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三國的朋友,經常會被漢末三國曆史上名目繁多的將軍名稱(本文使用“將軍號”這一叫法)弄得暈頭轉向,比如曹操年輕時的理想就是做“徵西將軍”;而劉備在稱漢中王之前,長期官居“左將軍”;諸葛亮在劉備手下也做過“軍師將軍”;孫權在孫策死後,被表為“討虜將軍”。這些名目繁多的將軍,有很多朋友最直接的疑問就是,這些將軍到底哪個官比較大?也有朋友想進一步瞭解這些五花八門的將軍號之間的內在聯繫。古典時期將軍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也經歷了相當複雜的演進過程,本文就以漢末三國時期的情況做一個漫談式介紹,來展示古典時代軍制變化的冰山一角。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曹操曾經的理想是在墓碑上寫上“故漢徵西將軍曹侯之墓”

在下面的內容裡,我們將會先簡單回顧一下將軍號的產生髮展,然後重點介紹漢末三國時期將軍號被濫設這一歷史事實,接著會對魏蜀吳三家的各種將軍號的位次做一個簡單梳理,最後討論將軍號變化和武官散官化歷史進程之間的關係。

一、將軍號歷史的簡短回顧。

將軍一詞,在歷史上是有特定含義的,它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之初也並不是一個官職,只有在將領帶領軍隊作戰時,才被稱為“將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稱號慢慢演變成對曾經帶兵打仗的將領的一種尊稱,也就是說,某位將領如果有聲譽,在他沒有出征打仗的其間,也可以用將軍來稱呼他,這就是將軍的早期情況。

在秦末漢初風起雲湧的戰爭環境中,將軍一詞逐漸成為一個階層的代稱,許多人都被稱為“將軍”。比如,劉邦曾經跟項伯說“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司馬欣在勸說章邯的時候,也稱章邯為將軍“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但是這個時候,將軍還沒有作為一個制度登上歷史舞臺,將軍號也沒有正式出現。

到了兩漢,將軍號趨向於完備。這一時期開始有了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的分野,並且確立了將軍號命名的基本原則

重號將軍是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這八種,其中前兩者位次三公,後六者位次上卿,重號將軍之外的其他各種將軍統稱為雜號將軍,位次都在重號將軍之下。

《漢儀》 : “漢興,置大將軍、驃騎( 將軍) ,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左、右、 前、後( 將軍) ,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 四夷屯警。”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霍去病之墓,墓碑上有“驃騎將軍”的將軍號。

將軍號的命名大致有如下幾種,戰爭目的地,征伐方式,征伐性質、出動兵種和美譽式。比如李廣利的貳師將軍,是指出徵目的是貳師城;任千秋擔任過奮威將軍,這就是以讚美方式來命名的;張武的復土將軍,則是說明他的任務是興建霸陵;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出征南方沿海平叛。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廣西防城港市的伏波將軍馬援雕塑。

這裡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原則上所有將軍號都是臨時設置的,就是有特定的行動才有將軍號,一旦行動完成,就會撤銷將軍號。

《漢書》卷一九上 《百官公卿表序》“將軍”條解釋說 : “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

“事訖則罷”是兩漢時期將軍號的一個顯著特點,這說明將軍號本身是一種事職,有此號即有對應的事務,我們稱之為實官。

另外需要留意的是,兩漢長達四百年,以上只是一般性原則,也會有將軍制度隨著當時的政治局面更改演進的情況發生。比如大將軍一職就趨於常設,長期有人擔任,這和兩漢的外戚政治有很大關係。 比如日本學者大庭脩在研究西漢將軍制度時就更細緻地分為“武帝以前的將軍”和“昭帝以後的將軍”進行考察,認為 : “從本質上來說,將軍對內擁有皇帝權的重要部分即賞罰權(趨於常置),對外作為皇帝的爪牙征伐背叛者,是不常置的官職。”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驃騎將軍霍去病群雕,攝於甘肅酒泉市。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李廣做過漢武帝時期的前將軍,攝於天水李廣墓紀念館。

二、東漢末年李郭時期是將軍號走向氾濫的開始,國家分裂進一步導致將軍號貶值,並逐漸走向散官化

整個東漢對將軍號授予都比較謹慎,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董卓控制洛陽東漢政府的時候。因為董卓本人獲得將軍號也非常艱難,所以他執政期間,基本延續了東漢這一固有制度。但是董卓死後,其舊部李傕郭汜上位,這一局面就開始被打破了。李郭二人出身低微,本身談不上什麼文化素質,對漢廷典制缺乏概念,對將軍的認識也只停留在高官這一印象上,李郭上臺以後首先自我加封為將軍。

《後漢紀》:己未,大赦天下。拜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

然後其部下樊稠、張濟、段煨、楊定、 董承等人都相繼做了將軍,一時間得封將軍者人數眾多,韓遂、馬騰、袁紹、劉表、陶潛等人都在這個時期獲封將軍。

到了最後漢獻帝從長安出逃時,只要帶兵的人幾乎都是將軍,有學者認為漢末將軍的濫設,就是從李郭二人控制東漢政府肇始的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李傕郭汜攻陷長安

李郭死後,天下局勢進一步走向軍閥混戰,此後各個割據勢力為了抬高自身位階和拉攏人心,也紛紛自封或者給部下授予各種各樣的將軍號。日本學者大庭脩就說過:“在這一時期,無論將軍、中郎將或是校尉都是濫設的”。

可以這樣說,國家走向分裂和戰亂,是將軍號氾濫以致於不斷貶值的一個時代前提。通俗地講,因為州郡混戰,各個割據勢力手下有這麼多人需要安置,這麼多的人需要拉攏,給予將軍名號就成了一個比較實際有效的手段。

將軍號數量的激增,甚至於原有將軍號已經不夠用了,所以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大量兩漢時期沒有的將軍號。這樣就在無形之中,形成了另外一種時代潮流並孕育出變革的萌芽,這就是將軍號散官化,或者稱為散階化。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孫堅“破虜將軍”,人稱孫破虜。

大致出於以下三種目的,首先作為論功行賞的獎勵,二是籠絡人心的手段,或者安置元老重臣的需要,有一些完全不帶兵的人也被授予將軍號,這裡將軍號就變成了完全的散官。至此將軍號就失去了原有的“出征帶兵”的意義,只是作為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了。

比如《三國志·糜竺傳》就記載了:

“益州既平,拜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竺雍容敦雅,而千翻非其所長。是以待之以上賓之禮,未嘗有所統御。”

又有《三國志·劉琰傳》提到蜀漢的元從人物劉琰:

“後主立,封都鄉侯,班位每亞李嚴,為衛尉中軍師後將軍,遷車騎將軍。然不豫國政。”

糜竺的安漢將軍和劉琰的車騎將軍,位次都相當高,但是兩人都不帶兵打仗,更無實際軍權。這兩者就是典型地用高級將軍號安置元老人物,目的是提高他們的位階等級而已,這就是明顯的將軍號已經開始走向散官化了。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盤踞遼東的公孫瓚曾任“前將軍”

但是漢末三國時期的將軍號畢竟還沒有完全變成一種散官,因為還事實存在把將軍號授予廣大將領的情況,所以這個時期是將軍號走向完全散官化一個過渡階段。因為將軍號的濫授,使得將軍號在數量上爆發式增長,在名號上變得五花八門,讓初讀三國的朋友無所適從。下面我們就來對這一時期眾多的將軍號做一個簡單梳理。

三、將軍號內部有高低序列,但曹孫劉三家各不相同,三家內部不同時期也有差異。

如前文所說,漢末三國時期將軍號繁紛蕪雜,考察它們的高低順位,實在很難梳理出一根清晰且嚴格的主線,總結魏蜀吳三方的情況,我們做出一個簡單梳理如下。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趙雲做過蜀漢的“徵南將軍”。

(一)總的來說,在重號將軍這個層次,魏蜀吳三家的基本情況還是和漢代一樣,重號將軍高於各種雜號將軍

重號將軍裡的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僅魏國有一段時間大將軍低於三公,主要是司馬懿由大將軍升遷為太尉,此時三公之一的太尉肯定是高於大將軍的,但這是個別時期的特例。蜀漢因為特殊情況,諸葛亮的丞相和蔣琬的大司馬,高於大將軍。吳國為陸遜特設了一個上大將軍,也在大將軍之上。

在大將軍之下,依次是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劉備在稱漢中王之前,做過“左將軍”

(二)但是其下的四徵、四鎮和四方將軍,魏蜀吳三國就不太一樣了。

曹魏的四方記載不明,高於其他雜號沒有多大問題,四徵大於四鎮有明確記載。

《宋書·百官志》“四徵魏制秩二千石,位次三公,四鎮在四徵之下”

蜀漢和東吳的四方都是高於四徵和四鎮的,但是徵鎮之間的高低界限根據現有資料難以實證。

《三國志·趙雲傳》“建興元年,(趙雲)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這裡或許可以看出蜀漢的四鎮是高於四徵的。

至於東吳,翻遍《三國志》等史料也沒有找到將領有徵鎮之間的轉職的記載。因為朱然、陸凱等人都是從四徵開始升遷,或許也可以認為東吳的四鎮大於四徵。

《三國志·陸凱傳》:孫休即位,拜徵北將軍,假節領豫州牧。孫晧立,遷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

此外,我們前面提到過,因為將軍號實在過多過濫,以致於還出現了一些雜號和大將軍的混合體,這就是所謂的雜號大將軍

具體做法是在大將軍之前再冠以名號,這樣做的目的應該是加以區分或者別示榮寵

比如曹魏曾經設置撫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

蜀漢後期曾設置右大將軍,鎮軍大將軍,輔國大將軍等

吳國也有類似的情況,設置有徵北大將軍、鎮軍大將軍、鎮西大將軍。這些雜號大將軍位次高於一般的雜號將軍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因為時高時低,並無一般性規律。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湖北當陽關陵的關羽讀《春秋》像,關羽做過前將軍。

在雜號將軍這個層次,規律性就更差一些,但是也存在有高低位次,《通典》裡關於曹魏雜號將軍品位有如下列表:

諸徵、鎮、安、平將軍,龍驤、徵虜、輔國將軍位於第三品;武衛、左右衛、中堅、中全、騎騎、遊騎、前軍、左軍、右軍、後軍、寧朔、建烕、建武、振威、振武、奮威、奮武、揚武、廣威、廣武、左右積弩、積射、強弩等將軍位於第四品;魔揚、折衝、輕車、虎烈、宣威、威遠、寧遠、伏波、虎威、凌江等將軍位於第五品。

我們可以從中窺探一些雜號將軍之間的位次高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劉若、鮮于輔、王忠、閻柔這些所謂雜號將軍,在遇到勸進等重大事件的時候,班次比一些都督還高,位高權重的夏侯惇也長期只是伏波將軍,這種現象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將軍號的散階化,顯示了職和事的分離。

在上面的《通典》我們看到曹魏的四徵和四鎮只是位列三品,但是隨著曹魏後期都督制的確立,四徵和四鎮的地位又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最終超越了屬於重號將軍的四方。所以重號雜號之間,需要靈活理解,畢竟漢末三國時期的重號雜號,是後人為了研究方便給予的名稱,真正正式出現重號雜號的說法,還要等到南朝梁時期了。因為漢末三國時期將軍號還處於散官化的萌芽階段,其中同時伴隨著實權和位階兩種含義。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上海博物館館藏的西漢時期“廣漢大將軍章”

結論

漢末三國時期的將軍號承上啟下,既有兩漢遺風,將軍號的濫設造成了將軍號本身的貶值和引起了各種混亂,同時又開啟了武官散官化的萌芽階段。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廣漢大將軍章

漢末三國時期,隨著國家動盪分裂,導致將軍號的濫設,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位階的混亂,將軍號數量上的井噴又為武官散官化準備了條件。北大教授閻步克老師認為:“魏晉以下用以確定官階的軍號是以戰國秦漢以來將軍制的演化為基礎的”。

而漢末三國這段時期,就正是這種演化的關鍵時期。通過了解從漢代開始肩負具體事務的將軍號,到逐步事職剝離,最終成為散官這一歷史進程,將有助於我們把漢末三國五花八門的將軍號作為打開理解古典時代軍制變化大門的一把鑰匙。

因為是漫談式介紹,再加上囿於篇幅,肯定有不周詳之處,不足的地方還請各位喜愛歷史的朋友們指正。

三國時代為什麼有這麼多將軍?漢末三國將軍號漫談

西漢時期的“偏將軍印章”,偏將軍屬於廣義上的雜號將軍。

參考資料 《三國志》、《漢書》、《後漢書》、《西漢將軍制度述略》、《南北朝的散官發展與清濁異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