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炎帝神農風景名勝區九井的傳說

神農 炎帝 水經注 考古 惟我獨俊 2017-05-06

隨州炎帝神農風景名勝區九井的傳說

九井之一:神農泉

隨州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山揚鞭九山應,一井打水八井動”的傳說。一走進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一首蕩氣迴腸的《炎帝大歌》合唱曲便向我們傳來,“憶我先祖,拓土開疆;始作耒耜,教以農桑;遍嘗百草,為民療創;結弦為琴,儀風流長......人文始祖,布藝先皇;大木千尺,同根四方;華夏子孫,濟濟一堂......”聽著聽著,心中頓覺洶湧澎湃,一股探尋始祖炎帝神農遺蹟的心思也越發激動難耐。

順著林蔭小道走,不一會便望見那座高大而雄偉的炎帝神農雕像,感受到他的目光堅定地朝著東南方,始終注視著他的子孫後代,讓人仿若置身於那個遠古農耕時代,看到始祖辛勤耕耘忙碌的身影。四月初,山上的野櫻桃也長出嫩綠的青葉,只待山花爛漫之時,露出紅豔豔的果實,便可供路人摘食解渴,味道酸酸澀澀好吃至極。

據史書記載,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漻水北出大義山,南至厲鄉西,賜水入焉。水源東出大紫山,分為二水,一水西逕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書所謂‘神農既誕,九井自穿’,謂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則眾井水動。井今堙塞,遺蹟彷彿存焉,亦云賴鄉,故賴國也,有神農社。”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烈山,是重山相連,有一條水系流入烈山,山上有九口井,炎帝神農誕生時九井自穿,打一井的水,其他八口井的水也會跟著浮動,後人專門修建神農社來紀念始祖炎帝神農。在南宋《路史》史料中也有記載:“神農井在賴山,即厲山,舊說汲一井則八井皆動,人不敢觸……”

為什麼一口井打水其他八口井也跟著浮動?烈山,又叫九龍山、九烈山、九列山等,九座山是相連的,平均海拔大約在136米,屬於小丘陵地帶。有當地老者做出一種推論,認為一井打水其他八口井跟著浮動的現象與烈山的山形地貌有關,他們覺得烈山海拔相對不高,如果山脈體系構造大致相同,地球淺表水系相通,地下泉水在某個地理位置剛好壓力相同是很容易形成的,所以一井動八井皆動的情況也是有可能的。當然這種假設也需要後人進一步論證。然而,隨著地質運動、氣溫條件等諸多因素變化,九井中現存與世的只剩下了兩口井——神農井和神農泉。

沿著山勢向上,我們來到第七座山洞天山上,穿過神農書院,在功德殿建築群廣場正中央的便是神農井,繞著神農井轉了一圈,發現井四周分別設立了虎、鹿、龜、蟾四大瑞獸鎮守,分別具有不同的寓意,“虎”代表著福來吉祥、“鹿”代表著祿來鴻運、“龜”代表著壽來延年、“蟾”代表著財來富貴。往前走了幾步,剛好走到井口旁,發現井深、寬都不過兩米,井口處有一隻石頭雕刻而成的灰白色鯉魚,遊人只需觸碰到魚的脣部,四大瑞獸嘴裡便會同時吐出井水,遊人可以在四大瑞獸的嘴邊洗洗手,沾沾井水的靈氣,獲得福祿壽財的好運,以此來寄託對始祖炎帝神農的思念之情。

說這口井神奇,奇就奇在這口井位於景區位置最高的地方,是在一個山頂上,但是無論是梅雨還是乾旱,這口井都沒有溢過也沒有乾涸過。山有多高,水有多深,足見這口井的神奇之處。

順著神農井向右走,出了日月門第一眼就看到直立在碑亭裡的的神農碑,據史料記載,此碑是明朝萬曆年間隨州知州陽存愚為祭祀始祖炎帝神農而立,石碑上依稀看得見“炎帝神農氏遺址”的字樣。順著山勢向下走,經過層層臺階,便可看到佇立在此幾千年的神農洞,旁邊就是神農廟,洞前常年香火不斷。

九井的另一處遺址位於第六座山葫蘆山上的神農泉。

如今的神農泉,被當地老百姓奉為“聖水”,始祖炎帝神農曾在這裡生活過,引領著華夏子孫走向文明,歷經五千多年的山河變遷,斗轉星移間,始祖的身影依然深深刻在每一個華夏子孫的心目中,每逢農曆四月二十六日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匯聚一堂,參加拜祖大典,共同紀念始祖炎帝神農。

據當地的老者甘清勇回憶,兒時記憶裡的神農泉,是圍繞在遍山遍野的草叢中,井深、井寬都不到兩米,井身青苔滿布,井水清澈見底,這口井神奇之處在於,井水常年不幹涸,不管多澇,不會溢出來,不管多幹,不會乾枯。

後來為了給人們提供方便,便在旁邊修建了一條小道,鋪了一個“龍頭”水管,井水從龍口流出,用手捧一把井水,大喝一口,心裡倍感微微甘甜,瀰漫著一股沁人心脾的舒適之感。不少炎帝子孫們來到這裡後,會用水杯裝上一滿杯井水回家,彷彿到過始祖生活的地方定要沾沾這靈山聖水的氣運方肯罷休。

厲山民間有傳說神農村的人經常吃這口井的水,一年四季不看病。

相傳有一年,大禹治水時曾遭遇瘟疫,生命垂危,一老者告訴他,烈山上有神農洞和九井,如用井水煎藥,一喝就好,於是,大禹馬上派人取神農井水,果然,用井水煎藥後,身體立刻好了起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其餘的幾口井都沒有保留下來,唯一保留下來的就是眼前的這兩口井。

追溯上古遺址古蹟,滄海桑田,只在彈指一瞬間,先賢們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種,開拓創造,為我們留下了極其珍貴而豐厚的文化遺產,華夏子孫們將始終秉承炎帝神農精神,傳承五千多年華夏文明文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