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工智能,這位神經科學教授為什麼要懟吳恩達

(實習記者周筱琳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為《硅谷早知道》專欄訪談,附上音頻節選,收聽全部請點擊這裡,或者掃描上圖二維碼。

硅谷很多人對人工智能的觀點大相徑庭。

就像上次《Elon Musk 的救世之戰》中所說的,Musk 覺得人工智能會終結人類文明,但吳恩達等一些硅谷科學家卻覺得 Musk 未免大驚小怪,還小小懟了一下 Musk。

今天音頻節目中的這位科學家,又毫不客氣的懟了吳恩達和奇點大學創辦者 Ray Kurzweil,以及一干認為人工智能會飛速發展的人。

這位教授是 Gary Marcus,紐約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成立了 Geometric Intelligence。這家公司在去年 12 月被 Uber 高價收購,Uber 會在這家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人工智能實驗室。

所以,這位教授是怎麼懟吳恩達教授的?他是否有理有據請收聽今天的節目。

精彩觀點

對大公司而言,他們有短期目標。如何能用深度學習來賺錢,對他們而言是很合理的問題。但這未必是條能將你帶到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這可是個長達十年二十的項目,但很多公司沒有這樣的奢侈去做這樣的事。

我想,專家們不斷預測人工智能在20年後到來,是因為這正是能申請四五次研究撥款的時間,研究者可以一邊說我們很快就能實現了,一邊說,但不是現在,所以我不是那個給你結果的人。

如果你要做的事僅僅是分類,那這沒有問題。但是認知並不僅是進行分類。

我們需要更多交叉學科的合作,而不僅僅是公司的參與;我們也需要國家政府也能參與其中,並給予研發資金支持,就像支持高能物理一樣去支持AI 的研發。

如果想直接跳到各個音頻重點

01分20秒 從1960年代開始,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就不斷在說,實現人工智能只需20年時間了。這其中包括吳恩達教授以及Ray Kurzweil教授;

3分06秒 Marcus 用谷歌 AI 對圖片識別的失誤來證明,為什麼吳恩達的判斷是錯誤的,以及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05分35秒 他說自己對人工智能的恐懼不是天網(Skynet)那一類的威脅,而是深怕 AI 會停滯不前;

07分24秒 阻礙人工智能發展的三點;

09分45秒 解決上述這些問題可能需要做的事;

10分30秒 為什麼研究兒童也對研究人工智能非常關鍵。

提到的人名

  • Gary Marcus: 紐約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也成立了幾何智力,最近被Uber收購。

  • 吳恩達: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和電氣工程系的副教授,也是斯坦福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主任。他還與達芙妮·科勒一起創建了在線教育平臺Coursera。2011年,吳恩達在Google創建了Google Brain項目,以通過分佈式集群計算機開發超大規模的人工神經網絡。2014年5月16日,吳恩達加入百度,負責“百度大腦”計劃,並擔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學家。2017年3月20日,吳恩達宣佈從百度辭職。

  • Ray Kurzweil:作家、發明家、未來學家和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的創辦者。他一直是光學字符識別(OCR),文字轉換語音合成,語音識別技術與電子鍵盤樂器領域中的先驅。現任谷歌工程總監。

  • Peter Norvig:計算機科學家,專長為人工智能。現任Google AI研究總監;

  • Yann LeCun:計算機科學家,他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移動機器人和計算神經科學等領域都有很多貢獻。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在光學字符識別和計算機視覺上使用卷積神經網絡(CNN),他也被稱為卷積網絡之父。現任Facebook AI的負責人。

其它名詞

1. EmTech(Emerging Technologies):它始終在1999年,每年由麻省理工學院的雜誌科技創業組織的大會,側重創新,工程,技術的新發現;

2. Eliza:1966年由麻省理工大學研究員 Joseph Weizenbaum設計的聊天機器人。它提供了一些模擬反應,回答用戶提出的問題,類似和精神治療醫生進行交談;

3. Siri:蘋果的人工智能助手;

4. 天網(Skynet):系列電影《終結者》中挑戰人類的人工智能。它原本是由美國政府研發出來的國防電腦系統,但產生自我智能並判定人類是威脅它們的系統,所以將人類設定“毀滅”而發生核戰;

5.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成立於1957年的一本計算機科學和信息系統的期刊雜誌;

6. Statistical Approximation:給系統加入海量的數據,然後來做統計模型逼近。

往期精彩節目

Enjoy!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