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社會契約論 盧梭 民主 法律 讀書 讀與居 2018-12-02

盧梭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者。本書為十八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美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論綱領。

其中心思想是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國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的產物,如果自由被強力剝奪,則被剝奪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權利,可以用強力奪回自己的自由;國家的主權在民,而最好的政體應該是民主共和國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盧梭

社會契約的理論集中反映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民主思想,針對封建制度和等級特權,提出了爭取自由和平等的口號,並要求建立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美國革命的《獨立宣言》和法國大革命的《人權宣言》,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繼承和體現了盧梭的理論精神和政治理想。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社會契約論

這本書共分為四卷:第一卷討論人類如何從自然狀態過渡到政治狀態以及公約的根本條件是什麼,第二卷討論立法,第三卷討論政府的形式,第四卷繼續討論政府,闡明鞏固國家體制的方法。這篇讀後感我也打算按這本書的結構來展開論述。

自然狀態態到社會狀

按照社會發展的進程,作者首先從原始社會談起。在原始社會,還沒有法律規範人們行為的時候,人們是絕對自由的,這種純粹的自由使人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由於在原始社會生存資料的有限,有時人們會為了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料而進行戰鬥,這就是原始社會的戰爭,也是人類最初的戰爭。這時的戰爭不存在正義與否的問題,因為社會還沒有形成,道德評價觀念也還處於萌芽狀態。這時人們享有的就是自由——一種超出理性範圍的絕對自由,即人們可以自由地發動戰爭來維持生存,而不會受到譴責和非難。這種狀態就是自然狀態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過後就是奴隸制社會,可以說奴隸制社會是人類社會形成的最初階段,我們可以稱其為社會但是不文明的野蠻的社會,這時政治狀態也開始慢慢形成。奴隸制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是不平等的,這與作者的觀點卻是相反的,作者認為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但奴隸制的現實似乎告訴我們人並非生而自由和平等。在奴隸社會裡,奴隸並沒有被當做人來對待,而是作為奴隸主的財產對待,即奴隸並非奴隸制下的人而是物。

作者告訴我們,經過原始社會的戰爭後,人們並沒有因此過得更好,長年累月的戰爭讓大家都筋疲力盡,於是人們開始思考通過其他的方式使生活更美好,那便是訂立契約。人們紛紛出讓自己的自由,這些自由的結合就形成組合社會的紐帶,人們通過自由的自由與他人聯繫起來,共同生活。訂立這個最初的契約有個一根本條件就是,它必須得到所有人的一致同意。契約不能違揹人們的意願,不能強迫人們放棄自己的自由。如果有人不同意,他可以不簽訂契約,如果簽訂了契約就視為同意該契約。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奴隸社會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簽訂契約後,人們還有自由嗎?簽訂契約意味著人們放棄了原始的自由而他們獲得的將是社會的自由。換言之,人們失去的是企圖和可能得到的一切東西的無限的權利而獲得的將是對於他所享有的一切東西的所有權。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即人們不能再為所欲為了,而要受到合理的限制。

總之,作者堅信人生而自由。基本公約並未摧毀自然的平等,反而是以道德的與法律的平等來代替自然造成的身體上的不平等,從而,人們儘可以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由於約定,他們的確是人人平等的。

立法保障權利

在這部分,作者首先論述了主權是不可轉讓和分割的,立法權屬於主權的一部分,因而立法權也是不可轉讓和分割的。接著作者討論了什麼是公意,公意著眼於公共利益,而眾意著眼於私人利益,他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

作者還提出了一個我認為比較有趣的觀點,制定法律時要考慮你要制定法律的人的情況,或者說對不同的人對同一事件要制定不同的法律。他還說對有些人是不值得制定法律的,法律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紙空文,不能兌現。只有對適合制定法律的人制定法律才是件有意義的事。他的這一觀點我不能完全贊同,雖然法律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也不能太因人而異,我們不能針對每一個人,每一個特例而制定一部法律。法律具有普適性,他是普遍適用於轄區內的所有人的。而且也不能因為一些人的品行不好而不對其進行法律約束,不管對什麼人都應該制定法律來加以約束。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立法

作者還論述了生死權的問題。在主權國家,對嚴重違反法律的人可以處以死刑,為什麼主權者可以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呢?既然個人都沒有處置自身生命的權利,又怎能將這種權利轉交給主權者呢?

作者反問說:一個為逃避火災而跳樓的人是犯了自殺最嗎?社會契約以保全締約者為目的,然而在社會上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犯罪行為,為了不至於自己成為凶手的犧牲品,人們才同意,假如自己做了凶手,自己也得死。這是一個公平的交易,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自己的安全。

這表明,人們並非故意放棄自己的生命,而是通過承諾放棄生命的方式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生命。這讓我想起了另一個問題,即人究竟有沒有放棄自己生命的權利,或者說自殺是否構成犯罪?我認為生命是寶貴的存在,生命不應受到非法的侵害,同樣包括我們自身對自身的傷害,但我認為自殺不應成為犯罪,因為對自殺者的行為定罪是沒有意義的。首先自殺者已經死亡,犯罪對象已經消失,如何使罪名與犯罪者對應呢?其次,對自殺犯罪不能施加刑罰,我們不能對屍體進行刑罰,否則就構成了另一種犯罪。最後,對自殺形成定罪並不能起到警示和告誡作用,若一個人已經不想存活,就算是犯罪形成他也在所不惜了,這種犯罪形成還能更好的促使他犯罪。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社會契約論

前面說過,盧梭認為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於立法。那在他看來究竟哪些人適合進行立法呢?他認為完全不曾負荷過法律羈押,不怕被突然的侵略摧毀,不需要其他民族便可以過活,既不富有也不貧困,能夠自給自足的民族。看來他的要求還真是有點多,或者說有點苛刻。這也可以看出盧梭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說立法最終的自由就是自由與平等。

自由是因為一切個人的依附都會削弱國家共同體中同樣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為沒有它,自由就不存在了。我贊同這一觀點,自由與平等也是法的價值追求,關於自由,盧梭有一句話——人是被迫自由的

這句話在本書中也有體現。這和第一章的內容有關,在自然狀態下,人們享用天然的自由,後來人們從自然狀態過渡到社會狀態,人們便開始享用社會的自由,一種文明的自由。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放棄原來的自由而組成社會,但由於社會契約要得到一致同意,所言大部分人就會強迫少部分人同意社會契約,從而組建社會,因而人才是被迫自由的。我認為盧梭關於自由的論述是比較獨到的,第一次看見這句話時,我著實困惑了許久,經過思考後才慢慢領悟。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立法保障權利

他還認為立法應該按當地的形勢和居民的性格來定,我也贊同這一點,這和孟德斯鳩的觀點有些相似。學完法制史,我發現其實中國古代有些觀點也印證了這句話。如亂世重刑就是根據社會形勢來制定法律的體現。法律制定的應該合理,怎麼樣才算合理呢?就像盧梭說的那樣,應該根據形勢和性格特點來制定。法律需要符合國情應該是不需要解釋的,如果與國情不符那隻能是鏡中花水中月,不能落到實處。

在本卷的最後,盧梭提出了法律的分類。他將法律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政治法,即規定國家結構,政府組成的法律。第二類是調整成員關係的法以及成員同國家之間關係的法。第三類是刑法,即規定犯罪與刑罰的法。第四類是風尚,習俗與輿論,這一類法沒有明確的規定和文字表示,它存在於人們的心中,指引著人們的行為。盧梭關於法律的分類雖然不是全面的但也有其意義價值。政治法類似於現在的憲法,第二類法類似於現在的民法,應該說盧梭腦中關於法律的構想還是很有體系的,以當時的眼光來看是有進步意義的。

政府的形式

這是本書第三卷討論的主要內容。作者在政府總論中首先提出了立法權力和行政權力的區分。立法決定國家的形式,而行政則負責具體執行法律。何為政府?政府就是在臣民與主權者之間建立的一箇中間體,以便兩者得以互相適合,它負責執行法律並維護社會的政治的自由。簡言之,政府是一箇中間體,它聯繫著臣民和主權者。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西方議會

在一個國家內,存在著三種意志:人民的意志,行政官團體的意志和個人固有的意志,這三種意志決定著政府的形式。他認為行政官對政府的比例應該和臣民對主權者的比例成反比,即國家越擴大則政府應越緊縮。按照構成政府成員的人數多少可以把國家分為三種不同的形式,即共和政府,君主政府和專制政府或者叫民主制,貴族制和國君制。其中民主制是最好的政體。

民主制即多數人統治少數人或者說大多數人都是行政官,但他又說真正的民主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它是不適合人類的,即它只是一種政治設想,雖然美好但不現實。他認為讓多數人去統治少數人是很難實現的,因為行政官太多,機構太繁雜,往往降低效率。他認為只要政府的職能是被許多的執政者所分掌時,則少數人遲早會掌握最大的權威;僅僅因為處理事務要方便的原因,他們自然而然就會大權在握。在民主制下,只要品德高尚的人民才會適合這種模式。在國君制下,統治者往往是卑鄙而非賢明,國君制通常適合於大國。在這種制度下,走運的人則每每不過是卑鄙的誹謗者,卑鄙的騙子和卑鄙的陰謀家,當他們一旦爬了上去,就只能向公眾暴露他們的不稱職。三種政府形式各有其優缺點,沒有一種政府形式是適宜於一切國家的。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政府的形式

下一個問題是好政府的標誌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標準,盧梭認為一個最簡單而最容易被忽視的標準就是國家人民的數目和人口。

在他眼中,若一個國家的人口是不斷增長的,則證明其處於好政府的統治下,反之,則處於不好的政府統治下。因為人口的增長必然是與社會經濟狀況相適應的,人口的增長是人民生活富足的表現,但是這一觀點在現代社會已經行不通了。比如歐洲很多國家人口零增長甚至負增長,但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很高,而在上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人口很多,但人們的生活水平卻沒有提高。當然那時的盧梭還很難預測到現在的狀況。就當時的情況而言,這種判斷標準確實很方便而且有效。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人口增長與生活水平

接下來是政府的蛻化傾向,盧梭認為政府蛻化的一般途徑有兩條,一是政府的收縮,二是國家的解體。政府的收縮遵循從民主制過渡到貴族制以及由貴族制過渡到王政。國家解體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君主不再按照法律管理國家而篡奪了主權權力。二是人民推翻政府。

國家解體意味著政治體的死亡,政治生命的原則就在於主權的權威。他認為國家的生存絕不是依靠法律,而是依靠立法權。如何維持主權權威呢?這需要我們尊重人民的意見,給予人民權利。他認為人民的意志是不能代表或者難以代表的,我贊同這個觀點。一個人的意志只有本人最清楚,就好比人的心思只有本人才知道一樣,甚至有時連我們自己都搞不懂我們自己在想什麼,何況是他人呢!就算我把自己的意志用語言表達給代表,但由於語言的多樣性,和人的理解能力的差異,被轉述的本人意志或許已經不再是本人的意志了。

由於契約一詞在書中出現的次數較多,他還提出政府的創制不是一項契約。因為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契約,那就是結合的契約,這個契約本身就排除了其他一切的契約。《社會契約論》這本書的內容很豐富,值得細細研讀,他體現了作者對社會政治的一些基本觀點,也體現了作者邏輯的嚴謹性。


讀書|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講了什麼?

喜歡本文請點贊/分享給朋友,本文原載於讀與居,原作者海子,發佈時略有刪改,轉載請註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