖庚、當年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後來旅居美國的攝影家周益華、中學教師兼書法家湯鍾音、當年在金壇縣文化館工作的刻紙藝術家和美術家周蘊華,都是小城裡文化與藝術上的“名士”,有的與之年仿,有的年歲小很多,但李鎖慶一一視為至交,但凡有了新的創意,都拿出來主動相商,尋求完善或提煉。而他們,也從各自的藝術特長和思想積累出發,為之出謀劃策,或出手相幫。具體到《春到人間》中的背景畫、寬銀幕形式的裁剪,《崇高的職業》裡的畫面分割與拼合,尤其是作品名稱的選取、照片中的題詞,在那個電腦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所有的創意和想法都依賴於一步步精心思考的手工完成。《春到人間》拍攝於簡陋的影棚,電風扇吹起的頭髮和紗巾極易凌亂,無法契合姑娘愉悅的表情,試拍了五六張,最後通過眾人相幫以及技術處理,再與背景畫翻拍合成,才獲此理想效果。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師傅”,是李鎖慶一生中被人稱呼最多的名稱——即便在他名聞國內人像攝影界時,因為照相館隸屬於飲食服務公司,“師傅”仍是他們這一代人中所認同的尊稱。2007年,筆者策展《重現·金壇》,將其作品送入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予以展出,歸來後他拿著入選證書,讀著證書上的文字,自嘲中帶著欣慰:“我們這一輩人,還沒有被人家稱作為攝影藝術家過呢!”這位照相館的攝影師傅,曾因其一系列蘊含了時代氣息和歷史特徵的作品而備受關注,然其低調與樸素,一如其作品中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人們。

"

文/孫慨 圖/李小平提供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生於1929年,照相館的攝影師,人們都稱其“李師傅”。與一般的照相師傅不同,李師傅並不安於照相這一職業的實用意義,而是依著興趣不懈探尋攝影的藝術價值。直到2010年去世,他一生都蟄伏於江南小城——江蘇金壇,但就是這名小縣城的照相師傅,曾經憑藉自己的作品享譽中國的人像攝影界,金壇照相館也成為江蘇響噹噹的品牌,慕名者紛至沓來。

“江南一怪”李鎖慶

《春到人間》是李鎖慶名動人像攝影界的第一幅作品。青春靚麗、朝氣勃發的少女在春風中前行,她的眼神充滿希冀,她的臉龐活力充沛,飄逸的黑色長髮與層疊的白色紗巾可以讓人聞到微風的氣息,而背景中隱約的庭樓、舒展的枝柳,將“春”與“風”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是1979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開始吹拂著中國大地。圖像元素簡單卻佈置精巧,無一筆累贅亦無一處欠缺。最是那“春到人間”的點睛之題,照片因標題而昇華了主題,標題因圖像而獲得了安放。

照片的拍攝初衷,系省裡來了通知,停辦多年的全國人像攝影展將重新開辦,李鎖慶獲知此消息,殫精竭慮,獲此靈感。當照片送至南京參加江蘇省初評時,12位評委全票通過並報送全國參展。1980年,在第三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中,《春到人間》不負眾望,榮獲二等獎。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藝術之路尋源

攝影,原非李鎖慶的本行,但在從事攝影之前的經歷,成為他從照相館師傅中脫穎而出的技藝源泉。

李鎖慶出生於一個小有名氣的藝匠之家,父親李春和是茅山地區遠近聞名的泥塑匠人,周邊大大小小的廟宇內的菩薩塑像大多出自其父之手。金壇當地在節慶時頗負盛名的民間演出活動出抬閣,其父也有參與。15歲時,李鎖慶就開始跟隨父親學習泥塑,那是1944年。原本希冀子承父業,藉此謀生,但1949年後,這一行業隨著社會氣候的變化而日漸凋零。另尋出路的李鎖慶又從街頭炭畫藝人的筆法中獲得啟發,無師自通,他在縣城的大沿河巷擺起了畫攤。做泥塑的造型基礎和跟隨父親的耳濡目染以及天賦般的藝術悟性,使李鎖慶的人像炭畫營生風生水起。而這,又為他後來從事人像攝影,奠立了直接的審美基礎。

畫炭畫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958年他進入金壇照相館之後;1961年他開始獨立掌鏡,攝影就此成為他一生痴迷並實現自身價值的重要門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拍下小人物的美

家人和同事都說,李師傅似乎永遠都在照相館裡,其他地方也見不到他的人影。他喜歡攝影,好像一天中所有的時間都在琢磨怎樣把照片拍得好,或者更好,即便是普通的一幅單身人像,他也儘量拍攝出一個人的個性或特點。他拍攝人像時最善於捕捉人物的豐富表情。像大多數照相館攝影師一樣,拍攝過程中他也會朝著顧客喊“一、二、三,笑!”,但他通常在喊到“二”時就立即捏下快門線一端的皮囊,使人物的神態或自然逼真,或生動有趣。漸漸地,大家都覺得李師傅的照片拍得好,有藝術的感覺,於是都慕名而來。在20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金壇小城裡許多人家孩子的滿月照、百日照,老人的壽星照,或者全家福,更是點名非要李師傅拍攝。李鎖慶2010年去世後,許多金壇人家裡因留有一幅李師傅拍的照片而感到自豪。

在照相館之外,李鎖慶一直有著自己的追求——他常常要拍攝一些不能賺錢反而還要自己貼錢的照片。《春到人間》之後,李鎖慶厚積薄發,一鼓作氣創作了多幅在省內乃至國內反響不凡的人像作品。1991年,江蘇省商業廳授予了他“榮譽特級攝影師”的稱號。因為李鎖慶,金壇照相館和金壇的人像攝影在省裡也出了名,省內各地的照相館同行紛紛前來取經學藝。

“江南一怪”李鎖慶

然而,李鎖慶探索人像攝影的腳步卻並未停滯。就在1992年,李鎖慶再一次名震國內人像攝影界。彼時,經過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一切向錢看”的風尚洗禮,九十年代的下崗潮導致了人們擇業觀的改變,職業不分貴賤、勞動光榮,尤其是憑藉自己的雙手獲得價值的樸素觀念受到倡導。李鎖慶凝神深思五個月,創作了《崇高的職業》這幅作品。依然是年輕的女性,職業卻是一名修腳工人,高調、略微仰視,畫面結構採用了當時流行的“磁磚壁畫”效果。在這一年的第七屆人像攝影展上,《崇高的職業》全票通過,被評為一等獎。

由於李鎖慶的獲獎作品,大多表現的是郵遞員、修腳工、教師這樣的基層小人物,但其作品主題卻折射了時代精神,倡導了理想的社會風尚,這一特點被業界傳為美談,李鎖慶也被冠以“江南一怪”的雅號。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拍照並不單純為工作,也是在追求一種美的藝術,我要拍下別人最美的瞬間,尤其是普通人的。”

人像模特兒“碰、尋、追”

李鎖慶執著於人像攝影並卓有成就,祕訣有二。

其一為善找模特。平時在為顧客拍攝時,偶爾遇到長相標緻,臉龐秀麗的顧客,他都要主動與人家相商,多拍幾張自己滿意也額外贈送人家的照片——此亦為出作品之一途徑;但更多的時候,一有閒暇,他就站在照相館的門口,神情專注地細細察看新花街上來來往往的行人,一旦發現合乎他心目中形象的人物出現,就立刻追過去與之交談,相邀拍攝;如果追不上,也要四方打探,登門尋訪。由於這樣的對象大多是青春貌美的姑娘,李師傅的這一“癖好”,一度還成為小城的趣談。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模特之於人像攝影作品的質量高下,舉足輕重。在顧客中發現,謂之“碰”;在行人中發現,謂之“尋”;而在來到小城作演出活動的演員,以及春節時從上海等大城市來小城走親訪友的人們中發現,謂之“追”。

“江南一怪”李鎖慶

據當年與其同事的周益華說,李師傅當年真是痴迷,一有外地來的演出團來金壇,他就拉上他到後臺等,等人家演出一結束,就與人家約時間。許多有趣的照片,都出自於那些氣質好、表情自然到位的模特。其中一組表現滑稽人物神情的連續攝影作品,模特就是《一隻繡花鞋》的男演員。

與“名士”相交

李鎖慶的另一個特點,是喜歡學習、博採眾長,這一特點使身處小縣城的他擁有了不一樣的智慧和眼光。《大眾攝影》、《中國攝影》、《人像攝影》這些雜誌是他每期必讀的學習材料,但向身邊的高人學習借鑑,更是他尋求主題,開闊思路的重要路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照相館同事蔡鎖庚、當年具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後來旅居美國的攝影家周益華、中學教師兼書法家湯鍾音、當年在金壇縣文化館工作的刻紙藝術家和美術家周蘊華,都是小城裡文化與藝術上的“名士”,有的與之年仿,有的年歲小很多,但李鎖慶一一視為至交,但凡有了新的創意,都拿出來主動相商,尋求完善或提煉。而他們,也從各自的藝術特長和思想積累出發,為之出謀劃策,或出手相幫。具體到《春到人間》中的背景畫、寬銀幕形式的裁剪,《崇高的職業》裡的畫面分割與拼合,尤其是作品名稱的選取、照片中的題詞,在那個電腦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所有的創意和想法都依賴於一步步精心思考的手工完成。《春到人間》拍攝於簡陋的影棚,電風扇吹起的頭髮和紗巾極易凌亂,無法契合姑娘愉悅的表情,試拍了五六張,最後通過眾人相幫以及技術處理,再與背景畫翻拍合成,才獲此理想效果。

“江南一怪”李鎖慶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師傅”,是李鎖慶一生中被人稱呼最多的名稱——即便在他名聞國內人像攝影界時,因為照相館隸屬於飲食服務公司,“師傅”仍是他們這一代人中所認同的尊稱。2007年,筆者策展《重現·金壇》,將其作品送入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予以展出,歸來後他拿著入選證書,讀著證書上的文字,自嘲中帶著欣慰:“我們這一輩人,還沒有被人家稱作為攝影藝術家過呢!”這位照相館的攝影師傅,曾因其一系列蘊含了時代氣息和歷史特徵的作品而備受關注,然其低調與樸素,一如其作品中那些平凡而普通的人們。

“江南一怪”李鎖慶

李鎖慶工作照 其子李小平拍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