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毛澤東與 《三國演義》【博覽】毛澤東與 《三國演義》

著名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不僅在華語世界擁有廣泛的讀者群,也產生了世界性的深遠影響。毛澤東研讀《三國演義》中所載的政治、軍事鬥爭及謀略故事,並對其進行科學地參考與運用。他不但研究其中的戰爭和戰法,還研究其組織、矛盾和特點。毛澤東時常引用《三國演義》中的歷史故事借古喻今,說明一定的道理,其中也往往滲透著辯證法分析方法。

“打仗的事怎能照書本?”

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在指導實際工作中經常引用《三國演義》裡的話。1932年,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被剝奪後,有人經常藉此批判毛澤東。對此,毛澤東後來回憶說:指揮作戰時,誰還記得什麼《三國演義》?統統忘了。打仗的事怎能照書本?

儘管這個時期毛澤東受到了“照書本打仗”的批判,但他後來的軍事著作卻一點也不避諱引入三國的戰例,並且很欣賞其中諸多佈置兵力的方法。1936年,毛澤東在文章中曾明確提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1937年,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再次提到這兩場戰爭。

1965年,毛澤東在杭州的一次講話中說:“國民黨的軍官,陸軍大學畢業的都不能打仗,黃埔軍校只學幾個月,出來就能打仗。我們元帥、將軍,沒有幾個大學畢業的。我本來也沒有讀過軍事書。讀過《左傳》《資治通鑑》,還有《三國演義》。這些書上都講過打仗,但是打起仗來,一點印象都沒有了。我們打仗,一本書也不帶,只是分析敵我鬥爭的形勢,分析具體情況。”

由此可見,毛澤東是從《三國演義》中的戰例獲得一些啟發,開拓思路,並結合戰爭的實際情況去靈活判斷,繼而作出合情合理的決策,這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國》中的“年輕幹部”

毛澤東很喜歡《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這段故事,特別注意其中幾位主角的年齡和才幹。他在1953年5月談話時說:“三國時代,曹操率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共青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現在要周瑜當團中央委員,大家就不贊成。這行嗎?”1957年,毛澤東再次舉三國故事為例:赤壁之戰,程普40多歲,周瑜20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幹。大敵當前,誰人掛帥?還是後起之秀周瑜掛了大都督的帥印。孔明27歲成名,也未當過支部書記、區委書記嘛!也是個新干部嘛!赤壁之戰以前無名義,之後才當軍師、中郎將。古時候可以破格用人,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大膽提拔?

“劉備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這個人物,有褒有貶。他對劉備的讚賞,主要集中在他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有很強的組織能力。

但毛澤東認為,劉備的缺點也很明顯,最顯著的是他不能區分主次矛盾。在三國成鼎立之勢後,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劉備不瞭解這一點,所以當孫權數次征討荊州時,劉備派了根本不執行“以聯吳為根本、爭奪荊州要有理有節”方針的關羽去駐守。在荊州失守,關羽被殺以後,劉備急於為關羽復仇,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與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係,在謀略中沒有抓住主要矛盾,因此導致了失敗。

“關羽不懂統一戰線”

1927年,毛澤東率部進軍井岡山時,張子清的第三營走散,有人認為張可能投敵叛變了。毛澤東說,三國時候的關雲長,也在兵敗後與劉備失去聯繫。曹操為了收買利用他,費了多少心機!可是,關雲長一得到劉備的消息,立即過五關斬六將,回到劉備身邊,成為千古美談。

不到一個月,毛澤東的這番話就得到了驗證。在一場戰鬥的危急之際,張子清突然趕到,投入戰鬥,擊潰了敵人,迴歸組織。

毛澤東拿張子清與關雲長相比,體現了毛澤東對戰友的信任,也說明在毛澤東心目中,關羽的忠義與共產黨員對黨組織的忠誠是有其相通之處的。

另一方面,毛澤東對關羽的弱點也看得很透徹。1932年初,毛澤東在與程子華談話時說:關羽出身下層社會,是劉備的心腹之臣,隨其周旋,不避艱險,死後被尊為武聖人。到處都修建有關帝廟。但他的弱點是自負凌人,以致發展到上當受騙,大意失荊州。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毛澤東又談到了關羽。他說:關羽這個人雖然過五關斬六將,威震華夏,但孤傲自大。

1949年,在解決綏遠問題期間,毛澤東曾經講過:清朝所以能統治中國260餘年,就是因為統治者一開始就制定了一條統一戰線政策,以少數團結了多數。《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盟軍搞關門主義。

學習諸葛亮

在英雄輩出的三國人物當中,諸葛亮也是毛澤東非常推崇的一位。毛澤東多次提倡人們要學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毛澤東十分重視諸葛亮的宣傳能力。1930年夏天,毛澤東在紅四軍幹部會議上作報告。講到宣傳工作時,他介紹了三國時黃忠大敗夏侯淵的故事。他說,我們的戰士有著高度的階級覺悟,用不著使用“激將法”。但是,我們要學習諸葛亮善於做宣傳工作。

毛澤東對諸葛亮採用屯田制鞏固邊防的做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1955年元旦,他在與王震討論退伍軍人的安置問題時說:可以組織屯墾戍邊嘛!中國古代就有屯墾制,管仲搞過,諸葛亮在漢中也搞過呢!開荒就業,治療戰爭創傷,鞏固邊疆,應該是個好辦法。

為曹操“平反”

毛澤東向來主張對曹操給予客觀的評價。從政治、軍事、經濟方面,毛澤東對曹操“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及“不殺降”的政策均十分認可。

1952年11月,毛澤東視察河南安陽,參觀殷墟。他對隨行人員說:漳河,就是曹操練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這兒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還在這一帶實行屯田制,使百姓豐衣足食,積蓄力量,逐漸統一北方,為後來晉統一全國打下了基礎。

毛澤東對曹操的磅礴氣概,文韜武略,胸懷品格,均非常欣賞。在政治方面,曹操是強硬派;在軍事上,曹操雄踞北方,揮師南下;在文學方面,曹操是浪漫主義豪放派。

以曹操為中心的建安文學是中國文學著名的黃金時代。曹操的《龜雖壽》《短歌行》《蒿里行》都是文學史上的皇皇鉅作。毛澤東欣賞曹操大氣磅礴、氣韻沉雄的詩詞作品,稱讚他“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是真男子,大手筆”。

然而,曹操畢竟是封建王朝中割據一方的軍閥,因時代的不同而必然帶有其歷史侷限性。毛澤東對曹操也有過一些批評。

1966年,毛澤東曾說,曹操打過張魯之後,應該打四川。劉曄、司馬懿建議他打。曹操不肯去,隔了幾個星期,後悔了。毛澤東以此為例批評曹操剛愎自用,不能採納良策。此外,毛澤東還曾批評曹操不能嚴於律己。《三國志》中的《武帝紀》中,講述曹操“其令諸將出徵,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毛澤東圈畫了這一段,並寫道“赤壁之敗,將抵何人之罪?”赤壁之戰,是曹操親自領軍,親自決策的一個重大失誤。曹操卻又未能自罪,可見他寬己嚴人,處事不公。

【博覽】毛澤東與 《三國演義》【博覽】毛澤東與 《三國演義》

來源:學習時報

【博覽】毛澤東與 《三國演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