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漫談教學節奏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漫談教學節奏

【張都現專欄】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漫談教學節奏

原創作者|張都現(山東省新泰市第一中學科研處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山東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山東省教科院訪問學者。)

因為工作需要,最近連續觀摩了十幾節“一師一優課”錄像,總體感覺教師教學技藝精湛,多媒體運用嫻熟,新技術新手段層出不窮,小組合作成為新常態,課堂教學的城鄉差距顯著縮小。唯一遺憾的是教學節奏普遍太快了,有時候,老師提了一個很好的設問,學生未及深入思考就人聲鼎沸;一個很重要的演示實驗,老師直接擺出了實驗器材,呈現了實驗步驟,學生來不及思考為什麼這麼做,應該怎麼做,僅僅是看客的份兒;新授課環節結束了,沒有經過知識的沉澱和整理,直接切入習題訓練;一道題講完了,不總結、不反思直接開始下一道題。課堂教學就象一群人在逼仄的空間裡行色匆匆疲於奔命無暇旁顧,享受不到學習的樂趣。

學習應該是一段發現美、探索美、享受美的愉悅旅程,高明的教師應該像一位優秀的導遊,引領孩子們在鳥語花香、風景秀麗的山谷遊覽,白雲在頭頂飄揚,山風輕柔的吹過,陣陣花香撲鼻而來,流水潺潺,荷風嬉魚,遊客追逐著蝴蝶奔跑,笑聲、風聲混雜著回聲在山谷裡飄蕩,人與景和諧共處才能構成一幅優美的風景。但是,教學節奏過快,我們的師生就像急於攻佔山頭的士兵,不斷從一個陣地轉移到另一個陣地,無暇享受旅途的風光,老師煩,學生累,學習效果並不好。

教學節奏過快,學習效果反而不好的原因:

首先,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刺激,而是學習者通過原有知識經驗與外界環境進行雙向交互,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每個學習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識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過快的教學節奏沒有給學生留下建構自己知識的時間和空間,儘管老師講了,但是因為缺乏學生的建構過程,學生仍然不會。

其次,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講,神經科學家將學習定義為兩個神經元彼此產生聯繫的過程。當一個神經元向另一個神經元傳遞信息時,神經元就發生了學習,學習就是建立神經網絡的過程。建立神經網絡是腦神經自己的事情,我們施加給大腦的一切聲音刺激、圖像刺激、嗅覺刺激、動作刺激無非是為了推動神經網絡的搭建,過快的教學節奏下,由於缺乏必要的個人思索、感悟,神經聯結非常不牢固,不會發生深層次學習。

安德烈·焦爾當在《學習的本質》一書中講到,學習不是單純的被動接收,不是簡單機械的記錄,也不是信息和資料的堆砌。學習者最大的障礙是“舊有概念”,它就像一堵牆阻礙了人們通向另一個知識空間。學習就要拆掉這堵牆——採用提問、對質、辯論等手段,製造一種緊張和不平衡,拆掉大腦原來的牆。能夠拆掉這堵牆的唯有學習者自己,學習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師沒有辦法把知識塞進學生的腦子裡。

解決教學節奏過快,可以考慮如下方面:

1.要樹立正確的課堂價值觀。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知識與技能,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不是把一個完整的物體切割成三個部分,三維目標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離開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去學習知識與技能,難免就把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閹割成索然無味的按圖索驥,追求了速度,迷失了風光,課堂就缺乏靈活性、多樣性、成長性和生命力。

2.要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係。

老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檢驗教學效果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的學習收穫,講與不講,講多講少應該以學生的實際需要為準,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教學預設。課堂教學需要預設,更需要現場生成。過快的教學節奏僅僅是關注了教師的預設,但是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本源價值,缺乏對學生個體和個性發展的關注,缺乏對教學過程的豐富性和靈動性的迴應,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要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探討知識的來龍去脈,積極思維和熱烈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享受追求知識和探索真理的愉悅,同時,引導學生學習與人合作、相互分享的能力,這些都離不開必要的時間保障。

3.課堂教學不能懼怕課堂衝突。

現在有些公開課“順滑”的嚇人,整堂課沒有絲毫“衝突”——觀念的衝突、經驗的衝突乃至認知的衝突,所有人都按照老師預設的腳本有條不紊的演出,即使有爭論,也是老師預先設計了A、B角,花拳繡腳假把式,太不真實了。表演課得以流行,最根本的是有些老師害怕給學生留下反思、感悟、提問的時機之後,有些學生真的會提出一些超出教師預設的教學過程的問題,擔心教學過程失控,從而陷入佐藤學描述的“好的教學”的陷阱,即“關注於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展開教學” “教師若只尋求‘好的教學’,那麼尊重每一個兒童尊嚴的教學就不可能形成。”(佐藤學《教師的挑戰》第5頁),有生命的課堂應該是老師講授妙語連珠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如千里江河奔騰下洩,學生交流光芒四射清新脫俗,標新立異如萬里長城綿延不絕,有生命的課堂不害怕爭論,不迴避問題。

4.要調動學生多種學習方式。

2017年春天,我在華東師範大學聆聽了上海建平實驗中學校長、特級教師李百豔的一個報告《在對話交往中實現詩意棲居》,她說:“語文啊,太美了。教材文本也是有生命的,教師要善待文本,與文本之間的交往要真誠,做作者的知音。教師要順著語言鋪設的或顯豁或幽深的路徑,讓自己的心靈向作者的心靈慢慢靠近,誠心誠意的與作者對話交談,體會作者的情思與懷抱,用自己的知性、感性、理性、悟性、靈性去叩擊作者的心靈之門,直至聽到來自作者心底的最真切的回聲。讀《出師表》,諸葛亮諾大一把年紀,給幼主劉禪寫贈言,這份蜀國的基業包含著自己的心血呢,幼主能把先帝的千年大業發揚光大嗎?諸葛亮的心在滴血啊!讀著。讀著,我把自己讀的落了淚,我的學生也能在我的帶領下,讀到落淚。其實,每一篇文章都能找到詩意的美感。”後來我專門看了李百豔老師的《課堂教學實錄》,發現她的課堂教學穿插著多種形式的誦讀,通過誦讀,很好地調控了教學節奏。其實,我們不僅可以設置誦讀,通過引入對話、討論、交流、觀摩、設計、辯論、動手操作等多種學習方式,也可以有效調控教學節奏。

5.要借鑑中國書畫的留白藝術。

中國的書畫藝術講究留白,顧名思義,留白就是在作品中通過疏淡的著墨,留下廣闊空白,構造空靈韻味,給人以想象的空間,達到“此處無物勝有物”的藝術境界。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一幅畫中,一隻小舟,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而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留白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藝術大師都是留白的大師,教學亦如作畫,滿滿當當不一定美,適當留白可能更漂亮。

教育實踐中,孔子就很擅長留白。孔子誨人不倦,卻極少主動施教,他好為人師,卻並不積極指導,若非弟子經過嘗試、思索,有所體會,有所困惑,並且主動請教,他不會死乞白賴去點撥人家,這就是所謂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如同《學記》所總結的那樣,指導之道在於善待問。“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別懼怕課堂上出現的空白,那可能是學生學習的最佳收穫期。《孫子兵法》說戰場上需要“靜若處子,動若脫兔”,課堂教學何嘗不需要有動有靜,動靜結合。

扣動扳機-----一聲槍響-----應聲倒地!從藝術的角度講,這沒有多少看點,但是,如果讓子彈在空中再飛一會兒,最好再繞一個“8”字,效果可能更佳。

還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

(本文為張都現老師原創投稿)

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漫談教學節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