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這輩子值得吹牛的有三件事,削三藩,收臺灣,滅葛爾丹,早期年輕的康熙,剛滅了鰲拜以後,親政了,總要開始做一些大事,樹立自己的威信,目光瞄來瞄去,發現三藩不僅是自己的沉重負擔,而且有可能是心腹大患,要知道三藩以吳三桂為首,個個都是親王,貪得無厭的要錢要糧,要兵要刀槍,康熙這個小麻子,看著自己的財政日漸縮水,心裡特別不爽,要削三藩了。

三藩說白了就是三個人,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個人麼,結局不太好,吳三桂是過把癮就死,做了幾天大周皇帝,就一命嗚呼,耿仲明最悲催,莫名其妙被吳三桂拉上了賊船,又不小心因為私藏逃人,畏罪自縊於進軍廣東途中。尚可喜最後還是善終了,但是被不肖子尚之信活活氣死的,但也值得了,康麻子最悲痛,也會最暗自笑開了花。

尚可喜:三藩結局最好的一個

作為叛明投清的三大佬之一,尚可喜的貢獻不小啊,早年就是跟著毛文龍混,他是山西人,後舉家遷往遼東。十八歲時由於後金入侵,尚可喜母親死於戰亂,後尚可喜隨父親加入明軍。尚可喜的父親追隨的是毛文龍,而尚可喜參加的是明朝水軍。後來要跟父親混,尚可喜進入了皮島,父親找不到,倒找到了毛文龍,機緣巧合成了毛文龍養孫,按理說跟毛文龍,有肉吃,香噴噴,沒想到幸福的日子太短暫,袁崇煥從天而降,誅殺了毛文龍,也就誅殺了他的政治生命,幹爺爺沒了,親爹倒是有下落了,居然是被他未來的公司大清殺了,再加上毛文龍的繼任者,對尚可喜那是百般刁難,除了大明,就是大清,算了,把心一橫,叛明降清了。

皇太極聽說尚可喜來降,特意出城30裡相迎,並盛讚尚可喜“達變通權”、“知明運之傾危,識時勢之向背”,還發還先前所俘虜的且能找到的尚可喜家族成員共計27人。皇太極真特麼夠意思,對洪承疇也沒有這麼好,這麼大方過,尚可喜非常激動,就開始賣命了,把滴血的鋒刃,指向了曾經與自己共事的同胞們了。

他便一直隨清朝統治者四處攻伐,略代州,攻朝鮮,下皮島,取遼西,繼而又隨清軍入關,與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王朝作戰,問鼎中原,砍了這麼多人頭,官位越來越高,初封智順王,再封平南王、平南親王,和吳三桂平起平坐,不過老尚比老吳更多了幾分恬靜,當韃子的漢人王,比在明朝來的划算多了。

讓我們理順一下老尚怎麼一步步從大明的臣子成了韃子的王?

在此之前,老尚與後金有著血海深仇。其父尚學禮在與後金作戰時,陣亡於樓子山。後金軍攻克旅順口,尚可喜一家百餘口或戰死,或被殺,或投海自盡,或被俘至瀋陽為奴,直到此時,才予以歸還。既然如此,尚可喜為什麼放著家仇不報,反而卻背叛明朝,屈身事後金呢?

其實,尚可喜之投靠後金,是有極大的苦衷,他為自存投身明軍,一面效力明朝,一面四處打探父親尚學禮的消息。翌年,他在皮島見到了父親。可不久,其父就在樓子山陣亡了。驚聞噩耗,尚可喜“急歸,踴哭泣之哀,感動行路”。

尚可喜:三藩結局最好的一個

毛文龍欣賞老尚有才,就讓尚可喜統領尚學禮所部。崇禎二年毛文龍被殺,黃龍便代領其軍。

黃龍也是喜歡問候人家爹孃的角色,對手下太苛刻了,手下受不了就發動兵變,黃龍被囚。尚可喜聞訊,馬上回軍,並前去看望黃龍,他與李維鸞等人集眾斬首亂者十餘人,迎黃龍還帥府。可見,尚可喜對明朝是忠心耿耿的,絕無叛逆之心。

黃龍得救了,當然非常感謝老尚,沒想到想廢了黃龍的主謀卻還沒瞅出來,這個兵變的主謀是沈世魁。尚可喜平定叛亂,出了大風頭,沈世魁能放過他嗎?一個破壞老子全盤計劃的傢伙!

崇禎六年,黃龍兵敗自殺。沈世魁繼為主帥,自此便開始找尚可喜的麻煩。不久其部將王庭瑞、袁安邦誣陷尚可喜。沈世魁認為機不可失,於是就急調尚可喜到皮島,謀殺之。尚可喜接到檄令,毫無戒備,又鑑於當時其部眾“皆抱無家之痛,又衣糧不繼,進退維谷,眾洶洶無固志”,因此立即兵發廣鹿島,前往皮島。可是,他們剛到達長山島就遇上了大風,船不得進。恰在這時,沈世魁又發檄來催。就在此時,他發現其手下諸營將都有熟人帶信來迎,唯獨與自己一向交好者“無一語至”,再加上風大浪急,不免心疑,遂派人到皮島探聽消息。當他得知沈世魁的陰謀時,不禁撫膺嘆曰:我“結髮從海上戰一十餘載,父母妻子先後亡散,今出萬死,不顧一生,為朝廷追亡逐叛,城陷家破以至於此,而冒功忌能之人,必欲擠之死地,天下事可知矣。……今權在世奎,欲殺一營將故易易耳。且明帝勵精圖治,加意邊疆,而諸臣恣意營私,牢持門戶,厝火有形,叩閽無路,大丈夫具掃除天下志,豈甘以不資之身,為溝中之斷耶?”於是決定投靠後金。

尚可喜:三藩結局最好的一個

尚可喜之投靠後金,固然有受皇太極“豁達神武,延攬英雄”吸引的一面,但是最根本的是他的身家性命受到威脅。就尚可喜個人的性格而言,他是很能忍耐的,如黃龍曾窘辱過他,尚可喜忍耐了。當黃龍被譁變士兵囚禁後,他又以德報怨,從大局出發,斬殺譁變者,救出黃龍。其後為協助登州明軍殲滅孔有德、耿仲明軍,他奉命率軍往登州助剿,不巧,在海上遇颶風,船毀人亡。他與部下漂至登州趙家灘,被明軍俘獲,險被祖大弼錯殺。幸虧有認識他的對祖大弼說明情況,再加上黃龍又飛箭來調,這才使其安全回到旅順,對此,尚可喜也忍耐了。而這次不同了,沈世魁已經擺好架式等著自己去自投羅網,如去皮島必有性命之憂,那麼又如何應付眼前的局勢呢?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擺在尚可喜面前的路可以說有五條:一條是按照沈世魁的命令繼續前往皮島,一任其宰割;一條是將計就計,率兵前往皮島與沈世魁拼個你死我活;一條是還居廣鹿島,嚮明朝官員或者明朝皇帝上書說明情況,為自己辯解;一條是回廣鹿島,公開與沈世魁對抗,甚至效仿孔有德、耿仲明挑起反明的大旗,與明朝決裂;一條是投降定都瀋陽的後金政權,尋求庇護,等待時機,報仇雪恨。

在這五條道路中,第一條無疑是送自己入虎口,不可行;尚可喜的力量不及沈世魁,將計就計前往皮島與其硬拼,後果難料,沒有把握,所以第二條道路也非完全之策,風險很大,不可行;第三條路雖然有其可行性,但對官職卑微的尚可喜來說根本沒有上書辯白的機會,即使能上書辯白,也可能成為馬後炮,因為沈世魁完全可以在朝廷官員調查之前按違抗軍令將其問斬,而且尚可喜也沒有什麼靠山,再者,當時事出突然,不迅速作出決斷是不行的,因而這條路也行不通;依當時尚可喜的力量,回駐廣鹿島,與沈世魁公開對抗,勢必招來沈世魁的問罪之師,兵戎一見,尚可喜必敗無疑,且這樣一來,尚可喜就走上了與整個明朝對抗的道路,一個沈世魁都難以對付的尚可喜又如何對付得了明朝的精兵悍將呢?而且依當時尚可喜的號召力而言,根本比不上孔有德和耿仲明;與前四條道路相比第五條道路是比較可行的,因為到崇禎六年後金軍不僅數敗明軍,給明軍以重創,而且攻克了明朝許多軍事重鎮,如撫順、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廣寧、旅順、大淩河等。崇禎二年到崇禎三年,又突襲北京,連下遷安、灤州、永平、遵化四城,大敗明軍,且巧施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又一改其父的做法,大量任用漢人、漢官,這一切不能不影響到尚可喜的選擇,所以,他在派盧克用等與皇太極聯繫歸降事宜後,遂決計歸降後金。綜上可見,尚可喜是被逼棄明歸後金的,當然也與皇太極的新政也有關。

尚可喜自歸順後金後,便隨後金乃至清朝統治者東征西殺,並屢建奇功。順治元年(1644)四月二十一日,在多爾袞的指揮下,尚可喜率領屬下部隊在山海關全力投入戰鬥。經過激戰,大敗李自成軍,追擊至慶都,再敗之,斬農民軍將領陳光先、谷大成等。待直隸八郡皆定後,尚可喜又分遣馬步官兵同固山葉清從德州前往山東,旋移兵山西,所向皆下。又奉命與英親王阿濟格從西路出居庸關,由宣府、大同抵偏頭關,再渡黃河至綏德。繼而又與固山譚泰攻打延安,大敗李錦所部,使其“宵遁”,還分兵追擊農民軍。順治二年三月,他又奉命與英親王等取湖廣,繼續追擊李自成軍,由陝西過秦嶺,出武關,進入湖北,連下鄖陽、荊州、襄陽諸郡,招降農民軍將領王光恩、苗時化等,與英親王會師承天,敗農民軍,繳獲戰艦20艘、人數千。接著他又與鰲拜、巴哈納追擊農民軍至大冶,擒農民軍將領劉芳亮、軍師宋獻策等。湖北既定,他就與英親王合兵一處,攻克了江西九江。在獲李自成死訊後,他與英親王班師回京。

順治三年八月十五日,順治帝任命恭順王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與懷順王耿仲明等率領滿、蒙、漢官兵往徵湖廣與兩廣。二十日,尚可喜奉命率領所部官兵赴孔有德軍,協徵湖廣等地。不久,即與投靠永曆政權的郝搖旗軍遇於道州,以鐵騎襲之,大獲全勝。在孔有德、耿仲明等攻取衡州、長沙後,他們又合兵一處,克武岡、沅州,底定湖南。順治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尚可喜隨孔有德班師回京。

順治六年,尚可喜奉命出征廣東,經過兩年多的戰爭,到順治八年廣東基本上處於清朝的控制之下。但不久形勢又嚴峻起來。順治九年,在農民軍的打擊下,短短几個月,清朝便“兩蹶名王”。與此同時,攻克桂林的李定國為擴大戰果,轉而準備進攻梧州。面對廣西岌岌可危的形勢,廣東巡撫李棲鳳等主張“閉關謝使,扼要自全”,對此,尚可喜表示反對,說“不然,定南陷歿,諸將無主,當危疑悲懼之秋,求救於本藩,其心固知有朝廷也。本藩鎮撫一方,即悖逆已形,猶且多方招諭,冀其歸順。今粵西文武官兵皆我朝豢養舊人,一旦流離,豈忍坐視。粵西與廣東地連脣齒,纓冠之救,義不容辭。若不發兵運餉,加意懷來,彼無所歸附,勢必投逆,順流而東下,為患方大,是更遺朝廷東顧之憂,誰任此時失撫之咎?救而有誤,本藩一身當之,不以相累也”。說完,即採取行動,一面派兵將往援駐守梧州的馬雄,一面安置潰敗下來的清朝官兵。九月,終於收復梧州。

順治十年,面對李定國再犯梧州,進圍肇慶,尚可喜立即率兵趕赴肇慶,進行部署,並邀靖南王軍助戰,終於挫敗李定國的進攻,迫其解圍而去。

順治十一年,李定國攻克高州,繼又佔領陽春、陽江、恩平諸邑,遣兵營於肇慶,與尚可喜率領的清軍隔水相望。如何對敵,總督李率泰先主張守新興,後主張守高明,對此尚可喜表示反對,說“定國劇寇,非大創之,必無兩立之勢。今之所急,在戰不在守”,並具體陳明利害。無奈李率泰不聽勸告,令總兵官郭虎、副將杜豹往守高明。翌年九月,尚可喜與靖南王率兵赴江門,援救甲喇章京田雲龍,水陸並進,敗李定國兩路軍。同月,為解高明之圍,尚可喜等設計誘李定國軍,使其中伏敗北退兵,並擒其總兵武君禧、遊擊王天才等16人。

九月三十日,李定國攻克高明,進圍新會,由於守將吳進功等的全力守禦,新會仍控制在清軍手裡。為解新會之圍,尚可喜等率軍往援,十一月十四日,抵新會,兩軍交戰,大敗李定國軍。到順治十二年二月,又收復了廣東高、雷、廉三府並所屬肇慶府屬、羅定屬三州18縣及廣西橫州、鬱林州、北流等州縣。

老尚把南明餘孽一蕩掃平,下面就要逐鹿中原了,和李自成的農民軍作戰,誰勝了就是北京的主人。

他主要是同農民軍的餘部作戰,即同大順軍餘部和大西軍餘部作戰。大順軍失去李自成後便與南明隆武政權聯合起來。後來他們又與永曆政權聯合起來;大西軍餘部也提出了“扶明討逆”的口號,並與永曆政權就聯合抗清問題進行談判。短短几年時間,他們便實現了與南明政權的聯合,成為南明政權與清朝抗衡的工具。很顯然,這時的大順軍和大西軍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抗清既是為自己,又是為南明,不像以前全是為了自己。不過,無論是為誰而抗清,都是清朝所不允許的。

作為清朝的名臣戰將,尚可喜沒有理由不執行清朝統治者的命令,不去追擊農民軍和幫助清朝建立對全國的統治權,否則即是不忠,不僅要丟前程,而且身家性命也可能不保。另外,尚可喜投靠清朝以來,清朝對其可謂恩寵有加,一方面封他為智順王、平南王,另一方面給他各種賞賜,這些都使尚可喜感恩圖報。相反尚可喜與農民軍從無來往。因此說,尚可喜與農民軍兵戎相見是各為其主。

順治初年,清朝統治者曾分封了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四個異姓王,後來四位藩王只剩下三位,即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底,平西王吳三桂反叛清朝。在吳三桂的利誘與煽動下,南方的許多漢官降將紛紛倒戈叛清。康熙十三年二月,孔有德的女婿廣西將軍孫延齡在桂林背叛清朝,與吳三桂遙相呼應。更為嚴重的是康熙十三年三月十五日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起兵叛清。由於 “三藩”中有兩藩公開叛清,康熙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尚可喜之子討寇將軍尚之信不知何故也接受吳三桂“招討大將軍”的偽號,殺其父謀士金光,炮擊清軍兵營,所以後人將吳三桂挑起的這次叛亂稱為“三藩之亂”。

其實,將吳三桂挑起的這次叛亂稱之為“三藩之亂”是不準確的,因為當時尚可喜是尚藩之主,而尚可喜自始至終沒有參與叛亂。

老尚是明白人,他不願意跟老吳混,他多次請求康熙讓他回家養老,反覆請求,大大滿足了康麻子的虛榮心,康麻子滿意了,就批准老尚的請求,在大戰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老尚終於撇清了與老吳的糾葛,跑出現場,歸老遼東。

康麻子這不叫撤三藩,充其量是撤二藩,不管怎麼說,老尚這輩子算是風光了。老吳嘛,落得裡外不是人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