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600字,閱讀大概需要5分鐘。

膠片攝影,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在數碼攝影技術崛起之前,膠片攝影曾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數珍貴的瞬間,都以銀鹽光化學反應的形式被留在了膠片上。二十一世紀初,更方便快捷的數碼攝影技術日益成熟,各種型號的數碼相機不斷刷新著各項技術參數,網絡時代的到來也為數碼照片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低效而不穩定的膠片攝影很快就在競爭中敗下陣來。柯達破產,富士減產,有著近兩百年曆史的膠片攝影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成了“老年人的活動”,只有少數攝影師繼續堅持用膠片拍攝。

然而膠片攝影並未從此徹底消失,人們很快又發現了膠片的一些特有的魅力,膠片攝影的過程和最後所得照片的獨特風格,都不是用數碼相機可以取代的。所以,膠片攝影很快又在年輕攝影師當中流行起來,成為了一種自帶“情懷”的攝影創作方式。近期,就連photoshop專家李濤都開始重新使用膠片拍攝,更是說明膠片攝影這一藝術形式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對於廣大的八零後來說,也許還會有一些關於膠片的記憶,但是對九零後和零零後來說,也許對這一攝影方式還缺乏瞭解,那麼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有關膠片攝影的知識吧。

早期感光技術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人們曾經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世界

在攝影術誕生前,人們普遍使用繪畫來記錄世界,文藝復興後,歐洲的畫家們把油畫這一藝術方式發展到了極致,他們觀察光與影的關係,計算透視與比例,並通過畫筆在平面上對現實中的場景進行精確的再現。在那個時代,無論是人物肖像,還是儀式場景,都需要由畫家來進行記錄,“畫得像”成為了當時評判畫家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雖然當時不缺高水平的畫家,但是畫作多少會受到畫家的主觀影響,並且油畫的創作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有學者開始探索更為直接的圖像記錄手段,攝影術由此而誕生。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物》

攝影(photography)是由photo和graphy兩個詞根組成,意為“用光繪畫”,這說明最初的創造者把攝影術當作是一種繪畫的手段。法國畫家尼埃普斯通過對過去文獻上關於小孔成像原理的研究,結合大量的實驗,創造出了用猶太瀝青保存影響的方法,並在1826年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這成為攝影術的開端。

尼埃普斯的瀝青感光法的原理跟現代膠片很相似,先讓瀝青塗層在鏡頭(針孔)後進行曝光,再用顯影液(薰衣草油)進行沖洗,得到了照片。這種原始的感光方法最大的不變就是曝光時間太長,尼埃普斯用了整整8小時來拍攝這張照片,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瀝青材料的iso值可能連1都不到,並且正是因為其對光線敏感度低,沖洗過程中並不需要定影。瀝青材料雖然還不是膠片,確是膠片的雛形。學者達蓋爾在1837年發明了銀版攝影術,通過塗在玻璃板上的銀鹽塗層在光照下的化學反應進行曝光,再通過相應的沖洗工藝得到照片。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拍攝一張照片只需要不到半個小時,經後人改進後甚至只需曝光十秒鐘,就可以得到照片,大大提升了拍攝效率,使得攝影具有了充分的實用價值。後來英國科學家塔爾博特對銀版攝影術進行了改進,正式確立了攝影中曝光-定影-顯影-反轉的工序。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英國人塔爾博特創造了現代攝影

1888年,隨著塑膠材料工業的成熟,美國柯達公司推出了一種以塑膠為片基的新型感光材料,“膠片”一次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這種膠片比起過去的感光材料,具有柔軟、便於攜帶等優點,使得攝影這一活動能夠被更多人接受。

膠片的尺寸規格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過去的攝影師家裡,都會有一大堆膠捲

在柯達公司推出了膠片和使用膠片的照相機後,很多公司也都開始生產類似的產品。但在膠片工業發展的初期,各公司的膠片規格千奇百怪,多數膠片只能和本公司的照相機兼容,給用戶帶來了很多不變。

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推出了帶有齒孔的35mm高度膠片(又稱135膠片),並用於自己發明的徠卡牌照相機上。135膠片的有效感光面積為24mm*36mm,感光區域上下帶有用於卷片齒孔,並且可以收納於暗盒中,比起之前的膠片產品,有著小巧便攜,過片簡易,標準化程度高的特點,再加上使用這種膠片的徠卡相機本身也十分優秀,135膠片很快就紅遍世界,成為了攝影師和電影拍攝者通用的膠片規格。直到現在,135膠片也是市面上最通用的膠片規格,圍繞這種膠片而推出的照相機更是數不勝數。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絕大多數膠片都是35mm規格

135膠片雖然小巧實用,但其感光面積有限,無法支持大尺寸的照片輸出,所以人們又制定了更大尺寸的膠片規格。尺寸在24mm*36mm到4*5英寸之間的被稱為中畫幅,而大於4*5英寸的則被稱為大畫幅膠片,更大尺寸的感光區域帶來了更為精細的畫質,也為輸出大尺寸照片提供了保障。出於對畫質的極致追求,很多攝影發燒友都喜歡用中畫幅和大畫幅相機拍攝。中畫幅膠片中,最常見的規格是120膠片,這種膠片最大的優點能以不同的畫幅進行拍攝。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我國很多家庭都擁有過的海鷗120雙反相機

在電子化的膠片相機發展成熟後,為了使照相機更加便攜更加自動化,日本廠商推出了aps畫幅膠片,這種膠片的尺寸比135膠片更小。這種規格的膠片並沒有生存太長的時間,在推出後不久,數碼攝影的時代正式到來,aps成了最後一個被確定的膠片規格。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今天的很多數碼相機借用了aps膠片的感光區域規格

黑白與彩色膠片

最初的膠片都是黑白的,感光過程只能反映光線的強度和曝光時間,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的歷史照片都是黑白的。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黑白照片有一種獨特的表現力

20世紀三十年代,柯達公司推出了彩色膠片,通過在片基上覆蓋紅、綠、藍三層感光材料實現了彩色感光。彩色膠片由於工藝複雜、成本較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鬥沒有得到大規模的推廣,在我們國家,直到90年代初,黑白膠片都一直佔據了絕大部分市場。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彩色膠片拍攝的夜景

雖然彩色膠片具有更高的技術含量,能夠表現更多的色彩細節,但並不意味其能夠取代黑白膠片。在攝影師的手上,黑白膠片能夠發揮出不可代替的強大表現力。

負片與反轉片

簡單的來說,這兩類不同膠片可以拍攝出不同的底片。負片經過沖洗,可以得到色彩與最終照片相反的底片,而反轉片則可以得到與照片色彩相同的底片。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負片底片的色彩與照片互為補色

負片與反轉片在色彩風格上也有著一些區別,很多攝影師都偏愛反轉片,除了可以使用幻燈機直接觀看底片外,反轉片的獨特色彩也是一大因素。世界上能夠生產反轉片的公司只有柯達、富士和愛克發,這類膠片的高技術含量使得多數公司都望而卻步,反轉片的價格也因此一直居高不下。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柯達公司破產後,其品牌反轉片價格飛漲

膠片的品牌

膠片行業的全球兩大品牌是美國的柯達和日本的富士,這兩個公司有著最高的產品品質和最全的產品線,攝影師可以用其中一個品牌的產品完成任意拍攝任務。除此之外,德國的愛克發和日本的柯尼卡,以及英國的伊爾福(黑白)、意大利的富蘭尼也是非常有實力的國際品牌。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柯達是膠片界當之無愧的老大

我國國產膠片品牌中,最出名的要數樂凱,此外還有公元、上海等,在膠片攝影的年代為我們保留了太多記憶。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樂凱的商標曾經遍佈全國

膠片相機的發展

柯達公司推出最早的膠片相機後,這一類型的照相機在一個世紀的是時間裡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最初的膠片相機都是大畫幅規格,鏡頭模塊和感光模塊被固定在滑軌上,通過改變兩個模塊的相對距離來實現對焦,拍攝者可以在毛玻璃上觀察對焦情況,由於鏡頭和焦平面之間有著能夠伸縮的風箱結構,這一類照相機又被稱為風箱機。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大畫幅相機,鏡頭到焦平面之間有風箱結構

135相機的出現是攝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小巧實用的膠片相機推出後立即征服了全世界。最初的135相機出現在德國,這個名為徠卡的品牌後來成為了高端攝影器材的代名詞。徠卡的135相機都是旁軸結構,也就是說這類相機的取景光路和成像光路是兩條平行線,兩個光路之間通過機械聯動的方式實現對焦。徠卡的成功使旁軸相機成為了一股潮流,在20世紀上半葉,幾乎所有的135相機都採用了這種結構。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攝影師都想擁有一臺徠卡

同一時期,在120相機的領域,另一種相機出盡風頭,這就是雙反相機,全稱雙鏡頭反光取景照相機。從本質上來說,雙反也是一種旁軸,因為取景光路和成像光路也不一致,只是取景光路中多了一面反光鏡。雙反相機體積較大,外觀拉風,富有文藝氣息,腰平俯視的取景方式也很有個性。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祿來是雙反相機界的一面旗幟

為了追求取景與成像的一致性,人們又發明了單鏡頭反光取景照相機,就是我們熟悉的單反。這類照相機取經和成像光路都經過同一鏡頭,拍攝過程中通過改變反光鏡的角度來改變光路,不存在旁軸和雙反拍攝時廣泛存在的視差問題,使拍攝更加準確。單反相機推出後迅速成為專業攝影領域的主流配置,直到今天,單反在很多場合都意味著“專業”。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機械單反相機

二戰後,日本在攝影器材領域迅速崛起,在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推出了無數經典的膠片相機,不僅取代了德國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還廣泛將電子技術應用於相機中,實現了自動對焦、自動卷片、自動測光等功能,使得後期的膠片相機非常便於使用,進一步降低了攝影的門檻。

數碼時代的膠片攝影

隨著破產的膠片巨頭柯達開始復產,膠片攝影似乎已經度過了一次大的危機,現在至少我們知道,膠片攝影在這個時代還有繼續存在的理由,世界上也還有那麼多熱愛膠片的攝影師。

熟悉而又陌生的膠片攝影

通過底片掃描得到的圖像,是數碼攝影還是膠片攝影?

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膠片攝影的地位也許類似於機械手錶,雖然從實用功能上已經被後來的新技術所取代,但是其中的精神和情懷依然無法取代。對我來說,絕大多數的場合需要使用數碼相機拍攝,但並不妨礙我偶爾裝上膠捲記錄身邊的事物。在攝影生涯遇到瓶頸時,在對色彩風格感到迷茫時,也許拍那麼幾卷膠片,就能為自己找到一個新的方向。


瀏覽更多膠片攝影作品,請點擊鏈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