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安哲羅德 邊緣主題攝影展 前言


【攝影劉傑 撰文楊徽】和安哲羅德先生網絡神交,每次都透射出劍走偏鋒的獨行俠氣質,常言道文如其人,想必從理念、題材、實戰等勢必會被薰染,他的作品策展,策展人確定的主題果然就是“邊緣“兩字,這足以切中他的脈搏,濃縮作品的風格與特質。


萬物互聯,世界瞬變,帶來全球化信息盛宴,全員化媒體狂歡,全民化攝影共舞,影像生態環境和語境突變,藝術家和攝影、大眾和攝影、媒介和攝影之間關係不斷重構。視覺爆炸的海量圖片,並非質的飛躍,卻有同質化、淺表化、碎片化呈現。主流媒體和大V對影像話語主導,並非多維多元,而是更加歸核,攝影群落或固守、淡然,修身養性;或焦慮、浮躁,急功近利;或審時、順勢,趨新求變。安哲羅德歸屬於後類,並以堅毅的定力前行。


行走邊緣,並非標新立異的另類,而是為了找到適合於自己的獨特影像表達,探索攝影的無限可能。早在9世紀70年代,恩格斯就預言原有學科的鄰接領域將是新學科的生長點,這就是今天所定義的邊緣科學,已煥發出了超越想象的新的生機與奇蹟,也正是安哲羅德先生行走邊緣的行為邏輯和潛在價值。



政治要求規則,經濟尊重規律,而行走邊緣甚至越界就是文化的本質,尤其是在圖像可操作的時代,只有給傳統帶來新的思維方式、表達手法、媒介呈現等,使我們對一度熟悉的事物,產生陌生感,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進行再審視,這是攝影藝術意義之所在,也是藝術走向豐富多元的必由之路,安哲羅德另闢蹊徑尋找的突破口,併為之孜孜以求。


安哲羅德並非刻意卻堅定執著的探索與程式思維、大眾表達、潛在規則保持距離,少有概念趨同,主題先行侷限,選取邊緣區域邊緣入群,以感覺的共鳴、情緒的驅動作為快門的觸點,彷彿是踏著森山大道的節奏:先拍下,主題和思想自然有時間找。取材於現實的人,本身就自帶時代的烙印,就有穿越時間的力量,影像文本充滿感性色彩、個性特徵、社會表情,甚至感動故事,自然不失藝術,簡潔不失內涵、真實而有美感。


安哲羅德善於發現攝影與建築藝術的跨界接點,作為職業建築師,充分藉助體量造型、空間組合、建築表達、設計技巧、手法和語言等,來展現價值觀和理想,個性與品質。同時,他用工程技術專業練就的匠心、態度與管控,通過人像單光源的表現,數碼後期的極致運用等,讓光影、細節、質感都有纖毫畢現的精苛,讓每一幅人像得以建築般立體呈現,構成秩序和平衡,展現優雅和協調,每一個人物舉手投足展露個性、一顰一笑照見靈魂,觀眾凝視之間感應喜怒哀樂,彰顯了藝術行為跨界,融合的探索意義和影像構成創新價值,喚醒觀看的引力和心靈的震撼。

我相信這次攝影展,不止於影像本身,也不止於攝影家本身,一定會能引發人關於對社會、經濟、人文、生命、藝術等諸多方面的思考與聯想,進而帶給我們思維模式、創新路徑、表達方式、底蘊積澱以及藝術行為的啟迪與強化。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邊緣行走驚心動魄的創作簡歷


【安哲羅德 文】我多年的攝影主要是受“國家地理”的影響,地理決定論是我攝影的內在邏輯,新疆、西藏、四川、雲南是我最嚮往的地方。“邊緣”個展的主要內容來自四川盆地的邊沿,這裡處於青藏高原的邊沿,有世界極高山,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動植物,有中國最豐富的景觀資源與淡水資源,核心是有最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最原始的圖騰與罕見的民間習俗。其中,原西康藏區、大涼山彝族居住區、木裡及香格里拉區域是我最喜愛的地方。如果紀實攝影以人為本,那麼這裡的人文地理足以讓我沉醉,說不定哪天我就發現一處新的國家寶藏。


5000年前的三星堆文化神祕消失,3000年前的金沙文化突然失蹤,直到100年前洛克發現香格里拉和世界上最大的天然金塊,都讓我有探索與發現的衝動。


本次展覽是2016年至2019年六次旅行攝影的結晶。我一般都是自駕遊,也有獨自乘坐長途汽車、搭便車、騎摩托車的經歷。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獨自旅行的艱苦非同一般,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提前一年我就開始“做功課”,到處收集資料、圖片、地圖、攻略,我深知瀘亞線、木裡香格里拉徒步線的高度危險,在出發之前已做好心理準備,應對措施是不冒進、不蠻幹、知進退,適可而止。從木裡的屋腳去往俄亞的路上,一邊是金沙江萬丈懸崖、另一邊是隨時有可能的滑坡和滾石。我有次搭順風車,司機頭天晚上喝了7斤土酒,人為的危險隱患也存在。懸崖邊陳列著無法拖走的汽車屍體。在這條路上,我還有次爆胎的驚險,所幸我們及時發現,沒有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最驚險的是去往瑪娜茶金看稻城三神山的路上,無人區,沒有導航信號,路上有暗冰,隨時可能發生意外。


有天,一路上沒有酒店客棧,我們晚上10點才千辛萬苦找到藏族老鄉收留。第二天早上4點出發趕往瑪娜茶金,還差5公里到觀景臺,路遇冰雪,汽車無法通過,我在黑暗中挖斷了備用的鐵鎬,只能望山興嘆,無功而返。沒有出意外就是萬幸啊。我隨身攜帶2臺全畫幅數碼相機、4個鏡頭、一臺無人機。時間一般選擇少數民族節日、趕集日,屆時,他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有說不完的趣事。例如,大涼山彝族的火把節、新年殺豬、趕集,西康藏區的晒大佛,摩梭人的走婚,蒙古族的巴登那姆女神洞,納西族東巴的象形文字,普米族的懸崖人家,彝族的紋身等等。我以專題攝影的形式在太平洋攝影網陸續發表了一百多集,每集約20~30張片子,還有一百多集未發表。

創作,絕不是拿起相機拍攝這麼簡單,創作是策劃、執行、與人溝通、拍攝、後期處理、打印作品、裝框展覽的全過程。

這次展出的作品,十分講究弱光條件下的前期拍攝與後期製作的一致性,講究光影的單一性和畫質與影調,重點不是攝影技法、不是紀實內容、不追求深刻思想,僅僅是要還原光線的本來面目。後期特別重視細膩的對象,如髮絲、雨絲、煙霧、皮膚上的毫毛與血管。在形式上,大多用低飽和度的低調,形成油畫般的色彩效果。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品圖 一個行走邊緣的攝影家和他一場純淨的攝影展


展出作品以現場為準

攝影家簡歷:劉傑先生,筆名安哲羅德,52歲,長期從事創意文化活動,廣交社會賢達人士,是自由撰稿人、獨立攝影人。是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國家註冊規劃師、高級建築師、動畫導演。經歷豐富,交遊廣泛,喜歡旅遊、攝影,攝影足跡遍佈全世界,在多家報紙雜誌發表攝影作品,個人舉辦了平遙國際攝影展非洲紅泥人專題展,獲得過廣東省攝影家協會的金質收藏獎。提出“純淨攝影”理念,是太平洋攝影網紀實版主。

》攝影評論家公眾號

Photography critic WeChat public number

專注評論,讓你攝影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常年徵集:評圖作品、評論議題、熱點事件

編輯微信:LYCH_YH

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