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上高縣 分宜 我在宮裡做廚師 文物 宜豐會長大叔 2019-07-17
"

金鎖橋,俗稱“梅沙橋”,位於上高縣南港鎮梅沙村東北方向的村頭,上高至分宜公路東側。此橋新建之初,青石橋體狀如鎖鑰,加之木廊天然的木黃色,故名金鎖橋。不知從何時起,因橋建在梅沙村,人們漸漸習慣地稱之為“梅沙橋”。

"

金鎖橋,俗稱“梅沙橋”,位於上高縣南港鎮梅沙村東北方向的村頭,上高至分宜公路東側。此橋新建之初,青石橋體狀如鎖鑰,加之木廊天然的木黃色,故名金鎖橋。不知從何時起,因橋建在梅沙村,人們漸漸習慣地稱之為“梅沙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

三孔石拱橋

"

金鎖橋,俗稱“梅沙橋”,位於上高縣南港鎮梅沙村東北方向的村頭,上高至分宜公路東側。此橋新建之初,青石橋體狀如鎖鑰,加之木廊天然的木黃色,故名金鎖橋。不知從何時起,因橋建在梅沙村,人們漸漸習慣地稱之為“梅沙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

三孔石拱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橫跨江口水之上,是一座橋面建有長亭的三孔石拱橋。橋上木廊頂部樑脊記載文字:“1369年己酉穀旦 ,上高梅沙村李姓眾人建造(若屬實)。”由此推斷,此橋始建於明洪武二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同治《上高縣誌》記載:“梅沙橋上有亭,蒙山、袁嶺、上梅諸水經此。”現在涼亭正樑上留有遺墨:“大清光緒六年造”。現存的金鎖橋是清光緒六年(1880)重修,距今也130餘年。

"

金鎖橋,俗稱“梅沙橋”,位於上高縣南港鎮梅沙村東北方向的村頭,上高至分宜公路東側。此橋新建之初,青石橋體狀如鎖鑰,加之木廊天然的木黃色,故名金鎖橋。不知從何時起,因橋建在梅沙村,人們漸漸習慣地稱之為“梅沙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

三孔石拱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橫跨江口水之上,是一座橋面建有長亭的三孔石拱橋。橋上木廊頂部樑脊記載文字:“1369年己酉穀旦 ,上高梅沙村李姓眾人建造(若屬實)。”由此推斷,此橋始建於明洪武二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同治《上高縣誌》記載:“梅沙橋上有亭,蒙山、袁嶺、上梅諸水經此。”現在涼亭正樑上留有遺墨:“大清光緒六年造”。現存的金鎖橋是清光緒六年(1880)重修,距今也130餘年。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橋內部

金鎖橋全長65.9米,寬5.38米,高7.18米。全橋用青石縱聯拱券,2墩3拱。分水墩長3.3米,高3米,墩呈船 形,長方形塊石疊砌而成。三拱跨度由西向東分別為11.6米、9.7米、9.7米。

橋上建有涼亭,亭長39.45米,高3.85米,支柱48根,柵欄木360根,亭兩邊各設一排長凳,供過往行人憩息之用。橋面青石板鋪就,橋兩端各有青石階梯上橋,東面砌石階23級,長16.27米,西面砌石階22級,長10.18米,兩端石階梯都與古驛道石板路相連,東端通向田野,西端進入上梅村。

橫跨江口水

"

金鎖橋,俗稱“梅沙橋”,位於上高縣南港鎮梅沙村東北方向的村頭,上高至分宜公路東側。此橋新建之初,青石橋體狀如鎖鑰,加之木廊天然的木黃色,故名金鎖橋。不知從何時起,因橋建在梅沙村,人們漸漸習慣地稱之為“梅沙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

三孔石拱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橫跨江口水之上,是一座橋面建有長亭的三孔石拱橋。橋上木廊頂部樑脊記載文字:“1369年己酉穀旦 ,上高梅沙村李姓眾人建造(若屬實)。”由此推斷,此橋始建於明洪武二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同治《上高縣誌》記載:“梅沙橋上有亭,蒙山、袁嶺、上梅諸水經此。”現在涼亭正樑上留有遺墨:“大清光緒六年造”。現存的金鎖橋是清光緒六年(1880)重修,距今也130餘年。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橋內部

金鎖橋全長65.9米,寬5.38米,高7.18米。全橋用青石縱聯拱券,2墩3拱。分水墩長3.3米,高3米,墩呈船 形,長方形塊石疊砌而成。三拱跨度由西向東分別為11.6米、9.7米、9.7米。

橋上建有涼亭,亭長39.45米,高3.85米,支柱48根,柵欄木360根,亭兩邊各設一排長凳,供過往行人憩息之用。橋面青石板鋪就,橋兩端各有青石階梯上橋,東面砌石階23級,長16.27米,西面砌石階22級,長10.18米,兩端石階梯都與古驛道石板路相連,東端通向田野,西端進入上梅村。

橫跨江口水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橫跨的江口水,發源於上高縣蒙山,由蒙山上的多股清泉彙集而成,流經梅沙村時,又融入袁嶺溪流和梅湖溪流,幾度迂迴環流後,變成一條小河,再流向北面,在斜口村頭匯入錦江。古時,上高縣到分宜縣的驛道經過梅沙村,金鎖橋就是溝通這條驛道的重要橋樑。清末民初,金鎖橋設有驛館,立有石碑,現都蕩然無存。

"

金鎖橋,俗稱“梅沙橋”,位於上高縣南港鎮梅沙村東北方向的村頭,上高至分宜公路東側。此橋新建之初,青石橋體狀如鎖鑰,加之木廊天然的木黃色,故名金鎖橋。不知從何時起,因橋建在梅沙村,人們漸漸習慣地稱之為“梅沙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

三孔石拱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橫跨江口水之上,是一座橋面建有長亭的三孔石拱橋。橋上木廊頂部樑脊記載文字:“1369年己酉穀旦 ,上高梅沙村李姓眾人建造(若屬實)。”由此推斷,此橋始建於明洪武二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同治《上高縣誌》記載:“梅沙橋上有亭,蒙山、袁嶺、上梅諸水經此。”現在涼亭正樑上留有遺墨:“大清光緒六年造”。現存的金鎖橋是清光緒六年(1880)重修,距今也130餘年。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橋內部

金鎖橋全長65.9米,寬5.38米,高7.18米。全橋用青石縱聯拱券,2墩3拱。分水墩長3.3米,高3米,墩呈船 形,長方形塊石疊砌而成。三拱跨度由西向東分別為11.6米、9.7米、9.7米。

橋上建有涼亭,亭長39.45米,高3.85米,支柱48根,柵欄木360根,亭兩邊各設一排長凳,供過往行人憩息之用。橋面青石板鋪就,橋兩端各有青石階梯上橋,東面砌石階23級,長16.27米,西面砌石階22級,長10.18米,兩端石階梯都與古驛道石板路相連,東端通向田野,西端進入上梅村。

橫跨江口水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橫跨的江口水,發源於上高縣蒙山,由蒙山上的多股清泉彙集而成,流經梅沙村時,又融入袁嶺溪流和梅湖溪流,幾度迂迴環流後,變成一條小河,再流向北面,在斜口村頭匯入錦江。古時,上高縣到分宜縣的驛道經過梅沙村,金鎖橋就是溝通這條驛道的重要橋樑。清末民初,金鎖橋設有驛館,立有石碑,現都蕩然無存。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

金鎖橋,俗稱“梅沙橋”,位於上高縣南港鎮梅沙村東北方向的村頭,上高至分宜公路東側。此橋新建之初,青石橋體狀如鎖鑰,加之木廊天然的木黃色,故名金鎖橋。不知從何時起,因橋建在梅沙村,人們漸漸習慣地稱之為“梅沙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

三孔石拱橋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橫跨江口水之上,是一座橋面建有長亭的三孔石拱橋。橋上木廊頂部樑脊記載文字:“1369年己酉穀旦 ,上高梅沙村李姓眾人建造(若屬實)。”由此推斷,此橋始建於明洪武二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清同治《上高縣誌》記載:“梅沙橋上有亭,蒙山、袁嶺、上梅諸水經此。”現在涼亭正樑上留有遺墨:“大清光緒六年造”。現存的金鎖橋是清光緒六年(1880)重修,距今也130餘年。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橋內部

金鎖橋全長65.9米,寬5.38米,高7.18米。全橋用青石縱聯拱券,2墩3拱。分水墩長3.3米,高3米,墩呈船 形,長方形塊石疊砌而成。三拱跨度由西向東分別為11.6米、9.7米、9.7米。

橋上建有涼亭,亭長39.45米,高3.85米,支柱48根,柵欄木360根,亭兩邊各設一排長凳,供過往行人憩息之用。橋面青石板鋪就,橋兩端各有青石階梯上橋,東面砌石階23級,長16.27米,西面砌石階22級,長10.18米,兩端石階梯都與古驛道石板路相連,東端通向田野,西端進入上梅村。

橫跨江口水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金鎖橋橫跨的江口水,發源於上高縣蒙山,由蒙山上的多股清泉彙集而成,流經梅沙村時,又融入袁嶺溪流和梅湖溪流,幾度迂迴環流後,變成一條小河,再流向北面,在斜口村頭匯入錦江。古時,上高縣到分宜縣的驛道經過梅沙村,金鎖橋就是溝通這條驛道的重要橋樑。清末民初,金鎖橋設有驛館,立有石碑,現都蕩然無存。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上高縣金鎖橋:曾是溝通古驛道的重要橋樑

分宜縣自古出產煤炭,高安、上高一帶用煤,便要通過這條路、這座橋以肩挑手推的運輸方式取得。橋階、橋面石板上那一道手指深的轍痕,便是當年手推獨輪車的鐵圈長年累月磨出來的。它見證了亭橋歷史的久遠,也見證了一代代挑夫們運輸勞作的艱辛。 如今,古驛道早已失去交通要道的作用,僅僅是村民勞動和生活出行的一條便道,橋亭上則仍有不少過往行人歇息,尤其是炎炎夏日的傍晚,村民們攜帶孩童,不約而同地來到橋亭上納涼。

1983年8月,金鎖橋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良好的保護和利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