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作者:隔水樵夫

粉籷,其實是一種米粉。

對江淮間人而言,此物最相思,是一道傳統美食。由於粉籷的傳播地域以古廬州府為主,姑且稱之為“廬州粉籷”。在書面表達時,今天多將“粉籷”訛為“粉扎”。如此一來,本地人易懂,外地人往往懵圈,立馬搔首問道:What's this?(“粒是吽”?)

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粉扎(攝影 | humouies)

安徽某知名連鎖餐企挖掘地方特色小吃,將其納入食單,名曰:XX揚米麵。這個名字,在民間也是有的。只不過此名也是根據鄉音而假借的,未必準確。因為這個“yang”,本是個古音,可以說是“古”得一塌糊塗。也有傳說,揚米麵是由“養子面”而轉過來的。因為艱難歲月裡粉籷多用以供月子裡的產婦將養身體。此說倒也有可信之處,粉籷確有調養之功效。

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倔骨頭雞腿揚米麵(來源 | 百度糯米)

籷,音zhe,同“喆”。一般詞典往往解釋得很蒼白。《集韻》比較峻潔:“屑米為飲”。粉籷,就是“屑米為飲”的具體形態。無獨有偶,清代李兆洛在嘉慶《鳳臺縣志》裡這樣詮釋豆腐:屑豆為腐。

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康熙字典》相關記錄(來源 | 漢典)

今天,廬州方言裡仍有一種叫做“籷飯”的,介於飯與粥之間,則是“籷”之本義的延衍了。

環巢湖流域自古即是魚米之鄉,原隰雄厚。巢湖西岸更是膏腴之地,米穀廩聚。因此,豐樂河小流域成為廬州粉籷的核心地域之一,也就自然而然了。

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豐樂河(攝影 | 張為)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每當臘月農閒,冬陽煦暖,豐樂河沿岸幾乎每村每戶都會忙活一件重要事情——攤粉籷。磨米成漿—舀盛攤薄—上灶蒸熟—揭起晾晒,工序大略如此。晾粉籷時,畫面很美,與皖南“晒秋”相類。那可真是歲時之俗,鄉村一景。

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皖南晒秋(來源 | 東方IC)

如今,傳統手工藝漸行漸遠,市面上所見多是機械化生產的了。據悉,三河古鎮附近的新倉、千人橋一帶還頗有粉籷產業化的小氣候。

皖南晒秋(來源 | 東方IC)

如今,傳統手工藝漸行漸遠,市面上所見多是機械化生產的了。據悉,三河古鎮附近的新倉、千人橋一帶還頗有粉籷產業化的小氣候。

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千人橋老街(攝影 | 束文傑)

關於粉籷,還有一則軼話,似能佐證此道特色小吃的歷史綿長。

民間傳說,清代光緒年間,淮系大將張樹聲出任兩廣總督,隨行的“樹”字營淮軍駐紮在廣州城郊的沙河埔、長洲島等地。

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張樹聲畫像(來源 | 百度百科)

當年的沙河還較荒僻,有點榛莽初闢的樣子。由於隨扈的“樹軍”多是合肥西鄉、南鄉的鄉族子弟,於是,家鄉的味道也就隨之在盛開紅棉的異鄉落地生根了。後來,沙河又成了粵督隸下的名將劉永福的駐地,日益繁榮,漸成墟市。沙河粉一名,遂流播於白雲山南麓,流播於省港,流播於市井閭巷……

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沙河粉(來源 | 百度百科)

據聞,由於粵語裡“三河”與“沙河”發音相近,時間久了,三河粉籷就音轉為沙河粉了。又由於是民間小吃,本就很草根,不見於載籍;加之當時也無“知識產權(IP)”的概念,否則可能會註冊一堆兒“新倉米粉”、“豐樂河粉”、“三河粉籷”之類的地理標誌了吧。

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三河古鎮(攝影 | 束文傑)

凡此種種,使得老廣州對尋常的盤中餐——河粉的發展史也沒法兒“話俾你知”,更遑論知曉河粉的“前傳”了。粉籷到了南國,逐漸因地制宜,由晾制改為鮮食,並且發揚光大,創新出“炒牛河”之類,日益融入百姓日常,融入廣府文化。直到今天,沙河粉的英譯名:Rice Noodles,轉換成中文的話,恰與廬州方言裡的“米麵”同。米麵,即粉籷的俗稱。

安徽合肥:豐樂河畔多食粉籷(扎),民間傳說廣東河粉之源頭?

河粉(來源 | 百度百科)

如果說,張樹聲督粵時創辦廣東實學館(黃埔軍校的先聲)是有心栽花,那麼“河粉生南國”則純粹是無心插柳了。此則逸聞,與“周盛傳與小站稻米”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大約就是文化的交融了吧?歷史,總在不經意間就影響深遠……


  • 作者:隔水樵夫(「出外龍舒人」創作者群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