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和許多人剛開始關係差不多,可後來就有衝突了呢

為什麼魯迅和許多人剛開始關係差不多,可後來就有衝突了呢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革命家,也是新中國成立後推崇備至的一個人,近來,讀許多文章,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就是魯迅和許多人一開始關係都比較不錯,可是後來卻弄得很不愉快。

為什麼魯迅和許多人剛開始關係差不多,可後來就有衝突了呢

胡適提倡白話文運動,魯迅是參與的先鋒,二人可謂並肩戰鬥過。他們的交往很多,並且二人經常相互贈書和互相幫襯。後來魯迅、周作人和陳源發生筆戰,胡適進行調停,信中說:“我深深地感覺你們的筆戰裡雙方都含有一點不容忍的態度,所以不知不覺地影響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他們朝著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這是最可惋惜的。”魯迅也可能是由於此原因,也可能是由於其他原因,開始對胡適產生不滿,於是,他與胡適先生分道揚鑣,並且他還寫了多篇文章來批判諷刺胡適先生。如在《華蓋集》正續編以及之後的每本雜文集中,幾乎都不難讀到魯迅對胡適一些主張的憤慨與諷刺。甚至以胡適為靈魂的“新月社”被國民政府查封了,魯迅也沒有隻言片語的同情或慰問,反而說他們是焦大,被賈府塞了一嘴馬糞。

為什麼魯迅和許多人剛開始關係差不多,可後來就有衝突了呢

徐懋庸對魯迅來說是個年輕人,還曾經幫助過他。當年徐懋庸的雜文集《打雜集》就是魯迅為作的序,並且他們還在一起吃過幾次飯,也算是差不多的朋友。徐懋庸由於年輕,又未經世事,在魯迅和周揚因為文學口號針鋒相對時,天真的給魯迅寫了一封信,談了一些看法。魯迅看過之後,認為是寄到門的一種挑釁,徐懋庸是周揚一夥的,寫了一篇火藥味十足的《徐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年輕的徐懋庸看過後很是傷心,他想不到會出現這個局面,也作了幾次辯解,但是沒有人聽他的。後來,和魯迅有很長時間情誼的曹聚仁打抱不平道:“人生何處不相逢?這樣破了臉,真會終身切齒成仇呢!”建國後,徐懋庸因為這事含冤而死,悲哉!

為什麼魯迅和許多人剛開始關係差不多,可後來就有衝突了呢

魯迅和沈從文說來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二人為什麼會產生矛盾呢,此話說來搞笑。沈從文、胡也頻和丁玲三人都喜歡用硬筆在窄行稿紙上寫密密麻麻的小字,字間的疏密及塗抹勾勒方式非常相像,兼之他們的字又都特別秀氣,所以外人看來幾乎沒有差別。1925年,丁玲因處境困窘給聲名正隆的魯迅寫了一封求助信,想請求他找份工作。魯迅讓孫伏園看了信,他認為是沈從文的字,於是魯迅就認為沈從文冒充女人拿他開涮,極為惱火,他在日記和給朋友的信中裡都用尖刻的語言對沈從文進行挖苦、諷刺。後來,通過其他人,魯迅也知道冤枉了沈從文,但不知出於什麼原因,他沒有發表過一次表示歉意的話。無端的受到指責,沈從文自然很是惱火,所以,二人本是有機會相見的,但至魯迅逝世二人都沒有見面。

為什麼魯迅和許多人剛開始關係差不多,可後來就有衝突了呢

林語堂和魯迅可謂是好朋友,在魯迅的日記裡經常出現林語堂的影子,二人的相交年數也較長。後來因為北新書局稿費的問題起了衝突,據說二人吵得非常厲害,甚至不顧形象,各種畜生等罵人的話都說出來了。經人協調,消除誤解,魯迅和林語堂後來和解了。可是在魯迅去世前兩年,他勸說林多翻譯一些西洋古典文學,引起林的反感。可見,二人的關係仍然沒有恢復到以前水平。

為什麼魯迅和許多人剛開始關係差不多,可後來就有衝突了呢

當然還有許多例子就不在這一一列舉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林語堂在《悼魯迅》裡有一段話可謂道出了真諦:“魯迅與其稱為文人,無如號為戰士。戰士者何?頂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鋒以為樂。不交鋒則不樂,不披甲則不樂,即便無鋒可交,無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於胸中。”

為什麼魯迅和許多人剛開始關係差不多,可後來就有衝突了呢

參考資料:林語堂《悼魯迅》

郁達夫《回憶魯迅》

汪兆騫《文壇亦江湖,大師們的相重與相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