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先生:傷寒俯視圖之太陽

傷寒 中風 甘草 葛根湯 華醫世界 華醫世界 2017-09-15

李可老先生:傷寒俯視圖之太陽

李可

傷寒俯視圖之太陽

太陽

邪氣初犯表,則正氣不暢,屈而為惡寒,激而為發熱,使血脈動惕逆行,故顯脈浮、頭痛、頂強、惡寒等症。

李可老先生:傷寒俯視圖之太陽

此病有二,一則腠理開疏,邪氣不內迫,徒氾濫肌肉,故汗出脈浮緩,是為中風。二則腠理緊閉,邪氣佛鬱,遂迫筋骨,故骨節煩疼,無汗脈浮緊,是為傷寒。

李可老先生:傷寒俯視圖之太陽

中風為散漫之邪,陽浮而陰弱;傷寒為緊縮之邪,脈陰陽供緊。

二者輕重有別,此既表病之大綱,桂枝、麻黃之分野。

桂枝之輕,自有陰陽之變化;麻黃之重,亦有陰陽之機變。

如桂枝加葛根湯、桂枝加樸杏湯、桂枝去芍加苓術湯,則在桂枝之部位,而因項背強、或喘、或小便不利而加減。

桂麻各半湯、桂二麻一湯、桂二越二湯,則失汗數日。

熱鬱不解,致寒熱偏勝如瘧,桂枝之力不能及,故借麻黃、越婢以及逞其勢。因證有劇易,而方有緊慢之別也。

若多汗、或誤汗,邪氣不解,大煩渴,脈洪大,及胃氣不和譫語者,則入陽明,為白虎、調胃承氣之所主,是為陽浮之極也。

如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加附子湯,則過汗傷津,小便難,四肢微急,或氣虛上迫胸滿,將陷於陰位也。

若誤汗,煩躁、吐逆、厥冷者,為甘草乾薑四逆之所主,是為陰弱之極也。麻黃湯亦然。

若邪氣鬱遏大筋,項背強急者,為葛根湯。

若勢稍及裡,嘔逆者,為葛根加半夏湯。

若內壅下利,脈促、喘而汗出者,為葛根芩連湯;邪氣迫筋骨,疼痛而喘者,為麻黃湯。

若其勢劇一等,表熱鬱極而煩躁者,及邪氣不迫筋骨,而沉於肌肉,不能宣達,但身重者,為大青龍湯。

若其勢遜一籌,夾水飲而不解,咳喘者,為小青龍湯。

若表即解,而飲熱迫肺,汗出而喘者,為麻杏石甘湯。

若表不解而熱更人裡,與水相得煩渴,或下滯為小便不利,上逆為水人則吐者,為五苓散。其不渴者,為茯苓甘草湯。

若外已解,而胸滿脅痛者,及往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者,為小柴胡湯。

但熱灼膈間,虛煩不得眠,或反覆顛倒,或胸中窒,或心中結痛者,為梔豉湯。

少氣者,為甘豉湯,嘔者,為姜豉湯。腹滿、臥起不安者,為梔樸湯。

微煩者,為梔幹湯。此皆少陽也。

若表邪入裡,不惡寒但惡熱者,及蒸蒸發熱者,為調胃承氣湯。

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為大小承氣湯。

若裡熱散漫,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為白虎人蔘湯。

若裡熱壅鬱血中如狂,少腹急結者,為桃仁承氣湯。

若蓄血甚,少腹硬滿,小便自利者,為抵當湯丸。

以上皆屬陽明也,是為脈浮緊進於陽位之極矣,若表證兼溼邪,兩邪相合,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為桂枝附子湯。

若熱少溼多,大便硬,小便自利者,為桂附去桂加術湯。

若兩邪迫於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者,為甘草附子湯。

若既無表證,虛寒晝日煩躁,不得眠者,為乾薑附子湯,主惡寒者,為芍甘附子湯。

主煩躁者,為茯苓四逆湯。主下利清谷者,為四逆湯。

以上皆屬三陰也,是為脈緊,陷於陰位之極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