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母親的孩子就讀中科大少年班,但堅稱孩子不是天才,那麼她的孩子憑什麼能和天才為伍?'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12期,原文標題《我的孩子讀少年班,但他不是天才》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12期,原文標題《我的孩子讀少年班,但他不是天才》

這位母親的孩子就讀中科大少年班,但堅稱孩子不是天才,那麼她的孩子憑什麼能和天才為伍?

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組織學生到鳳陽完成成人禮

口述/王韻 記者/王珊

專注的小孩

兒子宋安是我的第二個孩子。兩年前,他入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以下簡稱“中國科大少年班”),那時,他還不滿14歲。在外人看來,宋安是典型的少年天才:幼兒園跳級、小學四年級直升初中,初中也只讀了兩年,高考後又進入少年班就讀。作為母親,我並不這麼認為,也不想讓兒子背上這樣的“名聲負擔”。我覺得宋安只是比普通的孩子聰明一些、專注一點,他距離天才還有很大的差距。

“天才”對我來說已經算是個遙遠的詞。我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1978年國內呼籲“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大肆宣傳“天才寧鉑”的時候,我已經十三四歲了,與那個“中國第一神童”也算是同齡人。那時,13歲的寧鉑就讀的就是中國科大少年班,他的同學也都是千挑萬選篩出來的,很多還是各省市的狀元。報紙、雜誌上全是關於他們如何有天賦的報道,全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以他們為榜樣。

現在想來有些慶幸,我的父母工作很忙,或者他們也覺得我和姐姐們距離天才實在太過遙遠。所以,在我的印象裡,他們並沒有很關注這件事,也沒有給我太大的壓力。不像有的孩子會覺得,如果寧鉑願意做他們父母的兒子,他們則會像倒垃圾一樣被丟掉。總之,之於我們那一代人,少年班是生產天才的地方:遙不可及,踮起腳也無法仰望。

如果不是因為我兒子宋安,我從未想過自己這輩子會跟少年班有任何關聯,甚至不確定這個曾經轟動一時的班級是否還存在。即使到現在,我也不認為宋安是天才。可能有一個詞用來描述他更為準確一些,那就是“早慧”。宋安在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非常專注的特點。幼兒園一個班有20個左右的孩子,他們每天都有課,一節課15~20分鐘。我們都知道,兩三歲的小孩不太能坐得住,他們會去尿尿、喝水,或者交頭接耳地說話。宋安並不是這樣。他從來都是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有一天上課,他突然哭了,哭得很傷心。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太吵了,聽不到老師講的內容”。老師覺得他是一個好學的孩子,就將他的小桌子挪到了第一排的中間。從此,整個學期他都坐在那裡。那時,宋安才2歲半。

作為家長,我和先生也慢慢發現宋安有一個有意思的習慣。他每天回到家裡一定要將老師講的內容複述給我們聽,基本上一字不漏。他還要求我和他爸爸搬著凳子坐下來,他站在小黑板前,模仿老師講課的腔調、手勢,寫寫畫畫,我們就是他的學生。我們有些吃驚,因為平常也沒有教他寫字,但他能夠寫得有模有樣。我記得,那段時間,他每天一聽到大門開的聲音就很高興,那意味著爸爸下班了,可以聽他講課了。有時候家裡來朋友了,他也會邀請別人聽他講課,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小學。

當時,我和他爸爸覺得,這個孩子好學、比同齡人更容易高度集中注意力。我們覺得他的這種靜,將來是可以延續和拓展的,或許是促使他未來更好發展的一種能力。那麼要不要給他“拔”一下,讓他從幼兒園小班直接跳到中班下學期。我去找園長商量,園長拒絕了,她說沒有先例。溝通之後我們達成一個協議,園長說她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來觀察宋安,一個星期後決定他是否跳級。結果兩天後,園長就給我打電話了,說直接升級。後來,在他3歲半時,他的老師又提出讓他再次跳級,跟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一起學習。小學老師對他進行了一個面試後,也就答應了。

宋安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特質表現出來,他是一個特別有安全意識的小孩,比如1歲的時候,只要是在陽臺邊上,他就不會讓我們抱他,因為怕家長手一軟他會掉下去,他一定要腳踏實地地站在那兒。他也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2歲時,家裡想買房子,我和他爸爸看房子時帶著他,我們看了很多很多套,在一套房子前,他不願意走了,他說他特別喜歡這個房子,央求他爸爸買。後來這個房子漲了十幾二十多倍。等他大一點,我問他,為什麼一定要買這個房子呢?他說除了格局外,還要看地理位置,他說聽到我們說這個房子在市政府旁邊。

有時候這個孩子的很多想法都是讓人心疼的。在他5歲時,他突然問我一個問題:“媽媽,如果你跟爸爸出了什麼事情,我應該怎麼辦?”他問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發現別的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都很年輕,但我們要相對老一些。我當時愣了一下,但還是想了一個回答,我說你放心,你看姐姐已經長大了,那麼優秀,如果媽媽和爸爸有什麼事情,姐姐完全可以照顧你,我們也已經準備好了資金給你。我自己也想不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小孩,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也跟先生討論過,對於這個孩子的早熟和表現出來的憂慮,我們也沒有找到答案,不過我們一致的想法是,盡力去呵護這個孩子,給他安全感,好好陪伴他成長。

不要讓自己焦慮

現在想來,我對宋安在教育上的耐心和淡定一定程度上要感謝我的女兒。女兒比宋安大13歲。生她的時候,我還在工作。我的父母是公務員,屬於還不錯的家庭,但我們這裡的整個環境都不太重視教育。你想我們廣東人,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政策優惠,只要靠出租房,就能做到衣食無憂。我高中畢業後,父母就給我安排了工作,去了一個不錯的國企。上班時,雖然我也是業務骨幹,工作成績不錯,但我明顯覺得知識不夠用。那時,我就想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要讓她上大學,即使去不了北大、清華,起碼能在本地讀箇中山大學吧。

現在想來,我是把自己沒讀大學的遺憾寄託在了女兒身上,而且充滿了焦慮。我每天都在想,怎麼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怎麼抓她的成績,怎麼讓她上重點班。那時我工作很忙,但我每天都會很認真地檢查她的作業,去學校偷偷看她上課,也會去找老師瞭解她的情況。她睡覺以後,我也會進她的房間檢查,看她是不是真的睡著了,書包裡有沒有畫冊什麼的。有時候,她調皮或者沒有考好,我還會動手打她。總之,我在女兒面前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媽媽。

回想過去,我很內疚。因為我的焦慮,女兒是生活得很有壓力的。我記得有一次無意看到女兒寫過一個東西,我記得其中有一句話是: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媽媽是可以教育孩子的,但如果不是的話,則會跟教育背道而馳。那時候,我突然覺得,我在某種程度上給女兒造成了陰影。她是在我的高壓下成長的孩子。雖然她本科畢業就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學,也非常優秀。現在,雖然女兒沒有再怪我,相反,還會在某種程度上感謝我當時的嚴厲,但我想,如果可以再選擇,我一定讓自己不要太焦慮,要改正一些做錯的地方,給孩子更多的空間。我也感激女兒,她給弟弟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生宋安時,先生有了自己的公司,家裡條件也算很不錯。我當時也辭了工作,在家做全職太太。這時我有了宋安。因為養過一個孩子,所以帶宋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很從容的,也會去剋制自己的焦慮。我會去觀察他,盡力給他空間,尊重他的各種習慣。

兩個孩子有很多的不一樣。比如說姐姐算是那種按部就班長大的孩子,並沒有流露出早慧的痕跡。姐姐3歲時,我教她數1、2、3,能教100遍,但她依然不記得。她走的是很常規的教育路線,上最好的小學、初中、高中,考大學。她有些偏科,文科好,但數學很差。她也是聰明的孩子,在找了一個好老師後,很快成績就上去了。

宋安從小表現出了很早慧的一面,面對這樣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大的耐心和心思。我也會想一些方法,滿足他的求知慾。在他1歲的時候,我就開始按照2歲孩子的要求去對待他,等到兩三歲,就給他學四五歲孩子學的東西,給他買書,也為他設置許多小目標,讓他一點點往前走。

他也會遇到挫折。比如說,如果一次考試沒有考好,他會懷疑自己,覺得智商有問題,他常說,“腦子進水了”。我也會著急,但會告訴他,現在的成績只是說明你之前的狀態不好,不代表你後面會學不好,你只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宋安不開心的時候會一直叫“媽媽”,我就自己做事情在旁邊聽著,並不會馬上搭理他。因為我覺得他也需要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作為父母,不要過於去關注孩子的抱怨,因為這樣他可能會無限放大事情的嚴重性。讓他喊完了他會很舒服。有時候,宋安也會表現不好,我也很生氣,我都會暫時忍著,會緩一緩再跟他講道理。我怕自己說重的話,他會受不了。我會想,很多大孩子都會承受不住壓力,他才多大呢,所以並不去苛求他。等他叫完,我會跟他聊。在這個孩子面前,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強勢的母親,我也會給他展示我的各個方面,我也有柔弱的時候,我們兩個無話不談,我覺得自己也在成長。

宋安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孩子。他房間的所有東西都擺放得很整齊,各有各的位置,從來不喜歡別人去挪動。他的作業,每個本子都整整齊齊的,如果因為一行字影響了整潔度,他會將那一頁撕下來重寫。他的生活也非常規律、有秩序,且不允許被打亂:先刷牙、洗臉、喝水,然後去廁所,再回去換衣服。他從來不穿涼鞋、拖鞋,因為他覺得露腳趾是不文明的,但並沒有人這樣告訴他。

有一段時間,我也會覺得過度追求完美的孩子以後可能缺乏幸福感。我曾拜託他的小學班主任去跟他聊一下,我們希望以此告訴他,可以追求完美,但是不能太苛求自己。不過,宋安聽完後,反過來問了班主任一句:“如果我有這種能力做到完美,為什麼不去追求完美?”後來,我再也沒有產生過改變孩子的想法,覺得只要他在一個大致的軌道上,不出軌就好。等他大了一點後,我問他,是不是改變一些既有的習慣確實會讓他焦慮,他回答我說會,“心裡不舒服”。我更加慶幸自己當時的決定,因為如果讓孩子改變太多,他會接受不了自己的。

宋安還有一個問題——他從來不喜歡跟老師溝通,遇到難題,他自己坐在那裡想一兩個小時,都不會去問老師。我讓他打電話去問,他也不願意。讀高中的時候,班主任對他很憂慮,過來找我說,你要鼓勵宋安跟老師溝通,因為一道題目,即使他解決了,他也只是解決了一點問題,老師卻能從跟他的溝通過程中知道他對某一大類知識掌握的情況。宋安拒絕了,他說他不需要。這是他多年來的一種習慣。我現在會找他聊一些這方面的話題,我說,你長大了,必須要有團隊的精神和力量。現在他還沒有太理解,我覺得在本科畢業後,他會慢慢悟出來。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8年第12期,原文標題《我的孩子讀少年班,但他不是天才》

這位母親的孩子就讀中科大少年班,但堅稱孩子不是天才,那麼她的孩子憑什麼能和天才為伍?

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組織學生到鳳陽完成成人禮

口述/王韻 記者/王珊

專注的小孩

兒子宋安是我的第二個孩子。兩年前,他入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以下簡稱“中國科大少年班”),那時,他還不滿14歲。在外人看來,宋安是典型的少年天才:幼兒園跳級、小學四年級直升初中,初中也只讀了兩年,高考後又進入少年班就讀。作為母親,我並不這麼認為,也不想讓兒子背上這樣的“名聲負擔”。我覺得宋安只是比普通的孩子聰明一些、專注一點,他距離天才還有很大的差距。

“天才”對我來說已經算是個遙遠的詞。我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1978年國內呼籲“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大肆宣傳“天才寧鉑”的時候,我已經十三四歲了,與那個“中國第一神童”也算是同齡人。那時,13歲的寧鉑就讀的就是中國科大少年班,他的同學也都是千挑萬選篩出來的,很多還是各省市的狀元。報紙、雜誌上全是關於他們如何有天賦的報道,全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以他們為榜樣。

現在想來有些慶幸,我的父母工作很忙,或者他們也覺得我和姐姐們距離天才實在太過遙遠。所以,在我的印象裡,他們並沒有很關注這件事,也沒有給我太大的壓力。不像有的孩子會覺得,如果寧鉑願意做他們父母的兒子,他們則會像倒垃圾一樣被丟掉。總之,之於我們那一代人,少年班是生產天才的地方:遙不可及,踮起腳也無法仰望。

如果不是因為我兒子宋安,我從未想過自己這輩子會跟少年班有任何關聯,甚至不確定這個曾經轟動一時的班級是否還存在。即使到現在,我也不認為宋安是天才。可能有一個詞用來描述他更為準確一些,那就是“早慧”。宋安在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就表現出了非常專注的特點。幼兒園一個班有20個左右的孩子,他們每天都有課,一節課15~20分鐘。我們都知道,兩三歲的小孩不太能坐得住,他們會去尿尿、喝水,或者交頭接耳地說話。宋安並不是這樣。他從來都是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有一天上課,他突然哭了,哭得很傷心。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太吵了,聽不到老師講的內容”。老師覺得他是一個好學的孩子,就將他的小桌子挪到了第一排的中間。從此,整個學期他都坐在那裡。那時,宋安才2歲半。

作為家長,我和先生也慢慢發現宋安有一個有意思的習慣。他每天回到家裡一定要將老師講的內容複述給我們聽,基本上一字不漏。他還要求我和他爸爸搬著凳子坐下來,他站在小黑板前,模仿老師講課的腔調、手勢,寫寫畫畫,我們就是他的學生。我們有些吃驚,因為平常也沒有教他寫字,但他能夠寫得有模有樣。我記得,那段時間,他每天一聽到大門開的聲音就很高興,那意味著爸爸下班了,可以聽他講課了。有時候家裡來朋友了,他也會邀請別人聽他講課,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小學。

當時,我和他爸爸覺得,這個孩子好學、比同齡人更容易高度集中注意力。我們覺得他的這種靜,將來是可以延續和拓展的,或許是促使他未來更好發展的一種能力。那麼要不要給他“拔”一下,讓他從幼兒園小班直接跳到中班下學期。我去找園長商量,園長拒絕了,她說沒有先例。溝通之後我們達成一個協議,園長說她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來觀察宋安,一個星期後決定他是否跳級。結果兩天後,園長就給我打電話了,說直接升級。後來,在他3歲半時,他的老師又提出讓他再次跳級,跟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一起學習。小學老師對他進行了一個面試後,也就答應了。

宋安在很小的時候就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特質表現出來,他是一個特別有安全意識的小孩,比如1歲的時候,只要是在陽臺邊上,他就不會讓我們抱他,因為怕家長手一軟他會掉下去,他一定要腳踏實地地站在那兒。他也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2歲時,家裡想買房子,我和他爸爸看房子時帶著他,我們看了很多很多套,在一套房子前,他不願意走了,他說他特別喜歡這個房子,央求他爸爸買。後來這個房子漲了十幾二十多倍。等他大一點,我問他,為什麼一定要買這個房子呢?他說除了格局外,還要看地理位置,他說聽到我們說這個房子在市政府旁邊。

有時候這個孩子的很多想法都是讓人心疼的。在他5歲時,他突然問我一個問題:“媽媽,如果你跟爸爸出了什麼事情,我應該怎麼辦?”他問這個問題,可能是因為發現別的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都很年輕,但我們要相對老一些。我當時愣了一下,但還是想了一個回答,我說你放心,你看姐姐已經長大了,那麼優秀,如果媽媽和爸爸有什麼事情,姐姐完全可以照顧你,我們也已經準備好了資金給你。我自己也想不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小孩,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也跟先生討論過,對於這個孩子的早熟和表現出來的憂慮,我們也沒有找到答案,不過我們一致的想法是,盡力去呵護這個孩子,給他安全感,好好陪伴他成長。

不要讓自己焦慮

現在想來,我對宋安在教育上的耐心和淡定一定程度上要感謝我的女兒。女兒比宋安大13歲。生她的時候,我還在工作。我的父母是公務員,屬於還不錯的家庭,但我們這裡的整個環境都不太重視教育。你想我們廣東人,享受著改革開放的政策優惠,只要靠出租房,就能做到衣食無憂。我高中畢業後,父母就給我安排了工作,去了一個不錯的國企。上班時,雖然我也是業務骨幹,工作成績不錯,但我明顯覺得知識不夠用。那時,我就想如果我有孩子,我一定要讓她上大學,即使去不了北大、清華,起碼能在本地讀箇中山大學吧。

現在想來,我是把自己沒讀大學的遺憾寄託在了女兒身上,而且充滿了焦慮。我每天都在想,怎麼才能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怎麼抓她的成績,怎麼讓她上重點班。那時我工作很忙,但我每天都會很認真地檢查她的作業,去學校偷偷看她上課,也會去找老師瞭解她的情況。她睡覺以後,我也會進她的房間檢查,看她是不是真的睡著了,書包裡有沒有畫冊什麼的。有時候,她調皮或者沒有考好,我還會動手打她。總之,我在女兒面前是一個非常強勢的媽媽。

回想過去,我很內疚。因為我的焦慮,女兒是生活得很有壓力的。我記得有一次無意看到女兒寫過一個東西,我記得其中有一句話是:如果孩子真的做錯了,媽媽是可以教育孩子的,但如果不是的話,則會跟教育背道而馳。那時候,我突然覺得,我在某種程度上給女兒造成了陰影。她是在我的高壓下成長的孩子。雖然她本科畢業就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學,也非常優秀。現在,雖然女兒沒有再怪我,相反,還會在某種程度上感謝我當時的嚴厲,但我想,如果可以再選擇,我一定讓自己不要太焦慮,要改正一些做錯的地方,給孩子更多的空間。我也感激女兒,她給弟弟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起到了領頭羊的作用。

生宋安時,先生有了自己的公司,家裡條件也算很不錯。我當時也辭了工作,在家做全職太太。這時我有了宋安。因為養過一個孩子,所以帶宋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很從容的,也會去剋制自己的焦慮。我會去觀察他,盡力給他空間,尊重他的各種習慣。

兩個孩子有很多的不一樣。比如說姐姐算是那種按部就班長大的孩子,並沒有流露出早慧的痕跡。姐姐3歲時,我教她數1、2、3,能教100遍,但她依然不記得。她走的是很常規的教育路線,上最好的小學、初中、高中,考大學。她有些偏科,文科好,但數學很差。她也是聰明的孩子,在找了一個好老師後,很快成績就上去了。

宋安從小表現出了很早慧的一面,面對這樣的孩子,需要父母更大的耐心和心思。我也會想一些方法,滿足他的求知慾。在他1歲的時候,我就開始按照2歲孩子的要求去對待他,等到兩三歲,就給他學四五歲孩子學的東西,給他買書,也為他設置許多小目標,讓他一點點往前走。

他也會遇到挫折。比如說,如果一次考試沒有考好,他會懷疑自己,覺得智商有問題,他常說,“腦子進水了”。我也會著急,但會告訴他,現在的成績只是說明你之前的狀態不好,不代表你後面會學不好,你只是沒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宋安不開心的時候會一直叫“媽媽”,我就自己做事情在旁邊聽著,並不會馬上搭理他。因為我覺得他也需要釋放自己內心的壓力,作為父母,不要過於去關注孩子的抱怨,因為這樣他可能會無限放大事情的嚴重性。讓他喊完了他會很舒服。有時候,宋安也會表現不好,我也很生氣,我都會暫時忍著,會緩一緩再跟他講道理。我怕自己說重的話,他會受不了。我會想,很多大孩子都會承受不住壓力,他才多大呢,所以並不去苛求他。等他叫完,我會跟他聊。在這個孩子面前,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強勢的母親,我也會給他展示我的各個方面,我也有柔弱的時候,我們兩個無話不談,我覺得自己也在成長。

宋安是一個追求完美的孩子。他房間的所有東西都擺放得很整齊,各有各的位置,從來不喜歡別人去挪動。他的作業,每個本子都整整齊齊的,如果因為一行字影響了整潔度,他會將那一頁撕下來重寫。他的生活也非常規律、有秩序,且不允許被打亂:先刷牙、洗臉、喝水,然後去廁所,再回去換衣服。他從來不穿涼鞋、拖鞋,因為他覺得露腳趾是不文明的,但並沒有人這樣告訴他。

有一段時間,我也會覺得過度追求完美的孩子以後可能缺乏幸福感。我曾拜託他的小學班主任去跟他聊一下,我們希望以此告訴他,可以追求完美,但是不能太苛求自己。不過,宋安聽完後,反過來問了班主任一句:“如果我有這種能力做到完美,為什麼不去追求完美?”後來,我再也沒有產生過改變孩子的想法,覺得只要他在一個大致的軌道上,不出軌就好。等他大了一點後,我問他,是不是改變一些既有的習慣確實會讓他焦慮,他回答我說會,“心裡不舒服”。我更加慶幸自己當時的決定,因為如果讓孩子改變太多,他會接受不了自己的。

宋安還有一個問題——他從來不喜歡跟老師溝通,遇到難題,他自己坐在那裡想一兩個小時,都不會去問老師。我讓他打電話去問,他也不願意。讀高中的時候,班主任對他很憂慮,過來找我說,你要鼓勵宋安跟老師溝通,因為一道題目,即使他解決了,他也只是解決了一點問題,老師卻能從跟他的溝通過程中知道他對某一大類知識掌握的情況。宋安拒絕了,他說他不需要。這是他多年來的一種習慣。我現在會找他聊一些這方面的話題,我說,你長大了,必須要有團隊的精神和力量。現在他還沒有太理解,我覺得在本科畢業後,他會慢慢悟出來。

這位母親的孩子就讀中科大少年班,但堅稱孩子不是天才,那麼她的孩子憑什麼能和天才為伍?

中國科大課堂一角

磕磕絆絆的超常教育

我們是在宋安讀四年級時,瞭解到少年班招生的事情的。當時宋安就讀的私立學校想要成立培養超常兒童的初中班級,往高校少年班輸送生源,招生面向全國,希望尋找一些智力以及學習能力突出的孩子。

我當時也查了一些資料,知道這種方式叫作超常教育,北京八中已經做了很多年。我們這個省份負責班級創建的老師有在一所高校少年班多年的管理經驗,他帶的學生也都相當成功。他的理論是,對於一些有天賦的孩子,如果不給他們合適的土壤和環境,也許就荒廢了。我也有些心動,就給孩子報了名。我印象中,當時報名者應該有幾百人,大家都對少年天才蠻憧憬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進入這樣的班級。

具體的選取標準我已經不記得了,印象中他們當時有一個封閉式的四天三夜的培訓,培訓完進行考試,家長也不能進去。最終,只錄取了十多名孩子,宋安也在其中。

真正拿到錄取通知書後,忐忑和焦慮卻席捲了我和先生。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進入這個班級,因為這樣可以將應試教育的時間大大縮短,孩子也可在學校少受一些束縛,而且,錄取的學生都是班裡前一兩名的孩子,孩子遇強則強,會有非常好的成長和學習環境;但另一方面,我們不確定宋安是不是適合走這條路線。我和孩子爸爸還是覺得少年班是天才出沒的地方,宋安這麼小,能否勝任?換句話說,我們也不知道天才到底是什麼樣子。

對於大學少年班,我們也有擔心。我和先生去網上搜了少年班的一些資料和報道,多是負面的消息,很多人質疑少年班的培養模式,認為它是“神童集中營”,“摧殘人才”“拔苗助長”。當時,如果不去讀少年班,孩子也有其他的選擇,比如說,去香港讀大學,或者去國外最頂尖的學府。最終的抉擇是宋安自己做的,他很堅決,一定要去讀這個少年班預備班。

十多個孩子形成了一個小班級,但教學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順利,整個超常教育走得磕磕絆絆的。首先,所有配備的老師都沒有超常教育的經驗,學校只是給學生配備了一個講課好的老師。我們原先想象老師會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去探索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但現實是,他們還是按照原來的班級教育理念進行管理,只是講快一點,依然是填鴨式的教學。如果孩子不乖,就會被批評。

那時候,家長們和學校矛盾很大。我們認為這樣的教法,孩子怎麼能上大學的少年班?我們找過校長,但校長覺得很委屈,覺得十多個人就配備了別的班四五十個孩子的資源,已經做得很好了。就這樣,家長們越來越覺得沒有希望,很多家長動搖了。所以在初三時,大部分孩子退出了,去考了高中,迴歸到正常的學習模式;有的直接出國了,班裡就剩下三四個孩子。超常教育班就這樣不存在了,我們只能進入普通的高一班學習。我自己屬於沉得住氣的,我覺得,自己的理念是對的,心態也平和,孩子也優秀,所以想堅持下去。

這樣折騰,孩子的基礎都沒有打好。沒有辦法,我給宋安找了一個數學老師,給他補習,自己往前學。高一的時候,宋安參加了一次高考,成績很不理想,剛剛過一本線。他很傷心,特別否定自己。我幫他分析了原因,我說你才高一,也沒有刷過題,所以考試不具有優勢。我還告訴他,你要學會接受自己,既要接受優秀的自己,也要接受不那麼優秀的自己。他說好,說高二要拼命學。

其實,第一次高考,宋安的成績可以報東南大學的少年班,但他拒絕了,他說非中國科大不上。宋安是一個很執著的小孩,比如說,他對一個問題感興趣,會持續想很多年。4歲時,宋安曾問我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我告訴他是為社會做貢獻,幫助別人;10歲以後他又問我同樣的問題,我說生命的意義在於親情、友情、愛情,跟家人在一起。最近他又來問我,我想了想說,那應該是做美好的事情。他很驚喜,說,媽媽,我最近也在這麼想。當時,我輕輕抱了下他,什麼都沒說,我希望他沉浸在這個意境中。

之後,我給宋安轉了學,去了另外一所私立中學。他們這幾年一直在組織高二的孩子衝刺少年班,也算給了宋安一次機會。在這一年,宋安進步很大。第二次高考的時候,宋安考了660多分,超過中國科大在省內的錄取線接近30分,成為整個省裡唯一一個考入少年班的。

拒絕光環

宋安考上少年班後,有很多媒體過來要求採訪,我都拒絕了。因為我擔心吹得越大,給孩子帶來的壓力和負面的東西也就越多。我連朋友圈都沒有發,我覺得過度的宣傳是不好的,但還是有些人會來找我。最有趣的是一個私立學校的校長,他過來跟我說,能不能讓宋安別去上少年班。他想邀請宋安去他的高中再讀一年,這樣來年考個清華、北大。他許諾給我70萬元,說只要去就先給50萬元,考上了再給20萬元。校長的意思其實很明確,他希望將宋安打造成少年天才的形象,為他的學校做宣傳。我當時不由得感慨,人們對少年天才這種事物真是執念很深啊,以至於能成為一個市場。

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他。我拒絕宋安被別人稱為“天才”,他並沒有因為聰明就不付出努力。能夠支撐一個人成為天才的,除了天賦外,更多的是堅持。宋安第二次參加高考前也是非常努力的,除了每天8小時的睡眠外,他所有的時間都在學習。另外,宋安考上少年班也有運氣的成分。當年是我們省第一次用全國卷,題目相對原來的高考卷更加靈活一些,相比那些刷題得高分的同學,宋安更靈活和聰敏。

進入大學後,又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發生。比如說,很多人會認為少年班的孩子年齡太小,沒有自理能力,不會與人相處,適應不了大學的生活。這一點我從來都不擔心宋安,我反而覺得他比同齡的孩子要成熟一些,從小就自己處理一些自己的事物,也有一套與人相處的準則。將他送到寢室後,我就回去了。

給你講個故事。宋安剛“空降”到幼兒園中班時,沒有孩子跟他玩。他很孤獨,但我一直都不知道,也沒去想過這樣的問題。直到有一天,他過來跟我說:“媽媽,你能不能讓老師問一下同學們,他們是不是喜歡我?”這時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老師將他帶到講臺前,正正經經將他介紹給了班級,並問下面的小朋友:“你們喜不喜歡宋安啊?”大家熙熙攘攘地回答:“喜歡啊。”從此,他就跟小朋友一起玩得很開心了。我自己也覺得很欣慰,他雖然內向,但在處理人際關係上並不怵,會去主動解決問題。

這一點在初中的時候又一次得到了證明。當時,他們班有一個調皮搗蛋的小孩子,總喜歡招惹同學。有一天,他來纏宋安,說要借一塊錢。宋安不給他,他就纏著不放。宋安將這個事情告訴了我。我說要不要我去找一下老師或者孩子的家長,宋安說:“媽媽你不要參與,我自己來處理。”後來,這個小孩子又來糾纏他,宋安說:“我可以把錢借給你,也不用你還,但你得說清楚理由,如果說不明白,就算你搞死我我也不會給你。”小孩說他爸爸要過生日了,所以想買紙疊千紙鶴給他爸爸。宋安說:“你真孝順,我把錢給你,不用還了。”後來小孩子試圖跟宋安成為朋友,但宋安選擇保持距離,因為覺得那個小孩子還是奇奇怪怪的。

通過觀察,我發現,相比於孩子的淡定,父母反而表現出各種各樣的焦慮。必須承認,進入少年班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在老師同學的仰望下過來的。與他們一起帶著光環的,還有家長。

入學一個月後,家長的焦慮爆發了。當時,數學分析考試的成績下來了,很多學生就傻眼了,怎麼會那麼差,甚至還有人不及格。反應更強烈的是家長。他們說,孩子成績一直那麼優秀,為什麼到了大學成績就掉下來了呢。許多人不能接受,他們會去問班主任,為什麼孩子進來時很優秀,現在卻成了這樣,他們覺得問題出在學校。那一段時間,我們家長微信群整天響個不停,聊的多是這些內容。

我就很淡定,覺得原因很簡單——孩子們上了大學,沒有家長和老師看著他們,自由了很多,學習的狀態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很多人玩遊戲、不按時做功課,成績自然會下降。就像宋安,剛去學校時,我和他一起跟一個教授吃了飯。教授跟孩子說,你“大一”要放鬆,要享受大學的生活。現在看來,宋安把這話記在心裡了,他確實很享受大學的生活。“大一”第一學期,他逛街、看電影,甚至跟班主任老師說:“我每天必須要打半小時遊戲,這是不能改的。”哈哈哈,你看看,這是他理直氣壯地說的。所以大一上學期,他連GPA(平均學分績點)是多少都沒有告訴我(我自己覺得可能不怎麼好)。

我並沒有因此而焦慮。我覺得家長要擺好自己的位置,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孩子考不好,家長覺得很沒有面子,這是正常的。但也要學會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優秀,知道孩子遇到強者後不一定永遠很強,要慢慢地降低期望值。對於少年班來說,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千萬別有這麼一種自認為是天才的光環,必須要踏踏實實學習。有了光環後,孩子就走不遠了。

我總覺得孩子就像一個皮球,有時候會彈得低,但總有一天會彈起來的。但我也會跟他說,我覺得你最近不太努力呢。他問:“你怎麼知道的?”我就跟他分析,你看媽媽有時給你發微信你都不理我,學習時間不理我,我可以理解,但媽媽是在你休息時間發的,你都沒回,那就是在玩遊戲呀。他就會笑,他會承認自己確實不太努力,然後去加油。

我會告訴宋安,我不期望你本科要取得多突出的成就,你還小,我給你時間長大,我覺得等你到讀研讀博的時候,會把自己控制得非常好,那時候你還年輕,而且充滿了力量。他自己也知道認真了。“大一”學期期末,他還拿了班裡的“奮進獎”,這是獎勵給進步最快的學生的。

現在到了“大二”,家長們也淡定了很多,更多人選擇安靜地陪伴孩子長大,除非他們做了特別出格的事情,家長才會介入。現在我們群裡已經不怎麼談論成績了。可以說,經歷了一年多的磨鍊,不管是家長還是學生都已經緩過來了,學生能夠接受現在的自己,家長也能接受孩子的現狀。

我現在回過頭想,如果我再選擇一次,或者說我再有個孩子的話,我還是會讓他讀少年班。我覺得家長們很團結,跟著孩子一起努力成長;學校本身也給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給予他們更多試錯的機會。而且我的孩子,對自己的未來也很明晰。他喜歡數學,對數字感興趣。他現在才念“大二”,專業想學統計和大數據方面,他覺得這個日後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方向。我曾經擔心他太小,希望他去香港讀碩士、博士,這樣他博士畢業已23歲,再去國外,我也就放心很多,但他不願意,他想去美國,想早點去看看闖闖,我也支持他。(王韻為化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