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聲樂人才培養”項目在上海音樂學院開班

7月10日,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少數民族聲樂人才培養”項目在上海音樂學院開班。這是國內首屆針對少數民族聲樂培養的專業研修班。

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林在勇介紹,該項目選拔歷時約半年時間,共選出35名少數民族聲樂藝術家參加為期兩個月的課程,進行演唱技巧、音樂理論、作曲等全方面培訓。師資來源於上海音樂學院及全國、海外的聲樂專家,力求在短期內通過高強度訓練,使青年藝術家獲得更專業造詣和更高視野。培訓結束後,所有學員將進行集中演出。

“少數民族聲樂人才培養”項目在上海音樂學院開班

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民族聲樂表演、教學事業的重鎮,早在1950年代初賀綠汀擔任院長時,已特聘著名民族民間藝人如丁喜才等參與聲樂系教學活動,並與其他老師一起攜手培養出包括鞠秀芳等優秀學生,《五哥放羊》《走西口》等陝北民歌經她改編後傳唱成為舞臺經典。

1953年,王品素到聲樂系任教,並開始探索民族聲樂教學事業,開全國之先河,先後培養了22個民族數十位歌唱家,包括才旦卓瑪、何紀光、宗庸卓瑪等。

“少數民族聲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少數民族聲樂人才的系統性培養目前是匱乏的。”林在勇認為,“發展少數民族聲樂是上音的優良傳統,通過共同學習和切磋磨礪,有利於青年藝術人才更好地汲取民族傳統元素,進行突破和創新。”

參加該項目的傈僳族藝術家張齡之介紹,自己在雲南已從事十餘年的聲樂演唱,感到聽眾對少數民族聲樂充滿興趣,但缺乏瞭解。參加此次培訓班,有利於自己提升在聲樂表演上的專業素養,希望未來能把民族音樂介紹給更多人,將其發揚光大。

國家藝術基金委派專家,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張春良表示,每個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基石,青年藝術家應著力發掘自己在音樂創作中的個性和時代共性。“聚起來是一團火,散開來是滿天星,希望此次培訓能幫助他們傳承自己的音樂文化,實現民族的音樂復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