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真的無雙:三國何以成三國?

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作為一個歷史的業餘腦殘粉,自然是不可救藥的喜歡上三國這段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看過,甚至一度非常沉迷三國的遊戲。

這方面令我非常失望的是國產遊戲幾乎沒有什麼關於三國的佳作,只有某些打著歷史名義騙錢的濫竽充數之流。

讀完三國的歷史,一直以來都沒有仔細去思考過三國這段歷史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三國何以成三國?

聽起來似乎有點拗口,但是確實是一個很值得一番思考的問題。

三國這段歷史在中國的整個封建歷史上實際上並不是什麼很重要的時間節點,甚至並沒有對後面的歷史進程產生多大的影響,可是依然難以阻止它成為我們心中不可磨滅的經典。

慢慢回想整個三國,重新梳理一下脈絡,那麼到底三國這段時間何以成為三分魏蜀吳的三國呢?

三國真的無雙:三國何以成三國?

三國主要人物圖

1、地利

新疆的地理通常可以形象的說成三山夾兩盆,那同樣中國古代的行政疆域也是如此,長江與黃河把中國大部分的陸地分為三塊。

黃巾起義之後,三國的混亂局面就完全打開,漢朝天下已經名存實亡,烽煙四起。經過曹操的一番奮鬥,滅了北方的袁紹,平了徐州青州等北方地區。與此同時,東南方也在孫策的艱苦努力下漸漸的形成一片。這時候的蜀地和荊州的劉表似乎一直都處於遊離狀態,完全無所作為。

待到曹操收拾整個北方地區之後,局面已經劃長江而治了。

長江這個天險是曹家兩父子心中的痛。

三國的最終形成是一個以長江為主要分界線的T字形,長江以北主要是曹操的魏,長江以南是左劉備右孫權,也就是常說的一大兩小。

這就是三國成為三國的地利。

從曹操在赤壁之戰慘遭失利後,這個三國的局面就漸漸地形成。雖然後來有小的摩擦,東邊的揚州,西邊的荊州和益州,不斷地有小規模的戰役。可是,三國鼎立已經儼然穩定下來。

這是三股勢力都不願意看到也不願意長期維持的局面,諸葛亮七出岐山,孫權不斷在揚州與曹操勢力割據,孫權與劉備又在荊州益州地區不斷的摩擦。

無奈三角形的確是最穩定的形狀,直至後來勢力差距懸殊後才一舉破壞此局面。

三國真的無雙:三國何以成三國?

三國

2、不謀而合的戰略

三國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次會面或許就是諸葛亮與劉備的第一次對話,所謂隆中對是也。

一個隱居在山林田野之中的年輕人,另一個儼然已經髀肉復生的落魄中年人。諸葛亮見到劉備,有點緣定三生的意味。

不世出的隆中臥龍給劉備的未來規劃便是三國往後數十年的圖景。

諸葛亮不出家門已經看出目前的天下大勢,劉表他是看不上,曹操太強大,劉備只有聯合孫權抗衡曹操才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奪荊州,劉備沒有同意,但是進蜀地卻如其所願。

而此前孫權也和魯肅有過類似的討論,比隆中對更早,魯肅當時的三分天下除了曹操還有就是劉表。奈何劉表命短。

至於曹操很大程度上屬於被動接受,一向的策略是先把袁紹幹掉,因為劉表他並未放在眼裡,而孫策孫權因為之前中間隔著袁術而鞭長莫及。

赤壁之戰原本極有希望一舉完成統一大半中國的壯舉,卻陰差陽錯一敗塗地。

至此,三方的戰略恰好形成了三國三分天下的局面。

3、人才凋零,進取不足

除去以上的兩點,到了三國的後半期,很多的人才已經漸漸地老去,死去的也有一大批。

再也見不到張遼在逍遙津、曹仁在樊城、張飛在長阪坡、趙子龍七進七出,所以我基本上看到曹操死後就對三國的興趣開始驟降。

曹丕死後,曹家內鬥的一塌糊塗,最後歸了司馬家;孫權老了之後更是變得乖張,繼承人都選不定;劉備死後,蜀漢即使諸葛亮有雄才偉略,但是七出岐山都無功而返。

人才凋零之後,政治鬥爭卻風生水起,內鬥不斷,三個國家的進取心已經不是當初的三國。三國的那些個官二代、官三代已經腐朽不堪。即便是鄧艾鍾會這樣的人才也是在政治鬥爭中死去,姜維在蜀漢也無力迴天。

三國的歷史其實並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麼波瀾壯闊,沒有後來五胡亂華南北朝並立時代對後世的影響深遠。

可是,痴迷於此段歷史的大有人在,因為的確是精彩。

三國真的無雙:三國何以成三國?

三國真的無雙:三國何以成三國?

三國真的無雙:三國何以成三國?

三國真的無雙:三國何以成三國?

三國真的無雙:三國何以成三國?

最後小編給大家推薦一款三國策略手遊三國群雄。感興趣的大佬關注公眾號(57k手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