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古代的一種“散文”文體

漢賦是在漢朝時湧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輔敘。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採摛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在兩漢400多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漢賦,無疑是古典文學中一種影響深遠的體裁。

《漢賦》,古代的一種“散文”文體

漢賦的內容可以分為五類:

一是渲染宮殿城市

二是描寫帝王遊獵

三是敘述旅行經歷

四是抒發不遇之情

五是雜談禽獸草木

一般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

漢賦在其結構構成上,一般都分為三個部分,即本文被稱作“亂”或“訊”的結尾。漢賦在後期的寫法上大多以豐辭縟藻窮極聲貌來大肆鋪陳,為當時漢朝帝國的強大或統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讚歌,只在結尾處偶爾略帶幾筆,微露諷諫之意。

《漢賦》,古代的一種“散文”文體

漢賦分為大賦、小賦、騷體賦。

大賦又叫散體大賦,規模巨大,結構恢宏,氣勢磅礴,語彙華麗,往往是成千上萬言的長篇鉅製。西漢時的賈誼、枚乘、司馬相如、楊雄。東漢時的班固、張衡等,都是大賦的行家。

小賦揚棄了大賦篇幅冗長、辭藻堆砌、捨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漢賦基本文采的基礎上,創造出篇幅較小、文采清麗、譏諷時事、抒情詠物的短篇小賦,趙壹、蔡邕、禰衡等都是小賦的高手。

騷體賦代表作為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問》的影響,保留著加“兮”的傳統,其語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結合,表現手法為抒情言志漢初六十年是騷體賦的時期。

《漢賦》,古代的一種“散文”文體

中國漢代文體——《漢賦》

由於漢帝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漢賦的新興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爭相以寫賦為能事,漢賦遂成為漢代400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作為文體名稱,它淵源於荀子的《賦》;作為哲學思想與文學體制,它直接受到黃老思想、屈宋楚辭和戰國恣肆之風的極大影響。

漢賦注重的是其“述客主以首引”這種“本於莊、列寓言” 的虛擬,以及於鋪陳敘事中對神祗鬼物的暗喻。漢賦的虛構集中表現為: 散體大賦習慣於鋪陳敘事中暗喻神祗鬼物; 騷體賦習慣於體物抒懷中追慕人神同遊的超脫; 某些漢賦直接以祭神和頌神為主題內容; 個別漢賦甚至直接涉及人鬼交通的文化題材。漢賦表現出一種體物寫實與神話想象相結合的審美取向。這種神話與現實交錯並舉的手法, 確實產生了“窮山海之瑰富, 盡人神之壯麗” 的藝術效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