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面喊、翻身、應人石、馬料……深圳這些奇特村名的故事你知道嗎

對面喊村

對面喊、翻身、應人石、馬料……深圳這些奇特村名的故事你知道嗎

圖片引自《鵬城街話》

深圳坪山區田心社區有一個自然村名叫“對面喊”。 外人初到這裡聽說這樣一個古怪的名字,還以為是惡作劇。看見門牌上赫然印著的字,才相信是這裡的地名。

從村裡老人處得知,“對面喊”這一地名是清朝康熙年間流傳下來的,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清康熙年間,葉姓人家在坪山的開基祖叫葉培初,由歸善縣遷入坪山田心村。葉培初家產豐厚,有大量田產房屋,但自己卻目不識丁。有一次,葉培初嫁女要寫請帖,特意從外地請來一位先生代書。但不知什麼原因,那天代書先生遲遲不來,葉培初站在自家屋前苦苦等候。正在此時,有一個從福建流落到坪山的小貨郎許庭聰,挑著擔子叫賣,從葉培初家門前經過,看見葉培初滿臉焦急的樣子,便詢問什麼回事。當得知是在等候先生代寫喜帖時,許庭聰自告奮勇,願為代勞。不一時就把喜帖全部寫好了。葉培初一看十分高興,邀請許庭聰在坪山落腳,從此之後二人交往甚密。 外人初到這裡

日子長了,葉培初十分賞識許庭聰懂得文墨,又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他。因為許庭聰家裡沒有其他親人,就乾脆入贅葉家為婿,從此落戶在坪山田心。

許庭聰與葉家女兒成親之後建起了自己的新房,與岳丈的房屋隔田相望。翁婿兩家關係十分親密,每至逢年過節,女婿家都要備上好酒好菜,站在門前往對面的岳丈家大聲地打招呼,請岳丈家人前來過節,岳丈家這邊的人聽到招呼聲後就說“對面喊吃飯了,我們快去吧!”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許氏住的地方叫作“對面喊吃飯直至現在,對面喊村的居民都姓許,把許庭聰奉為先祖。

馬料村

對面喊、翻身、應人石、馬料……深圳這些奇特村名的故事你知道嗎

2009年第一次有考古隊去尋訪深圳曾經的、也是最後的“世外桃源”,版權歸《南方日報》

位於大鵬半島的馬料村,是一個有傳奇故事的村莊。

在南澳東湧社區,中年以上的人都知道或者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多年以前,在東湧的深山裡頭、馬料河邊有一個世外桃源一樣的自然村落,人稱馬料村。村子不大,依山傍海,交通閉塞卻有著絕佳的風景,那裡的人們勤勞善良、守望相助……然而,在56年前的一個夜晚,這個村子的所有村民一夜之間集體神祕消失了,誰也不知道他們去了哪裡,傳聞說他們拖家帶口被一艘木製的大船接走了,去了南洋,更多人說是去了香港,還有的說他們在海上遇難了,總之,馬料村的人再也沒有回來過。

其實,他們是逃港了。

檔案顯示,在20世紀60年代前後,深圳曾發生過2次大規模的逃港風波,那時的深圳人生活還比較貧窮,而當時的香港正處於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勞動力短缺,且與南澳隔海相望,於是當時很多人想方設法往香港逃,其中就包括馬料村的村民們。據資料記載,當時的馬料村並不是特別困苦的村莊,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離開。

應人石村

對面喊、翻身、應人石、馬料……深圳這些奇特村名的故事你知道嗎

版權歸百家號“雲遊華夏”

應人石村,在羊台山的山腳下,位於寶安區石巖街道與南山區西麗街道的交界處。

相傳200 多年以前,在羊台山下,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小夫妻,丈夫叫劉善,妻子叫張勤。附近有個叫呂都的財主聽說羊台山的深山老林裡有一種長生不老草,於是他硬逼劉善上山採藥,說如膽敢違抗,全家遭斬!小兩口無奈之下被迫畫押簽下生死狀。

一日,張勤冒著生命危險走進大山找自己的丈夫,一邊喊著丈夫的名字,一邊順著應聲的方向往上爬。當爬到一座大石頭前時,抬眼望去,此石仿似人形,再喊丈夫的名字,沒想到石頭髮出嗡嗡的回聲:“我在這裡呀!”原來回答她的竟然是塊石頭!張勤忍不住抱著這尊石頭號啕大哭起來。忽然天空劃過一道閃電,“轟”的一聲巨響, 張勤當即遭雷擊身亡!張勤死後變成另一尊石頭,與附近的應人石遙遙相望,遠遠望去,這兩尊石頭仿如長相廝守、永不分離的夫妻……

2007年,“應人石的傳說”列入深圳市、寶安區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根據傳說改編的客家山歌劇《應人石的傳說》被搬上舞臺。2009年底,客家音樂小戲《應人石的傳說》榮獲廣東省第六屆群眾戲劇曲藝花會金獎。在2013年公佈的《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批准並公佈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應人石傳說”作為民間文學名列第一,拔得全廣東省39項省級“非遺”頭籌。

翻身村

對面喊、翻身、應人石、馬料……深圳這些奇特村名的故事你知道嗎

圖片引自《深圳街話》

翻身村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道,翻看村史,可以發現這個具有濃烈政治意味和時代烙印的地名也有其特殊來源。

翻身人的先人們是從東莞、番禺、中山、珠海、惠州等9縣市逃出來的難民,他們大多因為官匪嚴逼、欠債或是天災人禍,不得不背井離鄉,尋找一塊可以艱難生存的地方。二十世紀初,翻身村所處的區域還是一片海灘,人跡罕至。1920年左右,第一批被戲稱為“水流柴”的人,在南粵的海岸線上點燃了漁火,出海捕魚。一些人上了岸,在海灘邊“圍基造田”,耕田種地。因此,這群人有了另一個名字:“基圍佬”(廣東話將男人稱為“佬”)。因為“水流柴”、“基圍佬”們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因此,這個聚居點不像深圳其他村落只有一兩個大姓氏,而是姓氏眾多,大家平等相處。

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解放了寶安。1950年,土改工作隊上灘時發現:這片“水流柴”、“基圍佬”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居然沒有名字。工作人員看到了他們翻身的光榮與喜悅,就將這片土地命名為“翻身鄉”。

注:本文根據《鵬城街話》《南方日報》《深圳都市報》等公開資料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