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農篇

三農 農村 小麥 農業 浦林漁歌 浦林漁歌 2017-10-15

導言:中國古詩詞文化蘊涵豐富,體類眾多。將其梳理之後,多角度分類呈現,更容易加深認識和理解。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是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對於理解古人生存狀態、思想和行為,汲取古人文化精髓,將會有所裨益。

此號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做古詩詞分類專題,旨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首先從唐詩開始,根據唐詩的主要內容和主體思想進行分類列舉,計劃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劃分:人物形象,人物情感(喜怒、哀怨、愁悔、思念、思鄉等),繪景、狀物,動植物描寫,地域、時令、節日,出行、送別、相逢、羈旅,生活即事、男女情事,物是人非,出世入世,國事民生等等。今後會陸續跟進剩餘部分,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加關注噢~


今日主題:三農

1、《農家》-唐·顏仁鬱

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

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

譯文:半夜裡就喊起孩子們,趁著天剛破曉,趕緊到田裡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氣無力,正拉著犁在田裡艱難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幾乎拖不動犁具了。一般人不知道種田人的辛苦,竟說田裡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長成的。

賞析:反映當時農民生活的艱辛,表達了對農民的同情和對“時人”無知的批評。常用來譏諷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謀生艱難、耽於吃喝玩樂的人們。

唐詩|三農篇


2、《田上》-唐·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譯文: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連高處的田裡也存滿了一片白茫茫的水,為了搶種,農民披著蓑衣冒著雨,半夜就來田裡耕作。等到人和牛的力都使盡的時候,天還遠遠未亮呢。

賞析:久旱逢甘霖,農民披蓑夜耕,反映農事艱辛。

唐詩|三農篇


3、《憫農二首》-唐·李紳

《一》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譯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雖然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但是勞苦農民,仍然要捱餓,甚至餓死。

《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那麼地辛苦。

賞析:兩首詩,第一首詩,深刻揭露了當時賦稅徭役的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詩人曲筆,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第二首詩,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告訴人們應該節約,不要浪費。

唐詩|三農篇


4、《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譯文: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秋草中,小蟲在竊竊私語著,山村周圍行人絕跡。我獨自來到前門眺望田野,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賞析:四下寂靜,行人絕跡。詩人獨自遠望,由孤獨寂寞到興奮自喜,蘊含了濃濃的詩意。

唐詩|三農篇


5、《社日》-唐·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譯文:鵝湖山下,莊稼長勢喜人,家家戶戶豬滿圈,雞成群。天色已晚,桑樹柘樹的影子越來越長,春社的歡宴才漸漸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攙扶下高高興興地回家。

賞析:在封建社,農民的生活一般不會像此詩所寫的這樣好,詩人把田家生活作了“桃花源”式的美化。但也應看到,在自然災害減少、農業豐收的情況下,農民過節時顯得快活,也是很自然的。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鄉村農民的讚美與熱愛之情。

唐詩|三農篇


6、《觀田家詩》-唐·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譯文:春雨過後,所有的花卉都煥然一新。一聲春雷,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了。 農民沒過幾天悠閒的日子,春耕就開始了。自驚蟄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於農活了。 健壯的青年都到田地裡去幹活了,留在家裡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門口的菜園子收拾收拾,準備種菜了。 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經很晚了,還得把牛牽到村子西邊的溪溝裡讓它飲水。 這樣又累又餓,他們自己卻不覺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潤過的禾苗心裡就覺得很是歡喜。 可是即使他們整日這樣忙碌,家裡也沒有隔夜的糧食,而勞役卻是沒完沒了。 看著這些,我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里,心中深感慚愧。

賞析:通過對農民終歲辛勞而不得溫飽的具體描述,深刻揭示了當時賦稅徭役的繁重和社會制度的不合理。

唐詩|三農篇


6、《觀刈麥》-唐·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譯文:農家很少有空閒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 夜裡颳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 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 相互跟隨著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 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燻蒸,脊樑上烤晒著炎熱的陽光。 精疲力竭彷彿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 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 右手拾著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 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 因為繳租納稅,家裡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飢腸。 現在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 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 想到這些內心感到慚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賞析:詩人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

唐詩|三農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