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金秋開學季,筆者採寫的《陝西省山陽縣“秀才村”大學生就業前景喜人》的消息,報道了商洛市山陽縣十里鋪街道辦王莊村張寺庵村民組大學生就業的喜人景象,西部網報道後,很快大東北網、《陝西素質教育》雜誌相繼轉載。該村民組成了名副其實的秀才村。時隔7年筆者再去秀才村,信手拈來幾束花絮,以饗讀者。

"

2012年金秋開學季,筆者採寫的《陝西省山陽縣“秀才村”大學生就業前景喜人》的消息,報道了商洛市山陽縣十里鋪街道辦王莊村張寺庵村民組大學生就業的喜人景象,西部網報道後,很快大東北網、《陝西素質教育》雜誌相繼轉載。該村民組成了名副其實的秀才村。時隔7年筆者再去秀才村,信手拈來幾束花絮,以饗讀者。

陝西省山陽縣:“秀才村”小記

圖為2019年從左至右陳萌、陳紅、王興手持錄取通知書合影

張寺庵村民組地處流嶺(秦嶺一分支)腳下,是一個十足的“山旮旯”村子。上世紀八十年代,全組三百零幾口人。組裡青壯年人一年四季都在四面八方打工,家裡寥寥無幾的幾縷炊煙告訴人們,在家留守看家護院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兒童。但那時打工不像現在農民工都湧向城市各行各業都有活幹。那時大都在煤礦下井挖煤,或鑽在大山溝跟中鐵部門修鐵路。由於那個年代煤礦和修鐵路機械化程度低,農民工大都乾的是相當重的體力活。那時口頭禪“掙錢的不出力,出力的不掙錢”。而且相應在煤礦和修鐵路行業安全係數較低,不時該村民組的青壯年在井下塌死、亦或在某某地修路不分晝夜打混疑土累死的事屢屢發生。張寺庵七、八座墳塋矗在山樑上或散落在不起眼的溝糟裡,都是一些“60”後和一些“70”後。再者貧窮“光棍”不斷增多。張寺庵的“金鳳凰”到了談婚論嫁個個都飛到八百里秦川的關中,沒人願意留在老家嫁給同齡青年。人口銳減很快不足三百口人。為此,張寺庵人的觀念逐漸在改變,認為山裡孩子要往外走,依靠挖煤和爬行在高空腳手架上修橋修路使自掘墳墓。“知識能改變命運”的理念隨之在張寺庵人心中誕生。八十年代有4個農家子女考上商洛中專和西安交通大學商洛衛生分校(以下簡稱西安交大分校),畢業後3人當了老師,1人從事醫務工作,再次佐證了張寺庵人的理念是正確的。

花絮之一:沒帶雨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

“70”後關安平西安交大分校(中專)畢業後,被分配到山陽縣最偏遠的西趙川地段醫院工作,但他不安於現狀。工作中堅持自學晉升本科,後又“停薪留職”去了雲南自辦藥房鍛造自已,後又被雲南省醫院聘用。

論說已“鐵飯碗”該知足了,可他仍然邊工作邊考研,工作12年後已是37歲的他,卻考上了延安大學主攻心血管方面研究生。考研主席臺上皓髮花白的評委教授專家感慨不已。一個年盡不惑的“70”後,卻敢和“80”後甚至“90”後的學弟學妹勁敵博弈,今生難得的深造機會不給你都不行。關安平延安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現已是雲南省附屬醫院一名心血管研究主治方面資深的副主任醫師專家。

花絮之二:好花開一樹。

郭錄善是從商州區招到張寺庵的一位上門女婿。他和愛人育有3個兒子。老大(測繪與找礦專業)老二(軟件專業)(同為80後)同年分別考上地質大學(武漢)和延安大學。同年畢業老 大分配到太原設計院、老二分配在西安高新區。老三(90後) 初中沒考上縣中。一天村裡來了一位算卦先生,其母讓給其算 卦。不知算卦先生從哪裡得了實底,胸有成竹地說,你老大老二都已吃了國家飯。你三兒子命裡不及老大老二氣數已盡,就是個土裡刨食的命。其母聽後沒了再讓老三兒子補習的信心,誰知老大老二知道後大發雷霆。告訴父母讓老三去信毅學校(私立)補習,若再考不上出門討飯,無顏歸家。

人真是逼出來的。老三複讀一年順利考上縣中,刻苦攻讀又平步青雲考上中南大學物理與信息專業本科。畢業又考上西北大學研究生,現已在人才濟濟的廣州一線城市工作。

在張寺庵村像一家有幾個孩子都考上大學已不屬新聞,象這樣的家庭還有不少。郭錄善和愛人都是土裡刨食的莊戶人,一輩子足不出戶。但每年來向他們請教培育子女求學取經的人,卻絡繹不絕。

花絮之三:只要你足夠優秀,廣闊天地任你傲遊。

80後郭楊陽考上東北林業大學政治經濟學與行政管理專業後,他認為其專業將來畢業面臨就業危機。“老的不退新的沒位”,將來能否進入政府或事業性部門工作還是未知數。但他在刻苦學好專業課程的同時,進入大三給自已定位:發奮自學寫作評論性文章。日後畢業成為記者或作家。大學期間不但在全國十大名牌晚報都市報發表高質量的時評文章,還在《光明日報》、新華網、人民網發表頗有分量的評論。畢業順利應聘到南方日報社,成了一名資深評論記者。

但他天生有一股不服輸的拼勁,在南方日報工作兩年後又調槽到深圳廣告網絡公司。去年又高就北京一家大公司,僅月薪就近10萬元。 今年又被鳳凰新聞廣州記者站高薪聘為副主編。他在人才濟濟的一線城市一路遊刃有餘 。

他不僅是人傑地靈流嶺人的驕傲,去年還把北京高才生美女娶作了愛妻。

在張寺庵村象這樣優秀的大學生比比皆是。近幾年企業社會各界愛心人士,都加入了愛心助學的行列。張寺庵村山旮旯的農家子女每年高考金榜題名的貧困學子,也都享受這一陽光雨露助學政策,讓這些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

2019屆陳萌高考以496分(高出陝西省一本錄取分數線28分)的優異成績,考入西安財經大學財務管理本科專業。爺爺奶奶都已80多歲了,妹妹才上幼兒園,母親要進城陪讀經管。家裡唯一經濟來源是靠父親打零工。可其父患有腎結石、尿結石和腰椎等多種疾病於一身。但她家是近幾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她今年考上大學後這個靦腆的女孩告訴筆者,縣慈善部門在大學4年期間資助10000元(分4年給完);政府整合每年給4000元連續給4年;她家還是雙女戶一次性資助4000元;還有一個泛海計劃,一次性資助5000元。聽到這一串串喜人的數字,十分鼓舞人心。搭上好政策這趟順風車,讓陳萌這樣的寒門學子,一個個圓了大學夢。

掐指算來張寺庵秀才村近幾年僅“80” 後、“90”後以及“00”後考上大學的農家子女已達30多人。有走向國有大型企業的,有從事教育、醫務、科研、工程、製造研發等等行業和活躍在一線城市人才濟濟的精英。但2019屆除陳萌同學外,還有陳紅同學考上了江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和工程管理本科專業。王興同學考上了商洛學院音樂本科專業。這些學生的志願填報得都很前瞻,而且範圍更廣。在秀才村採訪時,長得高大帥氣陽光的王興同學告訴筆者,他爺爺活在時是村裡自樂班拉板胡的能手,可畢竟沒有通過系統的音樂專業學習,他現在考上音樂學院,也算是對九泉之下爺爺的慰藉:咱家也有科班出身音樂傳承的接班人了。幾代人的夢、幾代人的希翼,看來要在這個後生身上實現了。大學生就業壓力嚴峻,但為什麼在窮鄉僻壤的張寺庵村每年畢業的大學生一個個都成了“香餑餑” ?因為這些農家子女挑戰就業極限的錚錚誓言是:“不要擔心就不了業,只要你足夠優秀”。(陳忠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