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嶽史話:孔子與東嶽泰山的聯繫

儒家 孔子 泰山 國學 史家之韻 2017-04-26

本文為“史家之韻”原創,首發企鵝;歡迎關注:史家之韻。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春秋戰國時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他一生的活動和五嶽之首泰山有著密切的聯繫。本文簡要敘述一下孔子與泰山有聯繫的幾件故事。

五嶽史話:孔子與東嶽泰山的聯繫

一、據《禮記·檀弓下》中有《苛政猛於虎》記載,有一次,孔子來到泰山側的一座小山前,見一個婦女守在墳堆前啼哭,便讓子路前去探問緣由,婦人哭泣著說,她的公公、丈夫、兒子先後被老虎吃掉。孔子問她為什麼不趕快離開這裡,婦人說:“因為這裡偏僻,沒有苛政。”孔子聽後感慨地說:“苛政猛於虎。”據說這也是泰山王母池東面“虎山”名字的由來。

二、據《列子·天瑞》記載,孔子游泰山時,遇見當時的隱士榮啟期,榮啟期已經老態龍種,身穿鹿裘,腰束繩索,正盤坐在“五層崖”上鼓琴歌唱,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孔子問他:“先生所以樂,何也?”

榮啟期回答:“吾樂甚多:天生萬物,唯人為貴。而吾得而為人,是一樂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故以男為貴;吾既得為男矣,是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己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孔子點頭稱是,又惋惜地說:“以先生之高才,倘逢盛世,定可騰達,如今空懷瑾瑜,不得施展,仍然不免遺憾。”

五嶽史話:孔子與東嶽泰山的聯繫

誰知榮啟期卻不以為然地說:“古往今來,讀書人多如過江之鯽,而能飛黃騰達者才有幾人?貧窮是讀書人的常態,而死亡則是所有人的歸宿,我既能處於讀書人的常態,又可以安心等待人最終的歸宿,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孔子聽了說:“善乎!能自寬者也。”這就是“知足者常樂”的典故。知足常樂亦成為人們處世哲學的一種態度。

榮啟期本人也沒有想到的是,他與孔子的這番對話,卻使他的名字永遠地流傳下來。在後世許多詩文辭賦中,都把他作為“高士”記載和歌頌。東晉陶淵明做《飲酒》詩,有專寫他的一章:“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五嶽史話:孔子與東嶽泰山的聯繫

三、望吳峰的故事,有一年的端午節,孔子帶著最得意的弟子顏回,一起登泰山,當登上玉皇頂的西南,有一處陡峭的山峰,孔子和顏回站在峰頂盡覽齊魯山河之壯美。無意之中,孔子看到遙遠的南方,當時的吳國國都(今蘇州)皇宮正門外的大槐樹下繫著一匹白馬。下山之後孔子派人去吳國查詢,端午節那天皇宮門外果真栓過一匹白馬。後人因此便將此峰稱之為“望吳峰”。

孔子開創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孟子又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由於孔孟的特殊地位和影響,使後人竟起仿效,登名山成為歷代文人名士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逐漸沿襲成為積澱深厚的文化心理,成為流傳久遠的文化風氣,演變成為人們傳統文化生活中的一大景觀。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相關推薦

推薦中...