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神經衰弱病症辨證治療方法分析

施今墨:神經衰弱病症辨證治療方法分析

神經衰弱是現代臨床上常用的病名,但在中醫辨證上可:分多種不同類型。在醫籍文獻中則歸屬於神志門者居多。其病因,大都由於腦力長期過度消耗,神經過分緊張而致疲勞,且又未能使之自行恢復,日久則體內臟腑氣血調節失常,發生多種症狀,如頭痛、目眩、記憶力減退、精神不易集中,情緒不寧,忐忑不安,心悸、幻想、疑慮、失眠、或如癲癇、或現狂妄、善怒易悲、常致驚恐、也有出現遺精、早洩、陽萎、性慾減退等症。

此病屬於慢性病,故以虛證較多,實證較少。神經衰弱者縱有證現面紅耳赤,一時狂言高叫,甚至登高升屋,打人罵人,情緒急躁,動輒激怒,似是陽狂,但是綜合四診,細心體察,脈現沉弱無力,或豁大虛軟,則知仍屬本虛之證為多。但虛證則有陰虛、陽虛之分,亦有挾痰、挾鬱之異,正虛邪實之別,不可律純補。至於腦炎、腦震盪、一氧化碳氣中毒之後遺證呈現神經衰弱者,亦應詳辨證候而予施治。

失眠是神經衰弱最常見之症狀,病人也最為苦惱,且臨床中導致失眠之病因,極為複雜,故作詳述於下:

臨床所見之失眠,多屬於神經衰弱,精神衰弱。引起神經系統機能障礙的各種疾病如血壓病、糖尿病、肝炎病、心臟病等,都可以有長期的睡眠失常,必須在治療本病之外兼治睡眠,方可奏效。餘多年臨床所見之失眠有四種情況:①入睡不能;②睡:眠時間短,醒即不能再睡;③時睡時醒極易醒覺;④似睡非睡,亂夢紛紜。

主要病因:以病因論,可分十餘種不同因素皆能導致失眠:1心腎不交者;2血不上榮者;3腦腎不足者;4心陽亢盛者;5陰虛不眠者;6陽虛不眠者;7胃熱不眠者;8胃實不眠者;9胃虛不眠者;10膽熱不眠者;11膽寒不眠者;12膽虛不眠者;13肝經受病,為五志七情所擾不眠者。雖病因不同,如以中醫辨證分析亦不外乎陰陽、寒熱、氣血、虛實。且與臟腑關:系頗為密切,尤以腦之關係更應重視。如《靈樞經·海論》篇說:“腦為髓之海。”又說:“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現代醫學認為失眠多屬大腦皮層功能障礙的結果,患失眠之症多,為腦力勞動者,此其明證。

上述病因皆可導致失眠。

主要病機:

(1)心腎不交多屬心火獨炎於上而不下降,腎水虧乏於下而不能上升。心腎不協調,陰陽相睽隔,故不能成寐。

(2)血不上榮心主血脈,心血不足,腦失營養,亦不能睡眠。

(3)腦腎不足因腦為髓海,而腎生骨髓,腦與腎密切相關,“勞傷腎”,用腦過度,則傷腎氣,腎虧則腦不足,遂不得安睡。

(4)心陽亢盛心主神明,心火偏亢,陰陽不調,氣不得寧故不寐。

(5)陰虛血少陰主津主血,津少血虧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難於人寐,或忽寐忽醒也。

(6)陽氣不足《內經》雲:“陰平陽祕精神乃治。”陽入於陰始能安眠。今陽虛,陽不入陰故不眠,張景嶽說:“陽有所歸,神安而寐……陽為陰抑,則神索不安,是以不寐。”《證治要法》說:“病後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陽虛、陰虛、陽不協,即引起失眠,合乎現代醫學認為大腦皮質興奮抑制失去平衡而產生失眠之理。

(7)胃腑有疾《素問·逆調》篇說:“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又《內經》雲:“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胃熱、胃實、胃虛皆令人不得安睡。胃熱多由於食積不消,積食生熱,擾亂心神以致不眠。胃主衛,胃實則衛氣盛,胃氣獨盛於陽,不入於陰故不眠。若胃:虛亦不眠,以其虛,則胸中似飢,若無所主,得食則能臥,是其明證。

(8)膽受邪,精神不寧肝膽相連又為表裡,膽熱、膽虛、膽寒皆影響於肝。膽熱則肝陽亢盛,上擾清竅故不寐;膽寒則致肝虛,血不歸於肝則難成眠;膽虛則易驚,精神無所主,人睡不易。

(9)肝經受病五志七情所擾不眠者,以肝性條達宜舒展,若精神過度緊張,情志抑鬱皆能引起肝鬱不舒,以致調節失常,不能安臥,遂成失眠。餘治失眠症中,此一類型最為多見,原因複雜,隱晦變幻,不易究詰。此外尚有思慮傷脾不眠者,氣血雙虧不眠者,皆可包括於上述各類型中,不多贅述。至於治法,調陰陽、理氣血、治臟腑、和營衛,方法眾多,要在辨證施治,不用安眠類的藥物,且可取得長期穩定的療效,治病求本,體現了中醫藥學的特點。

論治方法:

(1)心腎不交宜用酸棗仁湯或枕中丹及《理虛元鑑》之養心固本湯,以交其心腎。

(2)血不上榮宜用八珍湯加硃砂安神丸、磁朱丸以安其心神。若系虛寒,則宜用《證治準繩》之遠志飲子或十四友丸以補之。

(3)腦腎不足若為腎水虧,則用六味、杞菊、麥味地黃湯或丸以滋腎水。參以棗仁、龍骨、牡蠣等以收斂之。若是夢遺及虛怯者則十全大補湯或丸、三才封髓丹及還少丹之屬,皆可用之。

(4)心陽亢盛心煩不眠,宜以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為主,加龍骨、牡蠣以斂其陰。

(5)陰虛血少以生津養血為先,用二冬、二地、二至、元參、阿膠、花粉、石斛等味,以滋其源,參以安神之品,則津回神安,綺石老人之“專補腎水,不如補肺滋其源”,乃治本之旨也。

(6)陽氣不足以益氣為先,氣屬陽、益氣即所以補陽,宜用參芪、術、懷山藥、石蓮肉以固其氣,亦即綺石老人“陽虛之所當悉統於脾也”之意

(7)胃熱不眠胃實不眠者,多系痰火為患,宜用半夏茯苓、川連、枳實、石菖蒲以導痰化滯。王肯堂之治失眠以理痰氣為第一義,蓋即指此。

(8)胃虛不眠宜以秫米半夏湯合異功散或歸脾湯。

(9)膽熱不眠宜用溫膽湯去姜,仿陳修園之意以清膽中之火,甚則加膽草以折其勢,火退則已。

(10)膽寒不眠膽虛不眠者,用千金溫膽湯。

肝為五志七情所擾不眠者,宜採用炙甘草湯、諸復脈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或逍遙散、十味溫膽湯之類。其有因肝虛:所致,可用《本事方》真珠母丸。此外更有多夢臥不安者,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與梔豉湯合用,多有效;或梔豉湯、硃砂安神丸加琥珀末。(按:梔豉湯本系治虛煩之法,但多夢不安者,加此二味,亦頗有效)又有教師、演員職業者講演過多,傷津傷氣而致失眠,以柏子養心丸、天王補心丹治之。又有膽胃俱病失眠者,治胃無效,治膽亦無效,膽胃合治方能奏效。更有一種久患失眠而陽萎者,則須用鹿茸、仙靈脾、故紙、巴戟天等藥以助陽,睡眠即安。此即張景嶽所謂“陽為陰抑,宜養陰中之陽”之意中醫治病,重在辨證明確,能觸類旁通,法多方活,則易收效。且失眠症多屬於慢性虛弱者,如能兼習氣功和適當體力活動;動靜結合,使腦和各臟腑均得休養,輔助藥力,更為有益。

神經衰弱症狀繁多複雜病情易受患者情緒影響,治療過程中常現反覆醫者必須針對患者不同情況,細心辨證,耐心治療,善於開導,方能收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