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汕尾,還是“汕美”? —— 淺淡汕尾地名由來

汕尾市,是粵東南部一座美麗的濱海城市。

1988年3月汕尾建市後,其知名度越來越高。然而對汕尾地名的由來,現今卻有兩種說法:一是汕尾從有地名之日起,就叫“汕尾”;二是汕尾原名“汕美”。究其出處,是1994年10月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情叢書——百縣市經濟社會調查《汕尾卷》。”在該書第1頁“歷史沿革”稱:[汕尾原名“汕美”。據《辭海》釋義,“汕”乃“魚游水之貌”。汕尾濱臨南海,盛產魚蝦,素以濱海漁港著稱,有美麗的濱海風光,故得“汕美”之名。舊時曾俗稱“尾省”。“尾”與“美”諧音,人們便漸漸地把“汕美”稱為“汕尾”,汕尾由此而得名。]由於該書發行量大,傳播廣,故近二十多年來有很多人在書籍、媒體、旅遊資料中,把汕尾原名“汕美”之說廣為引用,造成以訛傳訛,誤導後人。為了弄清是非,正本清源,在此特把汕尾地名由來淺談之,期望拋磚引玉,以求正名也。

是汕尾,還是“汕美”? —— 淺淡汕尾地名由來

  一、查舊縣誌典籍碑刻對汕尾的記載:

  “汕尾”之名始於何時,已很難查考。

1、“汕尾”之名,最早是見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修整汕尾關帝廟前街碑記》中記載:“汕尾一鎮,舟揖雲屯,商旅雨集,亦海邑一大區會也。…”

2、查閱《海豐明清三志》。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編的《海豐縣志》中,查不到汕尾的地名。在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編的《海豐縣志》才看到有汕尾的地名。其中在“分縣輿圖”中標有“汕尾汛”;在“都裡”的“金錫鄉(都)”條目下記有:橫山、渡塘、高湖、鶴髮、平湧、桃花、赤花、黃茹、高螺、大化、青坑、馬行、楊古埔、南洋、埔邊、南汾、新村、後堋、郭洲嶺,長沙、青草、浪湧、坎下、捷勝、大德港、汕尾、赤岡青洲坑、蓮池;在巡檢司設置中有:鵝埠嶺、汕尾港、南豐(驛)、海豐所署4個。由此可見,在乾隆十四年之前有“汕尾”之名。1991年出版的《海豐縣水產志》第28頁稱:“汕尾漁港是在清康熙後期形成的。”

3、查閱《海豐鹽業志》。在《兩廣鹽法志》“坎白場圖”中標有“鹽船泊汕尾港”六個字;在第三節“清代鹽業”中記載:“乾隆三年(1738年)坎白改為場,設場於汕尾坎下城內”。

4、《汕頭海關志》、《汕尾海關志》記載,汕尾於清雍正八年(1730年)設巡司於此,乾隆卄一年(1756年)設縣丞駐此;光緒卄五年(1899年),兩廣總督譚鍾麟特准開設香港至汕尾定期航線;1921年在汕尾設立常關分卡。

5、據有關史料記載,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所著《建國方略之二》中,呼籲“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中,把汕尾作為沿海商埠及漁港”。1927年大革命時期,曾設立汕尾市,大革命失敗後撤消

  6、在所查舊縣誌典籍碑刻史料中,未見有把汕尾寫成“汕美”,也沒有把“汕美”演變成汕尾之說。

是汕尾,還是“汕美”? —— 淺淡汕尾地名由來

二、1982年在全國推行地名標準化過程中,在全國首次開展地名普查,海豐縣在地名普查告一段落之後,於1985年11月1日出版了《海豐縣地名志(初稿)》,對汕尾鎮名稱記述如下:“在海豐縣南部沿海,距海城鎮22公里。這裡原是一片海灘沙壩,宋代以前就有漁民聚居於此。因當地人們稱淺海中的長條狀沙灘為汕,且地處沙灘尾部,故稱汕尾。……”

三、再查《辭海》原文對“汕”字解釋,並無“魚游水之貌”釋義,而“汕汕”的釋義是:“群魚游水貌。”“魚游水之貌”與“群魚游水貌”之釋義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把“汕汕”釋義篡改成“魚游水之貌”的釋義,是有意還是無知?

綜上所述,汕尾從小漁村發展為地級市,自始至今便稱為汕尾。說汕尾原名是“汕美”是否是主觀想象出來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