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春到西溝

原標題:春到西溝

春到西溝,萬物復甦。從金星峰遠眺,松柏蔥翠,桃紅杏白,為這座不同凡響的小山村描上了山水般的色彩。

西溝,這座普普通通的太行山上小山村,是共和國版圖上唯一被標出名字的行政村。她曾被邊區政府表彰為邊區農民的方向,她曾被毛澤東主席稱讚為生產戰線的模範,她是全國第一個農業生產互助組的誕生地,她是中國農村最早開展男女同工同酬發源地,她有全國第一批愛國豐產金星獎章獲得者,她是全國著名勞模李順達和申紀蘭的家鄉,她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傑出典範。

新中國成立的70年間,西溝村在共和國的每一次變革中成長髮展,黨的十八大以來,西溝人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自身發展中,秉承艱苦奮鬥的精神品質,深入轉型,奮發作為,在太行山上譜寫著獨樹一幟的激昂樂章,書寫下緊跟時代步伐的豪邁篇章。

戰天鬥地創輝煌

一開春,西溝村便忙碌起來,西溝村黨總支書記郭雪崗告訴記者,年前部署的幾件大事要馬上動起來,革命巖景點建設綠化工程也是其中之一。工地上車來車往,一派忙碌景象,“趁著好季節,趕緊把苗圃鋪好,把綠化工程趕出來”,常永紅的綠化公司如今在村裡是數一數二的,村裡有31戶在他的帶動下走上了致富路,過上了好日子。

西溝,曾是全國植樹造林的樣板、全國小流域治理的一面紅旗、山區農村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典範。西溝村老勞模申紀蘭回憶起當年的奮鬥經歷無不感慨:“西溝能發展到今天,靠的正是黨的好領導,依靠的正是艱苦奮鬥。”

當年的西溝村是一個“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窮山溝,老話說:西溝石頭滿山流,神仙來了也發愁。以李順達、申紀蘭為代表的西溝人,提出了治山治溝,治灘治坡,再造西溝河山,全面發展農、林、牧、副生產的發展規劃。自1943年,在老勞模李順達、申紀蘭的帶領下,西溝人響應毛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聯繫其他6個農戶,成立互助組,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生產自救運動;1952年,他們又成立了金星農林牧合作社,開始了讓西溝改天換地的壯舉。

沒有土地,他們就在溝裡築壩造田;沒有資源,他們就用鐮刀在荒山上挖出一個個“魚鱗坑”造林,將荒山變成“綠色銀行”。數十年的奮鬥,勤勞的西溝人在這片土地上描繪著改天換地的壯麗畫卷。“聽黨話,跟黨走”,到上世紀70年代末,西溝村基本實現了“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走路不小心、蘋果碰破頭”的願景,成為全國農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西溝展覽館內,陳列著600餘幅珍貴照片和100多件實物,李順達、申紀蘭帶領西溝人艱苦創業、建設山區的奮鬥史、創業史歷歷在目,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歷程和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輝煌業績無不令人振奮。經過數十年連續奮鬥,如今的西溝村造林總面積達到26700多畝,成林面積達到15000多畝。全村所有林區和自然莊都通了公路,部分自然莊吃上了自來水。

“跟著共產黨,一代接著一代幹,艱苦奮鬥的精神代代傳,西溝人生活會越來越好。”老勞模申紀蘭用親身經歷感悟發展。

乘著春風闖市場

1983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西溝。申紀蘭和村裡的幹部說,農村要發展,必須發展鄉鎮企業,必須上項目。

在她的倡議和四處奔走下,1985年4月,西溝村有史以來第一家工業企業——鐵合金廠開始興建,從此,申紀蘭帶領西溝村又辦起了金星磁鋼廠、山西安泰紀蘭飲料有限公司、山西紀蘭商務公司……西溝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勇敢搏擊,不斷打破、不斷創新、不斷收穫。

2012年冬,申紀蘭和西溝人經歷了發展史上的一次大“陣痛”。由於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西溝鐵合金廠要進行拆除。痛定思痛,申紀蘭親手拆掉了自己創辦的第一家企業,同時還關停了磁鋼廠、石料廠、磚瓦廠等一批能耗高、汙染大的企業。

“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想要長遠發展,就得狠下決心。”西溝村開始向“綠色、紅色”轉型。他們投資2260萬元完成了西溝紅色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太行之星紀念碑、紀蘭黨性教育基地等一批工程相繼竣工,形成了以“勞模文化”為主的紅色旅遊;先後組建了紀蘭潞秀家紡、潞麻農業公司、恆瑞石材石料公司、60畝香菇大棚和光伏發電等企業;還充分發揮“西溝、紀蘭”的品牌優勢,建設“西溝人家”、平順縣西溝礦業公司等5家企業;2016年,西溝村與浙江太子龍服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約,成立了山西太子龍服飾有限公司,安排西溝村及周圍村婦女勞動力近300人;2017年,西溝村創新香菇種植方式,採取“棚上發電、棚下種植”的立體化農光互補新模式,在全縣率先建成了香菇大棚和光伏發電融合發展的農光互補產業基地,探索出了一條“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光互補+貧困戶”的產業扶貧新模式。

堅持不懈的奮鬥,換來了可喜的成果。目前,西溝村已初步形成了以核桃露、小雜糧、紀蘭潞秀、太子龍服飾為主的綠色產業,以鐵礦、石材深加工為主的青色產業和以“西溝、紀蘭”名人名村為品牌的紅色旅遊和綠色生態旅遊,共有集體企業4個、民營企業12個。201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500萬元,上繳國家稅金1000萬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2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00元。

西溝,在改革開放的大潮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憑著不服輸的奮鬥再次走在了全市、全省和全國前列。

只為群眾謀利益

興辦企業,謀求發展,讓西溝人擺脫貧困,走向富裕,這是西溝人始終不變的目標,也是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征程中賦予西溝村的重要使命。

“日間照料中心投入運營,全村70歲以上老人中午免費就餐;村裡的60歲以上老黨員按年齡分別補助100元到300元,70歲以上的老人按年齡分別補助300元到500元,老幹部也有最高4000多元的補助;對考上大學的學生,還給予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補助。”郭雪崗點了幾項村裡的福利告訴記者。

通過興辦企業,謀求發展,西溝村裡沒閒人,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在村裡的企業上班。44歲的張彩霞在紀蘭潞秀家紡已經工作了9個年頭,從刺繡、織布到管理小組長,張彩霞踏實走好每一步。“一年有10000多元的收入,守著家就能掙了錢,啥也不耽誤!這多虧了村裡的幹部,他們真心實意為群眾著想,想方設法幫助我們就業增收。”像她這樣,在西溝村工作的婦女還有很多。

山西太子龍服飾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內,幾十名婦女正在認真地測量、裁剪、縫合。“幹活利索、技術嫻熟的員工,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太子龍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明飛說,“政府在融資、場地、招工等方面給予了我們大力支持,我們也努力幫助西溝群眾脫貧致富。新規劃的車間已經開始建設了,新廠子投入使用後,還可以吸納周邊更多村民就業。”

在西溝,周李斌的剔尖王飯店家喻戶曉。從2003年的兩間房十幾張餐桌,發展到如今的五間房容納200多人,他是西溝經濟發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村裡發展好了,來參觀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飯店生意更好了,這都是‘西溝’的品牌效應啊!”

村榮俱榮,土生土長的西溝人對這片養育自己的土地充滿感激。

64歲的周德鬆參與過鐵合金廠的籌備建設,談起過往的苦日子,想想如今的好日子,周德鬆感慨地說:“堅持艱苦奮鬥,日子才會越來越好。”

新時代西溝村如何發展?老勞模申紀蘭這樣說:“西溝村有了公路,村民住上了新屋、看病有了新農合,可以說吃住行都不愁了,但西溝村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能丟,不忘初心,繼續奮鬥,西溝人還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再當先。”(來源:長治日報 張建生 丁維麗 潘銀麗)

(責任編輯:張文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