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群體性意識進化史:宗教、哲學、科學,以及未來某種認知模式

生物 伽利略 動物 相對論 探索貓 探索貓 2017-11-01

看到一個問題:科學是不是一門宗教?

科學,既不是哲學,更不是宗教。

對“科學”這一概念的認知,要從人“類”的意識進化來理解才會真的弄明白,而不是科學本身的內容。現代物理學和生物學等也在逐漸揭示人的意識產生的“現代科學上的作用機制”,基本認為是一種神經細胞內高分子物質多量子糾纏的結果。查爾默斯1994年對意識研究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分類,認為存在簡單問題和困難問題。簡單問題可結構化,困難問題不可結構化。可結構化就是能夠用語言或用數字表達,不可結構化就是不能用語言或數字表達。另外,物質的物理屬性一般都可結構化,而物質的現象屬性或內在屬性不可結構化。

在距今近1000萬年前人類開始出現,人類之間的交流應該就有了通過聲音傳遞信號,個體將感應信息通過聲音相互交流,如發現敵情呼叫,這個類似現在我們看到的其他動物群體。這種狀態持續了幾百萬年。人類開始使用火以後可以吃到更容易消化的食物,夜晚可以更溫暖,壽命延長,對於人的身體,特別的腦的進化起到了基礎上的保證。20、30萬年前甚至更早的時期,人類大腦進化出現了對能夠感應的事物產生莫名的“同類感”,也就是萬物有靈感階段。大多數2-5歲兒童也有這個階段,他們會將身邊的事物看作和自己一樣的、有“意識”的。

人類群體性意識進化史:宗教、哲學、科學,以及未來某種認知模式

神經學專家保羅.麥克裡恩曾經提出著名的“3大大腦”的假設——按照進化的先後,人類大腦分為3大不同的功能區,並且相對獨立地運行:爬行腦:最先被進化出來的部分(爬行動物就有),控制人的吃飯、性等幾乎所有慾望和本能,也掌管著人類大部分的決策。它是呆板、衝動、缺乏遠見並渴望立刻滿足的。邊緣系統:後來被進化出的部分,包括下丘腦、海馬狀突起和杏仁核體,控制人的情緒、情感和長期記憶,它決定了“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它規避危險,情緒化。新皮層:最後被進化出來的部分,包括左右兩個腦半球,控制思維、語言、想象力等所有的“高級”功能。這說明今天的人的智力,是進化的結果。

我認為,萬物有靈的同類感,是來自神經功能中感應與存儲功能的未分化,是新皮層內的發育(這個以後可能還會進化出新的組織)。直到今天,人類的神經系統中這兩種功能仍然未徹底分化。人類可以在頭腦中製造出與感應信息無關的存在,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存在。既然是與感應信息無關的存在,那麼這些各種“存在”之間就可以完全獨立,建立的前提就是互相可以沒有任何關係,是思維意義上的獨立存在,也是概念最早的來源。這些存在也會被當時的人通過群體性強化視為真實存在,也就是早期萬物有靈崇拜,再到後來的多神論、一神論崇拜;另一個層面,這種並不存在的存在也演生出概念,概念之間具有關聯,這樣概念與概念的組合成為對感應到事物的“再認知”,後來發展出不同的認知體系,如數學(算術、幾何)、再如中國的太極、西方的哲學等。

人類能夠產生出這種能力(通過感應信息而產生感應對象的同類感),是人類區別其他動物的關鍵。可結構化意識的“再現”、“複製”、“傳播”是人類意識第一次覺醒,人類從無到有的建立了各種符號邏輯系統。

人類群體性意識進化史:宗教、哲學、科學,以及未來某種認知模式

我們常說的科學,大多是狹義上的,即科學理論的簡稱,可以簡單概括成:科學是群體性感應信息的意識工具化。科學的三個關鍵詞:群體性、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少了任何一個關鍵詞,都不是科學,這裡的科學,實際上是專指科學理論,狹義上的科學。

廣義的科學,可以認為是一種意識形態,即群體性主流意識,人類主流認知體系(群體性意識形態)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今天的主流意識肯定是“科學”,400多年前歐洲是宗教,2500多年前中國的西周是多神崇拜。廣義上的科學,作為一種人類群體性意識形態,可以認為是由伽利略開啟的,這是一個節點。

但是狹義上的科學,即科學理論本身也是一個動態的進化的過程,早期的托勒密也可以認為是“前科學理論”,到牛頓的理論,再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感應信息是一個理論的基礎(基本假設),感應信息是有侷限的,所以這裡的假設其實可以說在局部意義上的真實的感應信息。如果一個理論中沒有這個感應信息做基礎,可以認為這個理論不是科學理論,當然也有可能後來被證偽,但它仍然需要深入進化,直到將感應信息作為基礎假設。近現代科學,其實這裡是狹義上的近現代科學理論,實際上就是兩個工具:一個是觀測實驗用的有形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感應能力,一個是意識工具加強了對原感應信息進行再處理的可靠性。伽利略的意義還不僅僅在於他對新的感應信息的發現和他的理論發明,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他是人類感應信息開始工具化的人,是將意識工具化和感應工具化結合的人,開啟人類新的認知時代的人,從此,人類遠離了一神崇拜時代,進入到科學時代。實驗設備、觀測儀器的發明,延伸了人的感應能力,擴大了人的感應信息,引發了人類認知模式的突變,近現代科學誕生了。

人類群體性意識進化史:宗教、哲學、科學,以及未來某種認知模式

人類意識進化史,也就是人類認知進化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只不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意識進化的不同階段性產物。宗教其實很明顯可以看出是純粹觀念上的產物,今天我們所說的哲學,其實是包含了三大類:本體論(世界觀)部分是觀念以及觀念基礎上各種概念的產物,哲學中的方法論、邏輯學是人類對感應信息的系統經驗,還有倫理學應該是觀念的產物。

科學是群體性感應信息的意識工具化。科學的三個關鍵詞:群體性、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少了任何一個關鍵詞,都不是科學。所以科學,或者說狹義上的,科學理論,它的前提基礎是感應信息,是經驗的;意識工具化部分,數學其實又包含了兩種:概念是觀念上的,而概念之間的關聯是經驗的,可以說數學是觀念和經驗的綜合。意識工具化的處理是一個高可靠性的,關鍵在於意識處理的可靠性。科學理論的本質還是感應信息,包括意識處理加工出來的再次被感應檢驗的感應信息。

但是,無論是觀念的,還是經驗的,都不能離開人。離開人的存在不存在。這個意義上說,科學,也有極限。可結構化意識的“再現”、“複製”、“傳播”是當今各種符號邏輯系統的基礎,那麼未來或許有不可結構化意識的“再現”、“複製”、“傳播”,那種未來的認知,是一種升級了的認知,可以認為是一種新的認知模式。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如轉發請關注探索貓微信公眾號諮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