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商鞅變法”

商鞅 秦孝公 農業 歷史 秦獻公 春秋戰國 韓國 噠噠噠大隊長 2019-04-06

戰國初期,秦國內政混亂,國力漸漸衰落,社會動盪不安,外交地位很低。當時,魏國因國力強大,常常侵犯秦國。

元前361年,秦獻公的兒子贏果樑即位,稱秦孝公。秦孝公即位後,決定求賢變法,徵召人才,勵志圖強。衛國的沒落貴族公孫鞅(即商鞅)聽說這個消息後,立即趕往秦國。商鞅到秦國後,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引薦,見到了秦孝公。他向秦孝公講述霸王之道後,秦孝公極其佩服,於是決定重用商鞅,為秦變法。

你不知道的“商鞅變法”

商鞅劇照

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在秦國施行變法,史稱“商鞅變法”。雖然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但商鞅深知,新法要在全國得以順利推行,必須先取信於民,否則定會失敗。為此,他想出了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徙木立信”。商鞅派人把一根3丈長的木頭立在南門,併發佈告示:要是誰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給10金。但人們都不相信做這麼簡單的事能得到這麼高的酬勞,所以一直沒人去搬。後來,商鞅便把賞金提高到50金。當時,人群中走出來一個人,把木頭搬到了北門,果然拿到了那50金的賞錢。

你不知道的“商鞅變法”

後來,這事很快傳開,人們對商鞅建立了信任。取得信任後,商鞅立即公佈了變法內容:

1.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農民分成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並按照編制編入戶籍。只要一家犯罪,另外九家必須把其告發。若不告發,則十家同罪,一併腰斬。若是告發,則給予獎賞。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就是生產以農業為主,商業為輔。此外,還規定凡一戶人家有兩個兒子,兒子成人後各自為家,否則就要繳納雙倍賦稅。

3.獎勵軍功,按功授爵。商鞅把爵位分為20個等級,級別的晉升以在戰場上立功為前提,砍下敵人一個腦袋,晉爵一級;斬敵首兩個,晉爵二級。這一規定激起了廣大官兵對爵祿、田宅、稅邑、隸臣等物質利益的巨大欲望,從而大大增強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

4.統一度量衡。商鞅規定的1標準尺約合現今的0.23米,1升約合現今的0.2升。此外商鞅還統一了鬥、桶、權、衡、丈和尺的度量衡。

5推行縣制。商鞅廢除了分封制,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來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和聚。

6.廢井田,開阡陌封疆。“阡陌”,指的是“井田”中間灌溉的水渠以及與其相應的縱橫道路。縱向分佈的稱為“阡”,橫向分佈的稱為“陌”。“封疆”只能是貴族受封井田的界限。總的來說,開阡陌封疆”就是把標誌土地國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

你不知道的“商鞅變法”

商鞅的一系列變法,給秦人灌輸了一個思想:人生只有兩件大事,即耕田和打仗。商鞅通過給秦人灌輸這樣的思想認識,讓秦國的農業不斷髮展,為秦國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那個以農業為主的時代,商鞅通過嚴謹的法律實現了對農業的宏觀管理。這種管理在當時可謂是一種“後現代”的理念,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較為先進的。在先進的管理模式下秦國國富兵強,生產力在七國之中遙遙領先。然而,儘管秦國有發達的農業,但其有限的領土仍無法支撐一支規模越來越龐大的軍隊為此,丞相張儀和大將司馬錯在咸陽宮還發生了激烈爭論,爭論的焦點是該先奪取西面的巴蜀還是攻打東面的韓國。最後,秦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覺得巴蜀是一塊富庶之地,可以用巴蜀的資源來養活自己強大的軍隊。隨後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這個頗具遠見的決定使秦國很快強大起來,為以後統一全國鋪平了道路。

你不知道的“商鞅變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