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在漢末三國時期,“錄尚書事”經常和位高權重的大臣聯繫在一起。首先是曹操在東漢政府癱瘓之際,迎漢獻帝於許昌,通過獲得“錄尚書事”的權力,進而控制了整個東漢政府,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優勢;到了曹魏後期,司馬師和司馬昭也是通過加“錄尚書事”來總攝軍政,統領百官,最終取代了曹魏;蜀漢的諸葛亮也是由丞相加“錄尚書事”成為蜀漢政權的實際執政者,其繼任的蔣琬等人,也是通過“錄尚書事”來實現控制軍政的。

“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曹操迎漢獻帝之後,開始獲得“錄尚書事”的權力。

從上面幾個鮮活的例子看來,“錄尚書事”確實很“牛”,但是它為什麼這麼牛?我們可以通過簡單回顧“錄尚書事”的發展歷程,來找到“錄尚書事”為什麼如此位高權重的答案;並藉由錄尚書事,去追溯其上源尚書制度,然後通過考察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演化情況,以管窺古典時期中央官制發展的大致脈絡

一、通過對尚書制度發展的簡短回顧,看看為什麼“錄尚書事”權力如此之大。

(一)西漢昭帝時期是尚書掌權的開始

尚書一職,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本來是皇帝身邊的近臣,隸屬於少府,尚的意思是“主管”,尚書就是一個管理文書(主要是奏章)收發的小官

《唐六典》裡說:

“秦置尚書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事皆決於丞相。”

這裡專門提到了此時丞相的職權很重,一切事務都由丞相裁決。這種情況從秦代一直持續到了漢初,在這期間尚書都是屬於“內官”,只能沒有超出在禁中為皇帝傳遞來自外朝的文書這個範疇,這個就是尚書官職的最早情況。

“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在秦代丞相權重,尚書還只是管理文書的小官。

到了漢武帝臨終的時候,尚書這一官職開始出現重大變化。霍光接受武帝遺詔輔政漢昭帝,因為霍光本來已經是大司馬大將軍的身份了,再加上一個代表皇帝管理文書,形成管理“納奏”的權力——可以決定哪些上奏不用交送皇帝——也就是“領尚書事”,就由此完成了控制丞相在內的百官的目標,這就是尚書權重的開始

“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漢武帝像

《漢書·魏相傳》記載:

“故事,諸上書者皆為二封,署其一曰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從宣帝至西漢末年 , “ 凡受遺詔輔政者皆領尚書事,成為故事。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以霍光為代表的“領尚書事”權傾一時,並不是制度主動發展選擇的結果,其權力真正來源其實是一種“先帝”遺命。在西漢後來的皇權升降起伏中,“領尚書事”的權力還有著升降變化的情況。

“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霍光影視形象。

(二)東漢是尚書制度的萌芽階段,以“錄尚書事”來行使國家權力開始成為常態。

到了東漢,“領尚書事”改稱“錄尚書事”。光武帝鑑於西漢的歷史經驗,尤其是所去不遠的王莽篡漢的教訓,非常注意限制外戚和三公的權力,並同時擴大尚書檯的權力,以便於集中權力到皇帝本人。這就是所謂的:

“慍數世之失權,仇強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重三公,事歸臺閣(即尚書檯)。”

這樣就直接推動了尚書制度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尚書檯權力的擴大,尚書地位也開始提高。

在這個歷史進程中,尚書檯權力到了什麼程度,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後漢書·陳寵傳》“ 今之三公,雖當其名,而無其實,選舉誅賞,一由尚書。尚書見任,重於三公 。”

可以見選舉權已經被尚書所把控。

《後漢書·呂強傳》:“舉委任三府……今但任尚書。”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尚書檯控制了官員的人事選舉權,甚至連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也必須由尚書首肯才行。

《後漢書·周榮傳》:“ 尚書出納帝命,為王喉舌 。”

說明尚書已經成為皇帝“納奏出令”的代言人,政令皆由其出

《漢儀》還中記載了一個尚書行使糾察權的案例:

“延熹中,京師遊俠有盜發順帝陵,賣御物於市,市長追捕不得。周景以尺一詔召司隸校尉左雄詣臺對詰,雄伏於廷荅對,景使虎賁左駿頓頭,血出覆面,與三日期,賊便擒也。”

這裡周景就是當時的尚書令,竟然可以召位高權重的司隸校尉來問話,而司隸校尉左雄見了尚書令,一直磕頭到血流滿面,這也足見尚書令威勢。

除此之外,尚書還廣泛參與到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中,關於這方面的內容,史籍中的記載就更多了, 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史料中有很多關於尚書位高權重的記載。

尚書慢慢侵奪屬於外朝三公的行政權力,以致於到了三公和外戚想要參與國家機密和行政大事,沒有“錄尚書事”這個加持的頭銜,就會變成一種不可能,最終出現了“亦必錄書事 , 然後得知國政 ”的政治局面。這就是後來漢末三國曹操,諸葛亮等人以“錄尚書事”統攝軍政的直接制度來源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東漢以來“錄尚書事”開始成為常態,但是尚書制度更多的是體現為外朝重臣通過“錄尚書事”來實現大權獨攬,而此時尚書檯依然隸屬於少府,沒有擺脫“內官”的性質,其官品並不高,尚書制度也遠沒有發育成熟。

到了漢末三國,以及隨後的由魏入晉,尚書制度才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最終的結果就是三公的權力全部向尚書檯轉移,並最終轉化演變成後世影響極大的三省制

“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西漢長安城圖,可以看到少府在宮中。

二、尚書制度在魏蜀吳三國的發展演變情況。

(一)尚書制度在曹魏進一步發展,並且是三國中發展最快的。

自東漢末年曹操專政開始,三公的權力向尚書檯轉移是一個大的趨勢。這也和曹魏建國的過程有比較緊密的關係,曹操在漢末先是漢廷的司空,後又當丞相開府治事,權力基本集中在自己的霸府。後來魏王國建立,在行政上依然處於曹操大權獨攬的狀態,漢末之時全國機要文件的處理依然有部分需要先經過三公,而此時已經直接送到魏王國的尚書檯了。到了魏文帝曹丕之世,“魏初,三公無事”則進一步顯示了尚書檯權力的加重;到了魏明帝時期,史籍中再也看不見全國文書上奏至三公的記載了。《唐六典》提到的“天下事皆上臺書”的情況,雖然本來是用來指漢光武帝時期,但是直到這時,才真正成為一個制度被固定下來了。而在此期間,依據曹魏新的官品排序,尚書在官品中的班次也首次超過九卿

這種情況的實質是什麼呢?有些看法是三公的權力直接被尚書所侵奪。但是北大教授祝總斌老師認為,這更多是皇權獨攬的結果。從曹丕到曹叡,曹魏的政由帝出是一個實情,基本不存在什麼疑問。減少經過三公這一環節,有利於提高統治效率,而非主觀上削弱三公權力。我覺得這個看法是十分中肯的。

到了曹魏後期,因為司馬氏掌權,為了代魏的需要,不斷向尚書檯委派自己的親信。並且在此基礎上,將尚書權力進一步擴大,以致於最終取代了三公。這就是曹魏尚書制度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司馬懿在魏文帝時期就“錄尚書事”了

總的來說,曹魏的尚書權力在東漢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尚書本人的官品也隨之上升。而尚書檯最終也從少府中完全脫離出來,成為了一個獨立機構。這也就為後世入晉以後,尚書檯完全取代三公府,做好了制度上的準備。

“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司馬師、司馬昭都先後“錄尚書事”,最終實現了魏晉嬗代。

(二)蜀漢的尚書制度發展較為緩慢。

蜀漢的尚書制度比較起曹魏而言,可以說是發展緩慢。從制度上來看,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和李嚴以尚書令共同輔佐劉禪,形式上還是把尚書檯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只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諸葛亮的丞相一職在蜀漢具有極大的權力,所以尚書檯反而受到丞相府的制約。劉備臨終時在白帝城託孤,本來安排李嚴做尚書令,其中可能有制衡諸葛亮丞相權力的意思,但不知道為何李嚴隨後就一直留鎮江州,徹底遠離了政治中心成都,也談不上跟劉禪有什麼接觸。因此他的“尚書令”一職,根本無法有效發揮作用。再加上後來諸葛亮更以自己的親信陳震取代李嚴作為尚書令,更是直接將尚書檯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

“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蜀漢丞相具有特別大的權力

蜀漢在後諸葛亮時期,諸葛亮的繼任者基本延續這一政治模式,在掌握國家軍事大權的情況下,再加“錄尚書事”來控制尚書檯,進而控制國家政權,尚書制度本身基本沒有任何發展。直到後主的親信陳袛“以侍中守尚書令”時期才短暫出現過“權重於(姜)維”的情況,這個時期應該是蜀漢尚書檯權力略有發展的階段。然而隨之陳袛的死去,後續的以外官“錄尚書事”或者“共錄尚書事”重臣,又再次奪取了尚書檯的權力,此時尚書制度又處於發展停滯的階段。

總的來說,蜀漢的尚書制度,在形式上還是保持了自東漢以來的情況,尚書檯屬於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因為諸葛亮及其強大的影響力(主要表現在繼承人安排結構方面),導致蜀漢的尚書制度沒有像曹魏那樣進一步向前發展,中間只是出現過尚書檯權力的小幅波動,其發展總的來說極其緩慢,或者說沒有什麼發展。

(三)東吳特殊的國情,導致了東吳的丞相權力較大,其尚書制度更接近於西漢時期。

東吳的國情在三國中是較為特殊的,日本學者川勝義雄認為東吳政權是“武人領主制色彩極為濃厚的純軍事政權”,這一情況體現在政治制度上,就表現為要給各“小領主”更多地參與中央政治的機會。在江東統治者孫氏面前,江東政治集團成分複雜,其中有以張昭為代表的北來士人;也有早年開始就隨孫氏父子作戰的淮泗將領;還有江東本地豪強。要兼顧這些不同利益集團的訴求,要實現東漢“事歸臺閣”式的集權顯然不太現實,類似西漢時期那樣設置丞相來協調各方,就成了一個比較可行的選擇。

“錄尚書事”為什麼這麼牛?兼論尚書制度在三國時期的發展

江東是一個封建軍事領主聯合政權

在這種情況下,東吳的尚書制度相比東漢,甚至還在倒退。魏蜀的“錄尚書事”基本都掌握了軍國大事的決策和執行大權,東吳雖然在不設丞相的時期,也有“錄尚書事”的加官,但是卻沒有那樣的重權,更多地是給皇帝出謀劃策,類似參謀的作用。這一點可以參照魏蜀的“錄尚書事”都開府治事,擁有自己獨立的官僚系統和辦事機構,而這個情況在東吳則完全沒有出現過。

所以說,尚書在東吳並不掌握國家軍政權力,甚至地位都不太高(孫權曾經遣尚書僕射去勞軍),就更談不上尚書制度的進一步發展了。

三、結論

尚書一職首創於秦代,在兩漢期間得到發展,尚書的權位在數百年的時間裡不斷提高。但是在這個時期,這是需要特別留意的是,因為尚書制度在兩漢期間並沒有最終成型,所以這個階段尚書的職權和皇權、外戚甚至宦官的權勢起伏有著很大的聯繫,而“錄尚書事”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推動角色。

到了三國時期,因為東吳情況最為特殊,尚書制度相比東漢甚至顯得有些倒退,相比而言更接近漢初;而蜀漢的尚書制度基本直接承繼東漢,依然是國家最重要的中樞機構,但是因為諸葛亮這一特殊人物的存在,丞相權力又覆蓋了尚書檯,導致尚書制度在蜀漢發展緩慢;尚書制度在曹魏是發展最快的,到了曹魏後期,尚書權力擴大到已經為徹底取代三公做好了準備。因為魏晉嬗代,最後由晉統一了三國,當曹魏的尚書檯完全脫離少府成為獨立的機構之時,這也成了西晉尚書檯完全取代三公府的先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