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
"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1:1947年夏天,金國良攝於杜美大戲院花園內,背景為護士學校今青年報社

"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1:1947年夏天,金國良攝於杜美大戲院花園內,背景為護士學校今青年報社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2:1947年夏天,金國良攝於杜美大戲院花園內,背景為影院大門口

金國良先生,1931年出生,1944年7月經人介紹進入杜美大戲院(1954年起改名東湖電影院),直到1994年離開東湖電影院,與這座影院結緣長達半個世紀。年逾八旬的金老先生,精神矍鑠,記憶清晰,說起“杜美”往事滔滔不絕,一連串老上海電影公司和影片名,以及法租界時期路名和霞飛路商鋪名,隨口而來,遂將筆者帶進了“杜美”的黃金時代。

13歲的金國良進入杜美大戲院從拉門小郎(boy)做起,小小年紀無論颳風下雨,他每天站在影院門口迎送觀眾。那時正處汪偽統治時期,只在下午放映三場電影(下午2點半、5點一刻、8點半),只要上大半天班。那時他每天午飯後從南市大興街家裡出門,先走到八仙橋,乘法商1路有軌電車(今26路無軌電車)到霞飛路華龍路站(今淮海中路雁蕩路)下車,隨後步行到杜美路(今東湖路)上班。到了十六七歲,金國良開始跑外勤,去影片公司拿片子。他經常去虎丘路光陸大樓(華納兄弟、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設在樓內)或河南路橋堍河濱大樓(米高梅、哥倫比亞、聯美、環球等公司)取片。專職跑片(送片)是後來的事,早期都是影院派員去影片公司取片的。放映前,影院老闆與影片公司籤合約,按票房分成。1948年之後,影院開始施行跑片。金國良記得當年放電影《出水芙蓉》(米高梅出品)時,“杜美”跟靜安寺路上的“大華”(新華電影院前身)之間跑片。但也不是每部影片都跑片,只有拷貝緊張的影片,為滿足觀眾先睹為快才與其他影院跑片。

“每天上班蠻開心的,像在屋裡廂一樣”,講起“杜美”,金國良美滋滋的,至今仍留戀那段黃金歲月。過去,電影院內很少有衣帽間,而杜美大戲院專闢一小房間做衣帽間,方便觀眾寄放衣物。“杜美”老闆K·岡勃是德籍猶太人,他待人接物相當人性化,對員工也很客氣,進出戲院遇上員工都會打招呼,像自家人一樣。老闆給員工的薪酬也不低,一個月發2次工資,至少發法幣90多塊,高的106塊,當時一兩黃金也不過90元出頭點。通常一天只做三場電影,有時加場,老闆每場加發5角錢報酬,那時霞飛路(淮海路)上吃一客羅宋大菜不過1塊錢。遇上夏季高溫天(那時攝氏33度就算高溫了),老闆還會以一杯冰啤、一小碟沙拉、一塊牛排犒勞員工。“碰到搿種老闆,儂還會偷懶伐!”金老感慨不已。

"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1:1947年夏天,金國良攝於杜美大戲院花園內,背景為護士學校今青年報社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2:1947年夏天,金國良攝於杜美大戲院花園內,背景為影院大門口

金國良先生,1931年出生,1944年7月經人介紹進入杜美大戲院(1954年起改名東湖電影院),直到1994年離開東湖電影院,與這座影院結緣長達半個世紀。年逾八旬的金老先生,精神矍鑠,記憶清晰,說起“杜美”往事滔滔不絕,一連串老上海電影公司和影片名,以及法租界時期路名和霞飛路商鋪名,隨口而來,遂將筆者帶進了“杜美”的黃金時代。

13歲的金國良進入杜美大戲院從拉門小郎(boy)做起,小小年紀無論颳風下雨,他每天站在影院門口迎送觀眾。那時正處汪偽統治時期,只在下午放映三場電影(下午2點半、5點一刻、8點半),只要上大半天班。那時他每天午飯後從南市大興街家裡出門,先走到八仙橋,乘法商1路有軌電車(今26路無軌電車)到霞飛路華龍路站(今淮海中路雁蕩路)下車,隨後步行到杜美路(今東湖路)上班。到了十六七歲,金國良開始跑外勤,去影片公司拿片子。他經常去虎丘路光陸大樓(華納兄弟、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設在樓內)或河南路橋堍河濱大樓(米高梅、哥倫比亞、聯美、環球等公司)取片。專職跑片(送片)是後來的事,早期都是影院派員去影片公司取片的。放映前,影院老闆與影片公司籤合約,按票房分成。1948年之後,影院開始施行跑片。金國良記得當年放電影《出水芙蓉》(米高梅出品)時,“杜美”跟靜安寺路上的“大華”(新華電影院前身)之間跑片。但也不是每部影片都跑片,只有拷貝緊張的影片,為滿足觀眾先睹為快才與其他影院跑片。

“每天上班蠻開心的,像在屋裡廂一樣”,講起“杜美”,金國良美滋滋的,至今仍留戀那段黃金歲月。過去,電影院內很少有衣帽間,而杜美大戲院專闢一小房間做衣帽間,方便觀眾寄放衣物。“杜美”老闆K·岡勃是德籍猶太人,他待人接物相當人性化,對員工也很客氣,進出戲院遇上員工都會打招呼,像自家人一樣。老闆給員工的薪酬也不低,一個月發2次工資,至少發法幣90多塊,高的106塊,當時一兩黃金也不過90元出頭點。通常一天只做三場電影,有時加場,老闆每場加發5角錢報酬,那時霞飛路(淮海路)上吃一客羅宋大菜不過1塊錢。遇上夏季高溫天(那時攝氏33度就算高溫了),老闆還會以一杯冰啤、一小碟沙拉、一塊牛排犒勞員工。“碰到搿種老闆,儂還會偷懶伐!”金老感慨不已。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3:1981年夏,原杜美大戲院老闆岡勃(中)回東湖電影院與老職工合影,右一金國良

"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1:1947年夏天,金國良攝於杜美大戲院花園內,背景為護士學校今青年報社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2:1947年夏天,金國良攝於杜美大戲院花園內,背景為影院大門口

金國良先生,1931年出生,1944年7月經人介紹進入杜美大戲院(1954年起改名東湖電影院),直到1994年離開東湖電影院,與這座影院結緣長達半個世紀。年逾八旬的金老先生,精神矍鑠,記憶清晰,說起“杜美”往事滔滔不絕,一連串老上海電影公司和影片名,以及法租界時期路名和霞飛路商鋪名,隨口而來,遂將筆者帶進了“杜美”的黃金時代。

13歲的金國良進入杜美大戲院從拉門小郎(boy)做起,小小年紀無論颳風下雨,他每天站在影院門口迎送觀眾。那時正處汪偽統治時期,只在下午放映三場電影(下午2點半、5點一刻、8點半),只要上大半天班。那時他每天午飯後從南市大興街家裡出門,先走到八仙橋,乘法商1路有軌電車(今26路無軌電車)到霞飛路華龍路站(今淮海中路雁蕩路)下車,隨後步行到杜美路(今東湖路)上班。到了十六七歲,金國良開始跑外勤,去影片公司拿片子。他經常去虎丘路光陸大樓(華納兄弟、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設在樓內)或河南路橋堍河濱大樓(米高梅、哥倫比亞、聯美、環球等公司)取片。專職跑片(送片)是後來的事,早期都是影院派員去影片公司取片的。放映前,影院老闆與影片公司籤合約,按票房分成。1948年之後,影院開始施行跑片。金國良記得當年放電影《出水芙蓉》(米高梅出品)時,“杜美”跟靜安寺路上的“大華”(新華電影院前身)之間跑片。但也不是每部影片都跑片,只有拷貝緊張的影片,為滿足觀眾先睹為快才與其他影院跑片。

“每天上班蠻開心的,像在屋裡廂一樣”,講起“杜美”,金國良美滋滋的,至今仍留戀那段黃金歲月。過去,電影院內很少有衣帽間,而杜美大戲院專闢一小房間做衣帽間,方便觀眾寄放衣物。“杜美”老闆K·岡勃是德籍猶太人,他待人接物相當人性化,對員工也很客氣,進出戲院遇上員工都會打招呼,像自家人一樣。老闆給員工的薪酬也不低,一個月發2次工資,至少發法幣90多塊,高的106塊,當時一兩黃金也不過90元出頭點。通常一天只做三場電影,有時加場,老闆每場加發5角錢報酬,那時霞飛路(淮海路)上吃一客羅宋大菜不過1塊錢。遇上夏季高溫天(那時攝氏33度就算高溫了),老闆還會以一杯冰啤、一小碟沙拉、一塊牛排犒勞員工。“碰到搿種老闆,儂還會偷懶伐!”金老感慨不已。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3:1981年夏,原杜美大戲院老闆岡勃(中)回東湖電影院與老職工合影,右一金國良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4:1980年代,金國良在東湖電影院放映室工作

"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1:1947年夏天,金國良攝於杜美大戲院花園內,背景為護士學校今青年報社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2:1947年夏天,金國良攝於杜美大戲院花園內,背景為影院大門口

金國良先生,1931年出生,1944年7月經人介紹進入杜美大戲院(1954年起改名東湖電影院),直到1994年離開東湖電影院,與這座影院結緣長達半個世紀。年逾八旬的金老先生,精神矍鑠,記憶清晰,說起“杜美”往事滔滔不絕,一連串老上海電影公司和影片名,以及法租界時期路名和霞飛路商鋪名,隨口而來,遂將筆者帶進了“杜美”的黃金時代。

13歲的金國良進入杜美大戲院從拉門小郎(boy)做起,小小年紀無論颳風下雨,他每天站在影院門口迎送觀眾。那時正處汪偽統治時期,只在下午放映三場電影(下午2點半、5點一刻、8點半),只要上大半天班。那時他每天午飯後從南市大興街家裡出門,先走到八仙橋,乘法商1路有軌電車(今26路無軌電車)到霞飛路華龍路站(今淮海中路雁蕩路)下車,隨後步行到杜美路(今東湖路)上班。到了十六七歲,金國良開始跑外勤,去影片公司拿片子。他經常去虎丘路光陸大樓(華納兄弟、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設在樓內)或河南路橋堍河濱大樓(米高梅、哥倫比亞、聯美、環球等公司)取片。專職跑片(送片)是後來的事,早期都是影院派員去影片公司取片的。放映前,影院老闆與影片公司籤合約,按票房分成。1948年之後,影院開始施行跑片。金國良記得當年放電影《出水芙蓉》(米高梅出品)時,“杜美”跟靜安寺路上的“大華”(新華電影院前身)之間跑片。但也不是每部影片都跑片,只有拷貝緊張的影片,為滿足觀眾先睹為快才與其他影院跑片。

“每天上班蠻開心的,像在屋裡廂一樣”,講起“杜美”,金國良美滋滋的,至今仍留戀那段黃金歲月。過去,電影院內很少有衣帽間,而杜美大戲院專闢一小房間做衣帽間,方便觀眾寄放衣物。“杜美”老闆K·岡勃是德籍猶太人,他待人接物相當人性化,對員工也很客氣,進出戲院遇上員工都會打招呼,像自家人一樣。老闆給員工的薪酬也不低,一個月發2次工資,至少發法幣90多塊,高的106塊,當時一兩黃金也不過90元出頭點。通常一天只做三場電影,有時加場,老闆每場加發5角錢報酬,那時霞飛路(淮海路)上吃一客羅宋大菜不過1塊錢。遇上夏季高溫天(那時攝氏33度就算高溫了),老闆還會以一杯冰啤、一小碟沙拉、一塊牛排犒勞員工。“碰到搿種老闆,儂還會偷懶伐!”金老感慨不已。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3:1981年夏,原杜美大戲院老闆岡勃(中)回東湖電影院與老職工合影,右一金國良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4:1980年代,金國良在東湖電影院放映室工作

從做拉門小郎到放映員,金國良口述東湖電影院那些鮮為人知的往事

圖5:1980年代後期,原杜美大戲院老闆娘回上海與金國良先生攀談

講起老闆來,金國良充滿了感恩之情。當時“杜美”的中國員工有十幾個人,還有6個白俄小女孩做領票(領位員,幫助客人找到座位),中國人則做售票、檢票、放映、清潔等。“杜美”老闆岡勃很念舊,1948將影院盤出離開上海後,一直沒機會回上海看看,直到1981年再次來到上海,通過中旅社翻譯員找到原“杜美”老職工,並在他下榻的和平飯店宴請大家。後來老闆過世了,老闆娘也來過一次,在新錦江大酒店頂樓旋轉廳與“杜美”老職工敘舊,臨走還送每位紅包300美元,聊表心意。講到這裡,金老稍稍有點激動:“與老闆、老闆娘合影照片,我還珍藏在家。”(圖3、5)金老先生以前一直收集電影說明書以及海報,到了“文革”中生怕抄家,無奈將自己辛辛苦苦收集的影片說明書和海報統統毀掉了。真是可惜!

上海解放初期,新華和淮海電影院率先抵制美國影片,各大影院立刻跟進,而杜美則延長一個禮拜,繼續放映美國片,如米高梅的《鐵面人》、《三姐妹》等。當年杜美的電影廣告大多不登《申報》,而登在蘇聯報紙《新生活》上,因為杜美大戲院的觀眾大多是白俄僑民,當年有人戲稱杜美為“白俄僑民俱樂部”。1953年,杜美大戲院外籍老闆離開上海(1948年,猶太人岡勃將“杜美”作價轉手白俄奧大力克經營,後來又由白俄皮爾潑接盤經營,直至1953年),影院由職工維持了將近一年,1954年7月1日,由市文化局接管,並改名東湖電影院,仍為專業電影院。1959年下半年起,金國良正式做放映員,一直做到1994年為止(1991年退休,又做了三年,直到電影院被拆)。1960年3月4日,東湖電影院成為全國第一家立體電影院。改建之初,影院因沒有可供放映的立體故事片,上海電影系統就開始科研攻關,先試製了幾部彩色紀錄片《青春的旋律》、《歡樂的童年》、《黃浦江畔》、《灕江山水》,供“東湖”首映,並引起了轟動。當年為了順利放映立體寬銀幕電影,市電影局分管副局長蔡賁等在東湖電影院蹲點指揮,一批專家到場,換銀幕、配立體眼鏡,大家忙得不亦樂乎。當時放映設備不是進口的,是上海電影技術廠、上海電影機械廠研發自制的。寬銀幕用的變形鏡頭玻璃,也是上海工業玻璃六廠攻關搞出來的。天馬廠攝影師查祥康擔任《魔術師的奇遇》攝影,在放映這部立體故事片之前,也來到東湖電影院與研發變形鏡頭的師傅一起攻關。

1962年7月1日,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在東湖電影院隆重獻映。影片由著名導演桑弧執導,著名喜劇演員陳強、韓非、孫景璐領銜主演。影片上映後,場場爆滿,一票難求。上海市民聞訊紛紛湧向“東湖”,擠滿了原本人跡稀少、幽靜安寧的東湖路,出現了觀眾通宵排隊購票的火爆場面。從淮海路口到另一頭的四岔路口(新樂路、延慶路、長樂路、富民路),天天人山人海。其盛況絕不亞於2010年初的3D大片《阿凡達》。1966年1月,“文革”開始,8月裡的一天,一幫紅衛兵來到東湖電影院,二話不說,用紙將“湖”貼掉,寫成“風”字,即易名東風電影院,直至1972年1月12日恢復原名“東湖”。“文革”期間,上海影院以放映八個樣板戲為主,“東湖”也不例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