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攝影愛好者拍攝中華秋沙鴨獲大獎

攝影 中華秋沙鴨 動物 延邊新聞網 2017-05-23
敦化攝影愛好者拍攝中華秋沙鴨獲大獎

張成國/圖

近日,敦化攝影愛好者李欣和辛本柱用時近4年跟蹤拍攝的紀錄片《發現中華秋沙鴨繁殖地》獲吉林省電視社教長紀錄片類一等獎。這是李欣繼1996年憑藉紀錄片《周景龍的故事》獲得該獎後,時隔20年再度獲此殊榮。

◆尋鴨之路很艱難

“為了能拍到中華秋沙鴨,我們每天揹著40公斤的設備和生活用品跋山涉水,真不容易啊。”攝影愛好者李欣和辛本柱拍攝中華秋沙鴨始於2014年。當年,他們得知在敦化市大蒲柴河鎮富爾河流域發現中華秋沙鴨的蹤跡,十分欣喜,畢竟中華秋沙鴨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通過上網查詢和詢問當地百姓,他們得知,中華秋沙鴨對生存環境很挑剔,全球僅剩1000多隻,於是決定:用鏡頭記錄下中華秋沙鴨的生活。

當年5月,他們準備好行囊,驅車100多公里來到富爾河上游,尋找中華秋沙鴨。由於初次拍攝沒有經驗,各種保護措施不健全,身負重物鑽樹林,他們的臉部、四肢和衣服多處被刮傷、刮破,趟水尋蹤時,更是被冰涼刺骨的河水凍得不行,但這些都沒有阻止他們前進的腳步。他們選擇在大蒲柴河鎮一家小旅館居住,每天出行都要帶好一天的伙食,喝泉水、啃麵包,條件十分艱苦。“人家拍攝動物世界需要一個團隊,人數最多的達100多人,我們只有兩個人,這幾年真是吃了不少苦。”辛本柱說。

◆進出掩體要爬行

“我們每次來拍攝最少需要一個星期,最長需要半個月。”為了拍攝到中華秋沙鴨遷徙、交尾、築巢、跳槽、孵育雛鴨等繁育全過程,富爾河流域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中華秋沙鴨每年3月末從南方飛回,10月末離開,這幾個月是拍攝的最好時候。”李欣說。2014年,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終於在10月份找到中華秋沙鴨嬉戲的水域,但這些鴨子太機敏了,遠遠地發現你的身影就會立即飛起。這經常讓他們的驚喜落得一場空,只能原地等待它們返回,每次都要等2個小時左右。後來,他們有經驗了,用地裡的玉米稈臨時搭建了掩體,蹲坑守候。

2015年5月,記者有幸和李欣二人一同來到位於敦化林業局建設林場的富爾河上游拍攝中華秋沙鴨。大家身背攝像機、三腳架、食品、大棉衣,下車後步行3公里,進入前一年搭建的掩體裡等待。不久後,四五隻中華秋沙鴨出現在視線裡,但距離200多米,有些遠。記者十分欣喜,高興得差點喊出來。李欣及時告誡說:“不能喊,手機立即調到靜音。鴨子特別機靈,距離200多米也能聽見手機的震動聲。”保持安靜還可以忍受,更大的難題是如廁,人進出掩體都要爬行,生怕鴨子看見。

◆鴨子終於跳槽了

轉眼到了2016年,經過近3年的努力,李欣和辛本柱終於掌握了中華秋沙鴨的習性,並找到了它們的老巢。此時,他們的設配也已改良換代,除了原有設備得到改裝,還購買了水下攝像機,拍攝起來如虎添翼。“中華秋沙鴨的生活習性我們基本都掌握了,但就是還沒拍到它們跳槽的畫面。後來,我們尋到它們的老巢,經過努力,終於拍到這組畫面,太珍貴了!”那段時間,李欣二人為了拍攝中華秋沙鴨跳槽,每天凌晨2時從旅店出發,22時許才返回。“我們之所以早出晚歸,就是為了不驚動中華秋沙鴨。我們在它們睡醒前潛伏過去,等到它們睡覺時再悄悄地離開。”李欣說,他們拍攝中華秋沙鴨跳槽花費了半個月的時間,期間,他們沒吃上一頓消停飯,早晚在旅店吃方便麵,中午在山上啃饅頭、吃榨菜,活的像個野人一樣。而且,山上的露水很重,清晨,露水將他們的衣服打溼,等到中午,衣服才能漸漸變幹,晚間溫度底,疲憊、寒冷、飢餓又一起來襲……

◆生態不容再破壞

“這麼多年的拍鳥經歷讓我深深地感覺到,生態環境不能再被破壞,我們要和動物成為朋友。”李欣拍攝野生鳥類已經有很多年了,這次艱難的拍攝中華秋沙鴨經歷,讓他深深愛上了這種鳥類。他說,動物是人類的朋友,不應該遭到打擾,要維護好生態平衡。他在拍攝鳥類的時候,經常遇到身背照相機的拍客,有些拍客為了拍攝到好的鏡頭,會對鳥類進行驅趕,讓其飛舞,每次,他都會制止這種行為。按他的話說:“愛它就不要驚擾它,因為它是你們的朋友。”對於拍攝中華秋沙鴨,李欣和辛本柱還有一樁遺憾,就是沒有拍到小鴨子出殼的畫面,今年4月初,他們又開始行動了,他們要讓這個紀錄片更加趨於完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