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國內9個創新城市,北京的優勢和短板在哪裡?'

"

摘要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之一,將北京與國內主要創新城市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探尋其優勢與短板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3個層面構建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將北京與國內其他9個創新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對比研究,探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創新是增強我國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途徑,是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創新城市匯聚了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所需的重要資源,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具有支撐引領作用。

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的大背景下,北京應充分發揮其創新資源富集的優勢,將自身打造成為創新發展新高地,輻射帶動京津冀乃至全國的創新發展。對比分析北京與國內主要創新城市的創新能力,有利於摸清北京在創新方面的優勢與短板,對進一步提升北京的創新能力、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

摘要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之一,將北京與國內主要創新城市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探尋其優勢與短板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3個層面構建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將北京與國內其他9個創新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對比研究,探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創新是增強我國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途徑,是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創新城市匯聚了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所需的重要資源,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具有支撐引領作用。

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的大背景下,北京應充分發揮其創新資源富集的優勢,將自身打造成為創新發展新高地,輻射帶動京津冀乃至全國的創新發展。對比分析北京與國內主要創新城市的創新能力,有利於摸清北京在創新方面的優勢與短板,對進一步提升北京的創新能力、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對比國內9個創新城市,北京的優勢和短板在哪裡?

北京已形成“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三城一區”新局面。

測度結果分析

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系統梳理,除北京外,本文選取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國內主要城市群中9個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作為參照對象進行對比分析。它們分別是天津、上海、重慶、深圳、杭州、廣州、成都、合肥、蘇州。

在創新能力對比分析方面,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3個層面選取了13個相關指標,構建國內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對北京及國內主要創新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了測度。從綜合得分看,2008—2017年各城市創新能力綜合得分逐年提升,排名變化不顯著。北京、深圳、上海始終位居前3,綜合得分分別由0.397提升至0.895、由0.220提升至0.635、由0.210提升至0.603;廣州、蘇州、杭州、天津4個城市位居第4—7名,得分分別由0.150提升至0.445、由0.116提升至0.388、由0.146提升至0.384、由0.152提升至0.348;成都、合肥、重慶在10個城市中處於第8—10名,得分分別由0.114提升至0.300、由0.062提升至0.261、由0.041提升至0.178。

在創新投入方面,北京得分始終最高。2017年,北京得分為0.879,明顯高於緊隨其後的深圳(0.598)和上海(0.596)。從具體指標看,北京各項創新投入指標均位居首位,如2017年北京R&D(研究發展)人員摺合全時當量為26.98萬人年,是各城市平均值(12.67萬人年)的2.13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當期吸收資本金額為5113.47億元,是各城市平均值(2038.15億元)的2.51倍;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361.76億元,是各城市平均值(186.74億元)的1.94倍。

在創新產出方面,北京優勢顯著。2008—2017年,北京創新產出穩居首位,得分由0.132提升至1.000。從具體指標看,北京各項創新產出指標均位居首位,如2017年北京新增授權發明專利數為28562件,是各城市平均值(9754件)的2.93倍;新增商標數為40.23萬件,是各城市平均值(17.62萬件)的2.28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加值為2859.20億元,是各城市平均值(767.67億元)的3.72倍。

在創新環境方面,北京存在一定提升空間。2017年北京得分0.780,位居第4,與蘇州(0.877)、廣州(0.856)和杭州(0.823)存在差距。北京教育支出佔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相對不足且有下降趨勢,如2017年為14.13%,低於各城市平均值0.56個百分點,2008—2017年下降了2.01個百分點。北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其他城市存在差距,2017年北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深圳的70%、蘇州的79%、廣州的85%、杭州的95%。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上海,2017年北京為6.24萬元,比上海低0.02萬元;但北京發展勢頭強勁,2008—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0.83%,位居首位,與上海差距呈縮小態勢。

在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分析方面,從人才投入、經費投入、政府政策、教育水平、經濟發展5個方面,通過構建面板迴歸模型對北京與國內主要創新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人才驅動是北京、深圳、上海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所在,而資本驅動是其他城市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動因。從迴歸結果看,創新人才對北京、深圳、上海具有顯著正向影響,R&D人員摺合全時當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對這些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城市的創新產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係數為0.8086。這說明增加研發人員投入,有利於提升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創新能力,增強對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應用將推動其創新能力的進一步強化。資本投入對其他城市具有重要作用,R&D經費投入強度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對這些城市的創新能力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係數為1.3988。這說明資本驅動是這些城市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動因。

在創新效率對比分析方面,選取R&D人員摺合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當期吸收資本金額、科學技術支出佔一般預算支出比重4項指標作為投入指標,通過超效率DEA法和DEA-Malmquist指數法(都是廣泛應用於金融、工業等部門生產效率的測算方法)對各城市創新效率變化情況及其動力來源進行了分析。從創新效率看,廣州、深圳創新效率處於領先地位,北京創新效率優勢逐漸顯現。廣州和深圳創新效率較高,2008—2017年超效率值排名均處於第1—2名左右。同時期北京的創新效率顯著提升,由0.710(第7名)上升至1.297(第2名);創新效率變化率為1.112,實現了11.2%的增長,位居第二,優勢逐漸顯現。

技術進步是創新效率提升的主要源泉。從創新效率提升的動力源泉看,10個城市創新效率均有提升,各城市創新效率平均增長率為3.5%。從各城市看,廣州、北京創新效率明顯提升且優勢顯著,技術進步優勢突出。2008—2017年,廣州、北京創新效率增長率分別為14.1%、11.2%,蘇州、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創新效率有所提升,而天津、重慶、合肥創新效率有所下降。

"

摘要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之一,將北京與國內主要創新城市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探尋其優勢與短板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3個層面構建的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將北京與國內其他9個創新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了對比研究,探索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創新是增強我國綜合競爭實力的重要途徑,是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創新城市匯聚了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所需的重要資源,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具有支撐引領作用。

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的大背景下,北京應充分發揮其創新資源富集的優勢,將自身打造成為創新發展新高地,輻射帶動京津冀乃至全國的創新發展。對比分析北京與國內主要創新城市的創新能力,有利於摸清北京在創新方面的優勢與短板,對進一步提升北京的創新能力、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對比國內9個創新城市,北京的優勢和短板在哪裡?

北京已形成“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三城一區”新局面。

測度結果分析

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系統梳理,除北京外,本文選取了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國內主要城市群中9個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作為參照對象進行對比分析。它們分別是天津、上海、重慶、深圳、杭州、廣州、成都、合肥、蘇州。

在創新能力對比分析方面,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創新環境3個層面選取了13個相關指標,構建國內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對北京及國內主要創新城市的創新能力進行了測度。從綜合得分看,2008—2017年各城市創新能力綜合得分逐年提升,排名變化不顯著。北京、深圳、上海始終位居前3,綜合得分分別由0.397提升至0.895、由0.220提升至0.635、由0.210提升至0.603;廣州、蘇州、杭州、天津4個城市位居第4—7名,得分分別由0.150提升至0.445、由0.116提升至0.388、由0.146提升至0.384、由0.152提升至0.348;成都、合肥、重慶在10個城市中處於第8—10名,得分分別由0.114提升至0.300、由0.062提升至0.261、由0.041提升至0.178。

在創新投入方面,北京得分始終最高。2017年,北京得分為0.879,明顯高於緊隨其後的深圳(0.598)和上海(0.596)。從具體指標看,北京各項創新投入指標均位居首位,如2017年北京R&D(研究發展)人員摺合全時當量為26.98萬人年,是各城市平均值(12.67萬人年)的2.13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當期吸收資本金額為5113.47億元,是各城市平均值(2038.15億元)的2.51倍;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361.76億元,是各城市平均值(186.74億元)的1.94倍。

在創新產出方面,北京優勢顯著。2008—2017年,北京創新產出穩居首位,得分由0.132提升至1.000。從具體指標看,北京各項創新產出指標均位居首位,如2017年北京新增授權發明專利數為28562件,是各城市平均值(9754件)的2.93倍;新增商標數為40.23萬件,是各城市平均值(17.62萬件)的2.28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加值為2859.20億元,是各城市平均值(767.67億元)的3.72倍。

在創新環境方面,北京存在一定提升空間。2017年北京得分0.780,位居第4,與蘇州(0.877)、廣州(0.856)和杭州(0.823)存在差距。北京教育支出佔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相對不足且有下降趨勢,如2017年為14.13%,低於各城市平均值0.56個百分點,2008—2017年下降了2.01個百分點。北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與其他城市存在差距,2017年北京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深圳的70%、蘇州的79%、廣州的85%、杭州的95%。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上海,2017年北京為6.24萬元,比上海低0.02萬元;但北京發展勢頭強勁,2008—201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0.83%,位居首位,與上海差距呈縮小態勢。

在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分析方面,從人才投入、經費投入、政府政策、教育水平、經濟發展5個方面,通過構建面板迴歸模型對北京與國內主要創新城市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人才驅動是北京、深圳、上海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所在,而資本驅動是其他城市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動因。從迴歸結果看,創新人才對北京、深圳、上海具有顯著正向影響,R&D人員摺合全時當量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對這些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城市的創新產出具有顯著正向影響,係數為0.8086。這說明增加研發人員投入,有利於提升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創新能力,增強對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應用將推動其創新能力的進一步強化。資本投入對其他城市具有重要作用,R&D經費投入強度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對這些城市的創新能力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係數為1.3988。這說明資本驅動是這些城市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動因。

在創新效率對比分析方面,選取R&D人員摺合全時當量、R&D經費內部支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當期吸收資本金額、科學技術支出佔一般預算支出比重4項指標作為投入指標,通過超效率DEA法和DEA-Malmquist指數法(都是廣泛應用於金融、工業等部門生產效率的測算方法)對各城市創新效率變化情況及其動力來源進行了分析。從創新效率看,廣州、深圳創新效率處於領先地位,北京創新效率優勢逐漸顯現。廣州和深圳創新效率較高,2008—2017年超效率值排名均處於第1—2名左右。同時期北京的創新效率顯著提升,由0.710(第7名)上升至1.297(第2名);創新效率變化率為1.112,實現了11.2%的增長,位居第二,優勢逐漸顯現。

技術進步是創新效率提升的主要源泉。從創新效率提升的動力源泉看,10個城市創新效率均有提升,各城市創新效率平均增長率為3.5%。從各城市看,廣州、北京創新效率明顯提升且優勢顯著,技術進步優勢突出。2008—2017年,廣州、北京創新效率增長率分別為14.1%、11.2%,蘇州、上海、杭州、深圳、成都創新效率有所提升,而天津、重慶、合肥創新效率有所下降。

對比國內9個創新城市,北京的優勢和短板在哪裡?

2019年5月19日,2019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啟動。(中國日報)

主要結論與對策建議

北京創新能力優勢顯著,但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北京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優勢顯著。以2017年為例,北京創新投入得分為0.879,分別是深圳、上海、廣州得分的1.47倍、1.48倍、3.06倍,是創新能力位居末位的重慶的6.16倍;北京創新產出得分高達1.000,分別是深圳、上海、廣州、重慶的1.60倍、1.86倍、2.22倍、9.53倍。但北京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與位居前三的蘇州、廣州、杭州存在一定差距。2017年北京創新環境得分為0.780,低於蘇州(0.877)、廣州(0.856)、杭州(0.823)。北京應著力優化創新環境,為進一步加強研發投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提供有力保障。

各城市創新能力影響因素存在差異,人才驅動是北京創新能力提升的核心所在。從創新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看,R&D人員投入的增加對北京、深圳、上海的創新產出有著顯著促進作用。北京應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促進國內外高端人才集聚;應加強對創新人才的培養,為創新活動的開展,提供高水平的智力保障。

強化和提升促進北京創新能力提高的軟硬件環境。北京創新環境應從軟硬件兩方面進行優化和提升。在硬件方面,應強化創新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通過硬件建設支撐高水平研究平臺、學術交流平臺、成果轉移轉化基地等研究性平臺的創新能力提升。在軟件方面,要完善有利於激發創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提升研究人員的創新積極性。強化研究成果的市場導向作用,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利用結構性減稅引導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成果轉化。加大對創新創業精神、文化和價值觀的宣傳力度,鼓勵全社會進行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社會氛圍。

通過“引進+培育”兩種手段集聚各領域的高水平優秀創新人才。在人才引進方面,在確定創新重點領域基礎上,細化各領域的創新任務,分析各創新任務的人才匹配狀況,找尋各領域創新人才的短板所在。要運用特殊人才引進政策和引進機制彌補創新人才短板,快速提升創新鏈條的國際競爭力,加大引進優質科研創新人才、高精尖產業創新人才、高水平科技金融人才的工作力度。在人才培養方面,創新培養機制,可探索設立“中學生英才計劃”“研究生拔尖計劃”等,促使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創新培養模式,積極建設高水平、多層次、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從小學到大學不同層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鼓勵學生開展自由探索型的研究和創新,實現創新人力資源總量的提升。

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調整佈局的契機促進形成北京前沿領域技術優勢。2018年7月,《關於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推進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調整,以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重點,積極推進學科交叉國家研究中心建設。北京應把握國家重點實驗室調整佈局的契機,並結合打造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任務,在全球研發前沿領域形成技術優勢。整合北京地區創新資源,積極對接國家重大科技計劃,著力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通過這些高水平研究平臺的建設,促進北京前沿領域技術優勢的形成。

創新研發經費使用方式,建立經費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改革大學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和職稱評聘制度,促進大學和科研院所面向產業和社會需求,將前沿性技術和基礎性技術轉化為應用技術和生產技術,將科研成果轉變成服務社會、增加財富的科技創新。進一步拓寬創新券等資金支持方式,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激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充分發揮科技金融優勢,探索社會資本支持科技研發新模式。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經費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著力提高北京財政預算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的比重。

作者:葉堂林,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


文章來源於《前線》雜誌2019年第7期,原文標題《北京創新能力研究》

責編:沈聰

版式:鄺巖

監製:李愛玲

圖片來源於中國日報、北京日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