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乾河流域,鮮卑拓跋部的發跡之地

桑乾河流域,鮮卑拓跋部的發跡之地

桑乾河

鮮卑族人進入桑乾河上游地區,要比匈奴、烏桓人晚一些,但卻是後來者居上,到了四世紀,鮮卑拓跋部已在桑乾河流域佔有了絕對的優勢,最終以平城(大同)為中心,建起了橫霸北方的北魏王朝。見於史籍,鮮卑族最早留住桑乾河上游地域當在魏文帝黃初元年至五年之間(221年-224年)。《三國志.鮮卑轉》文帝踐阼(指即皇帝位)田豫為烏丸校尉,持節並護鮮卑,屯昌平;步度根遣使獻馬,帝拜為王。後數與軻比能更相攻擊,步度根部眾稍寡弱,將其眾萬餘落保太原、雁門郡。

桑乾河流域,鮮卑拓跋部的發跡之地

桑乾河

文帝踐阼(指即皇帝位),年號為黃初,當在公元221年。其時鮮卑集團內權力之爭正酣,鮮卑大人步度根河中部鮮卑後起之秀軻比能,爭戰頻繁。黃初元年,步度根被軻比能打敗,退守太原、雁門二郡,所率殘部約一萬餘戶,五萬部眾。不久,和軻比能在一起的洩歸泥部落逃歸降步度根,按《魏書.牽招轉》所記載,二部共計三萬餘家,每家按五口人預估計,約有十五萬之眾。這樣說來,退居雁門郡的鮮卑人足在五至七萬間。

桑乾河流域,鮮卑拓跋部的發跡之地

桑乾河流域

此時,軻比能所率的鮮卑勢力更加強大,控弦多達十餘萬騎,盡收匈奴故地,自雲中、五原以東抵達遼水,皆為鮮卑庭。並屢屢犯塞寇邊,幽、並二州,苦不堪言。《三國志.烏丸鮮卑轉》載,在三世紀初葉,在桑乾河流域,已到處可見揚戈躍馬的鮮卑族人了。到了東晉,桑乾河上游地區已名副其實成了鮮卑拓跋部的統治區了。《魏書》卷一記載:“帝(穆皇帝拓跋猗盧)以封邑去國懸遠,民不相接,乃從琨(劉琨)求句注陘北之地,琨自以託付,聞之大喜。乃徙馬邑、陰館(今雁門關外山陰)、樓煩、繁峙、崞(原平)無縣之民於陘南,更立城邑,盡獻其地。”這在桑乾河上游地區包括今天的渾源縣、應縣、山陰、朔州市、神池縣的居民結構,發生了歷史上巨大的變化,拓跋部五十餘萬之眾,完全佔據了雁門關以北方圓百里的地區。

桑乾河流域,鮮卑拓跋部的發跡之地

桑乾河流域

這一次鮮卑拓跋部的南徙,完全是戰略性的南移,隨後一些諸如拓跋什翼健在繁峙即位,平城為南都等重大政治事件,都與這一戰略南移大方針有關,直到北魏太祖於天光元年即公元398年平城大同建都,句注山陘北廣闊的鮮卑根據地基本鞏固,為北魏王朝進軍中原,統治華夏半壁河山,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和社會基礎。

桑乾河流域,鮮卑拓跋部的發跡之地

桑乾河流域

平城建都前四百餘年間,桑乾河流域的大同地區、民族結構是由簡單到較複雜再到簡單的形式發展的,所謂的簡單就是以某一民族佔絕對優勢,所謂複雜是幾個民族互佔互退。西漢以前為漢族為主,東漢末到晉代,漢、匈奴、烏桓、鮮卑先後進入該地區。從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鮮卑族以壓倒一切的優勢佔據該區域。

桑乾河流域,鮮卑拓跋部的發跡之地

桑乾河流域

張夢章:中華詩詞學會會員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山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大同作家協會會員 大同周易研究協會常務理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