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吞食天地》、《三國戰紀》、《三國戰紀》、《真·三國無雙》,這幾款三國類遊戲貫穿了許多中國人的童年生活,從遊戲廳、小霸王,到網吧,乃至於家庭電腦。可以說,今天的遊戲玩家,很少沒有玩過上面幾款遊戲的。20年前坐在屏幕前的朋友們總會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明明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卻特別喜歡將它們做成遊戲呢?

"

《吞食天地》、《三國戰紀》、《三國戰紀》、《真·三國無雙》,這幾款三國類遊戲貫穿了許多中國人的童年生活,從遊戲廳、小霸王,到網吧,乃至於家庭電腦。可以說,今天的遊戲玩家,很少沒有玩過上面幾款遊戲的。20年前坐在屏幕前的朋友們總會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明明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卻特別喜歡將它們做成遊戲呢?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1)

早在江戶時期(1603~1867),日本就出版了李卓吾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要知道相比於其他的三國版本,李卓吾的版本文言文最多,最難懂。好在此時日本人和中國能夠讀得起小說的人都是有錢人,或者接受過比較高等教育的人,所以這個版本能夠在日本流傳也在情理之中。而這套三國的插圖,即《繪本通俗三國志》的作者葛飾北齋、葛飾戴鬥更能執當時日本畫壇牛耳。可以說,精美配圖搭配符合知識分子特點的故事,很快在日本大受歡迎。

可以說,對當時的日本來說,《三國演義》的風靡程度,頗有些今天金庸作品對國人的影響。比如日本戰國三傑的豐臣秀吉,就把手下的人們以《三國演義》的名字命名,就好像今天某寶網按照金庸小說人物給高管起花名是一個道理。

"

《吞食天地》、《三國戰紀》、《三國戰紀》、《真·三國無雙》,這幾款三國類遊戲貫穿了許多中國人的童年生活,從遊戲廳、小霸王,到網吧,乃至於家庭電腦。可以說,今天的遊戲玩家,很少沒有玩過上面幾款遊戲的。20年前坐在屏幕前的朋友們總會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明明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卻特別喜歡將它們做成遊戲呢?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1)

早在江戶時期(1603~1867),日本就出版了李卓吾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要知道相比於其他的三國版本,李卓吾的版本文言文最多,最難懂。好在此時日本人和中國能夠讀得起小說的人都是有錢人,或者接受過比較高等教育的人,所以這個版本能夠在日本流傳也在情理之中。而這套三國的插圖,即《繪本通俗三國志》的作者葛飾北齋、葛飾戴鬥更能執當時日本畫壇牛耳。可以說,精美配圖搭配符合知識分子特點的故事,很快在日本大受歡迎。

可以說,對當時的日本來說,《三國演義》的風靡程度,頗有些今天金庸作品對國人的影響。比如日本戰國三傑的豐臣秀吉,就把手下的人們以《三國演義》的名字命名,就好像今天某寶網按照金庸小說人物給高管起花名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2)

1945年以後,隨著日本的侵略戰爭失敗,日本的娛樂業也遭遇重創。此時,出現了一個影響至今的小說家:吉川英治。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三國故事的衍生品才正式風靡日本:

吉川英治(1892~1962),日本神奈川人,和《灌籃高手》中的櫻木花道、流川楓是老鄉(主要是不知道神奈川還有什麼名人)。早年的吉川英治在中國做過戰地記者,對中國文化頗有了解,戰地生涯使得吉川對三國小說特別偏愛,因此他自1939年起開始重新編寫《通俗三國志》,而且按照日本人的習慣,重新安排了相關的角色故事:

"

《吞食天地》、《三國戰紀》、《三國戰紀》、《真·三國無雙》,這幾款三國類遊戲貫穿了許多中國人的童年生活,從遊戲廳、小霸王,到網吧,乃至於家庭電腦。可以說,今天的遊戲玩家,很少沒有玩過上面幾款遊戲的。20年前坐在屏幕前的朋友們總會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明明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卻特別喜歡將它們做成遊戲呢?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1)

早在江戶時期(1603~1867),日本就出版了李卓吾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要知道相比於其他的三國版本,李卓吾的版本文言文最多,最難懂。好在此時日本人和中國能夠讀得起小說的人都是有錢人,或者接受過比較高等教育的人,所以這個版本能夠在日本流傳也在情理之中。而這套三國的插圖,即《繪本通俗三國志》的作者葛飾北齋、葛飾戴鬥更能執當時日本畫壇牛耳。可以說,精美配圖搭配符合知識分子特點的故事,很快在日本大受歡迎。

可以說,對當時的日本來說,《三國演義》的風靡程度,頗有些今天金庸作品對國人的影響。比如日本戰國三傑的豐臣秀吉,就把手下的人們以《三國演義》的名字命名,就好像今天某寶網按照金庸小說人物給高管起花名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2)

1945年以後,隨著日本的侵略戰爭失敗,日本的娛樂業也遭遇重創。此時,出現了一個影響至今的小說家:吉川英治。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三國故事的衍生品才正式風靡日本:

吉川英治(1892~1962),日本神奈川人,和《灌籃高手》中的櫻木花道、流川楓是老鄉(主要是不知道神奈川還有什麼名人)。早年的吉川英治在中國做過戰地記者,對中國文化頗有了解,戰地生涯使得吉川對三國小說特別偏愛,因此他自1939年起開始重新編寫《通俗三國志》,而且按照日本人的習慣,重新安排了相關的角色故事: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比如三國演義裡,劉備離開公孫瓚時,曾經和趙雲有一段對話,但吉川版的是這麼寫的:

子龍一見玄德的面就道:“已經、只有今夜,就要分別了”、眼睛裡噙著淚水,依依不捨。子龍也沒打算久談,旋即下定決心,道:“劉兄。——明日出發之際、可否將在下也帶去平原。這樣請求很是強人所難、但我、實在受不了和您分別。——只因在下心裡已經是如此仰慕於您了。”叱吒鬼神的英雄豪傑,卻像少女一般垂下頭去。

怎麼樣,是不是有赤木晴子對話流川楓的既視感?

(3)

隨著吉川的三國在日本的大受歡迎,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改編吉川作品的狂潮,一時間,電影、電視劇、動漫、歌舞伎、遊戲紛紛問世,順便一提,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人已經不怎麼看本國的歌舞伎了,然而因為吉川的出現,愣是靠三國改變了這個行業。有點像郭德綱對於相聲行業的貢獻吧。

而吉川對於三國的理解也開始影響了整個日本,比如吉川特別喜歡諸葛亮,並認為:

孔明一死,呵筆的興致和氣力頓時都淡弱了,無可奈何。

"

《吞食天地》、《三國戰紀》、《三國戰紀》、《真·三國無雙》,這幾款三國類遊戲貫穿了許多中國人的童年生活,從遊戲廳、小霸王,到網吧,乃至於家庭電腦。可以說,今天的遊戲玩家,很少沒有玩過上面幾款遊戲的。20年前坐在屏幕前的朋友們總會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明明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卻特別喜歡將它們做成遊戲呢?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1)

早在江戶時期(1603~1867),日本就出版了李卓吾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要知道相比於其他的三國版本,李卓吾的版本文言文最多,最難懂。好在此時日本人和中國能夠讀得起小說的人都是有錢人,或者接受過比較高等教育的人,所以這個版本能夠在日本流傳也在情理之中。而這套三國的插圖,即《繪本通俗三國志》的作者葛飾北齋、葛飾戴鬥更能執當時日本畫壇牛耳。可以說,精美配圖搭配符合知識分子特點的故事,很快在日本大受歡迎。

可以說,對當時的日本來說,《三國演義》的風靡程度,頗有些今天金庸作品對國人的影響。比如日本戰國三傑的豐臣秀吉,就把手下的人們以《三國演義》的名字命名,就好像今天某寶網按照金庸小說人物給高管起花名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2)

1945年以後,隨著日本的侵略戰爭失敗,日本的娛樂業也遭遇重創。此時,出現了一個影響至今的小說家:吉川英治。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三國故事的衍生品才正式風靡日本:

吉川英治(1892~1962),日本神奈川人,和《灌籃高手》中的櫻木花道、流川楓是老鄉(主要是不知道神奈川還有什麼名人)。早年的吉川英治在中國做過戰地記者,對中國文化頗有了解,戰地生涯使得吉川對三國小說特別偏愛,因此他自1939年起開始重新編寫《通俗三國志》,而且按照日本人的習慣,重新安排了相關的角色故事: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比如三國演義裡,劉備離開公孫瓚時,曾經和趙雲有一段對話,但吉川版的是這麼寫的:

子龍一見玄德的面就道:“已經、只有今夜,就要分別了”、眼睛裡噙著淚水,依依不捨。子龍也沒打算久談,旋即下定決心,道:“劉兄。——明日出發之際、可否將在下也帶去平原。這樣請求很是強人所難、但我、實在受不了和您分別。——只因在下心裡已經是如此仰慕於您了。”叱吒鬼神的英雄豪傑,卻像少女一般垂下頭去。

怎麼樣,是不是有赤木晴子對話流川楓的既視感?

(3)

隨著吉川的三國在日本的大受歡迎,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改編吉川作品的狂潮,一時間,電影、電視劇、動漫、歌舞伎、遊戲紛紛問世,順便一提,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人已經不怎麼看本國的歌舞伎了,然而因為吉川的出現,愣是靠三國改變了這個行業。有點像郭德綱對於相聲行業的貢獻吧。

而吉川對於三國的理解也開始影響了整個日本,比如吉川特別喜歡諸葛亮,並認為:

孔明一死,呵筆的興致和氣力頓時都淡弱了,無可奈何。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所以直到今天,日本的各種三國故事裡,諸葛亮都是當之無愧的戰鬥力第一;同時,所有的三國類故事都完結於五丈原。至於姜維是誰?不知道,至少吉川不喜歡。

我們不妨簡述一下圍繞吉川作品產生的三國類系列遊戲吧:

1. 真·三國無雙系列

2. 三國群英傳;

3. 一騎當千

4. 三國志大戰

5. 三國志系列(如三國志·孔明傳)

6. 吞食天地

……

"

《吞食天地》、《三國戰紀》、《三國戰紀》、《真·三國無雙》,這幾款三國類遊戲貫穿了許多中國人的童年生活,從遊戲廳、小霸王,到網吧,乃至於家庭電腦。可以說,今天的遊戲玩家,很少沒有玩過上面幾款遊戲的。20年前坐在屏幕前的朋友們總會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明明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卻特別喜歡將它們做成遊戲呢?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1)

早在江戶時期(1603~1867),日本就出版了李卓吾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要知道相比於其他的三國版本,李卓吾的版本文言文最多,最難懂。好在此時日本人和中國能夠讀得起小說的人都是有錢人,或者接受過比較高等教育的人,所以這個版本能夠在日本流傳也在情理之中。而這套三國的插圖,即《繪本通俗三國志》的作者葛飾北齋、葛飾戴鬥更能執當時日本畫壇牛耳。可以說,精美配圖搭配符合知識分子特點的故事,很快在日本大受歡迎。

可以說,對當時的日本來說,《三國演義》的風靡程度,頗有些今天金庸作品對國人的影響。比如日本戰國三傑的豐臣秀吉,就把手下的人們以《三國演義》的名字命名,就好像今天某寶網按照金庸小說人物給高管起花名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2)

1945年以後,隨著日本的侵略戰爭失敗,日本的娛樂業也遭遇重創。此時,出現了一個影響至今的小說家:吉川英治。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三國故事的衍生品才正式風靡日本:

吉川英治(1892~1962),日本神奈川人,和《灌籃高手》中的櫻木花道、流川楓是老鄉(主要是不知道神奈川還有什麼名人)。早年的吉川英治在中國做過戰地記者,對中國文化頗有了解,戰地生涯使得吉川對三國小說特別偏愛,因此他自1939年起開始重新編寫《通俗三國志》,而且按照日本人的習慣,重新安排了相關的角色故事: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比如三國演義裡,劉備離開公孫瓚時,曾經和趙雲有一段對話,但吉川版的是這麼寫的:

子龍一見玄德的面就道:“已經、只有今夜,就要分別了”、眼睛裡噙著淚水,依依不捨。子龍也沒打算久談,旋即下定決心,道:“劉兄。——明日出發之際、可否將在下也帶去平原。這樣請求很是強人所難、但我、實在受不了和您分別。——只因在下心裡已經是如此仰慕於您了。”叱吒鬼神的英雄豪傑,卻像少女一般垂下頭去。

怎麼樣,是不是有赤木晴子對話流川楓的既視感?

(3)

隨著吉川的三國在日本的大受歡迎,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改編吉川作品的狂潮,一時間,電影、電視劇、動漫、歌舞伎、遊戲紛紛問世,順便一提,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人已經不怎麼看本國的歌舞伎了,然而因為吉川的出現,愣是靠三國改變了這個行業。有點像郭德綱對於相聲行業的貢獻吧。

而吉川對於三國的理解也開始影響了整個日本,比如吉川特別喜歡諸葛亮,並認為:

孔明一死,呵筆的興致和氣力頓時都淡弱了,無可奈何。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所以直到今天,日本的各種三國故事裡,諸葛亮都是當之無愧的戰鬥力第一;同時,所有的三國類故事都完結於五丈原。至於姜維是誰?不知道,至少吉川不喜歡。

我們不妨簡述一下圍繞吉川作品產生的三國類系列遊戲吧:

1. 真·三國無雙系列

2. 三國群英傳;

3. 一騎當千

4. 三國志大戰

5. 三國志系列(如三國志·孔明傳)

6. 吞食天地

……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有意思的故事還在後面,1997年,日本男足第一次打入世界盃。日本各界為這一事件的配圖均為《華龍進軍》,也就是《三國志5》劉備勢力的主題曲。看來,在日本人的心裡,日本足球的地位和蜀漢差不多。當然,這首華龍進軍的確是三國志系列第一神曲。

(4)

談到這裡,我們不妨說一個彩蛋。

為什麼四大名著裡,水滸傳的故事精彩程度並不輸於三國演義,為什麼沒有在日本產生重大影響呢?

這其實和日本的一個傳統有關。

日本的學者總喜歡在自己退休之後開始立宏願寫下一個系列的作品,以作為自己一生的成就。對吉川英治來說,寫完三國講水滸自然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

《吞食天地》、《三國戰紀》、《三國戰紀》、《真·三國無雙》,這幾款三國類遊戲貫穿了許多中國人的童年生活,從遊戲廳、小霸王,到網吧,乃至於家庭電腦。可以說,今天的遊戲玩家,很少沒有玩過上面幾款遊戲的。20年前坐在屏幕前的朋友們總會有一個疑問:

為什麼明明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日本人卻特別喜歡將它們做成遊戲呢?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1)

早在江戶時期(1603~1867),日本就出版了李卓吾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要知道相比於其他的三國版本,李卓吾的版本文言文最多,最難懂。好在此時日本人和中國能夠讀得起小說的人都是有錢人,或者接受過比較高等教育的人,所以這個版本能夠在日本流傳也在情理之中。而這套三國的插圖,即《繪本通俗三國志》的作者葛飾北齋、葛飾戴鬥更能執當時日本畫壇牛耳。可以說,精美配圖搭配符合知識分子特點的故事,很快在日本大受歡迎。

可以說,對當時的日本來說,《三國演義》的風靡程度,頗有些今天金庸作品對國人的影響。比如日本戰國三傑的豐臣秀吉,就把手下的人們以《三國演義》的名字命名,就好像今天某寶網按照金庸小說人物給高管起花名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2)

1945年以後,隨著日本的侵略戰爭失敗,日本的娛樂業也遭遇重創。此時,出現了一個影響至今的小說家:吉川英治。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三國故事的衍生品才正式風靡日本:

吉川英治(1892~1962),日本神奈川人,和《灌籃高手》中的櫻木花道、流川楓是老鄉(主要是不知道神奈川還有什麼名人)。早年的吉川英治在中國做過戰地記者,對中國文化頗有了解,戰地生涯使得吉川對三國小說特別偏愛,因此他自1939年起開始重新編寫《通俗三國志》,而且按照日本人的習慣,重新安排了相關的角色故事: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比如三國演義裡,劉備離開公孫瓚時,曾經和趙雲有一段對話,但吉川版的是這麼寫的:

子龍一見玄德的面就道:“已經、只有今夜,就要分別了”、眼睛裡噙著淚水,依依不捨。子龍也沒打算久談,旋即下定決心,道:“劉兄。——明日出發之際、可否將在下也帶去平原。這樣請求很是強人所難、但我、實在受不了和您分別。——只因在下心裡已經是如此仰慕於您了。”叱吒鬼神的英雄豪傑,卻像少女一般垂下頭去。

怎麼樣,是不是有赤木晴子對話流川楓的既視感?

(3)

隨著吉川的三國在日本的大受歡迎,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改編吉川作品的狂潮,一時間,電影、電視劇、動漫、歌舞伎、遊戲紛紛問世,順便一提,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人已經不怎麼看本國的歌舞伎了,然而因為吉川的出現,愣是靠三國改變了這個行業。有點像郭德綱對於相聲行業的貢獻吧。

而吉川對於三國的理解也開始影響了整個日本,比如吉川特別喜歡諸葛亮,並認為:

孔明一死,呵筆的興致和氣力頓時都淡弱了,無可奈何。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所以直到今天,日本的各種三國故事裡,諸葛亮都是當之無愧的戰鬥力第一;同時,所有的三國類故事都完結於五丈原。至於姜維是誰?不知道,至少吉川不喜歡。

我們不妨簡述一下圍繞吉川作品產生的三國類系列遊戲吧:

1. 真·三國無雙系列

2. 三國群英傳;

3. 一騎當千

4. 三國志大戰

5. 三國志系列(如三國志·孔明傳)

6. 吞食天地

……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有意思的故事還在後面,1997年,日本男足第一次打入世界盃。日本各界為這一事件的配圖均為《華龍進軍》,也就是《三國志5》劉備勢力的主題曲。看來,在日本人的心裡,日本足球的地位和蜀漢差不多。當然,這首華龍進軍的確是三國志系列第一神曲。

(4)

談到這裡,我們不妨說一個彩蛋。

為什麼四大名著裡,水滸傳的故事精彩程度並不輸於三國演義,為什麼沒有在日本產生重大影響呢?

這其實和日本的一個傳統有關。

日本的學者總喜歡在自己退休之後開始立宏願寫下一個系列的作品,以作為自己一生的成就。對吉川英治來說,寫完三國講水滸自然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喜歡改編三國類遊戲?

只不過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吉川和其他日本的學者一樣,立下的flag永遠無法完成,那本《新·水滸傳》居然成為絕筆。這樣一來,缺乏本土化的《水滸傳》一直無法形成氣候,所以華語遊戲抄無可抄,火不起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