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00萬到450億美元,這個“生物醫藥帝國”比《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更傳奇

從1000萬到450億美元,這個“生物醫藥帝國”比《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更傳奇

去年夏天《我不是藥神》上映,狂取30億票房。電影裡,小人物的命運讓人唏噓,白血病人交織著希望與絕望的眼神戳中觀眾內心的柔軟。同時,這部電影將白血病患者與天價抗癌藥的衝突帶入公眾視線,一時間激起了整個社會對藥企和藥品定價的討論。

從1000萬到450億美元,這個“生物醫藥帝國”比《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更傳奇

藥企如何籌錢,如何花錢,如何掙錢?創業藥企的人員配置是怎樣的?如何管理藥企裡的科學家?創業企業遇到問題時,應該如何決策?

最近出版的紀實型科普書《十億美元分子》,講述了一個從1000萬美元到450億美元的科學創業傳奇,還原了真實的藥企競爭與合作,揭祕不為人知的製藥內幕。

從1000萬到450億美元,這個“生物醫藥帝國”比《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更傳奇

35歲選擇“背叛”,30年後擁有450億美元的“醫藥帝國”

喬舒亞·博格,哈佛大學化學系博士畢業,就職於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藥企——默沙東。35歲,他成為基礎化學部門的高級主管,擁有17項專利,被認為是執掌默沙東每年10億美元研究經費的有力人選。誰也不會想到,坐在這樣一個極有權勢位子上的人會突然辭職去創立一家新藥企福泰製藥(Vertex),去與他的前僱主為敵,去與所有的藥企一爭天下。

從1000萬到450億美元,這個“生物醫藥帝國”比《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更傳奇

福泰製藥以“基於結構設計藥物”為核心理念,成立於1989年,市值在2018年5月已達450億美元,位列世界藥企前30強。其中主打的囊性纖維化特效藥Kalydeco是全球第一款直接針對該病致病基因的藥物,被譽為“2012年最重要的藥物”。

回到30年前,成立之初的福泰沒有任何科研成果,只有十餘個科學家,僅有1000萬美元的風投資金。但他們的野心一點都不“小”。他們燒掉近40億美元,最終碾碎了舊日的生物醫藥秩序。

從1000萬到450億美元,這個“生物醫藥帝國”比《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更傳奇

學會欺騙,除了欺騙買家,還得欺騙自己

“科學循錢而至。”當某一領域的研究受到媒體的大肆宣傳、政府的資金支助,人人便趨之若鶩。博格進入的世界就是這般波詭雲譎、貪得無厭。“你需要錢來做科研,但是你需要違背科學精神、營造幻境才能使你的項目顯得有競爭力,從而吸引到錢。”初期的福泰就處於這樣一個困境中。

選擇創業,博格必須學會一項技能,那就是欺騙,除了欺騙買家,還得欺騙自己。在福泰上市的過程中,博格做了太多自己曾經無法接受的事情。博格知道,他得滿足華爾街的需求,他也要藉此區分福泰與其他充滿問題的公司,安撫華爾街的焦慮,讓他們安安心心地上鉤。

從1000萬到450億美元,這個“生物醫藥帝國”比《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更傳奇

他要面對的是一群非專業、甚至毫無知識背景的聽眾:機構投資者、投資經理、聯合體參與者、自營交易員。他只能儘量地去想象對方的思維。比如他在一張幻燈片上並排放著一個注射器和一個藥瓶的卡通畫,注射器旁邊寫著50億美元,即生物技術製藥的年銷量;藥瓶旁邊寫著一個更大的1600億美元,這是小分子藥物的年銷量。他在另一張幻燈片上稱天然產物篩選法為“池底的淤泥”,這暗示福泰將成為藥物發現的新典範。

福泰代表了第三條道路,它比大藥企更智慧、更理性,比生物技術公司更盈利、更友善,哪怕是最不懂行的買家也能看懂。他非常明白何時該明確,何時該含糊。只要談談潛在的市場,讓買家自己展開想象。

簡化再簡化,30張幻燈片搞定美歐日資本大鱷

要出售福泰的科學,需要不斷簡化故事,這對他來說才是最難的事情。最後,博格將福泰的故事包裝在了30張幻燈片以內,比以前少了一半。然後他們開始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全面開花式的推銷……儘管創業期間挫折不斷,福泰還是在短短兩年內就上市了。

從1000萬到450億美元,這個“生物醫藥帝國”比《我不是藥神》的故事更傳奇

這一場有關科學價值、夾雜著人性與道德的討論將《十億美元分子——追尋完美藥物》的故事推向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不同於其他企業傳記。作者巴里·沃思在福泰成立之初就進入了公司,他與福泰的成員同吃同住,以生動的筆觸記錄了福泰製藥從無到有,在科研與商業上屢挫強敵,並最終在兩年內上市的故事。這本書被《財富》雜誌評為最令人增長智慧的75本必讀書之一。

編輯製作:宣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