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戰國史上杉謙信在北陸地區戰爭總結'

"

從永祿三年(1560)開始,一直到天正五年(1577)為止,上杉謙信出兵北陸的越中、加賀、能登三國,策馬征戰十七年之久。北陸戰爭,相對於上杉謙信的北信戰爭、關東戰爭來說,很少為人所側目,但這並不影響這一場地方性長期戰爭的波瀾壯闊、波濤詭譎。

上杉謙信在永祿到元龜年間,針對越中、加賀發動的戰爭,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是與武田信玄進行的北信戰爭(俗稱的“川中島之戰”)的邊境延長戰爭。無論是永祿三年至五年的神保長職之亂、永祿十一年的椎名康胤之亂、元龜三年的越中一向一揆大亂,背後都有武田信玄暗中操縱、一手籌謀。越中、加賀的反上杉勢力,無論是神保長職,還是椎名康胤、越中一向一揆、加賀一向一揆,事實上都是在替武田信玄打代理人戰爭。他們就如同是武田信玄的提線木偶,按照信玄的意志滋生是非、挑起戰亂。武田信玄利用這些越中、加賀的反上杉勢力,在北陸一線牽制上杉謙信,他自己則在信濃、上野兩線對越後邊境展開進攻,從戰略構想上實行鉗形攻勢,迫使上杉謙信拉長戰線,於多個不同方向遭到軍事打擊。但是這一戰略構想雖然經過多次的施行,最後均成功被上杉謙信瓦解,使武田信玄的計劃終究付諸東流。

在永祿三年以前,上杉謙信與大阪本願寺的證如上人、加賀一向一揆構築同盟關係,得以借道一向宗勢力範圍下的越中、加賀兩地,兩度上洛,與室町幕府、天皇朝廷進行政治交涉,取得一定軍事、政治權力上的授權。但與一向宗勢力短暫的同盟,隨著本願寺證如上人的圓寂而遭到終止。新上臺的大阪本願寺法主顯如上人,是武田信玄的姻親,他的妻子是信玄正室的妹妹。武田信玄利用這一層關係,致信本願寺顯如,使他授意加賀、越中兩地的一向一揆,共同站在謙信的對立面,阻撓謙信上洛。從此以後,上杉謙信上洛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越中、加賀的通路都被阻斷。而他仍然有上洛,向幕府、朝廷提出政治上訴求的必要,因而在此之後不斷試圖用武力突破越中、加賀兩道防線,欲迫使兩地的反上杉勢力屈服,讓北陸的局勢重新恢復到永祿三年以前的情況。這一因素,是謙信發動北陸戰爭的根本動因。

"

從永祿三年(1560)開始,一直到天正五年(1577)為止,上杉謙信出兵北陸的越中、加賀、能登三國,策馬征戰十七年之久。北陸戰爭,相對於上杉謙信的北信戰爭、關東戰爭來說,很少為人所側目,但這並不影響這一場地方性長期戰爭的波瀾壯闊、波濤詭譎。

上杉謙信在永祿到元龜年間,針對越中、加賀發動的戰爭,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是與武田信玄進行的北信戰爭(俗稱的“川中島之戰”)的邊境延長戰爭。無論是永祿三年至五年的神保長職之亂、永祿十一年的椎名康胤之亂、元龜三年的越中一向一揆大亂,背後都有武田信玄暗中操縱、一手籌謀。越中、加賀的反上杉勢力,無論是神保長職,還是椎名康胤、越中一向一揆、加賀一向一揆,事實上都是在替武田信玄打代理人戰爭。他們就如同是武田信玄的提線木偶,按照信玄的意志滋生是非、挑起戰亂。武田信玄利用這些越中、加賀的反上杉勢力,在北陸一線牽制上杉謙信,他自己則在信濃、上野兩線對越後邊境展開進攻,從戰略構想上實行鉗形攻勢,迫使上杉謙信拉長戰線,於多個不同方向遭到軍事打擊。但是這一戰略構想雖然經過多次的施行,最後均成功被上杉謙信瓦解,使武田信玄的計劃終究付諸東流。

在永祿三年以前,上杉謙信與大阪本願寺的證如上人、加賀一向一揆構築同盟關係,得以借道一向宗勢力範圍下的越中、加賀兩地,兩度上洛,與室町幕府、天皇朝廷進行政治交涉,取得一定軍事、政治權力上的授權。但與一向宗勢力短暫的同盟,隨著本願寺證如上人的圓寂而遭到終止。新上臺的大阪本願寺法主顯如上人,是武田信玄的姻親,他的妻子是信玄正室的妹妹。武田信玄利用這一層關係,致信本願寺顯如,使他授意加賀、越中兩地的一向一揆,共同站在謙信的對立面,阻撓謙信上洛。從此以後,上杉謙信上洛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越中、加賀的通路都被阻斷。而他仍然有上洛,向幕府、朝廷提出政治上訴求的必要,因而在此之後不斷試圖用武力突破越中、加賀兩道防線,欲迫使兩地的反上杉勢力屈服,讓北陸的局勢重新恢復到永祿三年以前的情況。這一因素,是謙信發動北陸戰爭的根本動因。

關於日本戰國史上杉謙信在北陸地區戰爭總結

瓦解上杉謙信與大阪本願寺、加賀一向一揆的同盟後,武田信玄又在永祿三年唆使越中國眾神保長職作亂、反抗上杉謙信。如此一來,就對上杉謙信構成了三道阻撓其上洛的關卡。第一道防線是位於最東面,統治越中國婦負郡、東礪波郡、東射水郡的神保長職;第二道防線是位於神保長職西面,統治越中國西礪波郡、西射水郡的越中一向一揆;第三道防線是位於越中一向一揆西面,主宰加賀國的加賀一向一揆。武田信玄設想的這三道關卡,拿到今天比,就類似美國在亞太設置的三條島鏈,即所謂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第三島鏈,在軍事構想上完全是同一個思路。儘管武田信玄深思熟慮,但神保長職在軍事上無法與上杉謙信抗衡,在永祿三年(1560)、五年(1562),兩次遭到上杉謙信擊敗,最後不得已只能投降了謙信。在戰敗之後,上杉謙信接管了過去由神保氏統治的越中婦負郡、東礪波郡、東射水郡,全部收歸直轄,只給神保長職保留了射水郡的日宮城這一據點使他居住。日宮城是上杉謙信征服神保長職以後,在越中西線設置的最前沿基地,與越中一向一揆統治的西礪波郡、西射水郡相鄰。謙信此舉,是讓神保長職為上杉家看家護院,這是他對戰敗者施加的懲罰。武田信玄本來想利用神保長職,但最後的結果卻適得其反,這是他的戰略構想第一次失敗。

武田信玄死後,上杉謙信在天正年間又繼續發動越中、加賀戰爭,主要是陣對兩地的一向一揆。不過,攻勢並不太順利,在加賀朝日山之戰、越中安養寺城之戰中,上杉謙信分別被加賀、越中的一向一揆擊敗,死亡都較為慘重。直到天正四年(1576),意識到織田信長勢力的不斷髮展壯大,會對自身構成威脅,上杉謙信和越中、加賀一向一揆才達成了同盟。從這以後,越中、加賀兩地的一向一揆接受上杉謙信的軍事動員,在政治上從屬於上杉家。

在綏服越中、加賀的一向一揆以後,上杉家與織田家的壤地相接,隨時有爆發戰爭衝突的風險。當時加賀以手取川為界,分為南北。北加賀的石川郡、河北郡被一向一揆支配,但南加賀的能美、江沼二郡則被織田軍佔據。在上杉謙信的背後,還有能登畠山氏的威脅。能登地近加賀,如果謙信在加賀與織田決戰時,能登方面從後方擾亂,則將會帶給謙信很大危險。因此,從戰略考慮上的需要,上杉謙信也必須將能登吞併。之後,歷經將近一年的時間,謙信也將能登拿了下來,滅亡了能登畠山氏,消除了這一層後患。在攻陷畠山氏主城七尾城之前,謙信收買了畠山氏的三個內奸,即遊佐續光、溫井景隆、三宅長盛協助攻城,他們在混戰之中殺死了忠於畠山家的能登長氏一族。但其中有一個長連龍逃出了城外,沒有被殺。

"

從永祿三年(1560)開始,一直到天正五年(1577)為止,上杉謙信出兵北陸的越中、加賀、能登三國,策馬征戰十七年之久。北陸戰爭,相對於上杉謙信的北信戰爭、關東戰爭來說,很少為人所側目,但這並不影響這一場地方性長期戰爭的波瀾壯闊、波濤詭譎。

上杉謙信在永祿到元龜年間,針對越中、加賀發動的戰爭,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是與武田信玄進行的北信戰爭(俗稱的“川中島之戰”)的邊境延長戰爭。無論是永祿三年至五年的神保長職之亂、永祿十一年的椎名康胤之亂、元龜三年的越中一向一揆大亂,背後都有武田信玄暗中操縱、一手籌謀。越中、加賀的反上杉勢力,無論是神保長職,還是椎名康胤、越中一向一揆、加賀一向一揆,事實上都是在替武田信玄打代理人戰爭。他們就如同是武田信玄的提線木偶,按照信玄的意志滋生是非、挑起戰亂。武田信玄利用這些越中、加賀的反上杉勢力,在北陸一線牽制上杉謙信,他自己則在信濃、上野兩線對越後邊境展開進攻,從戰略構想上實行鉗形攻勢,迫使上杉謙信拉長戰線,於多個不同方向遭到軍事打擊。但是這一戰略構想雖然經過多次的施行,最後均成功被上杉謙信瓦解,使武田信玄的計劃終究付諸東流。

在永祿三年以前,上杉謙信與大阪本願寺的證如上人、加賀一向一揆構築同盟關係,得以借道一向宗勢力範圍下的越中、加賀兩地,兩度上洛,與室町幕府、天皇朝廷進行政治交涉,取得一定軍事、政治權力上的授權。但與一向宗勢力短暫的同盟,隨著本願寺證如上人的圓寂而遭到終止。新上臺的大阪本願寺法主顯如上人,是武田信玄的姻親,他的妻子是信玄正室的妹妹。武田信玄利用這一層關係,致信本願寺顯如,使他授意加賀、越中兩地的一向一揆,共同站在謙信的對立面,阻撓謙信上洛。從此以後,上杉謙信上洛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越中、加賀的通路都被阻斷。而他仍然有上洛,向幕府、朝廷提出政治上訴求的必要,因而在此之後不斷試圖用武力突破越中、加賀兩道防線,欲迫使兩地的反上杉勢力屈服,讓北陸的局勢重新恢復到永祿三年以前的情況。這一因素,是謙信發動北陸戰爭的根本動因。

關於日本戰國史上杉謙信在北陸地區戰爭總結

瓦解上杉謙信與大阪本願寺、加賀一向一揆的同盟後,武田信玄又在永祿三年唆使越中國眾神保長職作亂、反抗上杉謙信。如此一來,就對上杉謙信構成了三道阻撓其上洛的關卡。第一道防線是位於最東面,統治越中國婦負郡、東礪波郡、東射水郡的神保長職;第二道防線是位於神保長職西面,統治越中國西礪波郡、西射水郡的越中一向一揆;第三道防線是位於越中一向一揆西面,主宰加賀國的加賀一向一揆。武田信玄設想的這三道關卡,拿到今天比,就類似美國在亞太設置的三條島鏈,即所謂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第三島鏈,在軍事構想上完全是同一個思路。儘管武田信玄深思熟慮,但神保長職在軍事上無法與上杉謙信抗衡,在永祿三年(1560)、五年(1562),兩次遭到上杉謙信擊敗,最後不得已只能投降了謙信。在戰敗之後,上杉謙信接管了過去由神保氏統治的越中婦負郡、東礪波郡、東射水郡,全部收歸直轄,只給神保長職保留了射水郡的日宮城這一據點使他居住。日宮城是上杉謙信征服神保長職以後,在越中西線設置的最前沿基地,與越中一向一揆統治的西礪波郡、西射水郡相鄰。謙信此舉,是讓神保長職為上杉家看家護院,這是他對戰敗者施加的懲罰。武田信玄本來想利用神保長職,但最後的結果卻適得其反,這是他的戰略構想第一次失敗。

武田信玄死後,上杉謙信在天正年間又繼續發動越中、加賀戰爭,主要是陣對兩地的一向一揆。不過,攻勢並不太順利,在加賀朝日山之戰、越中安養寺城之戰中,上杉謙信分別被加賀、越中的一向一揆擊敗,死亡都較為慘重。直到天正四年(1576),意識到織田信長勢力的不斷髮展壯大,會對自身構成威脅,上杉謙信和越中、加賀一向一揆才達成了同盟。從這以後,越中、加賀兩地的一向一揆接受上杉謙信的軍事動員,在政治上從屬於上杉家。

在綏服越中、加賀的一向一揆以後,上杉家與織田家的壤地相接,隨時有爆發戰爭衝突的風險。當時加賀以手取川為界,分為南北。北加賀的石川郡、河北郡被一向一揆支配,但南加賀的能美、江沼二郡則被織田軍佔據。在上杉謙信的背後,還有能登畠山氏的威脅。能登地近加賀,如果謙信在加賀與織田決戰時,能登方面從後方擾亂,則將會帶給謙信很大危險。因此,從戰略考慮上的需要,上杉謙信也必須將能登吞併。之後,歷經將近一年的時間,謙信也將能登拿了下來,滅亡了能登畠山氏,消除了這一層後患。在攻陷畠山氏主城七尾城之前,謙信收買了畠山氏的三個內奸,即遊佐續光、溫井景隆、三宅長盛協助攻城,他們在混戰之中殺死了忠於畠山家的能登長氏一族。但其中有一個長連龍逃出了城外,沒有被殺。

關於日本戰國史上杉謙信在北陸地區戰爭總結

在拿下能登一年以後,上杉謙信就死去了,而越後上杉家隨後也陷入了“御館之亂”的內亂之中。令上杉謙信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歷經十七年時間,才大致底定的越中、能登、加賀三國,在他死後沒有幾年的時間,就幾乎悉數易手到了織田家手中。而在這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的,正是在七尾城之戰時,逃出生天的長連龍。他在七尾城陷落後投靠了織田信長,之後屢次率兵在越中、能登轉戰,使得能登全境、大半個越中,落入織田家勢力範圍之下,這正說明了東亞復仇文化的可怕。另一方面,經過柴田勝家軍團的奮戰,也消滅了北加賀的一向一揆,將上杉謙信終其一生始終未能平定的加賀,也一道給擺平了。天正十年(1582),織田軍四面部署,對越後上杉家掀起滅亡戰爭。柴田勝家攻陷了上杉家在越中的最後一道重鎮魚津城,森長可、瀧川一益分別從信濃、上野方向侵入越後,越後阿賀北眾的新發田重家、陸奧大名蘆名盛隆也戰隊到了信長這一邊,對上杉家完成包圍。但隨即而來的本能寺之變,卻打破了這一計劃,造成織田軍的退兵,上杉家得以存續下來。

可以說,上杉謙信一生的三條主要戰線,北信濃戰線和關東戰線最後都是經略失敗的,只有北陸戰線是相對成功的。雖然在他身後,在北陸取得的成果幾乎都落於織田信長之手,但在他生前,至少使用軍事手段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另外兩條戰線,儘管上杉謙信也經略多年,但都打得一塌糊塗,最後在戰略上完全都是以失敗告終的。

受人矚目的關東戰線,雖然上杉謙信在永祿三年(1560)初次越山時威風了一把,一度集結十一萬大軍,殺向北條氏康的本城小田原城。但從永祿四年(1561)北條氏康在武藏反擊作戰開始,上杉謙信在關東暫時取得的霸權就已經呈現崩壞狀態,於是上杉謙信在永祿五年(1562)棄下總古河城而走,永祿十年(1567)棄下野佐野城而走,天正二年(1574)棄武藏羽生城而走,一直都是被動的收縮戰線,最後只剩下與越後相接的上野沼田領了,與北條在關東平原的逐鹿完全敗北。他最後一次在關東負隅頑抗,試圖掙扎是在天正四年越山,攻擊上野新田領、下野足利領,但完全已經積重難返了。

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的爭霸,於北信濃的川中島和關東的西上野也都是被壓制。上杉謙信在永祿四年、永祿十年的兩次關東出陣,武田信玄就乘虛分別打下了信越邊境的割嶽城、野*城,直接逼向越後的咽喉,嚇得謙信倉皇從關東退兵。自武田信玄在永祿四年十一月年開展西上野侵攻以來,倉賀野氏、箕輪長野氏、白井長尾氏、惣社長尾氏這些支持上杉謙信的西上野國眾無一不被武田攻滅而沒落,上杉謙信在西上野的勢力圈完全喪失殆盡。在箕輪和倉賀野未陷落時,上杉謙信為了打通兩城中間的聯絡,攻打武田方和田城,由他親自出馬或者北條高廣的廄橋城眾代為效勞,就失敗了多次,沒能有什麼進展。武田的關東侵攻,對西上野的支配,所取得的成果都是遠在上杉謙信之上的。所以,無論北信濃還是關東,上杉謙信的經營實際上到最後都是失敗了的,只有以往不太被人注目的北陸侵攻是相對成功的。

儘管在三條主戰線之中,北陸戰線是上杉謙信發揮最為最順利的戰場,但我們也要注意到埋藏的隱患也是許多的,謙信未必能一直一帆風順。首先上杉謙信對於越登賀三國的支配就是不全的,在他死後沒幾年的時間,北加賀被織田軍打下,越中被神保氏張、長連龍等打下大半,唯一建立起支配的能登也被長連龍奪還了。十七年年辛勤勞動的北陸經略成果,為誰辛苦為誰甜,最後死後僅僅幾年時間的功夫,就幾乎都落到了織田政權手裡。所以上杉謙信在天正六年就死了,是非常幸運的,晚死個幾年,很難保證會鹿死誰手。

"

從永祿三年(1560)開始,一直到天正五年(1577)為止,上杉謙信出兵北陸的越中、加賀、能登三國,策馬征戰十七年之久。北陸戰爭,相對於上杉謙信的北信戰爭、關東戰爭來說,很少為人所側目,但這並不影響這一場地方性長期戰爭的波瀾壯闊、波濤詭譎。

上杉謙信在永祿到元龜年間,針對越中、加賀發動的戰爭,從本質意義上來說,是與武田信玄進行的北信戰爭(俗稱的“川中島之戰”)的邊境延長戰爭。無論是永祿三年至五年的神保長職之亂、永祿十一年的椎名康胤之亂、元龜三年的越中一向一揆大亂,背後都有武田信玄暗中操縱、一手籌謀。越中、加賀的反上杉勢力,無論是神保長職,還是椎名康胤、越中一向一揆、加賀一向一揆,事實上都是在替武田信玄打代理人戰爭。他們就如同是武田信玄的提線木偶,按照信玄的意志滋生是非、挑起戰亂。武田信玄利用這些越中、加賀的反上杉勢力,在北陸一線牽制上杉謙信,他自己則在信濃、上野兩線對越後邊境展開進攻,從戰略構想上實行鉗形攻勢,迫使上杉謙信拉長戰線,於多個不同方向遭到軍事打擊。但是這一戰略構想雖然經過多次的施行,最後均成功被上杉謙信瓦解,使武田信玄的計劃終究付諸東流。

在永祿三年以前,上杉謙信與大阪本願寺的證如上人、加賀一向一揆構築同盟關係,得以借道一向宗勢力範圍下的越中、加賀兩地,兩度上洛,與室町幕府、天皇朝廷進行政治交涉,取得一定軍事、政治權力上的授權。但與一向宗勢力短暫的同盟,隨著本願寺證如上人的圓寂而遭到終止。新上臺的大阪本願寺法主顯如上人,是武田信玄的姻親,他的妻子是信玄正室的妹妹。武田信玄利用這一層關係,致信本願寺顯如,使他授意加賀、越中兩地的一向一揆,共同站在謙信的對立面,阻撓謙信上洛。從此以後,上杉謙信上洛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越中、加賀的通路都被阻斷。而他仍然有上洛,向幕府、朝廷提出政治上訴求的必要,因而在此之後不斷試圖用武力突破越中、加賀兩道防線,欲迫使兩地的反上杉勢力屈服,讓北陸的局勢重新恢復到永祿三年以前的情況。這一因素,是謙信發動北陸戰爭的根本動因。

關於日本戰國史上杉謙信在北陸地區戰爭總結

瓦解上杉謙信與大阪本願寺、加賀一向一揆的同盟後,武田信玄又在永祿三年唆使越中國眾神保長職作亂、反抗上杉謙信。如此一來,就對上杉謙信構成了三道阻撓其上洛的關卡。第一道防線是位於最東面,統治越中國婦負郡、東礪波郡、東射水郡的神保長職;第二道防線是位於神保長職西面,統治越中國西礪波郡、西射水郡的越中一向一揆;第三道防線是位於越中一向一揆西面,主宰加賀國的加賀一向一揆。武田信玄設想的這三道關卡,拿到今天比,就類似美國在亞太設置的三條島鏈,即所謂的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第三島鏈,在軍事構想上完全是同一個思路。儘管武田信玄深思熟慮,但神保長職在軍事上無法與上杉謙信抗衡,在永祿三年(1560)、五年(1562),兩次遭到上杉謙信擊敗,最後不得已只能投降了謙信。在戰敗之後,上杉謙信接管了過去由神保氏統治的越中婦負郡、東礪波郡、東射水郡,全部收歸直轄,只給神保長職保留了射水郡的日宮城這一據點使他居住。日宮城是上杉謙信征服神保長職以後,在越中西線設置的最前沿基地,與越中一向一揆統治的西礪波郡、西射水郡相鄰。謙信此舉,是讓神保長職為上杉家看家護院,這是他對戰敗者施加的懲罰。武田信玄本來想利用神保長職,但最後的結果卻適得其反,這是他的戰略構想第一次失敗。

武田信玄死後,上杉謙信在天正年間又繼續發動越中、加賀戰爭,主要是陣對兩地的一向一揆。不過,攻勢並不太順利,在加賀朝日山之戰、越中安養寺城之戰中,上杉謙信分別被加賀、越中的一向一揆擊敗,死亡都較為慘重。直到天正四年(1576),意識到織田信長勢力的不斷髮展壯大,會對自身構成威脅,上杉謙信和越中、加賀一向一揆才達成了同盟。從這以後,越中、加賀兩地的一向一揆接受上杉謙信的軍事動員,在政治上從屬於上杉家。

在綏服越中、加賀的一向一揆以後,上杉家與織田家的壤地相接,隨時有爆發戰爭衝突的風險。當時加賀以手取川為界,分為南北。北加賀的石川郡、河北郡被一向一揆支配,但南加賀的能美、江沼二郡則被織田軍佔據。在上杉謙信的背後,還有能登畠山氏的威脅。能登地近加賀,如果謙信在加賀與織田決戰時,能登方面從後方擾亂,則將會帶給謙信很大危險。因此,從戰略考慮上的需要,上杉謙信也必須將能登吞併。之後,歷經將近一年的時間,謙信也將能登拿了下來,滅亡了能登畠山氏,消除了這一層後患。在攻陷畠山氏主城七尾城之前,謙信收買了畠山氏的三個內奸,即遊佐續光、溫井景隆、三宅長盛協助攻城,他們在混戰之中殺死了忠於畠山家的能登長氏一族。但其中有一個長連龍逃出了城外,沒有被殺。

關於日本戰國史上杉謙信在北陸地區戰爭總結

在拿下能登一年以後,上杉謙信就死去了,而越後上杉家隨後也陷入了“御館之亂”的內亂之中。令上杉謙信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歷經十七年時間,才大致底定的越中、能登、加賀三國,在他死後沒有幾年的時間,就幾乎悉數易手到了織田家手中。而在這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的,正是在七尾城之戰時,逃出生天的長連龍。他在七尾城陷落後投靠了織田信長,之後屢次率兵在越中、能登轉戰,使得能登全境、大半個越中,落入織田家勢力範圍之下,這正說明了東亞復仇文化的可怕。另一方面,經過柴田勝家軍團的奮戰,也消滅了北加賀的一向一揆,將上杉謙信終其一生始終未能平定的加賀,也一道給擺平了。天正十年(1582),織田軍四面部署,對越後上杉家掀起滅亡戰爭。柴田勝家攻陷了上杉家在越中的最後一道重鎮魚津城,森長可、瀧川一益分別從信濃、上野方向侵入越後,越後阿賀北眾的新發田重家、陸奧大名蘆名盛隆也戰隊到了信長這一邊,對上杉家完成包圍。但隨即而來的本能寺之變,卻打破了這一計劃,造成織田軍的退兵,上杉家得以存續下來。

可以說,上杉謙信一生的三條主要戰線,北信濃戰線和關東戰線最後都是經略失敗的,只有北陸戰線是相對成功的。雖然在他身後,在北陸取得的成果幾乎都落於織田信長之手,但在他生前,至少使用軍事手段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另外兩條戰線,儘管上杉謙信也經略多年,但都打得一塌糊塗,最後在戰略上完全都是以失敗告終的。

受人矚目的關東戰線,雖然上杉謙信在永祿三年(1560)初次越山時威風了一把,一度集結十一萬大軍,殺向北條氏康的本城小田原城。但從永祿四年(1561)北條氏康在武藏反擊作戰開始,上杉謙信在關東暫時取得的霸權就已經呈現崩壞狀態,於是上杉謙信在永祿五年(1562)棄下總古河城而走,永祿十年(1567)棄下野佐野城而走,天正二年(1574)棄武藏羽生城而走,一直都是被動的收縮戰線,最後只剩下與越後相接的上野沼田領了,與北條在關東平原的逐鹿完全敗北。他最後一次在關東負隅頑抗,試圖掙扎是在天正四年越山,攻擊上野新田領、下野足利領,但完全已經積重難返了。

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的爭霸,於北信濃的川中島和關東的西上野也都是被壓制。上杉謙信在永祿四年、永祿十年的兩次關東出陣,武田信玄就乘虛分別打下了信越邊境的割嶽城、野*城,直接逼向越後的咽喉,嚇得謙信倉皇從關東退兵。自武田信玄在永祿四年十一月年開展西上野侵攻以來,倉賀野氏、箕輪長野氏、白井長尾氏、惣社長尾氏這些支持上杉謙信的西上野國眾無一不被武田攻滅而沒落,上杉謙信在西上野的勢力圈完全喪失殆盡。在箕輪和倉賀野未陷落時,上杉謙信為了打通兩城中間的聯絡,攻打武田方和田城,由他親自出馬或者北條高廣的廄橋城眾代為效勞,就失敗了多次,沒能有什麼進展。武田的關東侵攻,對西上野的支配,所取得的成果都是遠在上杉謙信之上的。所以,無論北信濃還是關東,上杉謙信的經營實際上到最後都是失敗了的,只有以往不太被人注目的北陸侵攻是相對成功的。

儘管在三條主戰線之中,北陸戰線是上杉謙信發揮最為最順利的戰場,但我們也要注意到埋藏的隱患也是許多的,謙信未必能一直一帆風順。首先上杉謙信對於越登賀三國的支配就是不全的,在他死後沒幾年的時間,北加賀被織田軍打下,越中被神保氏張、長連龍等打下大半,唯一建立起支配的能登也被長連龍奪還了。十七年年辛勤勞動的北陸經略成果,為誰辛苦為誰甜,最後死後僅僅幾年時間的功夫,就幾乎都落到了織田政權手裡。所以上杉謙信在天正六年就死了,是非常幸運的,晚死個幾年,很難保證會鹿死誰手。

關於日本戰國史上杉謙信在北陸地區戰爭總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