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路上堡壘“堅”

三農 農業 創業 投資 西部法制報 2017-06-06
脫貧路上堡壘“堅”

行走在白河山城,在新農村建設一線、產業基地、基礎設施建設現場,到處活躍著黨員幹部幫扶脫貧的身影。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為貧困村發展“把脈問診、對症下藥”,幾年前貧窮落後的村莊正在華麗轉身。

“要把基層黨組織建成推動發展的‘指揮部’和脫貧攻堅的‘大本營’,實現兩者深度融合。”在白河縣委書記陳暉的要求下,白河縣狠抓基層黨建,助推基層發展,合力脫貧攻堅。

夯實基礎:建強一線堡壘

“過去,村兩委會辦公場所簡陋,下雨天屋子漏水,開會得打‘遊擊’。現在環境好多了,黨員工作也積極了。”涼水村支部書記紀宏富說道。2015年,該村聯合上級部門爭取30餘萬元,蓋起了“一室多用”的活動場所。近年來,該縣投資4000餘萬元建成90個村民綜合服務中心。2016年投資近200萬元,已有4個納入“清零行動”的場所投入使用。

白河縣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持人、財、物向基層傾斜。陣地建設按省委規定的最高標準執行:村主要幹部2300元,“一肩挑”達3000元。村級辦公經費每年2.5萬元。

“村裡變化太快了,做夢都沒想到!”興坪村村民劉遠忠說道:“水泥路從家門口修到了田裡,排水通了,老年幸福院也建好了。”2016年底,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興坪村順利通過第三方驗收。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弘揚“三苦”精神,該縣8952名黨員通過黨員監督崗、戴黨徽等方式,累計公開承諾事項2.6萬餘條,接受群眾意見1632條。

魚漁並授:“支部+X+貧困戶”模式

“在園區上班,生活規律還保障收入。去年我們父子收入近5萬元。”天寶村貧困戶龐在國由衷說道。幾年前從山上搬至社區的他如今被返聘回山裡,過上了“白領”生活。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白河縣以黨支部為核心,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思路,探索推行“+農業園區、+社區工廠、+龍頭企業、+合作組織、+旅遊景區、+創業人才、+黨員幹部”等七種模式,為貧困戶“造血”來徹底拔“窮根”。

“感謝村黨支部,使我流轉土地100畝發展茶葉產業,和公司簽訂合同解決銷路。”失去丈夫的陳莊村貧困戶陳海燕通過支部引導,撐起了大家庭;槐坪四組貧困戶張關軍,2016年依託春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香椿育苗4畝,當年獲純利潤15000元,預計今年增收4萬元。

雙豐鎮天順社區採取“支部+社區工廠+貧困戶”模式,為搬到社區的貧困戶解決就業,使其實現年增收18000元以上;雙安村採取“支部+怡驕源純淨水公司+貧困戶”模式,優先解決村內10名貧困勞力,使其實現年均增收8000元。

目前,白河縣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56個,開發旅遊景點12個,扶持創業人才創辦企業36家,成立經濟合作組織108個,為5000餘戶貧困戶找到穩定的致富增收路子。

因勢利導:引導幹部投身脫貧攻堅

短時間內實現既定目標,幹部是主要因素之一。白河縣出臺了《在脫貧攻堅主戰場選拔任用幹部實施辦法》和《脫貧攻堅問責暫行辦法》,把扶貧實績作為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在脫貧戰場發現、使用幹部。同時,列出26種問責情形,對不作為、混日子的幹部問責。

白河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吉彩表示,該縣先後向貧困村派出62支隊伍、近萬名幹部,選派62名優秀幹部到村裡擔任“第一書記”包聯62個精準扶貧村,每名幹部至少包聯1戶特困戶。另外,組織部門也在繼續完善脫貧攻堅考核機制和差異化評價體系,對脫貧一線幹部進行精準考核。

“累點、苦點沒啥,只要村民脫貧致富,就是我們的最大幸福。”助力扶貧、助推發展,正像春雨般滋潤著這片土地……

通訊員 王琛 王慧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