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看中國人的奢侈品心理

從《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看中國人的奢侈品心理

微信公眾號:37度心理(ID:psy-37),歡迎分享!

最新的《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中顯示,2016年共有760萬戶中國家庭購買了奢侈品,超過了馬來西亞或荷蘭的家庭總數。更可怕的是,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相當於全球三分之一的奢侈品被中國人買走了。

儘管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我國仍然是頂著“發展中國家”的帽子,在國家綜合國力不斷上升的同時,我們還是免不了驚訝於如此巨大的奢侈品消費行為。再者,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常常倡導的諸如“成由勤儉敗由奢”“儉則可以成家、立身”的“節儉”品德,也由我們的祖輩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我們從小就已經耳濡目染了,這更讓奢侈品看起來與我們的傳統價值觀格格不入。

所以,究竟奢侈品為何讓我們中國人那麼如痴如醉呢?

從《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看中國人的奢侈品心理

不買怎麼顯示自己的有錢人身份丨炫耀性消費心理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改革開放以及互聯網風潮盛行的同時,也應運而生了一大批富裕階層。  

這些人早就已經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開始尋求尊重感、情感歸屬和自我實現;再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出身普通家庭,沒有什麼社會地位,現在通過努力獲取了大量財富,必然希望可以順便獲取社會的認同和讚賞。

正如經濟學家凡勃侖在1899年首次提出的“炫耀性消費”所言,要獲得尊榮,並保持尊榮,僅僅保有財富或權利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能夠提供證明;炫耀性消費就是為財富或權利提供證明以獲得並保持尊榮的消費活動。

於是乎,富裕的人們理所當然地通過購買和使用稀缺的、具有卓越品質的、高昂價格特徵的奢侈品來傳達關於自身身份、財富、地位的信息。因為奢侈品承載著反映社會地位和生活水平高於大眾的職能,從這一層面上說奢侈品消費是一種符號,代表著成功和富裕;同時,使用奢侈品的優越感又不斷激發人們去繼續進行炫耀性消費。

說白了,這種通過購買奢侈品來彰顯自己高貴身份或尊貴地位的消費,其實也就是地位消費。

人都是有虛榮心的,尤其是對自己不自信的人,所以素來被詬病“自卑”的中國人民會比其他國家的更偏愛奢侈品所帶來的額外收益。

當你足夠自信自己的言行舉止可以讓大家相信你是精英人士時,你再光顧奢侈品牌就不再是為了要獲得這種所謂的富人標籤,而是僅僅追求高昂價格所自帶的優越品質。

從《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看中國人的奢侈品心理

買不起也要買丨攀比與面子

作為有錢的象徵,奢侈品的高昂價格天生地讓非富裕人群望而止步,但就是存在不少人偏要迎難而上。

生活在大城市裡,每天的基本開資已經耗費了他們的大部分工資收入,但他們還是會心甘情願地用長時間的節衣縮食去換取掛著名貴標籤的包包。

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們並沒有外人所認為的那麼熱愛這些奢侈品。更多的,只是為了匹配他們身邊的人。

當你看到每天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同事出入辦公室都挽著LV手袋時,當與你外出聚會娛樂的朋友們身著的GUCCI服飾讓你羨慕不已時,我想你很難不學著咬牙切齒狠心地也買一樣的。

狡猾的攀比心理也就這樣乘虛而入了,它會讓你變得不自覺地想要跟上甚至要比其他人看起來更光彩亮麗,特別是那些跟你條件或關係十分相似的他們。

人們常說摩天大樓裡的人們,最難受的不是辦公桌上每天堆積如山的繁忙公務,而是身旁沒有可以互訴衷腸的對象。為了融入甚至是不至於被孤立,他們別無他選。就像在一場明知手牌差勁的賭局上,因為你更確定放棄會輸得一敗塗地,你只好選擇“跟上投注”。

然而,奢侈品也必然不是所有人通過節衣縮食個把月就可以拿到手的,但就算沒有身旁人的壓力引發的攀比心理作祟,人們還是會希望自己看起來,過得很不錯,俗稱“打腫臉充胖子”;於是,假的奢侈品開始流行起來:《中國經濟週刊》指出,奢侈品假貨在市場上的可見度是正品的6倍之多,街上隨處可見的奢侈品牌絕大部分都是假貨;愛馬仕CEO帕特里克·托馬斯最近接受法國媒體採訪也表示:“80%在互聯網上以愛馬仕之名販售的商品都是假貨!”

當然,承受不起奢侈品的高昂價格卻還是一心向往的,不全是負能量案例。

名牌包包在充當身份標籤的同時,完全可以是一種優秀的獎勵。任何人都有權利在通過辛苦苦努力後,買上心儀的高品質物品犒勞自己;而暫時讓你敢看不敢買的奢侈品,還能夠讓你時刻提醒自己,要奮力向上爬。

從《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看中國人的奢侈品心理

這麼“便宜”不買豈不是血虧丨利用心理價格讓你自以為佔便宜

任何一類產品都有一個“心理價格”,也就是用戶自己心裡對這款產品的大概定價,它就好像一個標尺,用來衡量這款產品到底值不值得買;產品真實價格若高於“心理價格”,也就超出了大多數用戶的預算範圍,同時,若用戶接收到一個低於其“心理價格”的報價,自然會滿心歡喜地以為自己幸運地佔到便宜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商家為了提高銷售額,只能一味地降低產品售價。

某奢侈品中國區管理層說過,他們很多在中國的店,更多是做品牌宣傳功能。這些店雖然不能賺錢,但是能在消費者心中樹立“高逼格”形象,然後這些中國人就會飛到歐洲的店進行大采購。

這種銷售策略近乎無懈可擊,想方設法地提高自家商品的“心理價格”,然後利用真實價格的巨大落差吸引消費者大買特買。

這就是為什麼代購和境外遊如此火爆的原因;數據進一步顯示,2016年中國人全球奢侈品消費額達到1204億美元,其中境外消費奢侈品高達928億美元(約合6400億元人民幣)。

正如劉春雄先生所說的,“便宜”與“佔便宜”並不一樣——價值50元的東西,50元買回來,那叫便宜;價值100元的東西,50元買回來,那叫佔便宜。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物美價廉”其實幾乎不存在,都是心理感覺的物美價廉罷了;而為了佔便宜,瘋狂的“掃貨客”早已顧不上商品吊牌上赫然的高價格了。

從《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看中國人的奢侈品心理

貨比三家太麻煩丨時間和心力成本的節約

拋開奢侈品的品牌效應不談,這類產品之所以如此貴重,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它們的品質是毋庸置疑的。

現在的生活節奏隨著社會的急速發展也越發讓人難以適從,人腦承載的事情太多讓我們不再追求事事做到極致;我們開始懂得要讓“好鋼用在刀刃上”,以便節省珍貴的心理資源。

過去的我們能百逛不厭地出沒在琳琅滿目的商場中,只為挑中那款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可現在的我們已經沒什麼膽量敢如此揮霍時間以及心力資源,甚至連在淘寶上貨比三家都覺得浪費生命。

質優的奢侈品便搖身一變成為了中產階級的“無腦”選擇。

它們耗費多年培育出來的高品質讓消費者無需擔憂不耐用的問題,只需將精力跟隨自己的內心喜好挑選閤眼緣的款式;的確,金錢上的花費必然增加了,但至少我們不必再絞盡腦汁來層層比較款式以及質量的最優搭配問題。

不光是小康家庭,就連普通的家庭也開始寧可花更多錢買更放心的商品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比如攢起買數雙鞋子的金錢,一次過買一雙諸如耐克、阿迪和新百倫的心儀鞋子。

從《2017中國奢侈品報告》看中國人的奢侈品心理

確實,奢侈品擁有如此之多讓人無法拒絕的理由,難怪人們常說“包”治百病。

但無論是綽綽有餘抑或是力所能及,又或者是遙不可及,消費奢侈品也著實不應該與“瘋狂”二字扯上關係。

我們對待奢侈品的態度應該是學會駕馭,而不是成為它的奴隸。

因此,我們不必為了虛無的“體面”二字而身陷不理性消費至不能自拔;同時,若是為了所謂的身份象徵而落入“買買買”的死循環,哪怕擁有再多的財富,也只是奢侈品的奴隸。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即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