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出路

放眼世界,文化的種類甚多,凝望中國,也不只儒家文化一種。回眸中國歷史,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家文化也都曾佔據過主導地位,只是在中國文明可見的記載傳統裡,儒家文化大部分時間佔據主流,其中法家文化在春秋戰國和秦朝佔據主流,道家文化在漢初和唐初佔據主流,佛家文化在北朝和元朝佔據主流,在春秋戰國之前,文字記錄有限,儒家道家文化還未真正形成,談不上誰佔主流一說,清朝之後,傳統文化沒落,誰佔據主流世人有目共睹。

曾經的兩千年,這個世界在本質上沒有太大變化,一直是專制主義統治萬民,或皇權專制,或貴族專制,或宗教專制,在經濟上以農業為主,在人口上以農民為主。世界進步的腳步很慢,變化的頻率很小,人們面對的問題是一樣的,人們的生活狀態是一樣的,就像木心先生說的那樣,從前那麼慢,月光很慢,腳步很慢,日子很慢。那麼慢,慢的人們的思想用不著換,慢的社會的文化用不著變。

儒家文化的出路

然而,經歷了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後,當今這個時代日新月異,十年就是一個大變樣,原來的傳統文化已不能解決很多困惑和疑難。如果在大變局中這些傳統文化徹底消亡了,那也就不用面對這個時代,只是它們並沒有消亡,還在這個社會的角角落落裡殘存著,持續發揮著不大不小的影響。

萬事萬物都應有個方向,若無方向,只在一片混沌迷惘中度過,那又有什麼意思?作為曾經的主流,儒家文化面對當今的現實和未知的未來,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港臺新儒家徐復觀主張,儒家文化精神方向當向心性之學發展,側重個人心性道德方面修養,先改變個人,也不談政治方面的理想。而大陸新儒家以蔣慶為代表的主張儒家當迴歸本屬於自己的政治理想,從政治層面改變社會習俗和個人習慣。當今有關儒家的主流方向,也是以這兩個人為重點。

儒家文化的出路

那麼,儒家文化在這個時代裡當何去何從呢?一般而言,儒家除了政治層面的理想之外,再就是個人心性方面的。除了這些之外,那還有其它的嗎?

從儒家的源頭說起,創始人孔子是以周朝的禮制為藍圖,順而探索人的人性,以至於政治層面。綜合當今的現實,可以從儒家禮制方面出發,以禮為宗旨的道德為根本,從禮出發,約束人的行為,進而形成習慣,固化為道德,再進而影響到個人心性修養,從而影響到全面的政治。但不要奢望政治,也不要依靠政治,只是簡單的從禮出發,這也是一種方向。

禮者,本從人性出發,亦以人性為終點,從不違揹人性。人性,並不等同於人情,人情只是部分的屬於人性,還有部分的不屬於人性。在禮的層面,人情當應在考慮範圍裡面,並不是全部,因為人情混入了太多的現實成分,而現實未必全從人性出發,有多數出於為生存生活而不得已。所以,當今儒家文化,從禮方面出發,進而發展全面,也是一種方向。

當然,儒家文化博大精深,範圍廣闊,蘊義悠遠,可以引為出發點的甚多,但不管怎麼說,從儒家原始出發的方向考慮,未常不是一種選擇,抑或更好的選擇。

儒家文化的出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