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真有白送錢的APP嗎?'

"

近兩年,新興互聯網商業模式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送錢”APP成為其中一景:看新聞可以賺現金,刷視頻可以拿紅包,甚至聊天打字、走路跑步也可以有收益。讓人不禁感嘆:天上真能掉餡餅?

餡餅是假,陷阱是真。媒體調查發現,上述這些APP,在用戶按要求刷完任務後,或是壓根兒無法提取現金,或是拿成千上萬個虛擬“金幣”忽悠人。更可惡的是,這類APP還熱衷於“空手套白狼”:當用戶輸入個人信息準備提款時,它們已經把隱私賣給了兼職、刷單、網貸等灰色產業;當用戶按照任務要求積極推廣、頻頻“收徒”時,其實已經陷入了傳銷的泥沼。至於這些APP裡俯拾即是的垃圾信息、防不勝防的色情“擦邊球”以及“黑五類”廣告,就更是一味媚俗惡趣味。某種意義上,“賺錢”APP如同希臘神話裡的海妖塞壬,用金錢的“歌聲”將無所防備的用戶拉入“深海”。

金錢驅動模式大有發揚光大之勢,背後有一定的客觀原因,畢竟當下流量愈發昂貴,一些初創公司不得不以此“拉新促活”,在臺面底下再搞些小動作回籠資金,但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發展模式是飲鴆止渴。對於一家公司來說,既然通過“送錢”就能拉攏用戶、留住用戶,那麼諸如內容建設、模式創新以及技術研發等關鍵環節就淪為次要考量。如此本末倒置,何來核心競爭力?

更要看到,“送錢漲粉”,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帶壞整個行業的風氣。中國互聯網行業之所以後來居上甚至引領世界,正得益於一批公司的積極創新、精益求精。從頭部公司的發展模式來看,往往是以互聯網的便利改善了生活中的痛點,繼而形成了營利閉環。相比之下,“送錢漲粉”一時風光卻沒有自我造血能力,其實後患無窮。

“送錢”APP把推廣重點放在三四線城市,就是吃準了當地部分用戶辨別力差、收入不高、時間充裕等特點,甚至被坑了也渾然不知。結束這些網絡平臺的野蠻生長,既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提醒用戶保持清醒,也需要監管的介入。加大對不規範行為的處罰力度,倒逼平臺加強廣告審核,同時強化對這類平臺的運營資金監管,防止出現“跑路”現象。在這方面,前車之鑑不少,我們必須有足夠的警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