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看懂吳蜀夷陵之戰,極簡方式快速瞭解,三國大戰役有共同點

看《三國演義》最不愛看的是哪段?就是夷陵之戰,有跟我一樣的嗎?按演義中的說法,此戰基本上是劉備以傾國之兵發誓滅吳之戰。這麼重要的戰事,擺著一個“半人半神”的諸葛亮在家裡不用,這是為什麼啊?夷陵之戰後,蜀漢前期的全明星陣容基本就退役了。馬超後來提了一句,其他就剩趙雲和魏延了,所以不愛看。

因為不愛看,所以一直糊塗著,只知道劉備敗了,敗得莫名其妙。好歹有點閒工夫,重新梳理一下真實的“夷陵之戰”。

一張圖看懂吳蜀夷陵之戰,極簡方式快速瞭解,三國大戰役有共同點


自然一切都是因為荊州。關羽水淹七軍威震中原,卻沒想被孫權抄了後路,落得走了麥城;張飛憤恨不已,睡夢中被範疆張達割了首級。劉關張雖非真正的結義弟兄,但也是患難與共的兄弟,接著報仇的名義,實際仍是為了荊州。

東吳殺了關羽取了荊州,吳蜀的國界向西挪到了巫山一帶。公元221年7月,劉備自領大軍東進。關於此役蜀國發兵數量的問題,歷來有很多說法:比如演義中的七十五萬,再比如《傅子》中的八萬等等。考慮到當時三國尤其是蜀國的人口,比較可信的是孫權在向曹魏請降時說的蜀軍有四萬多人,再加上後來當地部落沙摩柯的萬把人,應該有五萬餘人。

一張圖看懂吳蜀夷陵之戰,極簡方式快速瞭解,三國大戰役有共同點


蜀軍的前軍是吳班、馮習和張南等,前軍就有3萬人。戰爭初期,這三萬餘人連戰連捷,奪峽口、破巫地、佔領秭歸,這已經是進了東吳的地盤了。劉備緊隨其後,又安排黃權在江北防備曹魏,派馬良去召喚沙摩柯。

陸遜這邊呢,前後也是五萬人,所以夷陵之戰基本算是勢均力敵。孫權害怕曹丕偷襲,所以一邊派陸遜拒敵,一邊派人向曹丕稱臣、納貢。

陸遜來到前線一看,劉備水陸並進,聲勢威猛,且一連幾場勝仗,軍心振奮。於是就用了個“拖”字訣,跟劉備耗上了。他給自己找了個好地方,後退到夷道、猇亭一代防禦,將狹窄曲折的山區留給了劉備。而劉備一時半會兒也破不了吳軍,也就只好屯兵在山區中。

一張圖看懂吳蜀夷陵之戰,極簡方式快速瞭解,三國大戰役有共同點


從公元222年的正月一直到六月,劉備示弱也好,辱罵也罷,陸遜就是烏龜不出頭,呆在營裡死守,甚至就連蜀軍圍困了守在夷道的孫權的侄子孫桓,他也就是給了兩句話,不去救援。而劉備這邊半年過來,再多的雞血也打不動了,士氣開始回落,隊伍開始鬆懈。又趕上陰曆六月的酷暑,只好讓水軍也上岸吧,一起都找深山林密的地方避暑。

但是大山之中地勢複雜,蜀軍紮營形不成陣勢,只能挑地方落腳。這就形成了稀稀落落的百里連營,兵力無法集中。另外由於深入吳境三百里,輜重糧草的轉運也出現了困難。

三國時代的幾次大陣仗似乎這是個共性。進攻的一方挾雷霆萬鈞之勢,一鼓作氣而來,結果被人卡住了嗓子眼兒,進不得也退不得,只能變成對耗,再接下來就尷尬了。曹操在官渡守了一次,孫權守了兩次,一次是赤壁,另一次就是夷陵,劉備沒長記性。

一張圖看懂吳蜀夷陵之戰,極簡方式快速瞭解,三國大戰役有共同點


陸遜一看劉備掉林子裡了,草木茂盛,第一個反應就是火攻。他讓士兵每人拿一把茅草進攻,接近對方時開始迎風放火。蜀軍本來在山中就運轉不暢,被火一燒就更只能退卻。

朱然和韓當先破蜀軍,插到琢鄉斷了蜀軍退路;潘璋奮戰大破馮習;陸遜親自攻猇亭,孫桓也兵出夷道。幾路大軍同時破敵,蜀軍立刻潰不成軍。

劉備退到夷道西北的馬鞍山,被陸遜衝得站不住腳,只好再經石門山逃往白帝城。潘璋徐盛緊追如跗骨之蛆,不過劉備卻在白帝城等到了來救援的趙雲,於是城池難破,東吳退兵。

江南一通跑,長江也被東吳的水軍隔斷了,黃權本來在江北提防曹魏,這下沒路了,只好投降了魏國。

一張圖看懂吳蜀夷陵之戰,極簡方式快速瞭解,三國大戰役有共同點


夷陵之戰,劉備放了半輩子火,借果自己被人燒了一把,轉年就死了;東吳穩穩把荊州放回了口袋,於是三國的局面最終才穩定了下來。後來吳蜀聯盟再未紅過臉,這又是何苦呢。

我們注重一張圖秒懂的極簡瞭解方式,如果你也喜歡,別忘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