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攝影 照相機 佳能 讀書 每天學點攝影技巧 2019-08-16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這篇文章是我想給你的十二個攝影祕訣的續集。

在這個系列裡面我將分享十二個觀念型的攝影知識,是在我的攝影路程中沉澱出來的一些想法,能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穫。

沒有看過前兩部的,歡迎先點進去上面的鏈接閱讀。

準備好了嗎?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四個知識:

祕訣五:光線沒有好壞之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好的光,只存在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利用的光。

光是攝影的本質。 我們拍攝的不是物體,而是光線物體之間的互動,所以攝影就是光的研究。如果沒有光,就沒有線條、顏色、和形體的存在。

只要有光,我們就有機會能拍出好的照片,關鍵是我們對光源有沒有足夠的瞭解,有沒有足夠的創意去彌合我們需要的和我們所擁有的之間的差距

所以與其把我們自己限制在某些天氣、某種光源,我們應該更深入去了解這些光源的本質,是軸光、是背光、還是測光?是藍色的、綠色的、還是黃色的?

然後把握學習的機會,在這些光源下我們能拍什麼樣的照片,能帶出什麼種的感覺?

舉個例子,日正當中,或者從頭頂照下來的一束強光,很容易讓被罩住的物件出現一塊黑一塊亮的光影,不止之間缺乏細膩的漸層過度,黑與亮的方差通常也會很大,同時凸顯物體平面上的皺痕,很搶眼,造成一種不必要的視覺複雜。

但是有時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髒髒的、真實的感覺,它或許不適合一個皮膚細緻的小姑娘,但是有可能更能把一位老兵的故事呈現出來。

任何時候,都有適合拍攝的題材和方法。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這篇文章是我想給你的十二個攝影祕訣的續集。

在這個系列裡面我將分享十二個觀念型的攝影知識,是在我的攝影路程中沉澱出來的一些想法,能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穫。

沒有看過前兩部的,歡迎先點進去上面的鏈接閱讀。

準備好了嗎?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四個知識:

祕訣五:光線沒有好壞之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好的光,只存在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利用的光。

光是攝影的本質。 我們拍攝的不是物體,而是光線物體之間的互動,所以攝影就是光的研究。如果沒有光,就沒有線條、顏色、和形體的存在。

只要有光,我們就有機會能拍出好的照片,關鍵是我們對光源有沒有足夠的瞭解,有沒有足夠的創意去彌合我們需要的和我們所擁有的之間的差距

所以與其把我們自己限制在某些天氣、某種光源,我們應該更深入去了解這些光源的本質,是軸光、是背光、還是測光?是藍色的、綠色的、還是黃色的?

然後把握學習的機會,在這些光源下我們能拍什麼樣的照片,能帶出什麼種的感覺?

舉個例子,日正當中,或者從頭頂照下來的一束強光,很容易讓被罩住的物件出現一塊黑一塊亮的光影,不止之間缺乏細膩的漸層過度,黑與亮的方差通常也會很大,同時凸顯物體平面上的皺痕,很搶眼,造成一種不必要的視覺複雜。

但是有時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髒髒的、真實的感覺,它或許不適合一個皮膚細緻的小姑娘,但是有可能更能把一位老兵的故事呈現出來。

任何時候,都有適合拍攝的題材和方法。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這篇文章是我想給你的十二個攝影祕訣的續集。

在這個系列裡面我將分享十二個觀念型的攝影知識,是在我的攝影路程中沉澱出來的一些想法,能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穫。

沒有看過前兩部的,歡迎先點進去上面的鏈接閱讀。

準備好了嗎?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四個知識:

祕訣五:光線沒有好壞之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好的光,只存在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利用的光。

光是攝影的本質。 我們拍攝的不是物體,而是光線物體之間的互動,所以攝影就是光的研究。如果沒有光,就沒有線條、顏色、和形體的存在。

只要有光,我們就有機會能拍出好的照片,關鍵是我們對光源有沒有足夠的瞭解,有沒有足夠的創意去彌合我們需要的和我們所擁有的之間的差距

所以與其把我們自己限制在某些天氣、某種光源,我們應該更深入去了解這些光源的本質,是軸光、是背光、還是測光?是藍色的、綠色的、還是黃色的?

然後把握學習的機會,在這些光源下我們能拍什麼樣的照片,能帶出什麼種的感覺?

舉個例子,日正當中,或者從頭頂照下來的一束強光,很容易讓被罩住的物件出現一塊黑一塊亮的光影,不止之間缺乏細膩的漸層過度,黑與亮的方差通常也會很大,同時凸顯物體平面上的皺痕,很搶眼,造成一種不必要的視覺複雜。

但是有時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髒髒的、真實的感覺,它或許不適合一個皮膚細緻的小姑娘,但是有可能更能把一位老兵的故事呈現出來。

任何時候,都有適合拍攝的題材和方法。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這篇文章是我想給你的十二個攝影祕訣的續集。

在這個系列裡面我將分享十二個觀念型的攝影知識,是在我的攝影路程中沉澱出來的一些想法,能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穫。

沒有看過前兩部的,歡迎先點進去上面的鏈接閱讀。

準備好了嗎?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四個知識:

祕訣五:光線沒有好壞之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好的光,只存在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利用的光。

光是攝影的本質。 我們拍攝的不是物體,而是光線物體之間的互動,所以攝影就是光的研究。如果沒有光,就沒有線條、顏色、和形體的存在。

只要有光,我們就有機會能拍出好的照片,關鍵是我們對光源有沒有足夠的瞭解,有沒有足夠的創意去彌合我們需要的和我們所擁有的之間的差距

所以與其把我們自己限制在某些天氣、某種光源,我們應該更深入去了解這些光源的本質,是軸光、是背光、還是測光?是藍色的、綠色的、還是黃色的?

然後把握學習的機會,在這些光源下我們能拍什麼樣的照片,能帶出什麼種的感覺?

舉個例子,日正當中,或者從頭頂照下來的一束強光,很容易讓被罩住的物件出現一塊黑一塊亮的光影,不止之間缺乏細膩的漸層過度,黑與亮的方差通常也會很大,同時凸顯物體平面上的皺痕,很搶眼,造成一種不必要的視覺複雜。

但是有時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髒髒的、真實的感覺,它或許不適合一個皮膚細緻的小姑娘,但是有可能更能把一位老兵的故事呈現出來。

任何時候,都有適合拍攝的題材和方法。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六:不同的鏡頭說的是不一樣的故事


一隻蒼蠅、一隻羚羊、和一條狗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視覺系統有著不同的構造。

在很多層面上,鏡頭也是一樣的。

24mm,50mm,85mm,105mm,200mm,乍看之下這些都擁有類似的構造,也是經由層層玻璃把外界的光線聚到機身內的圖像傳感器,但是它們對一個空間和裡面的光線、線條、和之間的距離所做的詮釋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鏡頭,看到的東西不一樣,說出來的故事也不一樣

剛開始玩攝影的人可能會想,一個50mm的鏡頭,基本上就是比105mm的鏡頭涵蓋的畫面多了一些,所以如果我要用105mm的鏡頭達到50mm鏡頭的效果,只要往後退幾步,不是照樣能拍出和50mm類似的畫面嗎?

沒錯,往前或往後移動,的確可以放大或縮小一個畫面,但是這不是不同焦距帶來的唯一差異。鏡頭焦距越長,它壓縮的空間越多,它的景深會越淺(有時要讓背景糊的好看,開大光圈還不比加長焦距來得有效),它對於線條的比例的拉扯也會越少。

一個鏡頭對空間的壓縮、景深的深淺、線條的拉扯,構成這個鏡頭的特色很主要的一部分。要如何對這些特色達到直覺上的瞭解,有一個好辦法:

選擇一個焦距,例如35mm,然後每天只用這個焦距拍攝,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然後下個月換到一個異比較大的焦距,例如從35mm換到105mm,也是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

兩個月後,你就會明白別人所謂的“每個鏡頭說的故事不一樣”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我們為什麼不能光是熟悉一個焦距就好?因為只熟悉一個焦距,我們就沒有對比,也就不能客觀瞭解不同焦距對視覺屬性存有的影響。

有了兩個極端的差異做參考基礎,以後當我們接觸新的鏡頭時,就能很快了解它的特色,不需要看測評或者推銷文案,自己就知道這顆鏡頭是否適合自己要說的故事。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這篇文章是我想給你的十二個攝影祕訣的續集。

在這個系列裡面我將分享十二個觀念型的攝影知識,是在我的攝影路程中沉澱出來的一些想法,能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穫。

沒有看過前兩部的,歡迎先點進去上面的鏈接閱讀。

準備好了嗎?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四個知識:

祕訣五:光線沒有好壞之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好的光,只存在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利用的光。

光是攝影的本質。 我們拍攝的不是物體,而是光線物體之間的互動,所以攝影就是光的研究。如果沒有光,就沒有線條、顏色、和形體的存在。

只要有光,我們就有機會能拍出好的照片,關鍵是我們對光源有沒有足夠的瞭解,有沒有足夠的創意去彌合我們需要的和我們所擁有的之間的差距

所以與其把我們自己限制在某些天氣、某種光源,我們應該更深入去了解這些光源的本質,是軸光、是背光、還是測光?是藍色的、綠色的、還是黃色的?

然後把握學習的機會,在這些光源下我們能拍什麼樣的照片,能帶出什麼種的感覺?

舉個例子,日正當中,或者從頭頂照下來的一束強光,很容易讓被罩住的物件出現一塊黑一塊亮的光影,不止之間缺乏細膩的漸層過度,黑與亮的方差通常也會很大,同時凸顯物體平面上的皺痕,很搶眼,造成一種不必要的視覺複雜。

但是有時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髒髒的、真實的感覺,它或許不適合一個皮膚細緻的小姑娘,但是有可能更能把一位老兵的故事呈現出來。

任何時候,都有適合拍攝的題材和方法。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六:不同的鏡頭說的是不一樣的故事


一隻蒼蠅、一隻羚羊、和一條狗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視覺系統有著不同的構造。

在很多層面上,鏡頭也是一樣的。

24mm,50mm,85mm,105mm,200mm,乍看之下這些都擁有類似的構造,也是經由層層玻璃把外界的光線聚到機身內的圖像傳感器,但是它們對一個空間和裡面的光線、線條、和之間的距離所做的詮釋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鏡頭,看到的東西不一樣,說出來的故事也不一樣

剛開始玩攝影的人可能會想,一個50mm的鏡頭,基本上就是比105mm的鏡頭涵蓋的畫面多了一些,所以如果我要用105mm的鏡頭達到50mm鏡頭的效果,只要往後退幾步,不是照樣能拍出和50mm類似的畫面嗎?

沒錯,往前或往後移動,的確可以放大或縮小一個畫面,但是這不是不同焦距帶來的唯一差異。鏡頭焦距越長,它壓縮的空間越多,它的景深會越淺(有時要讓背景糊的好看,開大光圈還不比加長焦距來得有效),它對於線條的比例的拉扯也會越少。

一個鏡頭對空間的壓縮、景深的深淺、線條的拉扯,構成這個鏡頭的特色很主要的一部分。要如何對這些特色達到直覺上的瞭解,有一個好辦法:

選擇一個焦距,例如35mm,然後每天只用這個焦距拍攝,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然後下個月換到一個異比較大的焦距,例如從35mm換到105mm,也是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

兩個月後,你就會明白別人所謂的“每個鏡頭說的故事不一樣”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我們為什麼不能光是熟悉一個焦距就好?因為只熟悉一個焦距,我們就沒有對比,也就不能客觀瞭解不同焦距對視覺屬性存有的影響。

有了兩個極端的差異做參考基礎,以後當我們接觸新的鏡頭時,就能很快了解它的特色,不需要看測評或者推銷文案,自己就知道這顆鏡頭是否適合自己要說的故事。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這篇文章是我想給你的十二個攝影祕訣的續集。

在這個系列裡面我將分享十二個觀念型的攝影知識,是在我的攝影路程中沉澱出來的一些想法,能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穫。

沒有看過前兩部的,歡迎先點進去上面的鏈接閱讀。

準備好了嗎?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四個知識:

祕訣五:光線沒有好壞之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好的光,只存在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利用的光。

光是攝影的本質。 我們拍攝的不是物體,而是光線物體之間的互動,所以攝影就是光的研究。如果沒有光,就沒有線條、顏色、和形體的存在。

只要有光,我們就有機會能拍出好的照片,關鍵是我們對光源有沒有足夠的瞭解,有沒有足夠的創意去彌合我們需要的和我們所擁有的之間的差距

所以與其把我們自己限制在某些天氣、某種光源,我們應該更深入去了解這些光源的本質,是軸光、是背光、還是測光?是藍色的、綠色的、還是黃色的?

然後把握學習的機會,在這些光源下我們能拍什麼樣的照片,能帶出什麼種的感覺?

舉個例子,日正當中,或者從頭頂照下來的一束強光,很容易讓被罩住的物件出現一塊黑一塊亮的光影,不止之間缺乏細膩的漸層過度,黑與亮的方差通常也會很大,同時凸顯物體平面上的皺痕,很搶眼,造成一種不必要的視覺複雜。

但是有時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髒髒的、真實的感覺,它或許不適合一個皮膚細緻的小姑娘,但是有可能更能把一位老兵的故事呈現出來。

任何時候,都有適合拍攝的題材和方法。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六:不同的鏡頭說的是不一樣的故事


一隻蒼蠅、一隻羚羊、和一條狗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視覺系統有著不同的構造。

在很多層面上,鏡頭也是一樣的。

24mm,50mm,85mm,105mm,200mm,乍看之下這些都擁有類似的構造,也是經由層層玻璃把外界的光線聚到機身內的圖像傳感器,但是它們對一個空間和裡面的光線、線條、和之間的距離所做的詮釋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鏡頭,看到的東西不一樣,說出來的故事也不一樣

剛開始玩攝影的人可能會想,一個50mm的鏡頭,基本上就是比105mm的鏡頭涵蓋的畫面多了一些,所以如果我要用105mm的鏡頭達到50mm鏡頭的效果,只要往後退幾步,不是照樣能拍出和50mm類似的畫面嗎?

沒錯,往前或往後移動,的確可以放大或縮小一個畫面,但是這不是不同焦距帶來的唯一差異。鏡頭焦距越長,它壓縮的空間越多,它的景深會越淺(有時要讓背景糊的好看,開大光圈還不比加長焦距來得有效),它對於線條的比例的拉扯也會越少。

一個鏡頭對空間的壓縮、景深的深淺、線條的拉扯,構成這個鏡頭的特色很主要的一部分。要如何對這些特色達到直覺上的瞭解,有一個好辦法:

選擇一個焦距,例如35mm,然後每天只用這個焦距拍攝,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然後下個月換到一個異比較大的焦距,例如從35mm換到105mm,也是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

兩個月後,你就會明白別人所謂的“每個鏡頭說的故事不一樣”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我們為什麼不能光是熟悉一個焦距就好?因為只熟悉一個焦距,我們就沒有對比,也就不能客觀瞭解不同焦距對視覺屬性存有的影響。

有了兩個極端的差異做參考基礎,以後當我們接觸新的鏡頭時,就能很快了解它的特色,不需要看測評或者推銷文案,自己就知道這顆鏡頭是否適合自己要說的故事。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七:開大你的ISO,沒有關係的


這裡我要用數字舉一個例子。

如果有一個畫面需要把光圈開到f/9,ISO設定在50,然後需要30秒的曝光的話,那,相同的畫面,把ISO設定在160就只需要9秒鐘就可以得到同樣的曝光量。

這時有人會問,難道ISO不是越小越好嗎,這樣噪點就少啊。理論上是沒錯的,但是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現在大部份的相機,ISO50和160,甚至加大到200或250,對畫面負面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尤其如果經過後期的雜質處理,幾乎是看不出來的。

與其追求拍攝體驗上的純粹,我寧可選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成果,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因為每個人攝影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對我來說,一整個晚上下來,每張照片花的時間少,我就能有更多時間去嘗試不同角度,不同拍攝方式,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另外,有人看到我一開始用ISO160舉例子,可能會問關於原生ISO的問題:ISO是不是不一定要開到越小越好,而是要開到相機本身原生ISO的倍數,所以如果佳能相機的原生ISO在160,那160會比100好,320也會比250好?

雖然關於這種說法有很多科學上的數據和實際噪點測試做支撐,但是老實說,在實際拍攝上我根本看不出什麼差別。當然,不排除是我眼睛不好,程度還沒到那兒,但是至少目前為止,ISO加大後對畫質的影響,一直不是我會遇到的問題 (我用的是佳能5d2,十年前的老相機)。

所以與其在弱光的時候帶上一個三腳架到處跑,我寧可加大ISO到四位數然後在裝備越簡單行動越方便的情況下尋找我想要說的故事。我拿的東西少,心情就會好,願意嘗試的東西就多,應變能力也就越好。

關於有可能出現的雜質,我是這麼跟自己說的:如果我的照片會讓別人注意到噪點而無法看到照片裡的故事,那有問題的就不是ISO,而是照片本身的內容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這篇文章是我想給你的十二個攝影祕訣的續集。

在這個系列裡面我將分享十二個觀念型的攝影知識,是在我的攝影路程中沉澱出來的一些想法,能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穫。

沒有看過前兩部的,歡迎先點進去上面的鏈接閱讀。

準備好了嗎?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四個知識:

祕訣五:光線沒有好壞之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好的光,只存在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利用的光。

光是攝影的本質。 我們拍攝的不是物體,而是光線物體之間的互動,所以攝影就是光的研究。如果沒有光,就沒有線條、顏色、和形體的存在。

只要有光,我們就有機會能拍出好的照片,關鍵是我們對光源有沒有足夠的瞭解,有沒有足夠的創意去彌合我們需要的和我們所擁有的之間的差距

所以與其把我們自己限制在某些天氣、某種光源,我們應該更深入去了解這些光源的本質,是軸光、是背光、還是測光?是藍色的、綠色的、還是黃色的?

然後把握學習的機會,在這些光源下我們能拍什麼樣的照片,能帶出什麼種的感覺?

舉個例子,日正當中,或者從頭頂照下來的一束強光,很容易讓被罩住的物件出現一塊黑一塊亮的光影,不止之間缺乏細膩的漸層過度,黑與亮的方差通常也會很大,同時凸顯物體平面上的皺痕,很搶眼,造成一種不必要的視覺複雜。

但是有時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髒髒的、真實的感覺,它或許不適合一個皮膚細緻的小姑娘,但是有可能更能把一位老兵的故事呈現出來。

任何時候,都有適合拍攝的題材和方法。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六:不同的鏡頭說的是不一樣的故事


一隻蒼蠅、一隻羚羊、和一條狗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視覺系統有著不同的構造。

在很多層面上,鏡頭也是一樣的。

24mm,50mm,85mm,105mm,200mm,乍看之下這些都擁有類似的構造,也是經由層層玻璃把外界的光線聚到機身內的圖像傳感器,但是它們對一個空間和裡面的光線、線條、和之間的距離所做的詮釋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鏡頭,看到的東西不一樣,說出來的故事也不一樣

剛開始玩攝影的人可能會想,一個50mm的鏡頭,基本上就是比105mm的鏡頭涵蓋的畫面多了一些,所以如果我要用105mm的鏡頭達到50mm鏡頭的效果,只要往後退幾步,不是照樣能拍出和50mm類似的畫面嗎?

沒錯,往前或往後移動,的確可以放大或縮小一個畫面,但是這不是不同焦距帶來的唯一差異。鏡頭焦距越長,它壓縮的空間越多,它的景深會越淺(有時要讓背景糊的好看,開大光圈還不比加長焦距來得有效),它對於線條的比例的拉扯也會越少。

一個鏡頭對空間的壓縮、景深的深淺、線條的拉扯,構成這個鏡頭的特色很主要的一部分。要如何對這些特色達到直覺上的瞭解,有一個好辦法:

選擇一個焦距,例如35mm,然後每天只用這個焦距拍攝,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然後下個月換到一個異比較大的焦距,例如從35mm換到105mm,也是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

兩個月後,你就會明白別人所謂的“每個鏡頭說的故事不一樣”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我們為什麼不能光是熟悉一個焦距就好?因為只熟悉一個焦距,我們就沒有對比,也就不能客觀瞭解不同焦距對視覺屬性存有的影響。

有了兩個極端的差異做參考基礎,以後當我們接觸新的鏡頭時,就能很快了解它的特色,不需要看測評或者推銷文案,自己就知道這顆鏡頭是否適合自己要說的故事。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七:開大你的ISO,沒有關係的


這裡我要用數字舉一個例子。

如果有一個畫面需要把光圈開到f/9,ISO設定在50,然後需要30秒的曝光的話,那,相同的畫面,把ISO設定在160就只需要9秒鐘就可以得到同樣的曝光量。

這時有人會問,難道ISO不是越小越好嗎,這樣噪點就少啊。理論上是沒錯的,但是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現在大部份的相機,ISO50和160,甚至加大到200或250,對畫面負面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尤其如果經過後期的雜質處理,幾乎是看不出來的。

與其追求拍攝體驗上的純粹,我寧可選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成果,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因為每個人攝影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對我來說,一整個晚上下來,每張照片花的時間少,我就能有更多時間去嘗試不同角度,不同拍攝方式,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另外,有人看到我一開始用ISO160舉例子,可能會問關於原生ISO的問題:ISO是不是不一定要開到越小越好,而是要開到相機本身原生ISO的倍數,所以如果佳能相機的原生ISO在160,那160會比100好,320也會比250好?

雖然關於這種說法有很多科學上的數據和實際噪點測試做支撐,但是老實說,在實際拍攝上我根本看不出什麼差別。當然,不排除是我眼睛不好,程度還沒到那兒,但是至少目前為止,ISO加大後對畫質的影響,一直不是我會遇到的問題 (我用的是佳能5d2,十年前的老相機)。

所以與其在弱光的時候帶上一個三腳架到處跑,我寧可加大ISO到四位數然後在裝備越簡單行動越方便的情況下尋找我想要說的故事。我拿的東西少,心情就會好,願意嘗試的東西就多,應變能力也就越好。

關於有可能出現的雜質,我是這麼跟自己說的:如果我的照片會讓別人注意到噪點而無法看到照片裡的故事,那有問題的就不是ISO,而是照片本身的內容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這篇文章是我想給你的十二個攝影祕訣的續集。

在這個系列裡面我將分享十二個觀念型的攝影知識,是在我的攝影路程中沉澱出來的一些想法,能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穫。

沒有看過前兩部的,歡迎先點進去上面的鏈接閱讀。

準備好了嗎?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四個知識:

祕訣五:光線沒有好壞之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好的光,只存在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利用的光。

光是攝影的本質。 我們拍攝的不是物體,而是光線物體之間的互動,所以攝影就是光的研究。如果沒有光,就沒有線條、顏色、和形體的存在。

只要有光,我們就有機會能拍出好的照片,關鍵是我們對光源有沒有足夠的瞭解,有沒有足夠的創意去彌合我們需要的和我們所擁有的之間的差距

所以與其把我們自己限制在某些天氣、某種光源,我們應該更深入去了解這些光源的本質,是軸光、是背光、還是測光?是藍色的、綠色的、還是黃色的?

然後把握學習的機會,在這些光源下我們能拍什麼樣的照片,能帶出什麼種的感覺?

舉個例子,日正當中,或者從頭頂照下來的一束強光,很容易讓被罩住的物件出現一塊黑一塊亮的光影,不止之間缺乏細膩的漸層過度,黑與亮的方差通常也會很大,同時凸顯物體平面上的皺痕,很搶眼,造成一種不必要的視覺複雜。

但是有時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髒髒的、真實的感覺,它或許不適合一個皮膚細緻的小姑娘,但是有可能更能把一位老兵的故事呈現出來。

任何時候,都有適合拍攝的題材和方法。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六:不同的鏡頭說的是不一樣的故事


一隻蒼蠅、一隻羚羊、和一條狗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視覺系統有著不同的構造。

在很多層面上,鏡頭也是一樣的。

24mm,50mm,85mm,105mm,200mm,乍看之下這些都擁有類似的構造,也是經由層層玻璃把外界的光線聚到機身內的圖像傳感器,但是它們對一個空間和裡面的光線、線條、和之間的距離所做的詮釋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鏡頭,看到的東西不一樣,說出來的故事也不一樣

剛開始玩攝影的人可能會想,一個50mm的鏡頭,基本上就是比105mm的鏡頭涵蓋的畫面多了一些,所以如果我要用105mm的鏡頭達到50mm鏡頭的效果,只要往後退幾步,不是照樣能拍出和50mm類似的畫面嗎?

沒錯,往前或往後移動,的確可以放大或縮小一個畫面,但是這不是不同焦距帶來的唯一差異。鏡頭焦距越長,它壓縮的空間越多,它的景深會越淺(有時要讓背景糊的好看,開大光圈還不比加長焦距來得有效),它對於線條的比例的拉扯也會越少。

一個鏡頭對空間的壓縮、景深的深淺、線條的拉扯,構成這個鏡頭的特色很主要的一部分。要如何對這些特色達到直覺上的瞭解,有一個好辦法:

選擇一個焦距,例如35mm,然後每天只用這個焦距拍攝,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然後下個月換到一個異比較大的焦距,例如從35mm換到105mm,也是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

兩個月後,你就會明白別人所謂的“每個鏡頭說的故事不一樣”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我們為什麼不能光是熟悉一個焦距就好?因為只熟悉一個焦距,我們就沒有對比,也就不能客觀瞭解不同焦距對視覺屬性存有的影響。

有了兩個極端的差異做參考基礎,以後當我們接觸新的鏡頭時,就能很快了解它的特色,不需要看測評或者推銷文案,自己就知道這顆鏡頭是否適合自己要說的故事。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七:開大你的ISO,沒有關係的


這裡我要用數字舉一個例子。

如果有一個畫面需要把光圈開到f/9,ISO設定在50,然後需要30秒的曝光的話,那,相同的畫面,把ISO設定在160就只需要9秒鐘就可以得到同樣的曝光量。

這時有人會問,難道ISO不是越小越好嗎,這樣噪點就少啊。理論上是沒錯的,但是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現在大部份的相機,ISO50和160,甚至加大到200或250,對畫面負面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尤其如果經過後期的雜質處理,幾乎是看不出來的。

與其追求拍攝體驗上的純粹,我寧可選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成果,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因為每個人攝影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對我來說,一整個晚上下來,每張照片花的時間少,我就能有更多時間去嘗試不同角度,不同拍攝方式,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另外,有人看到我一開始用ISO160舉例子,可能會問關於原生ISO的問題:ISO是不是不一定要開到越小越好,而是要開到相機本身原生ISO的倍數,所以如果佳能相機的原生ISO在160,那160會比100好,320也會比250好?

雖然關於這種說法有很多科學上的數據和實際噪點測試做支撐,但是老實說,在實際拍攝上我根本看不出什麼差別。當然,不排除是我眼睛不好,程度還沒到那兒,但是至少目前為止,ISO加大後對畫質的影響,一直不是我會遇到的問題 (我用的是佳能5d2,十年前的老相機)。

所以與其在弱光的時候帶上一個三腳架到處跑,我寧可加大ISO到四位數然後在裝備越簡單行動越方便的情況下尋找我想要說的故事。我拿的東西少,心情就會好,願意嘗試的東西就多,應變能力也就越好。

關於有可能出現的雜質,我是這麼跟自己說的:如果我的照片會讓別人注意到噪點而無法看到照片裡的故事,那有問題的就不是ISO,而是照片本身的內容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八:最好的風光照不一定要在日出或日落拍攝


以前的我,會避免在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之間出去拍照,因為日正當中的太陽照風光照真的不怎麼好看,線條缺乏層次,光線也過於單調。

沒錯,日出日落的風景的確是其它時段不可取代的,尤其是當低角度的光線輕撫大地,用細長的影子展現出每個形狀變化的細節時,這是90度的陽光撞擊無法看到的輪廓。

但是,不是所有線條的美好都是隻能被低角度的光線呈現的。高角度打出的影子,尤其是範圍比較小的自然景物,能帶來一種硬的、更原始,更真實的感覺。

而且,如果我們每次拍照都是等日出日落,那我們所捕捉的大自然也只是片面的,看起來的感覺都會非常相似,很柔和,缺乏那種原始多貌的美

其實,在白天的時候,偶爾會遇到因為雲層的變化而帶來有趣的陰影組合,把原本平淡無奇場景一下子變得神奇。日間也會因為一場暴雨、風、霧氣、等各種比較極端的天氣變化,形成一般日出日落看不到的畫面。

這種景觀通常在海岸或森林裡容易出現,而這種時候,反而是日正當中的太陽才是適合的。我在成都照的這張照片,就是在下午一點左右,當七月份的暴雨即將來臨前的十幾分鍾天上雲層的變化。雖然不是夕陽,但是這種特殊的光線也不是夕陽能夠取代的。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嗨,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這篇文章是我想給你的十二個攝影祕訣的續集。

在這個系列裡面我將分享十二個觀念型的攝影知識,是在我的攝影路程中沉澱出來的一些想法,能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穫。

沒有看過前兩部的,歡迎先點進去上面的鏈接閱讀。

準備好了嗎?

以下我們繼續討論接下來的四個知識:

祕訣五:光線沒有好壞之分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不好的光,只存在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利用的光。

光是攝影的本質。 我們拍攝的不是物體,而是光線物體之間的互動,所以攝影就是光的研究。如果沒有光,就沒有線條、顏色、和形體的存在。

只要有光,我們就有機會能拍出好的照片,關鍵是我們對光源有沒有足夠的瞭解,有沒有足夠的創意去彌合我們需要的和我們所擁有的之間的差距

所以與其把我們自己限制在某些天氣、某種光源,我們應該更深入去了解這些光源的本質,是軸光、是背光、還是測光?是藍色的、綠色的、還是黃色的?

然後把握學習的機會,在這些光源下我們能拍什麼樣的照片,能帶出什麼種的感覺?

舉個例子,日正當中,或者從頭頂照下來的一束強光,很容易讓被罩住的物件出現一塊黑一塊亮的光影,不止之間缺乏細膩的漸層過度,黑與亮的方差通常也會很大,同時凸顯物體平面上的皺痕,很搶眼,造成一種不必要的視覺複雜。

但是有時我們要的就是這種原始的、髒髒的、真實的感覺,它或許不適合一個皮膚細緻的小姑娘,但是有可能更能把一位老兵的故事呈現出來。

任何時候,都有適合拍攝的題材和方法。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六:不同的鏡頭說的是不一樣的故事


一隻蒼蠅、一隻羚羊、和一條狗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視覺系統有著不同的構造。

在很多層面上,鏡頭也是一樣的。

24mm,50mm,85mm,105mm,200mm,乍看之下這些都擁有類似的構造,也是經由層層玻璃把外界的光線聚到機身內的圖像傳感器,但是它們對一個空間和裡面的光線、線條、和之間的距離所做的詮釋是完全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鏡頭,看到的東西不一樣,說出來的故事也不一樣

剛開始玩攝影的人可能會想,一個50mm的鏡頭,基本上就是比105mm的鏡頭涵蓋的畫面多了一些,所以如果我要用105mm的鏡頭達到50mm鏡頭的效果,只要往後退幾步,不是照樣能拍出和50mm類似的畫面嗎?

沒錯,往前或往後移動,的確可以放大或縮小一個畫面,但是這不是不同焦距帶來的唯一差異。鏡頭焦距越長,它壓縮的空間越多,它的景深會越淺(有時要讓背景糊的好看,開大光圈還不比加長焦距來得有效),它對於線條的比例的拉扯也會越少。

一個鏡頭對空間的壓縮、景深的深淺、線條的拉扯,構成這個鏡頭的特色很主要的一部分。要如何對這些特色達到直覺上的瞭解,有一個好辦法:

選擇一個焦距,例如35mm,然後每天只用這個焦距拍攝,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然後下個月換到一個異比較大的焦距,例如從35mm換到105mm,也是一天至少一個小時,連續一個月。

兩個月後,你就會明白別人所謂的“每個鏡頭說的故事不一樣”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我們為什麼不能光是熟悉一個焦距就好?因為只熟悉一個焦距,我們就沒有對比,也就不能客觀瞭解不同焦距對視覺屬性存有的影響。

有了兩個極端的差異做參考基礎,以後當我們接觸新的鏡頭時,就能很快了解它的特色,不需要看測評或者推銷文案,自己就知道這顆鏡頭是否適合自己要說的故事。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七:開大你的ISO,沒有關係的


這裡我要用數字舉一個例子。

如果有一個畫面需要把光圈開到f/9,ISO設定在50,然後需要30秒的曝光的話,那,相同的畫面,把ISO設定在160就只需要9秒鐘就可以得到同樣的曝光量。

這時有人會問,難道ISO不是越小越好嗎,這樣噪點就少啊。理論上是沒錯的,但是我自己的經驗告訴我,現在大部份的相機,ISO50和160,甚至加大到200或250,對畫面負面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尤其如果經過後期的雜質處理,幾乎是看不出來的。

與其追求拍攝體驗上的純粹,我寧可選擇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成果,你不一定要和我一樣,因為每個人攝影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對我來說,一整個晚上下來,每張照片花的時間少,我就能有更多時間去嘗試不同角度,不同拍攝方式,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另外,有人看到我一開始用ISO160舉例子,可能會問關於原生ISO的問題:ISO是不是不一定要開到越小越好,而是要開到相機本身原生ISO的倍數,所以如果佳能相機的原生ISO在160,那160會比100好,320也會比250好?

雖然關於這種說法有很多科學上的數據和實際噪點測試做支撐,但是老實說,在實際拍攝上我根本看不出什麼差別。當然,不排除是我眼睛不好,程度還沒到那兒,但是至少目前為止,ISO加大後對畫質的影響,一直不是我會遇到的問題 (我用的是佳能5d2,十年前的老相機)。

所以與其在弱光的時候帶上一個三腳架到處跑,我寧可加大ISO到四位數然後在裝備越簡單行動越方便的情況下尋找我想要說的故事。我拿的東西少,心情就會好,願意嘗試的東西就多,應變能力也就越好。

關於有可能出現的雜質,我是這麼跟自己說的:如果我的照片會讓別人注意到噪點而無法看到照片裡的故事,那有問題的就不是ISO,而是照片本身的內容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祕訣八:最好的風光照不一定要在日出或日落拍攝


以前的我,會避免在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之間出去拍照,因為日正當中的太陽照風光照真的不怎麼好看,線條缺乏層次,光線也過於單調。

沒錯,日出日落的風景的確是其它時段不可取代的,尤其是當低角度的光線輕撫大地,用細長的影子展現出每個形狀變化的細節時,這是90度的陽光撞擊無法看到的輪廓。

但是,不是所有線條的美好都是隻能被低角度的光線呈現的。高角度打出的影子,尤其是範圍比較小的自然景物,能帶來一種硬的、更原始,更真實的感覺。

而且,如果我們每次拍照都是等日出日落,那我們所捕捉的大自然也只是片面的,看起來的感覺都會非常相似,很柔和,缺乏那種原始多貌的美

其實,在白天的時候,偶爾會遇到因為雲層的變化而帶來有趣的陰影組合,把原本平淡無奇場景一下子變得神奇。日間也會因為一場暴雨、風、霧氣、等各種比較極端的天氣變化,形成一般日出日落看不到的畫面。

這種景觀通常在海岸或森林裡容易出現,而這種時候,反而是日正當中的太陽才是適合的。我在成都照的這張照片,就是在下午一點左右,當七月份的暴雨即將來臨前的十幾分鍾天上雲層的變化。雖然不是夕陽,但是這種特殊的光線也不是夕陽能夠取代的。


十二個理念型攝影祕訣,幫助你在攝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