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在山西省澤州縣太行山麓,有一座擁有2600多年曆史的古鎮——大陽古鎮,它是歷史上著名的“九州針都”,已經稱雄華夏400多年。

隨著時間的流逝,大陽手工制針業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輝煌,但是,古鎮裡有這麼一個人,他依然每天堅持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鋼針,讓古老的賣針歌迴盪在古鎮的每個角落。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唱這首歌的是已經71歲的李連伍。喝水,潤嗓,練歌,這是李連伍老人每天起床後乾的第一件事情,李連伍是澤州縣大陽鎮人,經營著一家針店,祖祖輩輩都在鎮上賣針,到他已經是第7代了,和別人不一樣,他賣針還要穿上一套專門的行頭。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李連伍告訴玉蘭君,這件手工的海棠藍衣服是他爺爺賣針時穿過的,衣服已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除此之外,在大陽古鎮你還能看到一塊不大的牌子匾,掛在門口,上面寫著幾個大字“陽阿李記針行”,門店兩端有一副楹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橫批“好針好針!”這就是李連五的祖輩為他留下來的,如今,他已經是大陽古鎮為數不多的賣針人,也是唯一會唱賣針歌的人。

穿好行頭後,李連伍拆下一塊塊門板,掛出小店的招牌,開始了一天的營生。俗話說,要想生意好,吆喝不能少。李連伍做生意,不僅吆喝,還唱歌,因此他每次賣針都能引來許多人。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李連伍所唱的是他家祖輩傳下來的《賣針歌》,這首歌極具大陽地方特色,早年是大陽的針商針販吆喝生意的小調,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有腔有調的歌曲,現在全鎮也就只有李連伍會唱了,唱到高興時,李連伍還要表演一下甩針的手藝,只見他握五根鋼針,手腕發力一甩,針間就插在了木板上。

他賣針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想讓後人瞭解大陽古鎮那段輝煌的歷史,牢記這門古老的手藝,將大陽古鎮的鋼針文化傳承下去。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有人做針,才會有人賣針,所以若要講述大陽古鎮的鋼針文化,還得從制針業的興起開始講起。

《山海經》記載:“虎尾山,其陰有鐵。”虎尾山在大陽鎮東五里處。原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大陽古鎮已經發現鐵礦,豐富的鐵礦資源促進了當地冶煉的發展,而冶煉業的發展和興盛為大陽手工製造業提供了便利條件,其中手工制針尤為耀眼。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小小鋼針做得精,賣遍八府共九州,東京賣到汴梁地,西京賣到長安城,南京賣遍應天府,北京賣遍順天城。能繡龍,能繡鳳,能繡宋朝一營兵,繡個喜鵲叫喳喳,繡個蟈蟈蹦三蹦。”

這首賣針歌,講述的就是大陽鋼針,銷往中國大江南北的故事,據記載,從明嘉靖年間至清末,大陽古鎮幾乎家家戶戶都制針,在長達4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大陽古鎮制針的規模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鄉中業此者,舊僅三、二家而止,今則列肆者屈指不能盡,至工一藝而資以養生者,比屋皆是。”從針翁廟現存石碑碑文來看,到明崇禎年間,大陽制針業極盛時“幾乎戶戶制針”,行銷長江以北地區,佔據了大半個中國市場,並且還銷到中亞等地。可以說,中國人所用針,一半以上出自大陽古鎮。

在清光緒年間,被李希霍芬稱為“是本省惟一值得注意的輸出品”的大陽制針業,隨著西方國家機制針的湧入,終於一蹶不振,從此敗下陣來。據史料記載:1881年,洋針進口量為20.1億支,而到了1891年就達到31.2億支。在列強的圍堵之下,作為山西手工制鐵業“頭號種子選手”的大陽手工制針,最終停止了生產。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隨著制針業的蕭條,賣針業也逐漸衰落,很多賣針的人家都已經關門,而李連五卻沒有放棄,他已經堅持賣針13年。而正是因為有他的存在,你才能在大街看到挑著扁擔的賣針人呢聽到那聲“賣針嘍,小小鋼針做得精,賣遍八府共九州......。“

一雙圓口布鞋,一件藏青色的長袍,一頂瓜皮帽,一副老式寬邊眼鏡,一聲吆喝,如果你哪天去了大陽古鎮看到打扮成這般樣的人,那定是李連五,你一定要聽聽他唱的那《賣針歌》,聽聽過去的故事......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幅員遼闊的中國,還有很多風物不為人知。跟隨“玉蘭旅行”,帶你見識地道的中國民間。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你聽過《賣報歌》,但是你聽過《賣針歌》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