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序章

故事開篇首先交代了人物和背景,這一切皆由孫太白口中述來: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

切莫小看孫太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9字,但其中大有文章,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件古人的生活方式。

其一,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偏愛選擇寺廟或山林這樣的清幽之所,很多書院也選擇依山而建,這樣可以讓學子免受外界打擾,靜下心來寒窗苦讀。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就曾在五老峰東南麓白鹿洞讀書,詩骨陳子昂年輕時也在家鄉的金華山上讀書,至今四川射洪依然有陳子昂讀書檯,我曾有緣去祭拜過陳子昂,那確實是一處清幽所在。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序章

故事開篇首先交代了人物和背景,這一切皆由孫太白口中述來: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

切莫小看孫太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9字,但其中大有文章,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件古人的生活方式。

其一,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偏愛選擇寺廟或山林這樣的清幽之所,很多書院也選擇依山而建,這樣可以讓學子免受外界打擾,靜下心來寒窗苦讀。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就曾在五老峰東南麓白鹿洞讀書,詩骨陳子昂年輕時也在家鄉的金華山上讀書,至今四川射洪依然有陳子昂讀書檯,我曾有緣去祭拜過陳子昂,那確實是一處清幽所在。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其二,“麥秋旋里”是指秋天麥子成熟的時候,返回鄉里。為什麼麥子成熟了要還鄉呢,因為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每年春種和秋收兩季,都是農忙時節,一家人要共同下地幹農活。就連各州縣在農忙時節,都要停止訴訟,先幹農活,可見古人對農耕的重視。《六部成語·刑部·農忙》載:“州縣官於耕種收穫之際,例應停訟,稱之農忙。”

現在社會農業生產力大幅上升,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孩子,每年依然會在農忙時幫助家裡幹活,我小時候在縣城唸書,就特別羨慕鄉鎮上的小夥伴,每年農忙時都會放一週左右的農忙假。

接下來孫太白說曾祖回鄉呆了一旬。

旬的含義很廣,以生肖為單位,則一個生肖週期為一旬,12年;若以年為單位,則10年為一旬;以月為單位,一月分上中下三旬,10天為一旬。

這裡曾祖回鄉自然是以日計算,也就是10天,正符合農忙的時間,由此可推測曾祖是在秋收時節回家幹農活了。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序章

故事開篇首先交代了人物和背景,這一切皆由孫太白口中述來: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

切莫小看孫太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9字,但其中大有文章,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件古人的生活方式。

其一,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偏愛選擇寺廟或山林這樣的清幽之所,很多書院也選擇依山而建,這樣可以讓學子免受外界打擾,靜下心來寒窗苦讀。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就曾在五老峰東南麓白鹿洞讀書,詩骨陳子昂年輕時也在家鄉的金華山上讀書,至今四川射洪依然有陳子昂讀書檯,我曾有緣去祭拜過陳子昂,那確實是一處清幽所在。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其二,“麥秋旋里”是指秋天麥子成熟的時候,返回鄉里。為什麼麥子成熟了要還鄉呢,因為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每年春種和秋收兩季,都是農忙時節,一家人要共同下地幹農活。就連各州縣在農忙時節,都要停止訴訟,先幹農活,可見古人對農耕的重視。《六部成語·刑部·農忙》載:“州縣官於耕種收穫之際,例應停訟,稱之農忙。”

現在社會農業生產力大幅上升,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孩子,每年依然會在農忙時幫助家裡幹活,我小時候在縣城唸書,就特別羨慕鄉鎮上的小夥伴,每年農忙時都會放一週左右的農忙假。

接下來孫太白說曾祖回鄉呆了一旬。

旬的含義很廣,以生肖為單位,則一個生肖週期為一旬,12年;若以年為單位,則10年為一旬;以月為單位,一月分上中下三旬,10天為一旬。

這裡曾祖回鄉自然是以日計算,也就是10天,正符合農忙的時間,由此可推測曾祖是在秋收時節回家幹農活了。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感官與空間交錯,引人入勝

接下來的幾組文字,從曾祖回寺後的情景,到山魈來臨前的風聲,再到與山魈爭鬥的過程,最後山魈離去,一切如常,是蒲松齡的筆力所在,也是全篇的精華。

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僕糞除,至晚始覺清爽可坐。

當曾祖回到寺中,打開書齋門,只見書案上落滿了灰塵,窗戶間也佈滿了蜘蛛網。

這一段看似輕描淡寫,卻為下文埋下了伏筆。要知道,曾祖回鄉僅僅一旬而已,但寺中房間是一幅久無人住的模樣,側面說明了這柳溝寺偏遠清靜,少有人至。這篇故事寫的是山魈,文中以“大鬼”稱之,既然有鬼怪出沒,那一定要“偏遠無人”的環境才能與之關聯。

剛剛經歷了10天農忙操勞,又經歷了來回舟車勞頓,沒想到回到寺裡還要大掃除,曾祖和僕人一直忙到晚上,才得片刻休憩。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序章

故事開篇首先交代了人物和背景,這一切皆由孫太白口中述來: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

切莫小看孫太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9字,但其中大有文章,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件古人的生活方式。

其一,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偏愛選擇寺廟或山林這樣的清幽之所,很多書院也選擇依山而建,這樣可以讓學子免受外界打擾,靜下心來寒窗苦讀。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就曾在五老峰東南麓白鹿洞讀書,詩骨陳子昂年輕時也在家鄉的金華山上讀書,至今四川射洪依然有陳子昂讀書檯,我曾有緣去祭拜過陳子昂,那確實是一處清幽所在。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其二,“麥秋旋里”是指秋天麥子成熟的時候,返回鄉里。為什麼麥子成熟了要還鄉呢,因為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每年春種和秋收兩季,都是農忙時節,一家人要共同下地幹農活。就連各州縣在農忙時節,都要停止訴訟,先幹農活,可見古人對農耕的重視。《六部成語·刑部·農忙》載:“州縣官於耕種收穫之際,例應停訟,稱之農忙。”

現在社會農業生產力大幅上升,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孩子,每年依然會在農忙時幫助家裡幹活,我小時候在縣城唸書,就特別羨慕鄉鎮上的小夥伴,每年農忙時都會放一週左右的農忙假。

接下來孫太白說曾祖回鄉呆了一旬。

旬的含義很廣,以生肖為單位,則一個生肖週期為一旬,12年;若以年為單位,則10年為一旬;以月為單位,一月分上中下三旬,10天為一旬。

這裡曾祖回鄉自然是以日計算,也就是10天,正符合農忙的時間,由此可推測曾祖是在秋收時節回家幹農活了。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感官與空間交錯,引人入勝

接下來的幾組文字,從曾祖回寺後的情景,到山魈來臨前的風聲,再到與山魈爭鬥的過程,最後山魈離去,一切如常,是蒲松齡的筆力所在,也是全篇的精華。

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僕糞除,至晚始覺清爽可坐。

當曾祖回到寺中,打開書齋門,只見書案上落滿了灰塵,窗戶間也佈滿了蜘蛛網。

這一段看似輕描淡寫,卻為下文埋下了伏筆。要知道,曾祖回鄉僅僅一旬而已,但寺中房間是一幅久無人住的模樣,側面說明了這柳溝寺偏遠清靜,少有人至。這篇故事寫的是山魈,文中以“大鬼”稱之,既然有鬼怪出沒,那一定要“偏遠無人”的環境才能與之關聯。

剛剛經歷了10天農忙操勞,又經歷了來回舟車勞頓,沒想到回到寺裡還要大掃除,曾祖和僕人一直忙到晚上,才得片刻休憩。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竊謂寺僧失扃。注念間,風聲漸近居廬,俄而房門闢矣。大疑之。思未定,聲已入屋;又有靴聲鏗鏗然,漸傍寢門。心始怖。

蒲松齡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是個優秀的恐怖片導演。回想一下你看過的恐怖片,高潮來臨之前,是不是都會先響起讓人神經緊繃的背景音樂?蒲松齡先生深諳此道,在山魈將來未來之時,他從聽覺入筆,寫風聲。

先是模糊難辨的“風聲隆隆”,然後聲音由山門慢慢靠近房間“漸近居廬”,很快就到了房門外,年輕的書生疑慮未定,風聲已經到了屋子裡!最後,他聽到了“靴聲鏗鏗然”,這時聽覺已從模糊難辨轉為具體,讀者和曾祖一起,感受到了恐怖的氣息。

俄而寢門闢矣。急視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與樑齊。

大鬼出現了!描寫也從聽覺轉向視覺:只見一隻大鬼闖進房間,站在床前,高大竟與房樑相齊。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序章

故事開篇首先交代了人物和背景,這一切皆由孫太白口中述來: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

切莫小看孫太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9字,但其中大有文章,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件古人的生活方式。

其一,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偏愛選擇寺廟或山林這樣的清幽之所,很多書院也選擇依山而建,這樣可以讓學子免受外界打擾,靜下心來寒窗苦讀。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就曾在五老峰東南麓白鹿洞讀書,詩骨陳子昂年輕時也在家鄉的金華山上讀書,至今四川射洪依然有陳子昂讀書檯,我曾有緣去祭拜過陳子昂,那確實是一處清幽所在。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其二,“麥秋旋里”是指秋天麥子成熟的時候,返回鄉里。為什麼麥子成熟了要還鄉呢,因為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每年春種和秋收兩季,都是農忙時節,一家人要共同下地幹農活。就連各州縣在農忙時節,都要停止訴訟,先幹農活,可見古人對農耕的重視。《六部成語·刑部·農忙》載:“州縣官於耕種收穫之際,例應停訟,稱之農忙。”

現在社會農業生產力大幅上升,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孩子,每年依然會在農忙時幫助家裡幹活,我小時候在縣城唸書,就特別羨慕鄉鎮上的小夥伴,每年農忙時都會放一週左右的農忙假。

接下來孫太白說曾祖回鄉呆了一旬。

旬的含義很廣,以生肖為單位,則一個生肖週期為一旬,12年;若以年為單位,則10年為一旬;以月為單位,一月分上中下三旬,10天為一旬。

這裡曾祖回鄉自然是以日計算,也就是10天,正符合農忙的時間,由此可推測曾祖是在秋收時節回家幹農活了。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感官與空間交錯,引人入勝

接下來的幾組文字,從曾祖回寺後的情景,到山魈來臨前的風聲,再到與山魈爭鬥的過程,最後山魈離去,一切如常,是蒲松齡的筆力所在,也是全篇的精華。

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僕糞除,至晚始覺清爽可坐。

當曾祖回到寺中,打開書齋門,只見書案上落滿了灰塵,窗戶間也佈滿了蜘蛛網。

這一段看似輕描淡寫,卻為下文埋下了伏筆。要知道,曾祖回鄉僅僅一旬而已,但寺中房間是一幅久無人住的模樣,側面說明了這柳溝寺偏遠清靜,少有人至。這篇故事寫的是山魈,文中以“大鬼”稱之,既然有鬼怪出沒,那一定要“偏遠無人”的環境才能與之關聯。

剛剛經歷了10天農忙操勞,又經歷了來回舟車勞頓,沒想到回到寺裡還要大掃除,曾祖和僕人一直忙到晚上,才得片刻休憩。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竊謂寺僧失扃。注念間,風聲漸近居廬,俄而房門闢矣。大疑之。思未定,聲已入屋;又有靴聲鏗鏗然,漸傍寢門。心始怖。

蒲松齡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是個優秀的恐怖片導演。回想一下你看過的恐怖片,高潮來臨之前,是不是都會先響起讓人神經緊繃的背景音樂?蒲松齡先生深諳此道,在山魈將來未來之時,他從聽覺入筆,寫風聲。

先是模糊難辨的“風聲隆隆”,然後聲音由山門慢慢靠近房間“漸近居廬”,很快就到了房門外,年輕的書生疑慮未定,風聲已經到了屋子裡!最後,他聽到了“靴聲鏗鏗然”,這時聽覺已從模糊難辨轉為具體,讀者和曾祖一起,感受到了恐怖的氣息。

俄而寢門闢矣。急視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與樑齊。

大鬼出現了!描寫也從聽覺轉向視覺:只見一隻大鬼闖進房間,站在床前,高大竟與房樑相齊。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閃,繞室四顧;張巨口如盆,齒疏疏長三寸許;舌動喉鳴,呵喇之聲,響連四壁。

接著視覺與聽覺相融,那大鬼面似像老瓜皮,目光如閃電,血盆大口,稀疏獠牙三寸長,它翻動舌頭的時候,喉嚨間發出“呵喇”之聲,震動得四壁都嗡嗡作響。

這幾段描寫極其簡短,但極具張力和層次感,感官上從聽覺轉換到視覺,最後聽覺視覺相融在一起,同時空間上也在不斷地變換,由遠及近:從山門,到廬居,到房門,到屋裡,直至床前。

雖然感官和空間都在變換,但行文嚴謹流暢,絲毫不亂,反而給人以緊迫感。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序章

故事開篇首先交代了人物和背景,這一切皆由孫太白口中述來: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

切莫小看孫太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9字,但其中大有文章,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件古人的生活方式。

其一,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偏愛選擇寺廟或山林這樣的清幽之所,很多書院也選擇依山而建,這樣可以讓學子免受外界打擾,靜下心來寒窗苦讀。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就曾在五老峰東南麓白鹿洞讀書,詩骨陳子昂年輕時也在家鄉的金華山上讀書,至今四川射洪依然有陳子昂讀書檯,我曾有緣去祭拜過陳子昂,那確實是一處清幽所在。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其二,“麥秋旋里”是指秋天麥子成熟的時候,返回鄉里。為什麼麥子成熟了要還鄉呢,因為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每年春種和秋收兩季,都是農忙時節,一家人要共同下地幹農活。就連各州縣在農忙時節,都要停止訴訟,先幹農活,可見古人對農耕的重視。《六部成語·刑部·農忙》載:“州縣官於耕種收穫之際,例應停訟,稱之農忙。”

現在社會農業生產力大幅上升,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孩子,每年依然會在農忙時幫助家裡幹活,我小時候在縣城唸書,就特別羨慕鄉鎮上的小夥伴,每年農忙時都會放一週左右的農忙假。

接下來孫太白說曾祖回鄉呆了一旬。

旬的含義很廣,以生肖為單位,則一個生肖週期為一旬,12年;若以年為單位,則10年為一旬;以月為單位,一月分上中下三旬,10天為一旬。

這裡曾祖回鄉自然是以日計算,也就是10天,正符合農忙的時間,由此可推測曾祖是在秋收時節回家幹農活了。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感官與空間交錯,引人入勝

接下來的幾組文字,從曾祖回寺後的情景,到山魈來臨前的風聲,再到與山魈爭鬥的過程,最後山魈離去,一切如常,是蒲松齡的筆力所在,也是全篇的精華。

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僕糞除,至晚始覺清爽可坐。

當曾祖回到寺中,打開書齋門,只見書案上落滿了灰塵,窗戶間也佈滿了蜘蛛網。

這一段看似輕描淡寫,卻為下文埋下了伏筆。要知道,曾祖回鄉僅僅一旬而已,但寺中房間是一幅久無人住的模樣,側面說明了這柳溝寺偏遠清靜,少有人至。這篇故事寫的是山魈,文中以“大鬼”稱之,既然有鬼怪出沒,那一定要“偏遠無人”的環境才能與之關聯。

剛剛經歷了10天農忙操勞,又經歷了來回舟車勞頓,沒想到回到寺裡還要大掃除,曾祖和僕人一直忙到晚上,才得片刻休憩。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竊謂寺僧失扃。注念間,風聲漸近居廬,俄而房門闢矣。大疑之。思未定,聲已入屋;又有靴聲鏗鏗然,漸傍寢門。心始怖。

蒲松齡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是個優秀的恐怖片導演。回想一下你看過的恐怖片,高潮來臨之前,是不是都會先響起讓人神經緊繃的背景音樂?蒲松齡先生深諳此道,在山魈將來未來之時,他從聽覺入筆,寫風聲。

先是模糊難辨的“風聲隆隆”,然後聲音由山門慢慢靠近房間“漸近居廬”,很快就到了房門外,年輕的書生疑慮未定,風聲已經到了屋子裡!最後,他聽到了“靴聲鏗鏗然”,這時聽覺已從模糊難辨轉為具體,讀者和曾祖一起,感受到了恐怖的氣息。

俄而寢門闢矣。急視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與樑齊。

大鬼出現了!描寫也從聽覺轉向視覺:只見一隻大鬼闖進房間,站在床前,高大竟與房樑相齊。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閃,繞室四顧;張巨口如盆,齒疏疏長三寸許;舌動喉鳴,呵喇之聲,響連四壁。

接著視覺與聽覺相融,那大鬼面似像老瓜皮,目光如閃電,血盆大口,稀疏獠牙三寸長,它翻動舌頭的時候,喉嚨間發出“呵喇”之聲,震動得四壁都嗡嗡作響。

這幾段描寫極其簡短,但極具張力和層次感,感官上從聽覺轉換到視覺,最後聽覺視覺相融在一起,同時空間上也在不斷地變換,由遠及近:從山門,到廬居,到房門,到屋裡,直至床前。

雖然感官和空間都在變換,但行文嚴謹流暢,絲毫不亂,反而給人以緊迫感。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爭鬥

曾祖心中害怕到了極點,但腦子還很清醒,他意識到自己與大鬼只有咫尺距離,逃跑是不可能了,於是悄悄從枕頭下拔出佩刀,砍在大鬼的肚子上,聲音像是有東西砸在缶上。文中描寫曾祖拔刀砍鬼,只用了短促有力的5個字:

遽(jù)拔而斫(zhuó)之。

遽有急忙、驚慌之意。而和曾祖“遽拔而斫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鬼。這一刀激怒了大鬼,它伸出巨爪就要去抓曾祖,好在曾祖下意識向後一躲,避開了致命一擊。

這一段中我讀到了古龍的味道,不同於金庸場面宏大,招式華麗,古龍筆下的高手過招之時,只用一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蒲松齡筆下的曾祖與大鬼之間的這場爭鬥也是如此,彼此只用一招,大鬼以巨爪沒有抓住曾祖,絕不再使用第二招,只把被子撕得粉碎以洩憤:

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

還真是一隻講江湖道義的大鬼,可憐那床無辜的被子,成了曾祖的替死鬼。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序章

故事開篇首先交代了人物和背景,這一切皆由孫太白口中述來: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

切莫小看孫太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9字,但其中大有文章,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件古人的生活方式。

其一,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偏愛選擇寺廟或山林這樣的清幽之所,很多書院也選擇依山而建,這樣可以讓學子免受外界打擾,靜下心來寒窗苦讀。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就曾在五老峰東南麓白鹿洞讀書,詩骨陳子昂年輕時也在家鄉的金華山上讀書,至今四川射洪依然有陳子昂讀書檯,我曾有緣去祭拜過陳子昂,那確實是一處清幽所在。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其二,“麥秋旋里”是指秋天麥子成熟的時候,返回鄉里。為什麼麥子成熟了要還鄉呢,因為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每年春種和秋收兩季,都是農忙時節,一家人要共同下地幹農活。就連各州縣在農忙時節,都要停止訴訟,先幹農活,可見古人對農耕的重視。《六部成語·刑部·農忙》載:“州縣官於耕種收穫之際,例應停訟,稱之農忙。”

現在社會農業生產力大幅上升,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孩子,每年依然會在農忙時幫助家裡幹活,我小時候在縣城唸書,就特別羨慕鄉鎮上的小夥伴,每年農忙時都會放一週左右的農忙假。

接下來孫太白說曾祖回鄉呆了一旬。

旬的含義很廣,以生肖為單位,則一個生肖週期為一旬,12年;若以年為單位,則10年為一旬;以月為單位,一月分上中下三旬,10天為一旬。

這裡曾祖回鄉自然是以日計算,也就是10天,正符合農忙的時間,由此可推測曾祖是在秋收時節回家幹農活了。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感官與空間交錯,引人入勝

接下來的幾組文字,從曾祖回寺後的情景,到山魈來臨前的風聲,再到與山魈爭鬥的過程,最後山魈離去,一切如常,是蒲松齡的筆力所在,也是全篇的精華。

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僕糞除,至晚始覺清爽可坐。

當曾祖回到寺中,打開書齋門,只見書案上落滿了灰塵,窗戶間也佈滿了蜘蛛網。

這一段看似輕描淡寫,卻為下文埋下了伏筆。要知道,曾祖回鄉僅僅一旬而已,但寺中房間是一幅久無人住的模樣,側面說明了這柳溝寺偏遠清靜,少有人至。這篇故事寫的是山魈,文中以“大鬼”稱之,既然有鬼怪出沒,那一定要“偏遠無人”的環境才能與之關聯。

剛剛經歷了10天農忙操勞,又經歷了來回舟車勞頓,沒想到回到寺裡還要大掃除,曾祖和僕人一直忙到晚上,才得片刻休憩。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竊謂寺僧失扃。注念間,風聲漸近居廬,俄而房門闢矣。大疑之。思未定,聲已入屋;又有靴聲鏗鏗然,漸傍寢門。心始怖。

蒲松齡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是個優秀的恐怖片導演。回想一下你看過的恐怖片,高潮來臨之前,是不是都會先響起讓人神經緊繃的背景音樂?蒲松齡先生深諳此道,在山魈將來未來之時,他從聽覺入筆,寫風聲。

先是模糊難辨的“風聲隆隆”,然後聲音由山門慢慢靠近房間“漸近居廬”,很快就到了房門外,年輕的書生疑慮未定,風聲已經到了屋子裡!最後,他聽到了“靴聲鏗鏗然”,這時聽覺已從模糊難辨轉為具體,讀者和曾祖一起,感受到了恐怖的氣息。

俄而寢門闢矣。急視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與樑齊。

大鬼出現了!描寫也從聽覺轉向視覺:只見一隻大鬼闖進房間,站在床前,高大竟與房樑相齊。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閃,繞室四顧;張巨口如盆,齒疏疏長三寸許;舌動喉鳴,呵喇之聲,響連四壁。

接著視覺與聽覺相融,那大鬼面似像老瓜皮,目光如閃電,血盆大口,稀疏獠牙三寸長,它翻動舌頭的時候,喉嚨間發出“呵喇”之聲,震動得四壁都嗡嗡作響。

這幾段描寫極其簡短,但極具張力和層次感,感官上從聽覺轉換到視覺,最後聽覺視覺相融在一起,同時空間上也在不斷地變換,由遠及近:從山門,到廬居,到房門,到屋裡,直至床前。

雖然感官和空間都在變換,但行文嚴謹流暢,絲毫不亂,反而給人以緊迫感。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爭鬥

曾祖心中害怕到了極點,但腦子還很清醒,他意識到自己與大鬼只有咫尺距離,逃跑是不可能了,於是悄悄從枕頭下拔出佩刀,砍在大鬼的肚子上,聲音像是有東西砸在缶上。文中描寫曾祖拔刀砍鬼,只用了短促有力的5個字:

遽(jù)拔而斫(zhuó)之。

遽有急忙、驚慌之意。而和曾祖“遽拔而斫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鬼。這一刀激怒了大鬼,它伸出巨爪就要去抓曾祖,好在曾祖下意識向後一躲,避開了致命一擊。

這一段中我讀到了古龍的味道,不同於金庸場面宏大,招式華麗,古龍筆下的高手過招之時,只用一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蒲松齡筆下的曾祖與大鬼之間的這場爭鬥也是如此,彼此只用一招,大鬼以巨爪沒有抓住曾祖,絕不再使用第二招,只把被子撕得粉碎以洩憤:

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

還真是一隻講江湖道義的大鬼,可憐那床無辜的被子,成了曾祖的替死鬼。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最終,曾祖伏地大叫,引來周圍人相助,只見門閉如故,但房內留下了打鬥的痕跡:

啟扉檢照,見有爪痕如箕,五指著處皆穿。

嘿,一流的小說家永遠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本以為大鬼離開故事就該結束,誰能想到蒲松齡會用這樣一段話,來補寫爭鬥的激烈,讓故事在結束之後,還保持著餘味不盡的恐怖張力!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序章

故事開篇首先交代了人物和背景,這一切皆由孫太白口中述來: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

切莫小看孫太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9字,但其中大有文章,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件古人的生活方式。

其一,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偏愛選擇寺廟或山林這樣的清幽之所,很多書院也選擇依山而建,這樣可以讓學子免受外界打擾,靜下心來寒窗苦讀。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就曾在五老峰東南麓白鹿洞讀書,詩骨陳子昂年輕時也在家鄉的金華山上讀書,至今四川射洪依然有陳子昂讀書檯,我曾有緣去祭拜過陳子昂,那確實是一處清幽所在。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其二,“麥秋旋里”是指秋天麥子成熟的時候,返回鄉里。為什麼麥子成熟了要還鄉呢,因為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每年春種和秋收兩季,都是農忙時節,一家人要共同下地幹農活。就連各州縣在農忙時節,都要停止訴訟,先幹農活,可見古人對農耕的重視。《六部成語·刑部·農忙》載:“州縣官於耕種收穫之際,例應停訟,稱之農忙。”

現在社會農業生產力大幅上升,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孩子,每年依然會在農忙時幫助家裡幹活,我小時候在縣城唸書,就特別羨慕鄉鎮上的小夥伴,每年農忙時都會放一週左右的農忙假。

接下來孫太白說曾祖回鄉呆了一旬。

旬的含義很廣,以生肖為單位,則一個生肖週期為一旬,12年;若以年為單位,則10年為一旬;以月為單位,一月分上中下三旬,10天為一旬。

這裡曾祖回鄉自然是以日計算,也就是10天,正符合農忙的時間,由此可推測曾祖是在秋收時節回家幹農活了。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感官與空間交錯,引人入勝

接下來的幾組文字,從曾祖回寺後的情景,到山魈來臨前的風聲,再到與山魈爭鬥的過程,最後山魈離去,一切如常,是蒲松齡的筆力所在,也是全篇的精華。

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僕糞除,至晚始覺清爽可坐。

當曾祖回到寺中,打開書齋門,只見書案上落滿了灰塵,窗戶間也佈滿了蜘蛛網。

這一段看似輕描淡寫,卻為下文埋下了伏筆。要知道,曾祖回鄉僅僅一旬而已,但寺中房間是一幅久無人住的模樣,側面說明了這柳溝寺偏遠清靜,少有人至。這篇故事寫的是山魈,文中以“大鬼”稱之,既然有鬼怪出沒,那一定要“偏遠無人”的環境才能與之關聯。

剛剛經歷了10天農忙操勞,又經歷了來回舟車勞頓,沒想到回到寺裡還要大掃除,曾祖和僕人一直忙到晚上,才得片刻休憩。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竊謂寺僧失扃。注念間,風聲漸近居廬,俄而房門闢矣。大疑之。思未定,聲已入屋;又有靴聲鏗鏗然,漸傍寢門。心始怖。

蒲松齡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是個優秀的恐怖片導演。回想一下你看過的恐怖片,高潮來臨之前,是不是都會先響起讓人神經緊繃的背景音樂?蒲松齡先生深諳此道,在山魈將來未來之時,他從聽覺入筆,寫風聲。

先是模糊難辨的“風聲隆隆”,然後聲音由山門慢慢靠近房間“漸近居廬”,很快就到了房門外,年輕的書生疑慮未定,風聲已經到了屋子裡!最後,他聽到了“靴聲鏗鏗然”,這時聽覺已從模糊難辨轉為具體,讀者和曾祖一起,感受到了恐怖的氣息。

俄而寢門闢矣。急視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與樑齊。

大鬼出現了!描寫也從聽覺轉向視覺:只見一隻大鬼闖進房間,站在床前,高大竟與房樑相齊。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閃,繞室四顧;張巨口如盆,齒疏疏長三寸許;舌動喉鳴,呵喇之聲,響連四壁。

接著視覺與聽覺相融,那大鬼面似像老瓜皮,目光如閃電,血盆大口,稀疏獠牙三寸長,它翻動舌頭的時候,喉嚨間發出“呵喇”之聲,震動得四壁都嗡嗡作響。

這幾段描寫極其簡短,但極具張力和層次感,感官上從聽覺轉換到視覺,最後聽覺視覺相融在一起,同時空間上也在不斷地變換,由遠及近:從山門,到廬居,到房門,到屋裡,直至床前。

雖然感官和空間都在變換,但行文嚴謹流暢,絲毫不亂,反而給人以緊迫感。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爭鬥

曾祖心中害怕到了極點,但腦子還很清醒,他意識到自己與大鬼只有咫尺距離,逃跑是不可能了,於是悄悄從枕頭下拔出佩刀,砍在大鬼的肚子上,聲音像是有東西砸在缶上。文中描寫曾祖拔刀砍鬼,只用了短促有力的5個字:

遽(jù)拔而斫(zhuó)之。

遽有急忙、驚慌之意。而和曾祖“遽拔而斫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鬼。這一刀激怒了大鬼,它伸出巨爪就要去抓曾祖,好在曾祖下意識向後一躲,避開了致命一擊。

這一段中我讀到了古龍的味道,不同於金庸場面宏大,招式華麗,古龍筆下的高手過招之時,只用一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蒲松齡筆下的曾祖與大鬼之間的這場爭鬥也是如此,彼此只用一招,大鬼以巨爪沒有抓住曾祖,絕不再使用第二招,只把被子撕得粉碎以洩憤:

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

還真是一隻講江湖道義的大鬼,可憐那床無辜的被子,成了曾祖的替死鬼。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最終,曾祖伏地大叫,引來周圍人相助,只見門閉如故,但房內留下了打鬥的痕跡:

啟扉檢照,見有爪痕如箕,五指著處皆穿。

嘿,一流的小說家永遠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本以為大鬼離開故事就該結束,誰能想到蒲松齡會用這樣一段話,來補寫爭鬥的激烈,讓故事在結束之後,還保持著餘味不盡的恐怖張力!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小結

以上就是《山魈》篇中,蒲松齡對聽見鬼、看見鬼、與鬼鬥爭的全過程,他像一個浪漫的詩人,頗有李長吉“百年老梟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之風;又像一個高明的畫家,只需寥寥數筆,便描繪出綺麗詭異的鬼怪世界;還像一個出色的導演,對聽覺、視覺和觀眾心理的把控到了極致。

可蒲松齡並不是詩人,也不是畫家,更不是導演,他是一個小說家,以超一流的文墨,寫出了最美妙的《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序章

故事開篇首先交代了人物和背景,這一切皆由孫太白口中述來: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

切莫小看孫太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9字,但其中大有文章,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件古人的生活方式。

其一,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偏愛選擇寺廟或山林這樣的清幽之所,很多書院也選擇依山而建,這樣可以讓學子免受外界打擾,靜下心來寒窗苦讀。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就曾在五老峰東南麓白鹿洞讀書,詩骨陳子昂年輕時也在家鄉的金華山上讀書,至今四川射洪依然有陳子昂讀書檯,我曾有緣去祭拜過陳子昂,那確實是一處清幽所在。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其二,“麥秋旋里”是指秋天麥子成熟的時候,返回鄉里。為什麼麥子成熟了要還鄉呢,因為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每年春種和秋收兩季,都是農忙時節,一家人要共同下地幹農活。就連各州縣在農忙時節,都要停止訴訟,先幹農活,可見古人對農耕的重視。《六部成語·刑部·農忙》載:“州縣官於耕種收穫之際,例應停訟,稱之農忙。”

現在社會農業生產力大幅上升,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孩子,每年依然會在農忙時幫助家裡幹活,我小時候在縣城唸書,就特別羨慕鄉鎮上的小夥伴,每年農忙時都會放一週左右的農忙假。

接下來孫太白說曾祖回鄉呆了一旬。

旬的含義很廣,以生肖為單位,則一個生肖週期為一旬,12年;若以年為單位,則10年為一旬;以月為單位,一月分上中下三旬,10天為一旬。

這裡曾祖回鄉自然是以日計算,也就是10天,正符合農忙的時間,由此可推測曾祖是在秋收時節回家幹農活了。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感官與空間交錯,引人入勝

接下來的幾組文字,從曾祖回寺後的情景,到山魈來臨前的風聲,再到與山魈爭鬥的過程,最後山魈離去,一切如常,是蒲松齡的筆力所在,也是全篇的精華。

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僕糞除,至晚始覺清爽可坐。

當曾祖回到寺中,打開書齋門,只見書案上落滿了灰塵,窗戶間也佈滿了蜘蛛網。

這一段看似輕描淡寫,卻為下文埋下了伏筆。要知道,曾祖回鄉僅僅一旬而已,但寺中房間是一幅久無人住的模樣,側面說明了這柳溝寺偏遠清靜,少有人至。這篇故事寫的是山魈,文中以“大鬼”稱之,既然有鬼怪出沒,那一定要“偏遠無人”的環境才能與之關聯。

剛剛經歷了10天農忙操勞,又經歷了來回舟車勞頓,沒想到回到寺裡還要大掃除,曾祖和僕人一直忙到晚上,才得片刻休憩。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竊謂寺僧失扃。注念間,風聲漸近居廬,俄而房門闢矣。大疑之。思未定,聲已入屋;又有靴聲鏗鏗然,漸傍寢門。心始怖。

蒲松齡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是個優秀的恐怖片導演。回想一下你看過的恐怖片,高潮來臨之前,是不是都會先響起讓人神經緊繃的背景音樂?蒲松齡先生深諳此道,在山魈將來未來之時,他從聽覺入筆,寫風聲。

先是模糊難辨的“風聲隆隆”,然後聲音由山門慢慢靠近房間“漸近居廬”,很快就到了房門外,年輕的書生疑慮未定,風聲已經到了屋子裡!最後,他聽到了“靴聲鏗鏗然”,這時聽覺已從模糊難辨轉為具體,讀者和曾祖一起,感受到了恐怖的氣息。

俄而寢門闢矣。急視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與樑齊。

大鬼出現了!描寫也從聽覺轉向視覺:只見一隻大鬼闖進房間,站在床前,高大竟與房樑相齊。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閃,繞室四顧;張巨口如盆,齒疏疏長三寸許;舌動喉鳴,呵喇之聲,響連四壁。

接著視覺與聽覺相融,那大鬼面似像老瓜皮,目光如閃電,血盆大口,稀疏獠牙三寸長,它翻動舌頭的時候,喉嚨間發出“呵喇”之聲,震動得四壁都嗡嗡作響。

這幾段描寫極其簡短,但極具張力和層次感,感官上從聽覺轉換到視覺,最後聽覺視覺相融在一起,同時空間上也在不斷地變換,由遠及近:從山門,到廬居,到房門,到屋裡,直至床前。

雖然感官和空間都在變換,但行文嚴謹流暢,絲毫不亂,反而給人以緊迫感。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爭鬥

曾祖心中害怕到了極點,但腦子還很清醒,他意識到自己與大鬼只有咫尺距離,逃跑是不可能了,於是悄悄從枕頭下拔出佩刀,砍在大鬼的肚子上,聲音像是有東西砸在缶上。文中描寫曾祖拔刀砍鬼,只用了短促有力的5個字:

遽(jù)拔而斫(zhuó)之。

遽有急忙、驚慌之意。而和曾祖“遽拔而斫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鬼。這一刀激怒了大鬼,它伸出巨爪就要去抓曾祖,好在曾祖下意識向後一躲,避開了致命一擊。

這一段中我讀到了古龍的味道,不同於金庸場面宏大,招式華麗,古龍筆下的高手過招之時,只用一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蒲松齡筆下的曾祖與大鬼之間的這場爭鬥也是如此,彼此只用一招,大鬼以巨爪沒有抓住曾祖,絕不再使用第二招,只把被子撕得粉碎以洩憤:

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

還真是一隻講江湖道義的大鬼,可憐那床無辜的被子,成了曾祖的替死鬼。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最終,曾祖伏地大叫,引來周圍人相助,只見門閉如故,但房內留下了打鬥的痕跡:

啟扉檢照,見有爪痕如箕,五指著處皆穿。

嘿,一流的小說家永遠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本以為大鬼離開故事就該結束,誰能想到蒲松齡會用這樣一段話,來補寫爭鬥的激烈,讓故事在結束之後,還保持著餘味不盡的恐怖張力!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小結

以上就是《山魈》篇中,蒲松齡對聽見鬼、看見鬼、與鬼鬥爭的全過程,他像一個浪漫的詩人,頗有李長吉“百年老梟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之風;又像一個高明的畫家,只需寥寥數筆,便描繪出綺麗詭異的鬼怪世界;還像一個出色的導演,對聽覺、視覺和觀眾心理的把控到了極致。

可蒲松齡並不是詩人,也不是畫家,更不是導演,他是一個小說家,以超一流的文墨,寫出了最美妙的《聊齋志異》。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

《聊齋志異》有《山魈(xiāo)》一篇小故事,講述的是孫太白曾祖與山魈鬥爭的恐怖經歷,整個故事由孫太白口述,大致情節是——曾祖年輕時在南山柳溝寺讀書,一天晚上他正準備休息時,突然有個大鬼破門而入,曾祖與大鬼進行了一場生死搏鬥,最後僥倖脫險。

郭沫若稱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山魈》就體現了他寫鬼寫妖的高明之處,故事雖然短小,但極有層次,值得反覆咀嚼。

在咀嚼故事之前,我們先看看山魈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山魈

在現代動物學分類中,也有山魈,是世界上最大的猴科靈長類動物。但本故事中的山魈卻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不明鬼怪,很多鬼神相關的古籍中,都能看到山魈的影子。

如道家經典《抱朴子·登涉篇》中稱之為山精,有“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的記載;南北朝時期成書的《荊楚歲時記》,以及更早的漢東方朔所撰《神異經》中,則將山魈寫作山臊(sāo),更有趣的是《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了正月初一燃放爆竹,以闢山臊的故事,因此山臊也被很多人認為是年獸的雛形。

如果再往上追溯,可以在《山海經·北山經》找到疑似山魈的記載,說在獄法之山,有一種名曰山(犭軍)的怪獸,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若以《山海經》中的描述,這種怪獸與現代動物學中所指的山魈十分相似,其狀如犬是一種比喻,可能具有有靈長類屬性,山魈俗語猴科,面部也確實有人臉特徵,善投更是符合現代山魈投擲石塊的喜好,見人則笑這一點,可能是因為猴類動物遇見人類入侵,呲牙咧嘴作警告的表情,被古人認為是在笑。

如此看來,《山海經》中的動物與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簡直一模一樣,但現代意義上的山魈產於非洲,幾乎不可能與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交集,所以現代“山魈”這一名字的由來,可能是中國動物學家在為其命名時,把這一充滿中國神話色彩的名字賦予了這個動物種類。

好了,瞭解完山魈的前世今生,我們正式進入《聊齋》故事吧。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序章

故事開篇首先交代了人物和背景,這一切皆由孫太白口中述來:

孫太白嘗言: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麥秋旋里,經旬始返。

切莫小看孫太白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9字,但其中大有文章,至少向我們說明了兩件古人的生活方式。

其一,古代人讀書的時候,偏愛選擇寺廟或山林這樣的清幽之所,很多書院也選擇依山而建,這樣可以讓學子免受外界打擾,靜下心來寒窗苦讀。寫下“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唐末詩人王貞白,就曾在五老峰東南麓白鹿洞讀書,詩骨陳子昂年輕時也在家鄉的金華山上讀書,至今四川射洪依然有陳子昂讀書檯,我曾有緣去祭拜過陳子昂,那確實是一處清幽所在。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其二,“麥秋旋里”是指秋天麥子成熟的時候,返回鄉里。為什麼麥子成熟了要還鄉呢,因為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每年春種和秋收兩季,都是農忙時節,一家人要共同下地幹農活。就連各州縣在農忙時節,都要停止訴訟,先幹農活,可見古人對農耕的重視。《六部成語·刑部·農忙》載:“州縣官於耕種收穫之際,例應停訟,稱之農忙。”

現在社會農業生產力大幅上升,但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小孩子,每年依然會在農忙時幫助家裡幹活,我小時候在縣城唸書,就特別羨慕鄉鎮上的小夥伴,每年農忙時都會放一週左右的農忙假。

接下來孫太白說曾祖回鄉呆了一旬。

旬的含義很廣,以生肖為單位,則一個生肖週期為一旬,12年;若以年為單位,則10年為一旬;以月為單位,一月分上中下三旬,10天為一旬。

這裡曾祖回鄉自然是以日計算,也就是10天,正符合農忙的時間,由此可推測曾祖是在秋收時節回家幹農活了。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感官與空間交錯,引人入勝

接下來的幾組文字,從曾祖回寺後的情景,到山魈來臨前的風聲,再到與山魈爭鬥的過程,最後山魈離去,一切如常,是蒲松齡的筆力所在,也是全篇的精華。

啟齋門,則案上塵生,窗間絲滿。命僕糞除,至晚始覺清爽可坐。

當曾祖回到寺中,打開書齋門,只見書案上落滿了灰塵,窗戶間也佈滿了蜘蛛網。

這一段看似輕描淡寫,卻為下文埋下了伏筆。要知道,曾祖回鄉僅僅一旬而已,但寺中房間是一幅久無人住的模樣,側面說明了這柳溝寺偏遠清靜,少有人至。這篇故事寫的是山魈,文中以“大鬼”稱之,既然有鬼怪出沒,那一定要“偏遠無人”的環境才能與之關聯。

剛剛經歷了10天農忙操勞,又經歷了來回舟車勞頓,沒想到回到寺裡還要大掃除,曾祖和僕人一直忙到晚上,才得片刻休憩。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竊謂寺僧失扃。注念間,風聲漸近居廬,俄而房門闢矣。大疑之。思未定,聲已入屋;又有靴聲鏗鏗然,漸傍寢門。心始怖。

蒲松齡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是個優秀的恐怖片導演。回想一下你看過的恐怖片,高潮來臨之前,是不是都會先響起讓人神經緊繃的背景音樂?蒲松齡先生深諳此道,在山魈將來未來之時,他從聽覺入筆,寫風聲。

先是模糊難辨的“風聲隆隆”,然後聲音由山門慢慢靠近房間“漸近居廬”,很快就到了房門外,年輕的書生疑慮未定,風聲已經到了屋子裡!最後,他聽到了“靴聲鏗鏗然”,這時聽覺已從模糊難辨轉為具體,讀者和曾祖一起,感受到了恐怖的氣息。

俄而寢門闢矣。急視之,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殆與樑齊。

大鬼出現了!描寫也從聽覺轉向視覺:只見一隻大鬼闖進房間,站在床前,高大竟與房樑相齊。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面似老瓜皮色;目光睒閃,繞室四顧;張巨口如盆,齒疏疏長三寸許;舌動喉鳴,呵喇之聲,響連四壁。

接著視覺與聽覺相融,那大鬼面似像老瓜皮,目光如閃電,血盆大口,稀疏獠牙三寸長,它翻動舌頭的時候,喉嚨間發出“呵喇”之聲,震動得四壁都嗡嗡作響。

這幾段描寫極其簡短,但極具張力和層次感,感官上從聽覺轉換到視覺,最後聽覺視覺相融在一起,同時空間上也在不斷地變換,由遠及近:從山門,到廬居,到房門,到屋裡,直至床前。

雖然感官和空間都在變換,但行文嚴謹流暢,絲毫不亂,反而給人以緊迫感。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爭鬥

曾祖心中害怕到了極點,但腦子還很清醒,他意識到自己與大鬼只有咫尺距離,逃跑是不可能了,於是悄悄從枕頭下拔出佩刀,砍在大鬼的肚子上,聲音像是有東西砸在缶上。文中描寫曾祖拔刀砍鬼,只用了短促有力的5個字:

遽(jù)拔而斫(zhuó)之。

遽有急忙、驚慌之意。而和曾祖“遽拔而斫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鬼。這一刀激怒了大鬼,它伸出巨爪就要去抓曾祖,好在曾祖下意識向後一躲,避開了致命一擊。

這一段中我讀到了古龍的味道,不同於金庸場面宏大,招式華麗,古龍筆下的高手過招之時,只用一招,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蒲松齡筆下的曾祖與大鬼之間的這場爭鬥也是如此,彼此只用一招,大鬼以巨爪沒有抓住曾祖,絕不再使用第二招,只把被子撕得粉碎以洩憤:

鬼攫得衾,捽之,忿忿而去。

還真是一隻講江湖道義的大鬼,可憐那床無辜的被子,成了曾祖的替死鬼。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最終,曾祖伏地大叫,引來周圍人相助,只見門閉如故,但房內留下了打鬥的痕跡:

啟扉檢照,見有爪痕如箕,五指著處皆穿。

嘿,一流的小說家永遠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尾,本以為大鬼離開故事就該結束,誰能想到蒲松齡會用這樣一段話,來補寫爭鬥的激烈,讓故事在結束之後,還保持著餘味不盡的恐怖張力!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小結

以上就是《山魈》篇中,蒲松齡對聽見鬼、看見鬼、與鬼鬥爭的全過程,他像一個浪漫的詩人,頗有李長吉“百年老梟成木魅,笑聲碧火巢中起”之風;又像一個高明的畫家,只需寥寥數筆,便描繪出綺麗詭異的鬼怪世界;還像一個出色的導演,對聽覺、視覺和觀眾心理的把控到了極致。

可蒲松齡並不是詩人,也不是畫家,更不是導演,他是一個小說家,以超一流的文墨,寫出了最美妙的《聊齋志異》。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傳說中的怪獸,《聊齋》和《山海經》中都有它,山魈到底是什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