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擦尖又稱擦蝌蚪,是山西省久負盛名的地方傳統麵食。紅面擦尖色澤深紅,口感筋斗,利口,配滷十分美味。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擦尖又稱擦蝌蚪,是山西省久負盛名的地方傳統麵食。紅面擦尖色澤深紅,口感筋斗,利口,配滷十分美味。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抿尖是山西眾多面食中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抿尖用豆麵製成,叫豆麵抿尖。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擦尖又稱擦蝌蚪,是山西省久負盛名的地方傳統麵食。紅面擦尖色澤深紅,口感筋斗,利口,配滷十分美味。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抿尖是山西眾多面食中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抿尖用豆麵製成,叫豆麵抿尖。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饅頭是中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製作簡單、鬆軟可口,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麵饃等。在山西,尤其晉南人,每頓飯都必吃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擦尖又稱擦蝌蚪,是山西省久負盛名的地方傳統麵食。紅面擦尖色澤深紅,口感筋斗,利口,配滷十分美味。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抿尖是山西眾多面食中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抿尖用豆麵製成,叫豆麵抿尖。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饅頭是中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製作簡單、鬆軟可口,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麵饃等。在山西,尤其晉南人,每頓飯都必吃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莜麵栲栳栳是將熱水和好的麵糰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託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西紅柿雞蛋滷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莜麵產於雁北高寒地區,有降三高之功效。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擦尖又稱擦蝌蚪,是山西省久負盛名的地方傳統麵食。紅面擦尖色澤深紅,口感筋斗,利口,配滷十分美味。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抿尖是山西眾多面食中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抿尖用豆麵製成,叫豆麵抿尖。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饅頭是中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製作簡單、鬆軟可口,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麵饃等。在山西,尤其晉南人,每頓飯都必吃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莜麵栲栳栳是將熱水和好的麵糰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託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西紅柿雞蛋滷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莜麵產於雁北高寒地區,有降三高之功效。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饊子是中國北方的一道小吃,香酥脆口,以它為主料,搭配捲餅、香蔥和自制的西瓜醬等成菜。人們用捲餅包裹饊子、香蔥和喜歡的味料食用。它的特色在於製作簡單,口感脆爽。

山西人與面…

山西人愛食麵與山西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種植習慣是分不開的。百姓食麵方便且歷史悠久,口味和樣式很多,久而久之,山西人在胃裡形成一種對面食情有獨鍾的感覺。

麵食對於山西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僅僅作為充飢的食物,而已經成為一種包含情感和哲學意蘊的“精神食糧”,長期以來民間在逢年過節、婚禮、祭祀神靈等也留下了吃麵食的習俗,寓意也各有不同。

據瞭解,山西部分地區訂婚時,丈母孃一般以貓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讓姑爺聽話。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擦尖又稱擦蝌蚪,是山西省久負盛名的地方傳統麵食。紅面擦尖色澤深紅,口感筋斗,利口,配滷十分美味。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抿尖是山西眾多面食中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抿尖用豆麵製成,叫豆麵抿尖。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饅頭是中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製作簡單、鬆軟可口,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麵饃等。在山西,尤其晉南人,每頓飯都必吃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莜麵栲栳栳是將熱水和好的麵糰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託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西紅柿雞蛋滷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莜麵產於雁北高寒地區,有降三高之功效。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饊子是中國北方的一道小吃,香酥脆口,以它為主料,搭配捲餅、香蔥和自制的西瓜醬等成菜。人們用捲餅包裹饊子、香蔥和喜歡的味料食用。它的特色在於製作簡單,口感脆爽。

山西人與面…

山西人愛食麵與山西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種植習慣是分不開的。百姓食麵方便且歷史悠久,口味和樣式很多,久而久之,山西人在胃裡形成一種對面食情有獨鍾的感覺。

麵食對於山西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僅僅作為充飢的食物,而已經成為一種包含情感和哲學意蘊的“精神食糧”,長期以來民間在逢年過節、婚禮、祭祀神靈等也留下了吃麵食的習俗,寓意也各有不同。

據瞭解,山西部分地區訂婚時,丈母孃一般以貓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讓姑爺聽話。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山西面塑在傳統習俗中的作用最為顯著,麵塑主要包括兩類:花饃和禮饃。

花饃中“棗山”除了用來祭祀神靈外,還寓意“早生貴子”;清明節的“飛燕”花饃,既是掃墳祭禮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飛來,陽光明媚。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擦尖又稱擦蝌蚪,是山西省久負盛名的地方傳統麵食。紅面擦尖色澤深紅,口感筋斗,利口,配滷十分美味。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抿尖是山西眾多面食中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抿尖用豆麵製成,叫豆麵抿尖。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饅頭是中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製作簡單、鬆軟可口,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麵饃等。在山西,尤其晉南人,每頓飯都必吃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莜麵栲栳栳是將熱水和好的麵糰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託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西紅柿雞蛋滷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莜麵產於雁北高寒地區,有降三高之功效。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饊子是中國北方的一道小吃,香酥脆口,以它為主料,搭配捲餅、香蔥和自制的西瓜醬等成菜。人們用捲餅包裹饊子、香蔥和喜歡的味料食用。它的特色在於製作簡單,口感脆爽。

山西人與面…

山西人愛食麵與山西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種植習慣是分不開的。百姓食麵方便且歷史悠久,口味和樣式很多,久而久之,山西人在胃裡形成一種對面食情有獨鍾的感覺。

麵食對於山西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僅僅作為充飢的食物,而已經成為一種包含情感和哲學意蘊的“精神食糧”,長期以來民間在逢年過節、婚禮、祭祀神靈等也留下了吃麵食的習俗,寓意也各有不同。

據瞭解,山西部分地區訂婚時,丈母孃一般以貓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讓姑爺聽話。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山西面塑在傳統習俗中的作用最為顯著,麵塑主要包括兩類:花饃和禮饃。

花饃中“棗山”除了用來祭祀神靈外,還寓意“早生貴子”;清明節的“飛燕”花饃,既是掃墳祭禮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飛來,陽光明媚。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禮饃則是伴隨誕生、婚嫁、壽筵、喪葬等人生儀禮而製作的饋贈物品,互贈於親戚鄉里之間,傳遞著濃厚的鄉里鄉情。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擦尖又稱擦蝌蚪,是山西省久負盛名的地方傳統麵食。紅面擦尖色澤深紅,口感筋斗,利口,配滷十分美味。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抿尖是山西眾多面食中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抿尖用豆麵製成,叫豆麵抿尖。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饅頭是中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製作簡單、鬆軟可口,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麵饃等。在山西,尤其晉南人,每頓飯都必吃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莜麵栲栳栳是將熱水和好的麵糰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託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西紅柿雞蛋滷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莜麵產於雁北高寒地區,有降三高之功效。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饊子是中國北方的一道小吃,香酥脆口,以它為主料,搭配捲餅、香蔥和自制的西瓜醬等成菜。人們用捲餅包裹饊子、香蔥和喜歡的味料食用。它的特色在於製作簡單,口感脆爽。

山西人與面…

山西人愛食麵與山西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種植習慣是分不開的。百姓食麵方便且歷史悠久,口味和樣式很多,久而久之,山西人在胃裡形成一種對面食情有獨鍾的感覺。

麵食對於山西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僅僅作為充飢的食物,而已經成為一種包含情感和哲學意蘊的“精神食糧”,長期以來民間在逢年過節、婚禮、祭祀神靈等也留下了吃麵食的習俗,寓意也各有不同。

據瞭解,山西部分地區訂婚時,丈母孃一般以貓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讓姑爺聽話。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山西面塑在傳統習俗中的作用最為顯著,麵塑主要包括兩類:花饃和禮饃。

花饃中“棗山”除了用來祭祀神靈外,還寓意“早生貴子”;清明節的“飛燕”花饃,既是掃墳祭禮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飛來,陽光明媚。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禮饃則是伴隨誕生、婚嫁、壽筵、喪葬等人生儀禮而製作的饋贈物品,互贈於親戚鄉里之間,傳遞著濃厚的鄉里鄉情。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關公餅也叫發財餅,關公餅一掰,財源滾滾來。相傳,關公年少時,特別喜愛母親做的貼餅。後關公殺惡霸出走從軍後,便傳授做餅技藝,讓隨軍廚師效法制作貼餅,這種有甜、有鹹的貼餅很快也被軍中將士和當地百姓所喜愛。後來,關公餅還成為了關公與故鄉親朋好友往來、表達思念之情的信物。貼餅也由此在當地越來越盛行,併成為一種民間傳統美食,更發展出甜餅、椒鹽鹹餅、夾肉貼餅等。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擦尖又稱擦蝌蚪,是山西省久負盛名的地方傳統麵食。紅面擦尖色澤深紅,口感筋斗,利口,配滷十分美味。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抿尖是山西眾多面食中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抿尖用豆麵製成,叫豆麵抿尖。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饅頭是中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製作簡單、鬆軟可口,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麵饃等。在山西,尤其晉南人,每頓飯都必吃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莜麵栲栳栳是將熱水和好的麵糰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託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西紅柿雞蛋滷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莜麵產於雁北高寒地區,有降三高之功效。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饊子是中國北方的一道小吃,香酥脆口,以它為主料,搭配捲餅、香蔥和自制的西瓜醬等成菜。人們用捲餅包裹饊子、香蔥和喜歡的味料食用。它的特色在於製作簡單,口感脆爽。

山西人與面…

山西人愛食麵與山西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種植習慣是分不開的。百姓食麵方便且歷史悠久,口味和樣式很多,久而久之,山西人在胃裡形成一種對面食情有獨鍾的感覺。

麵食對於山西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僅僅作為充飢的食物,而已經成為一種包含情感和哲學意蘊的“精神食糧”,長期以來民間在逢年過節、婚禮、祭祀神靈等也留下了吃麵食的習俗,寓意也各有不同。

據瞭解,山西部分地區訂婚時,丈母孃一般以貓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讓姑爺聽話。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山西面塑在傳統習俗中的作用最為顯著,麵塑主要包括兩類:花饃和禮饃。

花饃中“棗山”除了用來祭祀神靈外,還寓意“早生貴子”;清明節的“飛燕”花饃,既是掃墳祭禮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飛來,陽光明媚。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禮饃則是伴隨誕生、婚嫁、壽筵、喪葬等人生儀禮而製作的饋贈物品,互贈於親戚鄉里之間,傳遞著濃厚的鄉里鄉情。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關公餅也叫發財餅,關公餅一掰,財源滾滾來。相傳,關公年少時,特別喜愛母親做的貼餅。後關公殺惡霸出走從軍後,便傳授做餅技藝,讓隨軍廚師效法制作貼餅,這種有甜、有鹹的貼餅很快也被軍中將士和當地百姓所喜愛。後來,關公餅還成為了關公與故鄉親朋好友往來、表達思念之情的信物。貼餅也由此在當地越來越盛行,併成為一種民間傳統美食,更發展出甜餅、椒鹽鹹餅、夾肉貼餅等。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說起山西的糕,晉北的糕最有名的。在雁北,蓋房要吃上樑糕,喬遷要吃搬家糕,婚嫁要吃鑼鼓糕,逢年過節要吃節日糕等。“好吃不過油炸糕”,可見這炸糕在晉北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

俗話說世界面食在中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古老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我們中國有博大精深的麵食文化,其種類繁多,比較著名的像是山西刀削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陝西油潑面等等,都獨具風味,十分受喜食麵者歡迎。然而,在眾多擁有美味麵食的地方中,只有山西被冠以“麵食之鄉”,因為中國麵食在山西,大家想知道原因嗎?那我們就先從山西面食文化的成因說起……

特殊的地理位置,麵食歷史兩千年

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農業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國麵食文化的發祥地。從可考算起,山西面食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

山西地理環境複雜,氣候差異大,當地盛產小麥,玉米、高粱、莜麥、蕎麥、大豆等雜糧也非常豐富,因此,山西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特定的自然條件與傳統農業,造成了糧食生產及飲食習慣的差異,限定了山西飲食向著麵食文化模式發展。

一樣面百樣做、一樣面百樣吃

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以穀類糧食品種製成的麵食之多、用料之廣、花樣之繁、製法之巧、食法之殊,即使在以麵食為主的北方,也是獨樹一幟的。尤其是雜糧麵食品,堪稱山西面食一絕。

山西人對面食情真意切,這種偏愛也融入了山西人的睿智。有山西面食研究者統計,山西面食種類多達1800多種,通過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多種方法制作的麵食,讓人目不暇接。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刀削麵,又叫刀砍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因其風味獨特,馳名中外。用刀削出的面葉,中厚邊薄,稜鋒分明,形似柳葉;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麵食者歡迎。刀削麵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如今,山西很多地方不論男女都會削麵。飲食行業的削麵高手每分鐘削118刀,每小時可削25公斤麵粉的溼麵糰。

除了刀削麵,剔尖面、剪刀面、拉麵、揪片等都是特色的山西面食。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剔尖面,又稱撥魚、剔撥股,是山西地方傳統經典麵食,簡單說就是“用筷子撥出的麵條”。用筷子沿盤邊剔面,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葷素打滷,吃起來又香又滑十分可口。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漢族麵食小吃。因製作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麵條呈魚形,亦叫剪魚子,其製法起源於隋末。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拉麵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山西人過生日必吃拉麵,取長壽之意,因為拉麵拉的很長,而且不能斷,最好的長壽麵是一根拉麵拉出一碗。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揪片又稱掐疙瘩,是山西晉中民間傳出的一種家常面。當地人講究在婚嫁時男女雙方在啟程前必吃此面,名謂“歲數掐疙瘩”。結婚時的年齡為多少就吃多少片。吃此面有歲歲平安之意。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擦尖又稱擦蝌蚪,是山西省久負盛名的地方傳統麵食。紅面擦尖色澤深紅,口感筋斗,利口,配滷十分美味。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抿尖是山西眾多面食中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抿尖用豆麵製成,叫豆麵抿尖。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饅頭是中國麵食家族中的最大一支,製作簡單、鬆軟可口,可根據所需製成各種風味,分為花捲、刀切饃、圓饅、石榴饃、棗饃、麥芽饃、硬麵饃等。在山西,尤其晉南人,每頓飯都必吃饅頭下菜方才覺得肚子飽。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莜麵栲栳栳是將熱水和好的麵糰放於手背上,夾於中指食指中間,放置光潔石板一塊,隨手一拐、手託一推、食指一挑一卷,筋薄透亮的一個個栲栳便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籠中,急火蒸10來分鐘出鍋後,澆上羊肉蘑菇臊子、西紅柿雞蛋滷或蔥油鹽醋等,軟筋適口、濃香不絕。莜麵產於雁北高寒地區,有降三高之功效。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饊子是中國北方的一道小吃,香酥脆口,以它為主料,搭配捲餅、香蔥和自制的西瓜醬等成菜。人們用捲餅包裹饊子、香蔥和喜歡的味料食用。它的特色在於製作簡單,口感脆爽。

山西人與面…

山西人愛食麵與山西的歷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種植習慣是分不開的。百姓食麵方便且歷史悠久,口味和樣式很多,久而久之,山西人在胃裡形成一種對面食情有獨鍾的感覺。

麵食對於山西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僅僅作為充飢的食物,而已經成為一種包含情感和哲學意蘊的“精神食糧”,長期以來民間在逢年過節、婚禮、祭祀神靈等也留下了吃麵食的習俗,寓意也各有不同。

據瞭解,山西部分地區訂婚時,丈母孃一般以貓耳朵招待女婿,其意是讓姑爺聽話。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山西面塑在傳統習俗中的作用最為顯著,麵塑主要包括兩類:花饃和禮饃。

花饃中“棗山”除了用來祭祀神靈外,還寓意“早生貴子”;清明節的“飛燕”花饃,既是掃墳祭禮的用品,也表示春燕飛來,陽光明媚。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禮饃則是伴隨誕生、婚嫁、壽筵、喪葬等人生儀禮而製作的饋贈物品,互贈於親戚鄉里之間,傳遞著濃厚的鄉里鄉情。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關公餅也叫發財餅,關公餅一掰,財源滾滾來。相傳,關公年少時,特別喜愛母親做的貼餅。後關公殺惡霸出走從軍後,便傳授做餅技藝,讓隨軍廚師效法制作貼餅,這種有甜、有鹹的貼餅很快也被軍中將士和當地百姓所喜愛。後來,關公餅還成為了關公與故鄉親朋好友往來、表達思念之情的信物。貼餅也由此在當地越來越盛行,併成為一種民間傳統美食,更發展出甜餅、椒鹽鹹餅、夾肉貼餅等。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說起山西的糕,晉北的糕最有名的。在雁北,蓋房要吃上樑糕,喬遷要吃搬家糕,婚嫁要吃鑼鼓糕,逢年過節要吃節日糕等。“好吃不過油炸糕”,可見這炸糕在晉北百姓生活中的地位。

「九州風物誌」吃在山西,倍有“面兒”

總之,麵食于山西人來說,就是生活,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小編來告訴你:在山西,最好吃的面不是在餐館,而是在每個普通家庭中,媽媽做的一碗手擀麵最好吃,最難忘。

很多山西人到外地吃麵,總忘不了自己家鄉的面,此刻的麵食對於出門在外的山西人來說,早已不再是單純的面,而是鄉愁和情懷,是對家的思念。一口面足以讓隻身在外的山西人淚流滿面,因為那是媽媽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面,早已成為山西人的飲食情懷

你,是否願意品味這份情懷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