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倫理的核心是個「敬」字!

儒家 國學 孔子 文化 魚羊祕史 2017-04-20

儒家倫理的核心是個「敬」字!

(圖)《二十四孝圖》,陳少梅(繪)

時下,全社會在重新大力提倡孝道,有些教育機構,別出心裁地創設一些活動,諸如要小學生去給父母洗一次腳等等。彷彿如此一回,便可稱得上孝了,就能做中華道德文明的合格傳人了。殊不知,這是個巨大的誤區,說得嚴重點,此類舉動只會助長花架子式的虛榮和官樣文章。

儒家倫理重在內心修養而形成的高尚品德,而這個品德的核心是“敬”,包括對父母、對師長、對兄弟姊妹和朋友。

“敬”是根本,是源動力,由之驅使下,才能產生“孝”、“悌”、“親”、“仁”等行為方式。心有所想,行有所至。

“敬”不是與生俱來的,——面對長輩(父母),晚輩(兒女)天然表現出的可能是“畏”,“敬”是後天逐步養成的,是心性修煉的理想境界,是一切“禮貌”的前提和基礎。人的全部的文明儒雅高尚的言行,皆出自於心靈之中那個蓄積的“敬意”。

詳查儒家典籍,先賢聖人對此早有明確的論述和教導。

《論語.為政篇第二》:“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夫子這裡一語道出了孝的源頭、孝的本質出發點,亦即人倫之最最基礎的精神要素,那就是“敬”。真正的孝,並非供給父母衣食錢財,養活父母,而是子女內心對生身父母懷抱的那一顆真誠敬重和感恩的心,是真摯的無法替代的那份親情。孝,絕非是純物質的奉送,否則豬馬牛羊那裡,悉心將其餵飽養肥,也可以稱之為“孝”了?心中無“敬”,談不上孝,人倫的本質更多地體現在精神和情感的投入,即心存敬意。

儒家倫理的核心是個「敬」字!

(圖)《二十四孝圖》,陳少梅(繪)

當今之兒女,多捨本而逐末,求表而忘裡,以為給父母提供些生活的需要,逢年過節打個電話發個短信,就算是做到孝順了。豈不知,父母更需要的是精神的慰藉和溫暖熱乎的心意。

有了“敬”,兒女的一切孝順之舉,質地完全不同,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那才是發自肺腑的,不應景、不敷衍,外在的形式都不重要了。

正因此,孔夫子強調,為人子者盡孝,真正難的不在於幫父母做多少事情,不在於給父母寄去十萬八千塊,不在於好酒好肉讓老人吃飽喝足,而在於心底,在於心底能夠始終對父母和尊長保持永遠的親熱、惦念、牽掛和關愛。《論語.為政篇第二》:“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尊敬和愛戴父母,最難的在於,每天從心底發出對他們的愉悅的容色,也就是一張笑臉,哪怕他們因為老邁而常年臥病在床。

態度決定行動,不敬無以為孝。

再看《禮記.檀弓上》:“子路曰:‘吾聞諸夫子,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父母去世,兒女奔喪,不是來比誰的哭嚎聲大的,缺乏切身失親之痛的蒼白哭嚎,遠比不上透入骨髓的悲傷哀痛。這裡再次強調,所謂禮,不過是一種儀式,真正的悲悼在於內心的情感,在於因“敬”而生的失落、訣別之痛,而非華而不實、取悅鄰里的哭天搶地,更非表演。

孔夫子在《論語.八佾》中贊同道:“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禮節儀式,與其鋪張浪費,寧可樸素儉約;逢長輩之喪,與其哭鼻子抹淚裝相,不如默默哀悼。只要心存敬意,情感所繫,內心的感受是第一位的。而內心難以釋懷宛然天塌地陷的傷悲,其情感之源,自然發端於聖人所反覆強調的那個“敬”字,敬愛、敬仰、敬慕。

儒家倫理的核心是個「敬」字!

(圖)《二十四孝圖》,陳少梅(繪)

另者,之所以說“敬”是儒家倫理的本質與核心,從古人先賢專門指出“孝”並非一味地“順”,也可以得到證明。今人習慣望文生義地將孝順解釋成馴服與無條件地聽話;事實上,先哲們早就告誡我們,面對父母長輩們的不當言行,盲目服從,不僅難稱其孝,相反,是一種大不孝。

《孝經》轉述孔子的話說:“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父親身邊有了一個敢於規勸的兒子,就會杜絕身陷不義;父有過失,做兒子的不能眼看著不去勸阻;一味盲從父親的話,那壓根就不是孝子。

不僅如此,《晏子春秋》裡,晏子還主張晚輩必要時也要提醒長輩,他講:“為子之道,導父以鍾愛其兄弟,施行於諸父,慈惠於眾子,誠信於朋友,謂之孝。”善良孝順的兒子,應適時引導父親愛護其他兄弟,跟叔伯們處好關係,慈愛播灑到每個兄弟姐妹身上,誠信地對待朋友。

於是乎《弟子規》才有“親有過,諫使更”、“諫不入,悅復諫”之說。

總之,作為晚輩,只要你心懷敬意,孝順是必然,諫諍是責任,一切均出自愛心愛意。

基於上述,我們不妨列出一個公式出來,形象地展示一下儒家倫理以“敬”為源頭的結構:

敬——孝、悌、仁、愛、恭、謹——禮

對於下一代的道德培養,我們是更有必要重視他們的心靈塑造呢,還是在乎讓他們學幾招應付場面的禮儀把戲?相信明白人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作者:秦四晃,魚羊祕史原創專欄作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