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大橙子

湖南湖北兩省毗鄰並大抵以洞庭湖為界,山東山西中間卻只能隔著河南河北遠遠相望。中國這些省區為何究竟是如何取名的?

"

文/大橙子

湖南湖北兩省毗鄰並大抵以洞庭湖為界,山東山西中間卻只能隔著河南河北遠遠相望。中國這些省區為何究竟是如何取名的?

山東和山西為何遙遙相望?中國的省區取名奧妙在此

圖/中國地圖

01 以山川得名

在我國現有的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共計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中,以山川得名的是最多的。其中包括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西、陝西、山東、山西、黑龍江、青海、遼寧、海南等在內的多個省級行政區。

以山東和山西為例,其實在唐及唐之前的“山東”、“山西”本是相鄰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山東”、“山西”與關東、關西同義,指的是崤山以東、崤山以西及函谷關以東、函谷關以西。當時泛指崤山、函谷關以東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領土為山東或關東,崤山、函谷關以西的秦國領土為山西或關西。

又因春秋時代的晉國和南北朝初期北魏的根據地在太行山以西,也將“山東”專指太行山以東,其中就包括唐代。北宋時建都開封,在開封以東地區設置京東東、西二路。金代沿襲宋制,改稱山東東、西路,管轄區域大概為今山東省及江蘇淮北地區,才開始正式將山東作為政區名稱。後元代改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初改為山東省,沿襲至今。

而山西在唐時被稱為河東道,指的是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元時改成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屬中書省,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初改置山西省,沿襲至今。

"

文/大橙子

湖南湖北兩省毗鄰並大抵以洞庭湖為界,山東山西中間卻只能隔著河南河北遠遠相望。中國這些省區為何究竟是如何取名的?

山東和山西為何遙遙相望?中國的省區取名奧妙在此

圖/中國地圖

01 以山川得名

在我國現有的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共計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中,以山川得名的是最多的。其中包括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西、陝西、山東、山西、黑龍江、青海、遼寧、海南等在內的多個省級行政區。

以山東和山西為例,其實在唐及唐之前的“山東”、“山西”本是相鄰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山東”、“山西”與關東、關西同義,指的是崤山以東、崤山以西及函谷關以東、函谷關以西。當時泛指崤山、函谷關以東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領土為山東或關東,崤山、函谷關以西的秦國領土為山西或關西。

又因春秋時代的晉國和南北朝初期北魏的根據地在太行山以西,也將“山東”專指太行山以東,其中就包括唐代。北宋時建都開封,在開封以東地區設置京東東、西二路。金代沿襲宋制,改稱山東東、西路,管轄區域大概為今山東省及江蘇淮北地區,才開始正式將山東作為政區名稱。後元代改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初改為山東省,沿襲至今。

而山西在唐時被稱為河東道,指的是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元時改成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屬中書省,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初改置山西省,沿襲至今。

山東和山西為何遙遙相望?中國的省區取名奧妙在此

圖/崤山和函谷關

02 以城市得名

在中國古代地名命名中,常常將當地最高長官所在治所城市的名稱擴大為其轄區的名稱,許多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也來自於此。在中國三十多個省級行政區中,以城市命名的省級行政區數量僅次於以山川命名的省級行政區。

比如貴州省的名稱最早就來自唐代一個被誤叫貴州的少數民族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中央在今貴陽市置矩州,並沿襲至宋。由於當地語音口音,當時記載中有時將矩州寫成貴州。元初時矩州正式改名為貴州,但那時的貴州僅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個州,相當於中原地區的一個縣,轄境也只有今貴陽市及其近郊州帶,不久成為八番順元宣慰司的治所。

元末時將宣慰司之名改為其治所的名稱,“貴州”成為介乎省一級和路、府一級之間的一種政區。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分湖廣、四川、雲南三布政司地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建省始此。因省會設在貴州宣慰司治所,故以貴州為省名。不過明代的省境遠較今日為狹,今日省境直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才為確立。

此外,吉林、臺灣、福建、甘肅、安徽、江蘇等省的名稱也來自其轄境內某一個或某幾個城市。如福建之名來自唐代,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淖、汀五州,福建是以五州的首次二州得名的。

江蘇、安徽二省的省名都來自清代,清初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江蘇省以兩江總督駐所江寧府(今南京市)、巡撫駐所蘇州府(今蘇州市)的首字為名;安徽省、以巡撫駐所安慶府(今安慶市)和所轄徽州府(今歙縣)的首字為名。

"

文/大橙子

湖南湖北兩省毗鄰並大抵以洞庭湖為界,山東山西中間卻只能隔著河南河北遠遠相望。中國這些省區為何究竟是如何取名的?

山東和山西為何遙遙相望?中國的省區取名奧妙在此

圖/中國地圖

01 以山川得名

在我國現有的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和兩個特別行政區,共計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劃的名稱中,以山川得名的是最多的。其中包括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西、陝西、山東、山西、黑龍江、青海、遼寧、海南等在內的多個省級行政區。

以山東和山西為例,其實在唐及唐之前的“山東”、“山西”本是相鄰的。戰國、秦漢時期的“山東”、“山西”與關東、關西同義,指的是崤山以東、崤山以西及函谷關以東、函谷關以西。當時泛指崤山、函谷關以東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領土為山東或關東,崤山、函谷關以西的秦國領土為山西或關西。

又因春秋時代的晉國和南北朝初期北魏的根據地在太行山以西,也將“山東”專指太行山以東,其中就包括唐代。北宋時建都開封,在開封以東地區設置京東東、西二路。金代沿襲宋制,改稱山東東、西路,管轄區域大概為今山東省及江蘇淮北地區,才開始正式將山東作為政區名稱。後元代改置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初改為山東省,沿襲至今。

而山西在唐時被稱為河東道,指的是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的地方,元時改成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屬中書省,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初改置山西省,沿襲至今。

山東和山西為何遙遙相望?中國的省區取名奧妙在此

圖/崤山和函谷關

02 以城市得名

在中國古代地名命名中,常常將當地最高長官所在治所城市的名稱擴大為其轄區的名稱,許多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也來自於此。在中國三十多個省級行政區中,以城市命名的省級行政區數量僅次於以山川命名的省級行政區。

比如貴州省的名稱最早就來自唐代一個被誤叫貴州的少數民族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中央在今貴陽市置矩州,並沿襲至宋。由於當地語音口音,當時記載中有時將矩州寫成貴州。元初時矩州正式改名為貴州,但那時的貴州僅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個州,相當於中原地區的一個縣,轄境也只有今貴陽市及其近郊州帶,不久成為八番順元宣慰司的治所。

元末時將宣慰司之名改為其治所的名稱,“貴州”成為介乎省一級和路、府一級之間的一種政區。明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分湖廣、四川、雲南三布政司地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建省始此。因省會設在貴州宣慰司治所,故以貴州為省名。不過明代的省境遠較今日為狹,今日省境直到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才為確立。

此外,吉林、臺灣、福建、甘肅、安徽、江蘇等省的名稱也來自其轄境內某一個或某幾個城市。如福建之名來自唐代,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淖、汀五州,福建是以五州的首次二州得名的。

江蘇、安徽二省的省名都來自清代,清初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兩省,江蘇省以兩江總督駐所江寧府(今南京市)、巡撫駐所蘇州府(今蘇州市)的首字為名;安徽省、以巡撫駐所安慶府(今安慶市)和所轄徽州府(今歙縣)的首字為名。

山東和山西為何遙遙相望?中國的省區取名奧妙在此

圖/江南省康熙三年二分按察使圖

03 其他

中國省級行政區除因山川、河流、城市等而得名外,還有其他的來源,如歷史沿革、地理特點等。

比如四川非因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條大川而被成為“四川”,而是得名為於歷史上的“川峽四路”。唐初曾在四川嘉陵江以西、大渡河以東地區設劍南道,後又將其分為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其中的川是平川廣野之義。宋初將五代後蜀故地分設西川、峽二路,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又分為益州(後改稱成都府)、梓州(後改稱潼川府)、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又簡稱四川路。元代合四路置四川行省,將漢中地區割隸陝西省。

新疆顧名思義為“新的疆土”。雖然從公元前一世紀起,西漢政府就曾在今新疆地區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唐朝又設伊、西、庭三個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轄境曾西抵裡海、鹹海等。但對於清朝來說,卻是在十八世紀中葉打敗準噶爾部後,來實現了對新疆的管轄。因此,清朝將這片新開闢的疆土習慣上稱為“新疆”。直到1884年,光緒將伊犁將軍轄區改建為新疆省,它才成為正式政區名。

參考文獻:

譚其驤、王天良、鄒逸麟、鄭寶恆、胡菊興:《我國省區名稱的來源》,《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S1期;

張曉虎:《我國部分省區名稱來源考》,《教學與管理》2005年第25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