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攝影 藝術 照相機 視覺藝術 軟件 每天學點攝影技巧 2019-07-17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我今天想要分享五種提升攝影水平,突破瓶頸的方式。這幾種方式在過去幾年裡很顯著地提高了我的攝影能力,讓我在遇到瓶頸時有新的靈感,也把我自己放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使我對攝影的熱忱和追求能得到茁壯成長。

我相信,如果長時間練習,下面描述的任何一種方法都能顯著的提高你的攝影水平。

方法一:每天拍照


這個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做再多的研究、讀再多的書、上再多的課、都無法取代實際單槍匹馬地去拍照。理論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實際拍照經驗做基礎,我們很難真正體會出這些思想背後的意義。

在拍照的過程裡,我們會發現一些解釋不出來的規律,看到很多不曾留意的東西,也同時會遇到很多沒有遇過的問題。這些觀察和疑問會激發我們找答案的慾望,讓我們自發性的往更深一層的理論做探索。

它也像是一把鑰匙,能開啟這些理論中蘊藏的強大能量,讓我們在讀這些看似複雜的論述時能很快地理解其中的含義,體驗那種“哦,原來是這樣!”的喜悅,好像我們原本就已經知道了,只是被系統性地解釋出來而已。

再者,教學和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雖然能幫助我們很快地獲得基本知識,但是卻無法讓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拍出屬於自己的照片。

或許這個技巧適合這個拍攝者的性格,適合他拍攝的題材,但是同樣東西我們拿來用就不一定管用了,所以藉著實際拍照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是很重要的

對於實際去拍照,我有個建議。

找一個固定的題材,每天拍幾張,然後留下自己最喜歡的一張,一年365天下來,你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因為題材一樣,所以更好做比較。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坐公交車或地鐵上下班、上下學,你可以就做一個“車廂裡的一年四季”這樣的題材,帶著你的手機或相機,每天通勤的時候就練習。

難不難?很難啊,因為一堆人擠在一起時,你敢拿起相機就這樣拍嗎?這樣拍人難道不是一種侵犯嗎?每天拍同樣的題材不會膩嗎?

你看,如果我們不去拍,我們會遇到這些問題嗎?沒有這些問題,我們會迫切的需要答案嗎?也只有在我們真正去拍照時才會發現,之前的一些顧慮根本不是顧慮,但是有一些一開始沒想到的事兒反而成為我們最大的挑戰。

總有一天,我們需要要帶著我們的相機走出舒適圈,到外面的世界去拍照的。研究和理論固然重要,但是走出去拍攝最好的時候不是等到我們準備好了,是現在。

19世紀美國作家John Augustus Shedd說過這麼一句話:船在港灣內是安全的, 但那並不是船被造的目的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我今天想要分享五種提升攝影水平,突破瓶頸的方式。這幾種方式在過去幾年裡很顯著地提高了我的攝影能力,讓我在遇到瓶頸時有新的靈感,也把我自己放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使我對攝影的熱忱和追求能得到茁壯成長。

我相信,如果長時間練習,下面描述的任何一種方法都能顯著的提高你的攝影水平。

方法一:每天拍照


這個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做再多的研究、讀再多的書、上再多的課、都無法取代實際單槍匹馬地去拍照。理論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實際拍照經驗做基礎,我們很難真正體會出這些思想背後的意義。

在拍照的過程裡,我們會發現一些解釋不出來的規律,看到很多不曾留意的東西,也同時會遇到很多沒有遇過的問題。這些觀察和疑問會激發我們找答案的慾望,讓我們自發性的往更深一層的理論做探索。

它也像是一把鑰匙,能開啟這些理論中蘊藏的強大能量,讓我們在讀這些看似複雜的論述時能很快地理解其中的含義,體驗那種“哦,原來是這樣!”的喜悅,好像我們原本就已經知道了,只是被系統性地解釋出來而已。

再者,教學和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雖然能幫助我們很快地獲得基本知識,但是卻無法讓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拍出屬於自己的照片。

或許這個技巧適合這個拍攝者的性格,適合他拍攝的題材,但是同樣東西我們拿來用就不一定管用了,所以藉著實際拍照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是很重要的

對於實際去拍照,我有個建議。

找一個固定的題材,每天拍幾張,然後留下自己最喜歡的一張,一年365天下來,你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因為題材一樣,所以更好做比較。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坐公交車或地鐵上下班、上下學,你可以就做一個“車廂裡的一年四季”這樣的題材,帶著你的手機或相機,每天通勤的時候就練習。

難不難?很難啊,因為一堆人擠在一起時,你敢拿起相機就這樣拍嗎?這樣拍人難道不是一種侵犯嗎?每天拍同樣的題材不會膩嗎?

你看,如果我們不去拍,我們會遇到這些問題嗎?沒有這些問題,我們會迫切的需要答案嗎?也只有在我們真正去拍照時才會發現,之前的一些顧慮根本不是顧慮,但是有一些一開始沒想到的事兒反而成為我們最大的挑戰。

總有一天,我們需要要帶著我們的相機走出舒適圈,到外面的世界去拍照的。研究和理論固然重要,但是走出去拍攝最好的時候不是等到我們準備好了,是現在。

19世紀美國作家John Augustus Shedd說過這麼一句話:船在港灣內是安全的, 但那並不是船被造的目的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二:修圖


我身邊有幾個攝影的好朋友,幾乎不修圖,並且很追求當下那種不加修飾的瞬間。我很喜歡他們的作品,也很欣賞他們對攝影的態度,不過我在這裡不是要討論修圖是否違背攝影精神,也不是要探討一張照片是否需要經過後期的處理。

我覺得今天無論我們的照片是否要經過修圖處理,我們都可以接著修圖這個行為來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大不了修了之後不要用它。

既然這樣,那修它幹嘛?

比起其它視覺藝術,攝影更容易依賴於直覺,因為呈現一張照片是一個如此簡單、直接的過程,無論是經過了多少規劃,從無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門的事兒。這意味著一張照片總是可以在隨意而不經過思考的情況下產出,因此,它也經常被這麼對待。

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繫,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我自己的經驗,修圖的過程讓我更珍惜自然發生的事物,因為那種自然光線的揮灑、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詭異天氣帶出的碰撞,是很難在軟件裡被複制的。

接著修圖,我慢慢學會觀察,學會如何在攝影的當下發現故事,留意光線、顏色和線條的互動,更準確的衡量一個畫面的潛力,也瞭解到後期的侷限

我在這篇短文裡描述了我是如何藉著修圖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我今天想要分享五種提升攝影水平,突破瓶頸的方式。這幾種方式在過去幾年裡很顯著地提高了我的攝影能力,讓我在遇到瓶頸時有新的靈感,也把我自己放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使我對攝影的熱忱和追求能得到茁壯成長。

我相信,如果長時間練習,下面描述的任何一種方法都能顯著的提高你的攝影水平。

方法一:每天拍照


這個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做再多的研究、讀再多的書、上再多的課、都無法取代實際單槍匹馬地去拍照。理論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實際拍照經驗做基礎,我們很難真正體會出這些思想背後的意義。

在拍照的過程裡,我們會發現一些解釋不出來的規律,看到很多不曾留意的東西,也同時會遇到很多沒有遇過的問題。這些觀察和疑問會激發我們找答案的慾望,讓我們自發性的往更深一層的理論做探索。

它也像是一把鑰匙,能開啟這些理論中蘊藏的強大能量,讓我們在讀這些看似複雜的論述時能很快地理解其中的含義,體驗那種“哦,原來是這樣!”的喜悅,好像我們原本就已經知道了,只是被系統性地解釋出來而已。

再者,教學和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雖然能幫助我們很快地獲得基本知識,但是卻無法讓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拍出屬於自己的照片。

或許這個技巧適合這個拍攝者的性格,適合他拍攝的題材,但是同樣東西我們拿來用就不一定管用了,所以藉著實際拍照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是很重要的

對於實際去拍照,我有個建議。

找一個固定的題材,每天拍幾張,然後留下自己最喜歡的一張,一年365天下來,你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因為題材一樣,所以更好做比較。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坐公交車或地鐵上下班、上下學,你可以就做一個“車廂裡的一年四季”這樣的題材,帶著你的手機或相機,每天通勤的時候就練習。

難不難?很難啊,因為一堆人擠在一起時,你敢拿起相機就這樣拍嗎?這樣拍人難道不是一種侵犯嗎?每天拍同樣的題材不會膩嗎?

你看,如果我們不去拍,我們會遇到這些問題嗎?沒有這些問題,我們會迫切的需要答案嗎?也只有在我們真正去拍照時才會發現,之前的一些顧慮根本不是顧慮,但是有一些一開始沒想到的事兒反而成為我們最大的挑戰。

總有一天,我們需要要帶著我們的相機走出舒適圈,到外面的世界去拍照的。研究和理論固然重要,但是走出去拍攝最好的時候不是等到我們準備好了,是現在。

19世紀美國作家John Augustus Shedd說過這麼一句話:船在港灣內是安全的, 但那並不是船被造的目的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二:修圖


我身邊有幾個攝影的好朋友,幾乎不修圖,並且很追求當下那種不加修飾的瞬間。我很喜歡他們的作品,也很欣賞他們對攝影的態度,不過我在這裡不是要討論修圖是否違背攝影精神,也不是要探討一張照片是否需要經過後期的處理。

我覺得今天無論我們的照片是否要經過修圖處理,我們都可以接著修圖這個行為來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大不了修了之後不要用它。

既然這樣,那修它幹嘛?

比起其它視覺藝術,攝影更容易依賴於直覺,因為呈現一張照片是一個如此簡單、直接的過程,無論是經過了多少規劃,從無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門的事兒。這意味著一張照片總是可以在隨意而不經過思考的情況下產出,因此,它也經常被這麼對待。

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繫,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我自己的經驗,修圖的過程讓我更珍惜自然發生的事物,因為那種自然光線的揮灑、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詭異天氣帶出的碰撞,是很難在軟件裡被複制的。

接著修圖,我慢慢學會觀察,學會如何在攝影的當下發現故事,留意光線、顏色和線條的互動,更準確的衡量一個畫面的潛力,也瞭解到後期的侷限

我在這篇短文裡描述了我是如何藉著修圖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三:去看藝術展覽


當我說,透過屏幕看藝術和實際到美術館看藝術,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時,看過的人一定懂我在說什麼。當洗出來的照片或畫出來的畫活生生的展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感受到的不止是圖像本身,而是作品的規模,油墨的味道,顏料的龜裂,筆刷的力道,房間的溫度和燈光和作品之間的互動等。

這些感官上的體驗不能被一張書本里或是屏幕上的影像取代,就像是一個人和他的人像照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當我們站在一件作品面前,我們能和它發生一種特殊的對話,很私人,很有趣,細膩,也可以很宏觀。它能教會我們一些東西,也能給我們不同的靈感,因為這不只是我們和作品之間的對話,也是我們和創作者的交流。

美術館定期都會更換不同的展覽,讓我們有機會認識不一樣的風格,體驗原本規律生活體驗不到的感官刺激,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更多的藝術家。

所以,多花一點時間和作品對話,少一點時間看屏幕,這對我們的藝術感會有很大的幫助。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我今天想要分享五種提升攝影水平,突破瓶頸的方式。這幾種方式在過去幾年裡很顯著地提高了我的攝影能力,讓我在遇到瓶頸時有新的靈感,也把我自己放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使我對攝影的熱忱和追求能得到茁壯成長。

我相信,如果長時間練習,下面描述的任何一種方法都能顯著的提高你的攝影水平。

方法一:每天拍照


這個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做再多的研究、讀再多的書、上再多的課、都無法取代實際單槍匹馬地去拍照。理論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實際拍照經驗做基礎,我們很難真正體會出這些思想背後的意義。

在拍照的過程裡,我們會發現一些解釋不出來的規律,看到很多不曾留意的東西,也同時會遇到很多沒有遇過的問題。這些觀察和疑問會激發我們找答案的慾望,讓我們自發性的往更深一層的理論做探索。

它也像是一把鑰匙,能開啟這些理論中蘊藏的強大能量,讓我們在讀這些看似複雜的論述時能很快地理解其中的含義,體驗那種“哦,原來是這樣!”的喜悅,好像我們原本就已經知道了,只是被系統性地解釋出來而已。

再者,教學和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雖然能幫助我們很快地獲得基本知識,但是卻無法讓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拍出屬於自己的照片。

或許這個技巧適合這個拍攝者的性格,適合他拍攝的題材,但是同樣東西我們拿來用就不一定管用了,所以藉著實際拍照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是很重要的

對於實際去拍照,我有個建議。

找一個固定的題材,每天拍幾張,然後留下自己最喜歡的一張,一年365天下來,你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因為題材一樣,所以更好做比較。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坐公交車或地鐵上下班、上下學,你可以就做一個“車廂裡的一年四季”這樣的題材,帶著你的手機或相機,每天通勤的時候就練習。

難不難?很難啊,因為一堆人擠在一起時,你敢拿起相機就這樣拍嗎?這樣拍人難道不是一種侵犯嗎?每天拍同樣的題材不會膩嗎?

你看,如果我們不去拍,我們會遇到這些問題嗎?沒有這些問題,我們會迫切的需要答案嗎?也只有在我們真正去拍照時才會發現,之前的一些顧慮根本不是顧慮,但是有一些一開始沒想到的事兒反而成為我們最大的挑戰。

總有一天,我們需要要帶著我們的相機走出舒適圈,到外面的世界去拍照的。研究和理論固然重要,但是走出去拍攝最好的時候不是等到我們準備好了,是現在。

19世紀美國作家John Augustus Shedd說過這麼一句話:船在港灣內是安全的, 但那並不是船被造的目的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二:修圖


我身邊有幾個攝影的好朋友,幾乎不修圖,並且很追求當下那種不加修飾的瞬間。我很喜歡他們的作品,也很欣賞他們對攝影的態度,不過我在這裡不是要討論修圖是否違背攝影精神,也不是要探討一張照片是否需要經過後期的處理。

我覺得今天無論我們的照片是否要經過修圖處理,我們都可以接著修圖這個行為來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大不了修了之後不要用它。

既然這樣,那修它幹嘛?

比起其它視覺藝術,攝影更容易依賴於直覺,因為呈現一張照片是一個如此簡單、直接的過程,無論是經過了多少規劃,從無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門的事兒。這意味著一張照片總是可以在隨意而不經過思考的情況下產出,因此,它也經常被這麼對待。

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繫,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我自己的經驗,修圖的過程讓我更珍惜自然發生的事物,因為那種自然光線的揮灑、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詭異天氣帶出的碰撞,是很難在軟件裡被複制的。

接著修圖,我慢慢學會觀察,學會如何在攝影的當下發現故事,留意光線、顏色和線條的互動,更準確的衡量一個畫面的潛力,也瞭解到後期的侷限

我在這篇短文裡描述了我是如何藉著修圖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三:去看藝術展覽


當我說,透過屏幕看藝術和實際到美術館看藝術,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時,看過的人一定懂我在說什麼。當洗出來的照片或畫出來的畫活生生的展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感受到的不止是圖像本身,而是作品的規模,油墨的味道,顏料的龜裂,筆刷的力道,房間的溫度和燈光和作品之間的互動等。

這些感官上的體驗不能被一張書本里或是屏幕上的影像取代,就像是一個人和他的人像照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當我們站在一件作品面前,我們能和它發生一種特殊的對話,很私人,很有趣,細膩,也可以很宏觀。它能教會我們一些東西,也能給我們不同的靈感,因為這不只是我們和作品之間的對話,也是我們和創作者的交流。

美術館定期都會更換不同的展覽,讓我們有機會認識不一樣的風格,體驗原本規律生活體驗不到的感官刺激,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更多的藝術家。

所以,多花一點時間和作品對話,少一點時間看屏幕,這對我們的藝術感會有很大的幫助。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四:分享交流


分享是一件很棒的事,它看似一種給予的動作 (其實也確實是),但是分享的人往往自己獲得更多,因為分享需要經過更嚴格的自我檢視,強迫自己面對自己的缺陷,學習用完整、清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是用文字還是影像。

分享也能成為我們創作的動力,因為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的形式,一種對話的方式。除了跟自己對話,用作品跟其他人交流能讓我們得到外面來的反饋,還能因此認識其他創作者,在創作的路上少了份孤單寂寞。

有些人不願意分享作品,覺得這些目光是沒有價值的,但是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環境是一面鏡子,反射的不是什麼殘酷現實,它反射的就是我們自己。這些目光既能抑制我們的創作靈魂,也能為我們所用,看我們選擇用什麼方式去認識它。

也有一些人他不願意分享,不是因為分享不是件好事,而是他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雖然這個在某些層面上是有道理的,就像是許多音樂人會讓他的作品經過千錘百煉後才會把它公諸於世,但是這樣做的危險就是我們會把自己困在自己的舒適圈,把時間都花在磨刀上,到頭來只是浪費生命在做無意義的拖延。

當我們要求自己要在一段時間結束前就要分享出我們的作品,我們就能逼著自己去做那些困難又不願意做的事,很多創意的火花也是在這種危機感之中誕生的。

雖然現在有各式各樣的平臺和群眾類別可讓我們選擇,但分享不一定要在社交平臺上,它也可以給專業的人士,例如老師、某些協會、活動、刊物、甚至是接商業項目,只要是能挑戰我們的舒適圈的,都可以。

這個過程對一個攝影師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我今天想要分享五種提升攝影水平,突破瓶頸的方式。這幾種方式在過去幾年裡很顯著地提高了我的攝影能力,讓我在遇到瓶頸時有新的靈感,也把我自己放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使我對攝影的熱忱和追求能得到茁壯成長。

我相信,如果長時間練習,下面描述的任何一種方法都能顯著的提高你的攝影水平。

方法一:每天拍照


這個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做再多的研究、讀再多的書、上再多的課、都無法取代實際單槍匹馬地去拍照。理論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實際拍照經驗做基礎,我們很難真正體會出這些思想背後的意義。

在拍照的過程裡,我們會發現一些解釋不出來的規律,看到很多不曾留意的東西,也同時會遇到很多沒有遇過的問題。這些觀察和疑問會激發我們找答案的慾望,讓我們自發性的往更深一層的理論做探索。

它也像是一把鑰匙,能開啟這些理論中蘊藏的強大能量,讓我們在讀這些看似複雜的論述時能很快地理解其中的含義,體驗那種“哦,原來是這樣!”的喜悅,好像我們原本就已經知道了,只是被系統性地解釋出來而已。

再者,教學和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雖然能幫助我們很快地獲得基本知識,但是卻無法讓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拍出屬於自己的照片。

或許這個技巧適合這個拍攝者的性格,適合他拍攝的題材,但是同樣東西我們拿來用就不一定管用了,所以藉著實際拍照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是很重要的

對於實際去拍照,我有個建議。

找一個固定的題材,每天拍幾張,然後留下自己最喜歡的一張,一年365天下來,你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因為題材一樣,所以更好做比較。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坐公交車或地鐵上下班、上下學,你可以就做一個“車廂裡的一年四季”這樣的題材,帶著你的手機或相機,每天通勤的時候就練習。

難不難?很難啊,因為一堆人擠在一起時,你敢拿起相機就這樣拍嗎?這樣拍人難道不是一種侵犯嗎?每天拍同樣的題材不會膩嗎?

你看,如果我們不去拍,我們會遇到這些問題嗎?沒有這些問題,我們會迫切的需要答案嗎?也只有在我們真正去拍照時才會發現,之前的一些顧慮根本不是顧慮,但是有一些一開始沒想到的事兒反而成為我們最大的挑戰。

總有一天,我們需要要帶著我們的相機走出舒適圈,到外面的世界去拍照的。研究和理論固然重要,但是走出去拍攝最好的時候不是等到我們準備好了,是現在。

19世紀美國作家John Augustus Shedd說過這麼一句話:船在港灣內是安全的, 但那並不是船被造的目的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二:修圖


我身邊有幾個攝影的好朋友,幾乎不修圖,並且很追求當下那種不加修飾的瞬間。我很喜歡他們的作品,也很欣賞他們對攝影的態度,不過我在這裡不是要討論修圖是否違背攝影精神,也不是要探討一張照片是否需要經過後期的處理。

我覺得今天無論我們的照片是否要經過修圖處理,我們都可以接著修圖這個行為來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大不了修了之後不要用它。

既然這樣,那修它幹嘛?

比起其它視覺藝術,攝影更容易依賴於直覺,因為呈現一張照片是一個如此簡單、直接的過程,無論是經過了多少規劃,從無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門的事兒。這意味著一張照片總是可以在隨意而不經過思考的情況下產出,因此,它也經常被這麼對待。

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繫,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我自己的經驗,修圖的過程讓我更珍惜自然發生的事物,因為那種自然光線的揮灑、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詭異天氣帶出的碰撞,是很難在軟件裡被複制的。

接著修圖,我慢慢學會觀察,學會如何在攝影的當下發現故事,留意光線、顏色和線條的互動,更準確的衡量一個畫面的潛力,也瞭解到後期的侷限

我在這篇短文裡描述了我是如何藉著修圖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三:去看藝術展覽


當我說,透過屏幕看藝術和實際到美術館看藝術,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時,看過的人一定懂我在說什麼。當洗出來的照片或畫出來的畫活生生的展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感受到的不止是圖像本身,而是作品的規模,油墨的味道,顏料的龜裂,筆刷的力道,房間的溫度和燈光和作品之間的互動等。

這些感官上的體驗不能被一張書本里或是屏幕上的影像取代,就像是一個人和他的人像照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當我們站在一件作品面前,我們能和它發生一種特殊的對話,很私人,很有趣,細膩,也可以很宏觀。它能教會我們一些東西,也能給我們不同的靈感,因為這不只是我們和作品之間的對話,也是我們和創作者的交流。

美術館定期都會更換不同的展覽,讓我們有機會認識不一樣的風格,體驗原本規律生活體驗不到的感官刺激,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更多的藝術家。

所以,多花一點時間和作品對話,少一點時間看屏幕,這對我們的藝術感會有很大的幫助。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四:分享交流


分享是一件很棒的事,它看似一種給予的動作 (其實也確實是),但是分享的人往往自己獲得更多,因為分享需要經過更嚴格的自我檢視,強迫自己面對自己的缺陷,學習用完整、清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是用文字還是影像。

分享也能成為我們創作的動力,因為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的形式,一種對話的方式。除了跟自己對話,用作品跟其他人交流能讓我們得到外面來的反饋,還能因此認識其他創作者,在創作的路上少了份孤單寂寞。

有些人不願意分享作品,覺得這些目光是沒有價值的,但是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環境是一面鏡子,反射的不是什麼殘酷現實,它反射的就是我們自己。這些目光既能抑制我們的創作靈魂,也能為我們所用,看我們選擇用什麼方式去認識它。

也有一些人他不願意分享,不是因為分享不是件好事,而是他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雖然這個在某些層面上是有道理的,就像是許多音樂人會讓他的作品經過千錘百煉後才會把它公諸於世,但是這樣做的危險就是我們會把自己困在自己的舒適圈,把時間都花在磨刀上,到頭來只是浪費生命在做無意義的拖延。

當我們要求自己要在一段時間結束前就要分享出我們的作品,我們就能逼著自己去做那些困難又不願意做的事,很多創意的火花也是在這種危機感之中誕生的。

雖然現在有各式各樣的平臺和群眾類別可讓我們選擇,但分享不一定要在社交平臺上,它也可以給專業的人士,例如老師、某些協會、活動、刊物、甚至是接商業項目,只要是能挑戰我們的舒適圈的,都可以。

這個過程對一個攝影師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五:跨越不同領域


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曾說過一句話:“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

我在這篇文章裡探討為何影響攝影水平的,除了拍照技巧,更多是我們內心的狀態。

即使一個人很會操作相機,很會構圖,如果內心的狀態有所不足,他也只是在用更高的技巧去呈現這些不足。所以很多拍照拍久了的人,會發現最難的攝影概念不是如何與相機相處,而是如何與人、與環境相處。

人腦就好比是個龐大的儲藏庫,隨著我們的成長過程,積累我們的感官在每一刻所接受到的訊息,從嗅覺、味覺、觸覺、聽覺、到視覺,我們的五種感官彙集、拆解、分析、儲存這些訊息,把它們建構成一個精密的認知系統,主導著我們和世界的互動方式。

要有效地提升這個“狀態”,我們可以全方位增加這個儲藏庫裡的內容含量,多看、多聽、多聞、多嘗、多觸碰,培養多元化的興趣,缺一不可,例如我們可以去學習設計(多看),研究音樂(多聽),研究香料(多聞),品茶(多嘗),做雕刻和手工藝(多觸碰)等。

個別感官載體存在自身的限制,也存在不重疊的訊息,就像是電影不一定能拍出小說的美,文字也不一定能完全捕捉我們聽到的一首歌。

我們越嘗試跨越不同的藝術領域,我們就需要越強大的認知系統來整合這些不重疊的感官訊息,我們的狀態也就越深厚。當我們能在不同承載體之間穿梭自如,就能超越個別載體的自身限制,激發出跨載體的創意

當然,跨越也存在於攝影領域本身。

平時如果我們喜歡照人文,我們就可以嘗試風光;如果我們原本就擅長風光,那就挑戰自己去街拍,或拍產品,或時尚。這不一定是我們感興趣的題材,也不一定是我們拿手的,但是如果我們不把自己定位成為這一方面的專家,而是保持一種學生的態度,當做是一種學習工具去接觸它,我們就更能享受與其中的體驗。

攝影本來就不能被門派標籤手法等劃分得這麼清清楚楚,與其給自己畫一個邊界然後守在裡頭,我們應該進行更多的實驗,吸收每種類型特有的技巧和思維方式。


"

作者微博:@宋恩庭


​​和你一起每天進步一點點,我是宋恩庭。

我今天想要分享五種提升攝影水平,突破瓶頸的方式。這幾種方式在過去幾年裡很顯著地提高了我的攝影能力,讓我在遇到瓶頸時有新的靈感,也把我自己放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使我對攝影的熱忱和追求能得到茁壯成長。

我相信,如果長時間練習,下面描述的任何一種方法都能顯著的提高你的攝影水平。

方法一:每天拍照


這個是最明顯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做再多的研究、讀再多的書、上再多的課、都無法取代實際單槍匹馬地去拍照。理論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實際拍照經驗做基礎,我們很難真正體會出這些思想背後的意義。

在拍照的過程裡,我們會發現一些解釋不出來的規律,看到很多不曾留意的東西,也同時會遇到很多沒有遇過的問題。這些觀察和疑問會激發我們找答案的慾望,讓我們自發性的往更深一層的理論做探索。

它也像是一把鑰匙,能開啟這些理論中蘊藏的強大能量,讓我們在讀這些看似複雜的論述時能很快地理解其中的含義,體驗那種“哦,原來是這樣!”的喜悅,好像我們原本就已經知道了,只是被系統性地解釋出來而已。

再者,教學和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是在走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雖然能幫助我們很快地獲得基本知識,但是卻無法讓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拍出屬於自己的照片。

或許這個技巧適合這個拍攝者的性格,適合他拍攝的題材,但是同樣東西我們拿來用就不一定管用了,所以藉著實際拍照來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是很重要的

對於實際去拍照,我有個建議。

找一個固定的題材,每天拍幾張,然後留下自己最喜歡的一張,一年365天下來,你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每天進步一點點的,因為題材一樣,所以更好做比較。舉個例子,如果你每天坐公交車或地鐵上下班、上下學,你可以就做一個“車廂裡的一年四季”這樣的題材,帶著你的手機或相機,每天通勤的時候就練習。

難不難?很難啊,因為一堆人擠在一起時,你敢拿起相機就這樣拍嗎?這樣拍人難道不是一種侵犯嗎?每天拍同樣的題材不會膩嗎?

你看,如果我們不去拍,我們會遇到這些問題嗎?沒有這些問題,我們會迫切的需要答案嗎?也只有在我們真正去拍照時才會發現,之前的一些顧慮根本不是顧慮,但是有一些一開始沒想到的事兒反而成為我們最大的挑戰。

總有一天,我們需要要帶著我們的相機走出舒適圈,到外面的世界去拍照的。研究和理論固然重要,但是走出去拍攝最好的時候不是等到我們準備好了,是現在。

19世紀美國作家John Augustus Shedd說過這麼一句話:船在港灣內是安全的, 但那並不是船被造的目的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二:修圖


我身邊有幾個攝影的好朋友,幾乎不修圖,並且很追求當下那種不加修飾的瞬間。我很喜歡他們的作品,也很欣賞他們對攝影的態度,不過我在這裡不是要討論修圖是否違背攝影精神,也不是要探討一張照片是否需要經過後期的處理。

我覺得今天無論我們的照片是否要經過修圖處理,我們都可以接著修圖這個行為來提升我們的攝影水平,大不了修了之後不要用它。

既然這樣,那修它幹嘛?

比起其它視覺藝術,攝影更容易依賴於直覺,因為呈現一張照片是一個如此簡單、直接的過程,無論是經過了多少規劃,從無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門的事兒。這意味著一張照片總是可以在隨意而不經過思考的情況下產出,因此,它也經常被這麼對待。

但是修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玩的動力,讓我們慢下來,”浪費”大把的時間研究自己拍過的東西,藉著調整那些奇形怪狀的按鈕和曲線滑桿,來探索視覺屬性和情感之間的聯繫,讓我們對攝影有更深刻的認識。

從我自己的經驗,修圖的過程讓我更珍惜自然發生的事物,因為那種自然光線的揮灑、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詭異天氣帶出的碰撞,是很難在軟件裡被複制的。

接著修圖,我慢慢學會觀察,學會如何在攝影的當下發現故事,留意光線、顏色和線條的互動,更準確的衡量一個畫面的潛力,也瞭解到後期的侷限

我在這篇短文裡描述了我是如何藉著修圖拍攝出更好的作品。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三:去看藝術展覽


當我說,透過屏幕看藝術和實際到美術館看藝術,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體驗時,看過的人一定懂我在說什麼。當洗出來的照片或畫出來的畫活生生的展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感受到的不止是圖像本身,而是作品的規模,油墨的味道,顏料的龜裂,筆刷的力道,房間的溫度和燈光和作品之間的互動等。

這些感官上的體驗不能被一張書本里或是屏幕上的影像取代,就像是一個人和他的人像照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當我們站在一件作品面前,我們能和它發生一種特殊的對話,很私人,很有趣,細膩,也可以很宏觀。它能教會我們一些東西,也能給我們不同的靈感,因為這不只是我們和作品之間的對話,也是我們和創作者的交流。

美術館定期都會更換不同的展覽,讓我們有機會認識不一樣的風格,體驗原本規律生活體驗不到的感官刺激,也讓我們有機會認識更多的藝術家。

所以,多花一點時間和作品對話,少一點時間看屏幕,這對我們的藝術感會有很大的幫助。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四:分享交流


分享是一件很棒的事,它看似一種給予的動作 (其實也確實是),但是分享的人往往自己獲得更多,因為分享需要經過更嚴格的自我檢視,強迫自己面對自己的缺陷,學習用完整、清楚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無論是用文字還是影像。

分享也能成為我們創作的動力,因為創作本身就是一種溝通的形式,一種對話的方式。除了跟自己對話,用作品跟其他人交流能讓我們得到外面來的反饋,還能因此認識其他創作者,在創作的路上少了份孤單寂寞。

有些人不願意分享作品,覺得這些目光是沒有價值的,但是我一直覺得,我們的環境是一面鏡子,反射的不是什麼殘酷現實,它反射的就是我們自己。這些目光既能抑制我們的創作靈魂,也能為我們所用,看我們選擇用什麼方式去認識它。

也有一些人他不願意分享,不是因為分享不是件好事,而是他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雖然這個在某些層面上是有道理的,就像是許多音樂人會讓他的作品經過千錘百煉後才會把它公諸於世,但是這樣做的危險就是我們會把自己困在自己的舒適圈,把時間都花在磨刀上,到頭來只是浪費生命在做無意義的拖延。

當我們要求自己要在一段時間結束前就要分享出我們的作品,我們就能逼著自己去做那些困難又不願意做的事,很多創意的火花也是在這種危機感之中誕生的。

雖然現在有各式各樣的平臺和群眾類別可讓我們選擇,但分享不一定要在社交平臺上,它也可以給專業的人士,例如老師、某些協會、活動、刊物、甚至是接商業項目,只要是能挑戰我們的舒適圈的,都可以。

這個過程對一個攝影師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方法五:跨越不同領域


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曾說過一句話:“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

我在這篇文章裡探討為何影響攝影水平的,除了拍照技巧,更多是我們內心的狀態。

即使一個人很會操作相機,很會構圖,如果內心的狀態有所不足,他也只是在用更高的技巧去呈現這些不足。所以很多拍照拍久了的人,會發現最難的攝影概念不是如何與相機相處,而是如何與人、與環境相處。

人腦就好比是個龐大的儲藏庫,隨著我們的成長過程,積累我們的感官在每一刻所接受到的訊息,從嗅覺、味覺、觸覺、聽覺、到視覺,我們的五種感官彙集、拆解、分析、儲存這些訊息,把它們建構成一個精密的認知系統,主導著我們和世界的互動方式。

要有效地提升這個“狀態”,我們可以全方位增加這個儲藏庫裡的內容含量,多看、多聽、多聞、多嘗、多觸碰,培養多元化的興趣,缺一不可,例如我們可以去學習設計(多看),研究音樂(多聽),研究香料(多聞),品茶(多嘗),做雕刻和手工藝(多觸碰)等。

個別感官載體存在自身的限制,也存在不重疊的訊息,就像是電影不一定能拍出小說的美,文字也不一定能完全捕捉我們聽到的一首歌。

我們越嘗試跨越不同的藝術領域,我們就需要越強大的認知系統來整合這些不重疊的感官訊息,我們的狀態也就越深厚。當我們能在不同承載體之間穿梭自如,就能超越個別載體的自身限制,激發出跨載體的創意

當然,跨越也存在於攝影領域本身。

平時如果我們喜歡照人文,我們就可以嘗試風光;如果我們原本就擅長風光,那就挑戰自己去街拍,或拍產品,或時尚。這不一定是我們感興趣的題材,也不一定是我們拿手的,但是如果我們不把自己定位成為這一方面的專家,而是保持一種學生的態度,當做是一種學習工具去接觸它,我們就更能享受與其中的體驗。

攝影本來就不能被門派標籤手法等劃分得這麼清清楚楚,與其給自己畫一個邊界然後守在裡頭,我們應該進行更多的實驗,吸收每種類型特有的技巧和思維方式。


用這五個方法突破你的攝影瓶頸



總結


這五種方法,或許看起來很簡單直白,但是往往很多時候答案都已經擺在我們眼前,我們需要的不是另一種神祕解藥,而是堅持。長時間地堅持這五種方法的任何一種,都能讓我們的攝影水平得到突破。

讓它成為像每天刷牙一樣的一種習慣,每天完成一點點,我們就能看到積累的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