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扎、揚米麵與沙河粉

作者 李雲勝

吃食其實都帶著地域特徵,比如北方喜吃麵,南方喜吃米,而且大米還能加工出許多品種。合肥地區有名的就有米餃、面線、米扎等。

粉扎、揚米麵與沙河粉

粉扎的選材極其重要,要採用優質雜交米,添加黃豆或綠豆,七三比例。然後要泡十二個小時,接著是磨漿。

以前做粉扎都是用石磨手工磨出來,來回推,幾人輪換著來。而攤粉扎,講究的是火候和節奏,稍不注意,一張粉扎餅就毀了。先用竹把沾點油,在熱鍋面上,三兩下刷一下,舀一勺米漿,沿順時針先澆淋一個圓,再用攤板把米漿攤厚薄均勻。大約幾分鐘後,一張熱騰騰的粉扎餅出鍋了。

關於粉扎的來歷,還有個動人的故事。

1134年冬天發生在廬州城北面的那一仗,是岳家軍以少勝多戰勝金兀朮的著名戰役,一度使金兵南下的步伐停滯不前。當時金兀朮的軍隊攻破了壽州,佔領了滁州,將目標鎖定了廬州城。可惜的是運氣不好,第一次進攻就被岳家軍牛皋的牤牛陣打得大敗,只好退回到自己的老巢。

戰場就在離此不遠的崗集,為了感謝岳家軍的奮戰,周邊的村民,家家戶戶連夜做粉扎,去犒勞岳家軍,牛皋吃了對此美味讚不絕口。從此,粉紮在合肥周邊一帶流行開來,肥西、長豐等地的老百姓都對此情有獨鍾,甚至影響了合肥城裡人的口味。

肥西還有另一道美食揚米麵,請教了合肥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他們解釋說和粉扎相比主要是原粉略有不同,揚米麵用的是米粉,一般不加豆類。傳說揚米麵是由“養子面”諧音而來,因為過去三河一帶婦女做月子吃的。

說到粉扎,它的故事可以一直追溯到閩粵大地,那裡有一種美食河粉,據說也是從古廬州傳過去。

1877年(光緒三年),淮軍二號人物張樹聲出任兩廣總督,隨行的“樹”字營駐紮在廣州城郊的沙河埔、長洲島等地。因為張樹聲本人就是肥西人,軍中廬州人更多,於是將粉紮帶到了廣州。久而久之,粉扎以沙河粉之名在當地流傳開來。也有一說,由於粵語裡“三河”與“沙河”發音相近,時間久了,三河粉扎就音轉為沙河粉了。

只是粉扎到了廣州,由於氣候條件不同,逐漸由晾制改為鮮食,並且有了自己的各種吃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