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玩跨界的邵氏兄弟,漸行漸遠的邵氏影業

愛玩跨界的邵氏兄弟,漸行漸遠的邵氏影業

邵氏影業經典標誌

邵氏影業,是兩岸三地影視界的一座重要地標;邵氏兄弟,更是香港影視發展歷程中無法繞過的一座豐碑。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邵氏影業的興衰榮辱,折射出香港影視界在幾十年間的沉浮興替,而這背後恰恰是邵氏家族的一部發跡史,以及無法逃脫時代規律的命理邏輯。

作為《TVB:超級影視帝國的崛起與沒落》的姊妹篇,如果說TVB是中國合夥人的傳奇故事,那麼邵氏影業則為“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的中國古諺語標下了鮮明註腳。

愛玩跨界的邵氏兄弟,漸行漸遠的邵氏影業

邵氏三兄弟:邵邨人、邵山客、邵逸夫

愛玩跨界的邵氏兄弟

20世紀初,在閉關鎖國許久之後,中國東南沿海迎來了開阜通商的商貿復甦,首當其衝的便是上海。

時勢造英雄,英雄推時勢。上海在四通八達的經貿往來之中,早已成為香餑餑,無利不起早的商人們趨之若鶩,邵氏兄弟的父親邵玉軒從寧波趕往上海,經過數年的苦心經營,日漸成為當時上海工商界的佼佼者。

上海近代文獻館的史料記錄為證:

邵玉軒早歲家貧,棄學從商,14歲於湖州烏鎮藥(學校)肆業。時滬上開禁,邵氏隻身奔滬,就業於萬隆順顏料號。

不數載,被推為萬豐盛福記經理。1901年與人合資,在上海豆市街開設錦泰昌顏料號,經20年之苦經營,名馳滬埠商界。

作為初創一代,邵玉軒的產業主營顏料生意,在完成了原始積累之後,邵玉軒的預期是子承父業。

愛玩跨界的邵氏兄弟,漸行漸遠的邵氏影業

邵氏家譜

邵玉軒一共有4個兒子,長子邵仁杰、次子邵仁櫪、三子邵仁枚,四子邵仁楞。邵家雖然兄弟眾多,但是對父親邵玉軒的顏料生意都不感興趣,沒有一人願意繼承父業,此時的四兄弟心中卻燃起了一團火:跨界進入娛樂圈。

在“士農工商”等級差別觀念盛行的那個時代,商人本身就是被人瞧不起的社會階層,何況是要登臺獻藝的演藝人士?

進入娛樂圈,成名是大事,這時候該輪到父親邵玉軒不同意了。但是四兄弟鐵了心,作為父親也只能妥協:於是邵玉軒為四個兒子另起外號,長子邵醉翁、次子邵邨人,三子邵山客,四子邵逸夫。

於是,20世紀初香港影視界拍攝製作陣容最強大的男團橫空出世了!

愛玩跨界的邵氏兄弟,漸行漸遠的邵氏影業

天一影片公司奠基之作《立地成佛》海報

一路開掛的邵氏影業

雖然是跨界進入娛樂圈,邵氏四兄弟卻同樣表現出了精明的商業頭腦,一脈相承了父輩手上豐富的商戰經驗,特別是對於影視明星的包裝、捧紅、搶人,上演了一出精彩迭出的戲碼。

1924年,大哥邵醉翁創辦天一影片公司,開始闖入當時尚屬草創時期的中國電影業。

四兄弟中老二邵邨人任會計,內部掌握財務開支,從源頭上把關,老三邵山客和邵逸夫任發行,幾兄弟不僅在公司行政上相互協調,在影片拍攝上也全員出動。

邵醉翁是製片兼導演,老二邵邨人擅長編劇,老三邵山客精於發行,最小的邵逸夫則擅長攝影。

1925年,邵氏兄弟合作拍攝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後即深受上海市民歡迎。1931年拍攝的《歌場春色》,是中國最早的兩部片上發音的有聲片之一。

在影片公司家長式的管理之下,每一部電影的製作週期被最大限度地縮短,成本控制在最小的範圍之內,因此使影片在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邵氏兄弟的電影事業一時之間如日中天。

邵氏兄弟的默契合作,在中國電影業還是一片藍海的時代,乘風破浪、披荊斬棘,他們以連接海內外的中樞之地上海作為據點,南北縱橫,馳騁中外,攻城略地。

愛玩跨界的邵氏兄弟,漸行漸遠的邵氏影業

邵氏影業出品《俠客行》

“邵氏兄弟”對決“邵氏父子”

天一影片公司作為一家新成立的電影製作發行企業,在當時嶄露頭角、鋒芒畢露,一路攻城略地,卻也招來了競爭對手尤其擁有市場主導地位的電影公司的圍剿,自此開始遇到發展上的瓶頸。

邵氏兄弟在守住固有據點的情況下,面對競爭對手的圍剿沒有正面拼殺,而是選擇了避其鋒芒,開始了一條萬里長征之路:

邵山客遠赴南洋,以期另闢蹊徑,開拓海外華人市場,當時這一條不得已而為之的“走出去”策略,不料卻在日後大獲成功,也改變了邵逸夫的命運。

商人對市場的嗅覺往往超乎尋常,邵山客到南洋後,他發現了當地的兩個特點:其一是當地市場雖為大公司壟斷,但並非無懈可擊;其二是除了主要城市外的地方市場,尚未完全開拓。

但如何打破壟斷與開拓城市以外的地方市場,則既需要資源,又需要人手。於是他向遠在上海的邵氏大本營求援。

而年輕的邵逸夫對電影製作興趣濃厚,又有天分,所以1926年中學畢業後即應兄長要求,離開上海遠赴南洋,一同開拓當地市場,從此踏上了影視大亨的輝煌道路。

愛玩跨界的邵氏兄弟,漸行漸遠的邵氏影業

邵逸夫、陳法蓉、李嘉欣合影

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註冊成立“南洋影片公司”,後來改名為“邵氏父子公司”。

到1937年抗戰前夕,邵氏影業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爪哇、越南、婆羅洲等東南亞各地已擁有電影院110多家和9家遊樂場,並建立了完整的電影發行網,稱雄東南亞影業市場。

當時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邵氏兄弟公司在南洋,他們南北呼應,分工協作,共同締造出一個邵氏家族的電影王國。

進入5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業競爭越發激烈,“邵氏父子”的小成本製作策略已無力招架新挑戰。公司實際控制人邵邨人萌生退意,收縮電影製作的業務,轉而大量收購戲院及從事地產業。

1957年邵逸夫從南洋來到香港,那年他已年屆五十,因不滿二哥邵邨人作為,想接掌製片業務,以穩定片源,兄弟倆最終決定在業務上分道揚鑣。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公司”,標識與兄長的“邵氏父子”的不同。自此,“邵氏父子”只經營戲院及影片發行,“邵氏兄弟”則主管制片業務。

愛玩跨界的邵氏兄弟,漸行漸遠的邵氏影業

邵氏影業的江湖版圖

漸行漸遠的邵氏記憶

1970年,曾為邵氏影業打拼多年,為邵氏影業建立整個出品流程,先後掀起黃梅調電影和武俠電影狂潮的頭號功臣鄒文懷出走,創立嘉禾影業公司。

嘉禾影業成立後,立即挖來了因《獨臂刀》而走紅華人世界的邵氏當家小生王羽,此後又延攬李小龍、許冠傑、許冠文、成龍和徐克等人,推行獨立製片人制度。

1967年,邵逸夫與利孝和、祁德尊三位大佬聯手創建了TVB。1971年,邵逸夫做出了TVB史上最重要的決定,開設了無線藝員訓練班,開創“選秀”先河,成為香港培養本土影視明星的黃埔軍校。

到了1980年代,TVB的爆點似乎被瞬間點燃,以香港為原點迅速躥紅中國大陸乃至東北亞地區,邵逸夫的事業重心也隨之轉移,最終邵氏影業全面停產。

在這個賽道切換的過程中,邵氏影業的標識日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濃墨重彩的香港無線電視臺(TVB)。

愛玩跨界的邵氏兄弟,漸行漸遠的邵氏影業

邵氏影業明星群像

在這場無聲的結局落下帷幕之前,萌芽的種子其實早已經被埋下:

80年代剛剛開始,邵氏影業的高層就將目光由電影投向電視劇。因為那個時候,邵氏影業的財報已經一年不如一年,而恰好此時的TVB賺取了很大利潤,所以就漸漸減少對電影的投資了。

與此同時,邵氏影業幾十年不變的製片制度,已經在行業標準中落伍,加之不合理的演員選拔制度,導致很多優秀演員出走邵氏另立門戶,最終成為強大敵手,成為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決策正確,邵氏影業或許可以成為像華納兄弟這樣的百年電影公司,然而歷史無法假設,錯過時代機遇的邵氏影業最終只能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