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蘭小龍蝦氾濫成災 居民不敢散步、不敢遛狗!”

“螃蟹氾濫成災!加拿大政府很頭疼!”

“密密麻麻!澳洲鯉魚氾濫成災!河道被擠爆!”

……

這樣的新聞似乎屢見不鮮,面對這些新聞,網友們紛紛開玩笑地留言道:“只需三千中國人,一個月後,讓你看不見它們的影子。”

玩笑歸玩笑,雖然有些誇張,卻也著實能看出來咱們對於“吃”的執著和熱愛,無論天上飛的還是海里遊的,見過的還是沒見過的,放在眼前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這東西能吃嗎?

“民以食為天”當然不是說說而已。

就連咱們的神話古籍《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都逃不過被端上餐桌嘗一嘗的命運,雖然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山海經》中的異獸長相怪異、看起來口味略“重”,對此,魯迅先生曾經這樣描述《山海經》:“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

“荷蘭小龍蝦氾濫成災 居民不敢散步、不敢遛狗!”

“螃蟹氾濫成災!加拿大政府很頭疼!”

“密密麻麻!澳洲鯉魚氾濫成災!河道被擠爆!”

……

這樣的新聞似乎屢見不鮮,面對這些新聞,網友們紛紛開玩笑地留言道:“只需三千中國人,一個月後,讓你看不見它們的影子。”

玩笑歸玩笑,雖然有些誇張,卻也著實能看出來咱們對於“吃”的執著和熱愛,無論天上飛的還是海里遊的,見過的還是沒見過的,放在眼前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這東西能吃嗎?

“民以食為天”當然不是說說而已。

就連咱們的神話古籍《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都逃不過被端上餐桌嘗一嘗的命運,雖然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山海經》中的異獸長相怪異、看起來口味略“重”,對此,魯迅先生曾經這樣描述《山海經》:“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舌尖上的《山海經》

可就是這些“怪物”,書中總會告訴你它的味道如何,不僅是味道,甚至連作法和療效都有著詳細的介紹,比菜譜更厲害,正所謂: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需要兩個燒烤架,一個祕製,一個麻辣,來瓶雪花,帶你勇闖天涯。

舌尖上的《山海經》之飛禽篇

白鵺(yè)

《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單張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白鵺樣子像野雞,是一種上古神鳥,頭上有斑紋,長著一雙白色的翅膀和黃色的腳。白鵺有著非常不錯的“食療功效”——“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這一句正是說明,小到咽喉腫痛,大到痴呆犯傻,一隻白鵺解千愁。

但是白鵺可並不那麼容易找到,它被列為上古神話中的十大神鳥之一,代表著正義。據說白鵺可以判斷人的善惡,然後選擇對這個人進行保護還是懲罰。

鵸鵌(qítú)

《山海經·西次三經》:"翼望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食之不魘,又可御凶。"

鵸鵌的長相非常奇特,外形看起來像是烏鴉,卻長著三個腦袋和六條尾巴,沒事兒的時候就喜歡笑兩聲。它愛笑到什麼程度呢?傳說中即便你用石子丟它,它還是會狂笑不止,你很無奈也很尷尬地離開,它依然在哪兒死命的笑。

鵸鵌不僅長相奇特,性格奇特,食用功效也很不一般,鵸鵌可是一種安神良藥,據說吃了它的肉,人就不會做噩夢了,還可以闢除凶邪之氣,簡直是居家旅遊之必備佳品。

同時,鵸鵌還是一種祥瑞之鳥,它的出現象徵著五穀豐登糧食豐收。《墨子》說有這樣一句記載:“三榖不收謂之凶。”可是隻要鵸鵌一出現,谷滿倉糧滿倉便指日可待了,這也是在另一種角度對應了《山海經》中鵸鵌“可以御凶”的說法。

肥遺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䰷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䉋,獸多㸲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山海經》中的肥遺出現過多次,但並不是同一種珍禽異獸,其中,《北山經》中的肥遺是一種一頭二身、預示著旱魃災害的怪蛇,而《西山經》中,生活在英山的肥遺,則是一種禽鳥,這種鳥長的類似於鵪鶉,黃身子紅嘴巴,據說肥遺鳥的肉能夠治癒麻瘋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媽媽再也不用給我打蟲子了。

"

“荷蘭小龍蝦氾濫成災 居民不敢散步、不敢遛狗!”

“螃蟹氾濫成災!加拿大政府很頭疼!”

“密密麻麻!澳洲鯉魚氾濫成災!河道被擠爆!”

……

這樣的新聞似乎屢見不鮮,面對這些新聞,網友們紛紛開玩笑地留言道:“只需三千中國人,一個月後,讓你看不見它們的影子。”

玩笑歸玩笑,雖然有些誇張,卻也著實能看出來咱們對於“吃”的執著和熱愛,無論天上飛的還是海里遊的,見過的還是沒見過的,放在眼前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這東西能吃嗎?

“民以食為天”當然不是說說而已。

就連咱們的神話古籍《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都逃不過被端上餐桌嘗一嘗的命運,雖然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山海經》中的異獸長相怪異、看起來口味略“重”,對此,魯迅先生曾經這樣描述《山海經》:“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舌尖上的《山海經》

可就是這些“怪物”,書中總會告訴你它的味道如何,不僅是味道,甚至連作法和療效都有著詳細的介紹,比菜譜更厲害,正所謂: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需要兩個燒烤架,一個祕製,一個麻辣,來瓶雪花,帶你勇闖天涯。

舌尖上的《山海經》之飛禽篇

白鵺(yè)

《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單張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白鵺樣子像野雞,是一種上古神鳥,頭上有斑紋,長著一雙白色的翅膀和黃色的腳。白鵺有著非常不錯的“食療功效”——“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這一句正是說明,小到咽喉腫痛,大到痴呆犯傻,一隻白鵺解千愁。

但是白鵺可並不那麼容易找到,它被列為上古神話中的十大神鳥之一,代表著正義。據說白鵺可以判斷人的善惡,然後選擇對這個人進行保護還是懲罰。

鵸鵌(qítú)

《山海經·西次三經》:"翼望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食之不魘,又可御凶。"

鵸鵌的長相非常奇特,外形看起來像是烏鴉,卻長著三個腦袋和六條尾巴,沒事兒的時候就喜歡笑兩聲。它愛笑到什麼程度呢?傳說中即便你用石子丟它,它還是會狂笑不止,你很無奈也很尷尬地離開,它依然在哪兒死命的笑。

鵸鵌不僅長相奇特,性格奇特,食用功效也很不一般,鵸鵌可是一種安神良藥,據說吃了它的肉,人就不會做噩夢了,還可以闢除凶邪之氣,簡直是居家旅遊之必備佳品。

同時,鵸鵌還是一種祥瑞之鳥,它的出現象徵著五穀豐登糧食豐收。《墨子》說有這樣一句記載:“三榖不收謂之凶。”可是隻要鵸鵌一出現,谷滿倉糧滿倉便指日可待了,這也是在另一種角度對應了《山海經》中鵸鵌“可以御凶”的說法。

肥遺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䰷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䉋,獸多㸲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山海經》中的肥遺出現過多次,但並不是同一種珍禽異獸,其中,《北山經》中的肥遺是一種一頭二身、預示著旱魃災害的怪蛇,而《西山經》中,生活在英山的肥遺,則是一種禽鳥,這種鳥長的類似於鵪鶉,黃身子紅嘴巴,據說肥遺鳥的肉能夠治癒麻瘋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媽媽再也不用給我打蟲子了。

舌尖上的《山海經》

舌尖上的《山海經》之走獸篇

狌狌

《山海經·南山經》:“招搖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在南方的招搖之山上有異獸狌狌,它長著一對白色的耳朵,長的類似於猿猴,既能夠匍匐前進,又可以像人一樣直立行走,狌狌是神奇的野獸,傳說中的狌狌能夠通曉過去的事情,有著能言千年歷史的本事。

狌狌並不怕人,所以很容易被捕捉到,據說吃了它的肉,有健步的作用,就能變得身輕體健,快步如飛。

在後來的《呂氏春秋·尹》中也有記載:“肉之美者,狌狌之脣。”,《荀子·非相》也有:“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無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的相關記載,可見其味美。

九尾狐

《山海經·南山一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九尾狐對我們來說可能並不陌生了,它的形象經常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出現,根據山海經中的記載,九尾狐不僅長相美豔,能夠魅惑人心,關鍵是它還吃人!

但是九尾狐的肉卻有著抵抗妖邪蠱惑的作用,如果有幸沒有被它吃掉,還能夠反吃它一口的話,就再也不怕妖魔鬼怪的妖邪之術了。

對於食九尾狐可以不逢妖邪之氣的說法,西晉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在註釋中曾說:“太平則出而為瑞”。在漢代的畫像石中將九尾狐與兔、蟾蜍、三足烏等並列於西王母身邊,以呈示祥瑞與子孫興旺,但因其吃人的凶惡形象,在後來逐漸被妖化。

耳鼠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丹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耳鼠,顧名思義,長得像老鼠,可愛靈動,雖然有著兔子的頭和麋鹿的身子,看起來卻萌萌噠。

耳鼠性格好動靈活,十分討喜,它還有一個很奇特的本領,就是可以能用尾巴飛行,這種滑翔能力也令其能夠勝任一些信使工作,所以這耳鼠雖然沒什麼蓋世神力,卻十分受老百姓所喜愛,人們甚至會拿它當寵物來養。

不得不說的就是耳鼠的食療功效了,它的肉吃了以後可以治腹部腫脹,抵禦百毒侵襲,對此不僅《山海經》中有如上記載,在晉代的郭璞在《耳鼠》中也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蹠實以足,排虛以羽, 翹尾飜飛,奇哉耳鼠,厥皮惟良,百毒是御。”

"

“荷蘭小龍蝦氾濫成災 居民不敢散步、不敢遛狗!”

“螃蟹氾濫成災!加拿大政府很頭疼!”

“密密麻麻!澳洲鯉魚氾濫成災!河道被擠爆!”

……

這樣的新聞似乎屢見不鮮,面對這些新聞,網友們紛紛開玩笑地留言道:“只需三千中國人,一個月後,讓你看不見它們的影子。”

玩笑歸玩笑,雖然有些誇張,卻也著實能看出來咱們對於“吃”的執著和熱愛,無論天上飛的還是海里遊的,見過的還是沒見過的,放在眼前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這東西能吃嗎?

“民以食為天”當然不是說說而已。

就連咱們的神話古籍《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都逃不過被端上餐桌嘗一嘗的命運,雖然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山海經》中的異獸長相怪異、看起來口味略“重”,對此,魯迅先生曾經這樣描述《山海經》:“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舌尖上的《山海經》

可就是這些“怪物”,書中總會告訴你它的味道如何,不僅是味道,甚至連作法和療效都有著詳細的介紹,比菜譜更厲害,正所謂: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需要兩個燒烤架,一個祕製,一個麻辣,來瓶雪花,帶你勇闖天涯。

舌尖上的《山海經》之飛禽篇

白鵺(yè)

《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單張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白鵺樣子像野雞,是一種上古神鳥,頭上有斑紋,長著一雙白色的翅膀和黃色的腳。白鵺有著非常不錯的“食療功效”——“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這一句正是說明,小到咽喉腫痛,大到痴呆犯傻,一隻白鵺解千愁。

但是白鵺可並不那麼容易找到,它被列為上古神話中的十大神鳥之一,代表著正義。據說白鵺可以判斷人的善惡,然後選擇對這個人進行保護還是懲罰。

鵸鵌(qítú)

《山海經·西次三經》:"翼望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食之不魘,又可御凶。"

鵸鵌的長相非常奇特,外形看起來像是烏鴉,卻長著三個腦袋和六條尾巴,沒事兒的時候就喜歡笑兩聲。它愛笑到什麼程度呢?傳說中即便你用石子丟它,它還是會狂笑不止,你很無奈也很尷尬地離開,它依然在哪兒死命的笑。

鵸鵌不僅長相奇特,性格奇特,食用功效也很不一般,鵸鵌可是一種安神良藥,據說吃了它的肉,人就不會做噩夢了,還可以闢除凶邪之氣,簡直是居家旅遊之必備佳品。

同時,鵸鵌還是一種祥瑞之鳥,它的出現象徵著五穀豐登糧食豐收。《墨子》說有這樣一句記載:“三榖不收謂之凶。”可是隻要鵸鵌一出現,谷滿倉糧滿倉便指日可待了,這也是在另一種角度對應了《山海經》中鵸鵌“可以御凶”的說法。

肥遺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䰷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䉋,獸多㸲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山海經》中的肥遺出現過多次,但並不是同一種珍禽異獸,其中,《北山經》中的肥遺是一種一頭二身、預示著旱魃災害的怪蛇,而《西山經》中,生活在英山的肥遺,則是一種禽鳥,這種鳥長的類似於鵪鶉,黃身子紅嘴巴,據說肥遺鳥的肉能夠治癒麻瘋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媽媽再也不用給我打蟲子了。

舌尖上的《山海經》

舌尖上的《山海經》之走獸篇

狌狌

《山海經·南山經》:“招搖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在南方的招搖之山上有異獸狌狌,它長著一對白色的耳朵,長的類似於猿猴,既能夠匍匐前進,又可以像人一樣直立行走,狌狌是神奇的野獸,傳說中的狌狌能夠通曉過去的事情,有著能言千年歷史的本事。

狌狌並不怕人,所以很容易被捕捉到,據說吃了它的肉,有健步的作用,就能變得身輕體健,快步如飛。

在後來的《呂氏春秋·尹》中也有記載:“肉之美者,狌狌之脣。”,《荀子·非相》也有:“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無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的相關記載,可見其味美。

九尾狐

《山海經·南山一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九尾狐對我們來說可能並不陌生了,它的形象經常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出現,根據山海經中的記載,九尾狐不僅長相美豔,能夠魅惑人心,關鍵是它還吃人!

但是九尾狐的肉卻有著抵抗妖邪蠱惑的作用,如果有幸沒有被它吃掉,還能夠反吃它一口的話,就再也不怕妖魔鬼怪的妖邪之術了。

對於食九尾狐可以不逢妖邪之氣的說法,西晉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在註釋中曾說:“太平則出而為瑞”。在漢代的畫像石中將九尾狐與兔、蟾蜍、三足烏等並列於西王母身邊,以呈示祥瑞與子孫興旺,但因其吃人的凶惡形象,在後來逐漸被妖化。

耳鼠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丹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耳鼠,顧名思義,長得像老鼠,可愛靈動,雖然有著兔子的頭和麋鹿的身子,看起來卻萌萌噠。

耳鼠性格好動靈活,十分討喜,它還有一個很奇特的本領,就是可以能用尾巴飛行,這種滑翔能力也令其能夠勝任一些信使工作,所以這耳鼠雖然沒什麼蓋世神力,卻十分受老百姓所喜愛,人們甚至會拿它當寵物來養。

不得不說的就是耳鼠的食療功效了,它的肉吃了以後可以治腹部腫脹,抵禦百毒侵襲,對此不僅《山海經》中有如上記載,在晉代的郭璞在《耳鼠》中也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蹠實以足,排虛以羽, 翹尾飜飛,奇哉耳鼠,厥皮惟良,百毒是御。”

舌尖上的《山海經》

舌尖上的《山海經》之海鮮篇

何羅魚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

這種魚是一個有一個頭和十個身軀的怪物,實際上它是一種大肚子魚。何羅魚叫起來如畎犬叫,傳說它可以幻化成鳥,名喚休舊。

何羅魚的味道非常鮮美,而且食用之後可以治癒皮膚病,也有說法這種魚可以御火。

根據楊慎補註雲:“何羅魚,今八帶魚也”的記載,有許多考古學家認為,何羅魚其實就是現代常見的章魚或者魷魚,可是這條淡水河中在古代是否有海水魚類生存,這還是需要找到考古學上的證據的。

橫公魚

《山海經》:“橫公魚,生於石湖,此湖恆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去邪病。”

傳說中“橫公魚”在石湖中生活,它們以石塊為食,身長七八尺,全身赤紅,凶猛異常。白天的時候,橫公魚為魚身,居住在水中,到了晚上就會幻化成人形,上岸遊蕩。

生活在石湖、以石塊為食的橫公魚,體表有著一層堅硬的鱗片,用刀砍不動,用水煮不透,這可如何才能嘗一嘗它到底是啥味道的呢?難不住我們的先人!

將極酸的烏梅丟入水中,與橫公魚一起煮,它的堅硬外殼就會逐漸融化,然後人們發現,橫公魚的肉質非常鮮美,並且還有著驅邪祛病的功效。

赤鱬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赤鱬是一種長著人臉的魚,生活在九尾狐的老家——青丘,平時叫起來就像是鴛鴦,這種魚的味道鮮美,而且美容養顏,吃了它可以讓人不生疥瘡,使臉色煥發自然光彩,真真是女孩子的福音了。

吃了它能治皮膚生瘡,使臉色煥發自然光彩,要是真的能吃上幾口,絕對是女孩子的福音啊!

赤鱬雖然好吃,但是不易捕捉,雖然它武力值不高,但是智商卻很高,他們非常善於隱匿,常常隱藏在沼澤之中,讓人難以尋覓。

"

“荷蘭小龍蝦氾濫成災 居民不敢散步、不敢遛狗!”

“螃蟹氾濫成災!加拿大政府很頭疼!”

“密密麻麻!澳洲鯉魚氾濫成災!河道被擠爆!”

……

這樣的新聞似乎屢見不鮮,面對這些新聞,網友們紛紛開玩笑地留言道:“只需三千中國人,一個月後,讓你看不見它們的影子。”

玩笑歸玩笑,雖然有些誇張,卻也著實能看出來咱們對於“吃”的執著和熱愛,無論天上飛的還是海里遊的,見過的還是沒見過的,放在眼前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這東西能吃嗎?

“民以食為天”當然不是說說而已。

就連咱們的神話古籍《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都逃不過被端上餐桌嘗一嘗的命運,雖然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山海經》中的異獸長相怪異、看起來口味略“重”,對此,魯迅先生曾經這樣描述《山海經》:“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舌尖上的《山海經》

可就是這些“怪物”,書中總會告訴你它的味道如何,不僅是味道,甚至連作法和療效都有著詳細的介紹,比菜譜更厲害,正所謂: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一鍋燉不下,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需要兩個燒烤架,一個祕製,一個麻辣,來瓶雪花,帶你勇闖天涯。

舌尖上的《山海經》之飛禽篇

白鵺(yè)

《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單張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鵺,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白鵺樣子像野雞,是一種上古神鳥,頭上有斑紋,長著一雙白色的翅膀和黃色的腳。白鵺有著非常不錯的“食療功效”——“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這一句正是說明,小到咽喉腫痛,大到痴呆犯傻,一隻白鵺解千愁。

但是白鵺可並不那麼容易找到,它被列為上古神話中的十大神鳥之一,代表著正義。據說白鵺可以判斷人的善惡,然後選擇對這個人進行保護還是懲罰。

鵸鵌(qítú)

《山海經·西次三經》:"翼望之山,有鳥焉,其狀如烏,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鵌,食之不魘,又可御凶。"

鵸鵌的長相非常奇特,外形看起來像是烏鴉,卻長著三個腦袋和六條尾巴,沒事兒的時候就喜歡笑兩聲。它愛笑到什麼程度呢?傳說中即便你用石子丟它,它還是會狂笑不止,你很無奈也很尷尬地離開,它依然在哪兒死命的笑。

鵸鵌不僅長相奇特,性格奇特,食用功效也很不一般,鵸鵌可是一種安神良藥,據說吃了它的肉,人就不會做噩夢了,還可以闢除凶邪之氣,簡直是居家旅遊之必備佳品。

同時,鵸鵌還是一種祥瑞之鳥,它的出現象徵著五穀豐登糧食豐收。《墨子》說有這樣一句記載:“三榖不收謂之凶。”可是隻要鵸鵌一出現,谷滿倉糧滿倉便指日可待了,這也是在另一種角度對應了《山海經》中鵸鵌“可以御凶”的說法。

肥遺

《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䰷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其陽多箭䉋,獸多㸲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山海經》中的肥遺出現過多次,但並不是同一種珍禽異獸,其中,《北山經》中的肥遺是一種一頭二身、預示著旱魃災害的怪蛇,而《西山經》中,生活在英山的肥遺,則是一種禽鳥,這種鳥長的類似於鵪鶉,黃身子紅嘴巴,據說肥遺鳥的肉能夠治癒麻瘋病,還能殺死體內寄生蟲,媽媽再也不用給我打蟲子了。

舌尖上的《山海經》

舌尖上的《山海經》之走獸篇

狌狌

《山海經·南山經》:“招搖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在南方的招搖之山上有異獸狌狌,它長著一對白色的耳朵,長的類似於猿猴,既能夠匍匐前進,又可以像人一樣直立行走,狌狌是神奇的野獸,傳說中的狌狌能夠通曉過去的事情,有著能言千年歷史的本事。

狌狌並不怕人,所以很容易被捕捉到,據說吃了它的肉,有健步的作用,就能變得身輕體健,快步如飛。

在後來的《呂氏春秋·尹》中也有記載:“肉之美者,狌狌之脣。”,《荀子·非相》也有:“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無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的相關記載,可見其味美。

九尾狐

《山海經·南山一經》:“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九尾狐對我們來說可能並不陌生了,它的形象經常在影視劇和文學作品中出現,根據山海經中的記載,九尾狐不僅長相美豔,能夠魅惑人心,關鍵是它還吃人!

但是九尾狐的肉卻有著抵抗妖邪蠱惑的作用,如果有幸沒有被它吃掉,還能夠反吃它一口的話,就再也不怕妖魔鬼怪的妖邪之術了。

對於食九尾狐可以不逢妖邪之氣的說法,西晉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在註釋中曾說:“太平則出而為瑞”。在漢代的畫像石中將九尾狐與兔、蟾蜍、三足烏等並列於西王母身邊,以呈示祥瑞與子孫興旺,但因其吃人的凶惡形象,在後來逐漸被妖化。

耳鼠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丹薰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耳鼠,顧名思義,長得像老鼠,可愛靈動,雖然有著兔子的頭和麋鹿的身子,看起來卻萌萌噠。

耳鼠性格好動靈活,十分討喜,它還有一個很奇特的本領,就是可以能用尾巴飛行,這種滑翔能力也令其能夠勝任一些信使工作,所以這耳鼠雖然沒什麼蓋世神力,卻十分受老百姓所喜愛,人們甚至會拿它當寵物來養。

不得不說的就是耳鼠的食療功效了,它的肉吃了以後可以治腹部腫脹,抵禦百毒侵襲,對此不僅《山海經》中有如上記載,在晉代的郭璞在《耳鼠》中也有這樣的一段描述: “蹠實以足,排虛以羽, 翹尾飜飛,奇哉耳鼠,厥皮惟良,百毒是御。”

舌尖上的《山海經》

舌尖上的《山海經》之海鮮篇

何羅魚

《山海經·北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

這種魚是一個有一個頭和十個身軀的怪物,實際上它是一種大肚子魚。何羅魚叫起來如畎犬叫,傳說它可以幻化成鳥,名喚休舊。

何羅魚的味道非常鮮美,而且食用之後可以治癒皮膚病,也有說法這種魚可以御火。

根據楊慎補註雲:“何羅魚,今八帶魚也”的記載,有許多考古學家認為,何羅魚其實就是現代常見的章魚或者魷魚,可是這條淡水河中在古代是否有海水魚類生存,這還是需要找到考古學上的證據的。

橫公魚

《山海經》:“橫公魚,生於石湖,此湖恆冰。長七八尺,形如鯉而赤,晝在水中,夜化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烏梅二枚煮之則死,食之可去邪病。”

傳說中“橫公魚”在石湖中生活,它們以石塊為食,身長七八尺,全身赤紅,凶猛異常。白天的時候,橫公魚為魚身,居住在水中,到了晚上就會幻化成人形,上岸遊蕩。

生活在石湖、以石塊為食的橫公魚,體表有著一層堅硬的鱗片,用刀砍不動,用水煮不透,這可如何才能嘗一嘗它到底是啥味道的呢?難不住我們的先人!

將極酸的烏梅丟入水中,與橫公魚一起煮,它的堅硬外殼就會逐漸融化,然後人們發現,橫公魚的肉質非常鮮美,並且還有著驅邪祛病的功效。

赤鱬

《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赤鱬是一種長著人臉的魚,生活在九尾狐的老家——青丘,平時叫起來就像是鴛鴦,這種魚的味道鮮美,而且美容養顏,吃了它可以讓人不生疥瘡,使臉色煥發自然光彩,真真是女孩子的福音了。

吃了它能治皮膚生瘡,使臉色煥發自然光彩,要是真的能吃上幾口,絕對是女孩子的福音啊!

赤鱬雖然好吃,但是不易捕捉,雖然它武力值不高,但是智商卻很高,他們非常善於隱匿,常常隱藏在沼澤之中,讓人難以尋覓。

舌尖上的《山海經》

怎麼樣,《山海經》是不是一本讓人垂涎三尺的“異獸食譜”呢?我們看到《山海經》在描述這些珍禽異獸的同時,總是會有“食之”這兩個字隨之出現,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神農嘗百草”的精神。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反思,很多曾經出現過的動物,如今早已經銷聲匿跡,就像《山海經》中的那些飛禽走獸,雖然有的可能來源於神話傳說,有的卻是有原型可以考證的,但是大多都已絕跡,一個物種的出現與消亡,往往離不開“天災人禍”四個字,環境和氣候的變化,以及適者生存的定律自然有之,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和人類活動有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